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色.情.空:《金瓶梅》與《紅樓夢》中的哭笑研究
作者:陳麗如
作者(外文):Li-Ru Chen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賴芳伶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金瓶梅》《紅樓夢》情緒色空視覺Jinping Mei (Plum in the Golden Vase)Honglou Meng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emotionemptinessvisual sen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3
本論文透過人體視覺經驗中可視見的色彩、情緒、空間等面向,交織觀察明代《金瓶梅》與清代《紅樓夢》的「色‧情‧空」題旨。這兩部長篇章回小說以描摹「人情」見長,於離合悲歡襯出炎涼的主軸中,二書作者不論是寫「婦人」,或者是寫「女兒」,莫不侔合「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之色空思維。色情空是抽象的形上觀念,也是主題深義,然小說卻也透過具體可見的色彩、情緒、空間之生滅變化過程,對應形上闡釋此循環之理;依據共通的視覺經驗,世情作者色色仿真重構筆下世界,以及人物因視覺生成欲望的過程,則一致地顯出「眼中見色」的虛妄性。
論文第二、三章遂分別以《金》、《紅》二書之西門慶和賈寶玉為中心,藉著主要人物主體之觀看,以及投射在其心目間的客體對象(婦人、女兒)的欲望與關懷問題切入,二者共同表現出對紅、白兩種色彩的視覺迷戀與愉悅,齊全與離散也成為構色與空色的策略之一。而另一策略,則是對比、補襯式的將二元性符號(即哭笑、紅白、冷熱)調度筆下,當這些元素被交疊置入的同時,小說的悲劇效應與美感張力往往愈形明確。《紅樓夢》雖「深得金瓶壺奧」,然物色移借過程則貫徹以詩意抹去風月筆墨,本文更確認「胭脂」情境為前八十回作者獨有的物質書寫,其雙向性的投射出寶玉的生命熱情並預兆著情慾萌發的致命性。在論文第四章則統合討論這些形下題旨間彼此如磁石與織造之法的相互吸納、梭織,探析二書之遣運方式;《紅樓夢》在「色─空」間加入的「情」是人身普遍本具的情感表徵,事實上此亙古及今的大寫之情《金瓶梅》早已寫出,《紅樓》所強調的是更為窄化的真情、痴情,即專屬一生一旦間的狹義死生之情,然《金瓶》裡竟同樣涵藏,讓李瓶兒與西門慶的笑和眼淚集中演繹從而昇華二人。
當可依戀者從眼前消失時,唯有透過回憶與再造,方可召喚或長存那記憶中的美好之色,「繪園」和「寫真」等小說情節正表現了此一意識。本文結論更思考形下物質細節的「和美暢快」與主題永遠悲觀之間,《金瓶梅》作者是以性交的「暢美」感受表現,《紅樓夢》則以肉體與精神交融的「兼美」提出,在可見與不可見的題旨間,除了是作品風格已起了質的變化,同時也是二書作者處理視覺與欲望命題之策略移轉。
In this paper I use the perception of color, emotion, and space to analyze the use of form, emotion, and emptiness in the Ming dynasty novel Jinping mei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and the Qing dynasty novel Honglou meng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Both of these long novels with each chapter headed by a couplet portray the life of married woman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especially that of young women.Each novel contrasts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the emptiness of carnal desire with the cyclic nature of concrete perceptions of color, emotion, and space. Based on the commonality of visual perception, both novels use a naturalistic style to show how form is reconstructed into a virtual world, such that the lust generated by visual perception is ultimately a figment of the imagination.
In chapters 2 and 3 I focus on the characters of Ximen Qing (Jin) and Jia Baoyu (Hong), especially their carnal attraction to women, their obsession with the colors red and white, and how appearance and disappearance is used to metaphorically express the arising and passing of form. An additional way of expressing the in substantiality of form in both novels is the use of contrast (tears and laughter, red and white, hot and cold, etc.) to create aesthetic tension and a dramatic effect. While the literary style of the Honglou meng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the Jinping mei, the former differs in its poetic use of color to depict romantic affairs. Thus it is clear that in the first 80 chapters of the Honglou meng “rouge” is used to represent both Baoyu’s zeal for life and the lethal consequences of unbridled lust.
