:::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子道德哲學重定位:如何回答「道德規範性」問題?
作者:賴柯助
作者(外文):Ko-chu Lai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祖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Korsgaard道德規範性行動的理由反省格物致知義利之辨Korsgaardmoral normativityreason to actreflectko-wu chi-chidistinction between rightness and profi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9
不論是對於朱熹(1130-1200;世稱朱子)道德體系在傳統儒學的定位,或朱熹能否合理地詮釋孟子的道德理論的判定,歷來學者的看法並不一致。本論文嘗試透過不同的進路重新理解、詮釋朱熹道德體系的核心概念,並且在此基礎上處理此有爭議性的部分問題。
本論文首先概要的重述美國哲學家Christine Korsgaard所提出的「道德規範理論」中的主要論點,並藉其理論中回答「道德規範問題」的實踐架構:(1)身份蘊涵責任;(2)對身份的實踐認同;(3)有實踐責任的理由;(4)付諸實踐,作為詮釋朱熹道德體系的詮釋架構。
其次,在朱子學的部分,(a)我系統性的重新詮釋其「心性論」中「心」之意涵,證成「心具眾理」是詮釋「心」這概念的起點,以及此——對比牟宗三先生以「心之知覺」為詮釋起點而言的——「詮釋進路轉向」的合理性,並在此基礎上確定、區分朱熹道德體系中「人心」與「道心」的功能作用,前者是認知心,後者是反省心。(b)在前項的基礎上,朱熹肯定行動者有「先天的道德之知」(常知),我據此重建其「工夫論」中「格致工夫」的理論架構:行動者以「常知」作為工夫的起點,並透過實踐的反省而進至「真知」。行動者對「道德之知」達「真知」的程度能給出「行動理由」以回答道德規範性問題。
最後,在朱熹詮釋孟子學的部分,我則是先選擇探究他詮釋孟子的「義利之辨」是否具合理性的判定。除了因為此合理性的判定還必須衡之以根源性概念——例如「仁義內在」——的探究才能做出最終的判定之外,「義利之辨」亦涉及「倫理學形態」的確定,所以,透過此處的探討我們可以掌握他與孟子的「倫理學型態」是否相同。
關鍵字:Korsgaard、道德規範性、行動理由、反省、格物致知、義利之辨
Different scholar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interpretive approaches, may have different conclusion to Chu Hsi’s moral philosophy, and also Chu Hsi’s interpretation of Mencius’ moral philosophy.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reinterpret Chu Hsi’s core concepts of his moral philosophy. On the basis of my interpretation, I will tackle part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controversial issues.
At first, I will introduce those main positions in Christine Korsgaard’s theory of moral normativity. Korsgaard’s framework can be summarized as below: (1) identity implies obligation, (2) having practical identity, (3) having reason to act, (4) to practice the obligation of one’s identity, which could answer normative question. I adopt this framework to be the background to interpret Chu Hsi’s moral philosophy.
Secondly, about Chu Hsi’s moral philosophy: (a) I attempt to re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the core concept, Hsin(心), systematically, and to justify that "Hsin-chü-li" is the primordiality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Hsin. This justification explain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turn of interpretive approach to Hsin in Chu Hsi’s moral philosoph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 we can distinguish the function between "Jen-hsin(人心)" and " Tao-hsin(道心)". The former is cognitive, and the latter is reflective in Korsgarrd’s terminology. (b)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ult of (a), it is reasonable that Chu Hsi can claim that agents have innate moral knowledge which is named "Ch’ang-chih"(常知). According to his claim, I re-establish the framework of "Ko-wu chih-chih(格物致知)". The framework is that Ch’ang-chih(常知)is the primordial concept of "Ko-wu chih-chih", and the agent’s Ch’ang-chih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Chen-chih(真知) through practical reflection. As long as the agent’s moral knowledge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Chen-chih, the agent can have the reason to act and answer the normative question.
Finally, about Chu Hsi’s interpretation of Mencius’ philosophy, I attempt to investigate whether Chu Hsi can reasonably interpret Mencius’ "Distinction between Rightness and Profit" or not. Because this distinction is concerned with other important concepts, e.g. innateness of Jen and Yi, in Mencius’ moral philosophy, and also with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ode of ethics, through my investigation, we can se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the modes of ethics between Chu Hsi’s and Mencius’.