In Chapter 4 I further discuss such dynamic images as magnetism and weaving, and how the Honglou meng uses form, emotion, and emptiness to portray the human condition. To be sure, these enduring themes appear in the Jinping mei, but in the Honglou meng they are narrowed down to a realistic portrayal of infatuation and the ever-present specter of death. By contrast, in the Jinping meithe characters of Li Pinger and Ximen Qing are developed through the use of laughter and tears.
Both of these novels adopt the naturalistic literary style to depict how reminiscence and fantasy are used to recall and recreate an absent object of attachment. In the conclusion I discuss how in between the harmony of aesthetic details and eternal pessimism the Jinping mei highlights sexual disinhibition while the Honglou meng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the spiritual. I also discuss how both the seen and the unseen are used in both novels as literary devices for expressing transformation of character and treating desire and the sense of vision.
本論文引用書目「傳統文獻」按時代先後為序,「近人相關論著」按作者姓氏筆劃或英文字母排序。

一、傳統文獻:古籍及小說作品原典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中)》,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唐.王冰次注:《黃帝內經素問》,臺北:台灣商務,四部叢刊子部‧0一九,卷二,1985。
明.蘭陵笑笑生原著,齊煙、(王)汝梅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臺北:曉園出版有限
公司,1990。
明.蘭陵笑笑生原著,梅節校訂,陳詔、黃霖注釋:《「夢梅館校本」金瓶梅詞話》,臺北:
里仁書局,2007。
明.湯顯祖原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1995。
明.羅貫中著,清.毛宗崗批評,孟昭連、卞清波、王凌校點:《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
長沙:岳麓書社,2005。
清.張竹坡:《皐鶴堂批評明代第一奇書金瓶梅讀法》,臺北:廣文書局,1981。
清.張竹坡批:《第一奇書/竹坡本《金瓶梅》》,臺北:里仁書局,1981。
清.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10月初版四刷。
清.陳同、談則、錢宜合評:《吳吳山三婦合評牡丹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二、近人論著
(一)紅樓夢‧金瓶梅專著
一 粟編:《紅樓夢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四刷。
王國維、林語堂等:《紅樓夢藝術論》,臺北:里仁書局,1984。
王昆倫(魯太愚):《紅樓夢人物論》,臺北:里仁書局,1982。
王乃驥:《金瓶梅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2001。
王汝梅:《王汝梅解讀金瓶梅》,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5。
尹恭弘:《《金瓶梅》與晚明文化:《金瓶梅》作為“笑”書的文化考察》,北京:華文出版社
,1997。
方明光:《《金瓶梅》《紅樓夢》比較論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朱一玄編:《金瓶梅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1985。
呂啟祥:《紅樓夢開卷錄》,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呂啟祥:《紅樓夢會心錄》,臺北:貫雅文化事業,1992。
呂啟祥:《紅樓夢尋味錄》,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呂啟祥、林東海主編:《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匯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吳 紅、胡邦煒:《金瓶梅的思想和藝術》,成都:巴蜀書社,1987。
何永康:《紅樓美學》,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1991。
李建中:《瓶中審醜──金瓶梅「色」之批判》,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李建中、劉金波:《《金瓶梅》性學批判》,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
李軍均:《紅樓服飾》,臺北:時報文化,2004。
李根亮:《《紅樓夢》與宗教》,長沙:岳麓書社,2009。
李建華:《《紅樓夢》絲綢密碼》,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4。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
余 岢、解慶蘭:《金瓶梅與佛道》,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的情欲與虛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宋 淇:《紅樓夢識要──宋淇紅學論文集》,北京:中國書店,2000。
周中明:《紅樓夢──迷人的藝術世界》,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
周中明:《金瓶梅藝術論》,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周中明:《紅樓夢的語言藝術》,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林方直:《紅樓夢符號解讀》,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6。
孟慶田:《《紅樓夢》和《金瓶梅》中的建築》,青島:青島出版社,2001。