Keywords: Korsgaard, moral normativity, reason to act, reflect, ko-wu chih-chih, distinction between rightness and profit
參考文獻
一、 英文原典
Korsgaard, Christine. The Source of Norm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二、 英文著作
Moore, A. W. eds. Meaning and Reference(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三、 中文原典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2008年)
〔宋〕朱熹《朱子文集》為著、陳俊民校訂:《朱子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共十冊。
〔宋〕黎靖德.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共八冊
〔宋〕陸象山:《陸九淵集》(北就:中華書局,1980年)
〔宋〕陳 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王守仁:《陽明先生集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共上、下二冊
四、 中文著作
王大德:《朱陸異同新論——以「心與理、心與物」為向度之新綜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上)》(臺北市:里仁書局,2005年)new window
———:《中國哲學史(下)》(臺北市:里仁書局,2005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2006年)new window
———:《心體與性體(二)》(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
———:《心體與性體(三)》(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圓善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先生全集29.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朱子之道德規範根源問題〉,《當代儒學研究》,第4期,2009年7月,頁21-37。
———:〈唐、牟二先生之陽明學—兼論朱陸異同〉,《新亞學報》第28卷,2010年3月,頁13-23。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new window
———:《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4)
———:〈存心倫理學、責任倫理學與儒家思想〉,《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1期,1996年1月,頁217-244。
譯:《道德底形上學基礎》(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朱子論惡的根源〉刊於鐘彩鈞主編之《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冊(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頁551-580。
———:〈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頁1-32。
———:〈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上)〉,《鵝湖月刊》第387期 (2007/09),頁11-21
———:〈朱子對「道心」、「人心」的詮釋(下)〉,《鵝湖月刊》第388期 (2007/10),頁11-16
李秋零譯:《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臺北:商周出版社,2005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8)new window
———:《荀子重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new window
———:〈朱熹哲學研究進路〉,《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7期,2005年7月,頁93-109。
———:〈朱熹形上思想的創造意義與當代爭議的消解〉,《臺灣大學哲學評論》,第33期,2007年3月,頁15-90。
沈享民:〈再探訪朱熹格物致知論:並從德性知識論的視域略論其可能性與限制〉,《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2期,2012年2月,頁69-102。new window
宋錫球:〈朱子的人心道心說與退栗的人心道心說的比較研究〉,《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收錄於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1994年5月,頁1419-1457。
林月惠:《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格物」、「物格」與「理到」——論李退溪晚年物格說〉,收錄於《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頁109-147。
林遠澤:〈論康德定言令式的共識討論結構——試從理性存有者的道德觀點闡述康德的先驗規範邏輯學〉,《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3期,2007年3月,頁183-232。new window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new window
周天令:《朱子道德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new window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吳俊業:〈道德形上學的理念與證成〉,收錄於周大興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展望篇》(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12月),頁127-151。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79年)
———:《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59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察與現代詮釋》(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new window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new window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陳榮灼:〈朱陸匯通之新途〉,《臺灣哲學研究》第四期,2004年3月,頁19-38
———:〈孟子哲學新探〉,《當代儒學研究》,第10期,2011年6月,頁1-45。
———:〈朱子與哈伯馬斯——倫理學的新方向〉,《當代儒學研究》,第13期,2012年12月,頁139-171。
陳 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有無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佳銘:〈朱子論「明明德」之研究〉,《當代儒學研究》,第6期,2009年7月,頁59-89。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new window
黃振華:《論康德哲學》(臺北:時英出版社,2005年)。
黃瑩暖:〈朱子格物之心性理論與工夫義蘊的再探討〉,《當代儒學研究》,第6期,2009年7月,頁35-58。new window
———:〈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當代儒學研究》,2010年8月,頁119-142。
董金裕:《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楊祖漢:《儒家與康德道德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楊祖漢(合著),1983,《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new window
———:〈朱子對孟子學的詮釋〉,收錄於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所籌備處1995年,頁129-152。〉,
———:〈朱子心性工夫論新解〉,《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年3月,頁195-210。
———:〈程伊川、朱子「真知」說新詮——從康德道德哲學的觀點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所學刊》,卷8,第2期(總第16期),2011年12月,頁177-203。
———:〈程伊川、朱子「真知」說新詮─從康德道德哲學的觀點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第2期(總第16期)(2011.12),頁177-203。
———:〈艮齋與遂菴權尚夏的思想異同及其特徵〉,《艮齋學論叢》第13輯(2012.02),艮齋學會,頁37-66(韓文),頁67-86(中文),首爾。
———:〈儒家道德實踐理論新詮〉,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0輯(2012.09),頁147-175,桂林。
———:〈朱子學與陽明學的會通〉,《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總200期)(2012.09),頁30-38,杭州。CSSCI。
———:〈牟宗三先生朱子學詮釋之反省〉,《鵝湖學誌》第49期(2012.12),頁185-209。台北。
———:〈「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當代儒學研究》第13期(2012.12),頁119-138。中壢。
———:〈從「否定知識,為信仰留地步」看中國哲學〉,《新亞學報》第31卷(上)(2013.6),頁267-287。香港。
———:〈從主理的觀點看朱子的哲學〉,《當代儒學研究》第15期(2013.12),頁117-140。中壢。
———:〈從朱子思想看道德教育〉,《揭諦》第26期(2014.1),頁1-24。嘉義。
———:〈唐君毅先生對朱子哲學的詮釋〉,《中國哲學與文化》,第7輯:明清儒研究,2010年5月,頁143-166。
楊儒賓:〈兩種氣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第2期(總第6期),2006年12月,頁1-39。new window
楊順利譯:《規範性的來源》(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new window
———:〈有關理學的幾個重要問題的再反思〉,《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中國哲學史.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中國哲學史.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蔡家和:〈牟宗三先生蕺山學之探討-以〈對於評斥朱子理氣為二者之衡定〉一文為核心〉,《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5期,2001年5月,頁65-84。new window
錢穆:《朱子學提綱》(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年)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朱子學派尊德性道問學問題研究〉,收錄於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1994年5月,頁1273-1299。
樂愛國:《朱子格物致知論研究》(長沙市:岳麓書社,2010年)
藤井倫明:〈朱熹「格物致知」說的工夫論進路詮釋〉,《國文學報》第45期,2009年6月,頁81-106。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