侯忠義、王汝梅編:《金瓶梅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侯文詠:《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臺北:里仁書局,2004。new window
俞曉紅:《紅樓夢意象的文化闡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唐富齡:《紅樓夢的悲劇意識與旋律美》,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徐君慧:《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
孫述宇:〈金瓶梅的藝術〉,《小說內外‧上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格 非:《雪隱鷺鷥──《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康來新:《紅樓夢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康來新:《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7。
康來新:《紅樓長短夢》,臺北:駱駝出版社,1996。
陳慶浩:《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new window
陳維昭:《紅學與二十世紀學術思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梅 苑:《紅樓夢的重要女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梅新林:《紅樓夢哲學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
張世君:《《紅樓夢》的空間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張金蘭:《金瓶梅女性服飾文化》,臺北:萬卷樓,2001。
張愛玲:《紅樓夢魘》,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典藏初版。
薛海燕:《紅樓夢──一個詩性的文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曹亞瑟:《烟花春夢──《金瓶梅》中的愛與性》,北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黃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006重印)。
黃 霖:《說金瓶梅》,北京:中華書局,2005。
馮其庸、李希凡主編:《紅樓夢大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圓 香:《紅樓夢與禪》,高雄:佛光出版社,1992。
詹 丹:《紅樓情榜》,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詹 丹:《《紅樓夢》的物質與非物質》,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詹 丹、孫 遜:《漫說金瓶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詹 丹:《重讀紅樓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
劉上生:《走近曹雪芹──紅樓夢心理新詮》,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歐麗娟:《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2007。new window
蔣 勳:《微塵眾:紅夢樓小人物Ⅱ》,臺北:遠流出版,2014。
潘富俊:《紅樓夢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2014年2.0版。
魏子雲:《金瓶梅研究二十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關華山:《《紅樓夢》中的建築與園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蘇鴻昌:《論曹雪芹的美學思想》,四川:重慶出版社,1984。
饒道慶:《紅樓夢的超前意識與現代闡釋》,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美〕浦安迪(Plaks, Andrew H.)編釋:《紅樓夢批語偏全》,臺北,南天書局,1997。
〔美〕裔錦聲(Yi, Jeannie Jinsheng):《紅樓夢:愛的寓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二)小說學‧美學相關論著
王海林:《佛教美學》,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王 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何滿子:《中國愛情小說中的兩性關係》,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吳士余:《中國文學與小說思維》,上海:三聯書局,2000。
周中一:《佛學研究》,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7。
胡菊人:《紅樓水滸與小說藝術》,香港:百葉書舍,1977。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孫述宇:《小說內外‧上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黃 霖等:《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葉 朗:《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板橋:駱駝出版社,1993。
葉 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4。
葉 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葉 朗:《胸中之竹──走向現代之中國美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楊 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楊 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樂蘅軍:〈從水滸潘金蓮故事到金瓶梅裡的風格變易〉,《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
出版社,1982。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new window
魯 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2。
蔡守湘:《唐人小說選注‧(二)》,全三冊,臺北:里仁書局,2002。
駱小所:《語言美學論稿》,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
顏翔林:《死亡美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美〕浦安迪(Plaks, Andrew H.):《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三)其他今人專書‧論文集
王 瑋:《笑之縱橫──論「笑」的理論意義》,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王溢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臺北:野鵝出版社,1989。
王溢嘉:《性‧文明與荒謬》,臺北:野鵝出版社,1990。
王溢嘉:《情色的圖譜》,臺北:野鵝出版社,1999。
朱智賢主編:《心理學大詞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吳 曉:《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詩學新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汪民安主編:《文學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大出版社,2008。
余德慧:《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14。
林書堯:《色彩認識論》,臺北:三民書局,1995。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孫 遜:〈關於《紅樓夢》的「色」「情」「空」觀念〉,《紅樓夢探究》,臺北:大安出
版社,1991。
徐子方:《千載孤憤──中國悲怨文學的生命透視》,南京: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夏志清:〈湯顯祖筆下的時間與人生〉,《夏志清文學評論經典:愛情.社會.小說》,
臺北:麥田出版,2007。
高全知:〈飛蛾投火的盲目與清醒:比較閱讀《金瓶梅》與〈第一爐香〉〉,《張愛玲學》
,臺北:麥田文化出版,2011。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new window
陳宗明:《符號世界》,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陳建華:〈欲的凝視:《金瓶梅詞話》的敘述方法、視覺與性別〉,收入王璦玲、胡曉真主
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
張愛玲:《餘韻》,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7。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典藏初版。
張愛玲:《張看》,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5。
張愛玲:《第一爐香》,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典藏版。
張愛玲:《續集》,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典藏版。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康正果:《身體與情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陸雅青:〈兒童畫中用色現象之探討〉,《「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8。
黃 霖、杜明德主編:《《金瓶梅》與臨清──第六屆國際《金瓶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濟南:齊魯書社,2008。
熊秉真、張壽安:《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匯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歐明秀:《應用色彩學》,臺北:雄獅圖書,1994。
劉達臨、胡宏霞:《大男女──性學史話》,北京:華藝出版社,2008。
閻廣林:《笑:矜持與淡泊──中國喜劇精神的內在特徵》,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
龔鵬程:《飲食男女生活美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四)西方文論及翻譯論著
馮觀富:《情緒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2005。
〔日〕島崎敏樹著,李永熾譯:《感情的世界》,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
〔日〕千千岩英彰:《不可思議的心理與色彩》,臺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日〕小林重順:《色彩心理探析》,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奧〕阿德勒(Alfred Adler)著,歐申談譯:《性格論》,臺南:開山書店,1971。
〔美〕安格斯.特魯貝爾(Angus Trumble)著,孫維峰譯:《笑的歷史》,北京:中央編
譯出版社,2006。
〔保〕基.瓦西列夫(Bac JieB. K.)著,趙永穆、范國恩、陳行慧譯:《情愛論》,北京
:三聯書局,1998。
〔法〕羅蘭.巴特(Barthes, Roland)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
文選》,臺北:時報文化,2001。
〔法〕羅蘭‧巴特(Barthes, Roland)著,江灝譯:《符號帝國》,臺北:麥田,城邦文
化出版,2004。
〔美〕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著,陳筱宛譯:《共病時
代: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臺北:臉譜出版,
2013。
〔美〕費俠莉(Charlotte Furth)著,甄橙譯:《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CR&LF研究所(Creative Room & Life Facilitation Lab)著:《配色的魔法:能夠召喚幸
福與感動的創意色彩學》,臺北:博碩文化編譯,2008。
〔英〕戴維.洛奇(David Lodge)著,盧麗安譯:《小說的藝術》,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8。
達賴喇嘛(Dalai Lama)著,傑佛瑞‧霍普金斯(Jeffrey Hopkins,Ph.D.)英文編譯;丁
乃竺譯:《達賴生死書》“Advice on Dying:And Living A Better Life”,臺北:
天下雜誌,2003。
〔英〕丹尼.卡瓦拉羅(Dani Cavallaro)著,張衛東、張生、趙順宏譯:《文化理論關鍵
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迪倫.伊文斯(Dylan Evans)著,張勤譯:《情感,來自演化──看科學家如何發現情感
的秘密》,臺北縣:左岸文化,2005。
〔德〕恩斯特‧卡西爾(Emst Cassirer)著,羅興漢譯:《符號‧神話‧文化》,臺北:
結構群文化,1990。
〔英〕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
2002。
〔美〕艾梅蘭(Epstein, Maram)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
性及所生成之意義》,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美〕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著,李健鳴譯:《愛的藝術》,上海:上海譯文出
版社,2008。
〔德〕愛娃.海勒(Eva Hellrr)著,吳彤譯:《色彩的情格》,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3。
〔挪威〕吉爾胡斯(Gilhus, I. S.)著,陳文慶譯:《發笑的神靈,哭泣的貞女:宗教史
中的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法〕昂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徐繼曾譯:《笑──論滑稽的意義》,臺北:
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
〔美〕傑佛瑞.寇特勒(Jeffrey A. Kottler)著,莊安祺譯:《聽眼淚說話》,臺北: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97。
〔美〕詹姆斯.艾爾金斯(James Elkins)著,陳榮彬譯:《繪畫與眼淚:畫作如何感動
人心》,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4。
約翰.葛瑞賓(John Gribbin)著,馬自恆譯:《深奧的簡潔──從混沌、複雜到地球生命
的起源》,臺北:商周出版,2006。
〔西班牙〕荷西.奧德嘉.賈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著,姬健梅譯:《關於愛》,
臺北:商周出版,2012。
〔美〕斯托曼(K.T Strongman)著,游恆山譯:《情緒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3。
〔美〕L.達維遜L.K.果敦著,程志民、劉麗、宋堅之等譯:《性別社會學》,四川:重慶出版
社,1989。
〔法〕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
龐蒂的最後書寫》(L’Ceil et l’Esprit),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
〔法〕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著,賴聲川、丁乃竺譯:《快樂學:科學家僧侶
修練幸福的24堂課》,臺北:天下雜誌,2014。
〔墨〕奧塔維歐.帕茲(Octavio Paz)著,蔣顯璟、真漫亞譯:《雙重火焰──愛情與愛欲
的幾何學》,臺北:邊城出版,2004。
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
論與實踐》,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
〔義〕P.史華羅(Paolo Santangelo)著,莊國土、丁 隽譯:《明清文學作品中的情感.
心境詞語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波利.揚─艾森卓(Polly Young-Eisendratht)著,楊廣學譯:《性別與欲望──不受詛咒
的潘多拉》,北京:中國社學科學出版社,2003。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王秋桂等譯:《韓南中國小說論集》,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8。
〔法〕帕特里克.勒莫瓦納(Patrick Lemoine)著,白睿譯:《眼淚的性別》,深圳:深
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05。
〔美〕彼得‧布魯克斯(Peter Brooks)著,朱生堅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欲望對象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美〕浦安迪(Plaks, Andrew H.)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美〕浦安迪(Plaks, Andrew H.)著,劉倩等譯:《浦安迪自選集》,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11。
韋勒克(Rene Wellek)、華倫(Austin Warren)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
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
〔荷〕高羅佩(R.H. Vau Gulik)著,李零、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
性與社會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法〕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
版社,1995。
〔荷〕高羅佩(R.H. Vau Gulik):《秘戲圖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英〕雷蒙.塞爾登(Raman Selden)、彼得.維德生(Peter Widdowson)、彼得.布魯克
(Peter Brooker)合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讀.結構主義理論》,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2005。
〔美〕湯瑪士.史東(Thomas A. Stone)著,羅玲妃譯:《用眼淚治療》,臺北:平安文化
有限公司,1999。
〔英〕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
版有限公司,1999。
〔美〕Tom Lutz著,莊安祺譯:《哭,不哭》,臺北:藍鯨出版有限公司,2001。
〔美〕Tom Lutz著,莊安祺譯:《哭泣──眼淚的自然史和文化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
院出版社,2003。
〔德〕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著,李 維、沈烈敏譯:《人類與動物心理學論稿》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五)期刊資料
1.台灣地區
丁乃非:〈淫母血崩──《金瓶梅》的慾望閱讀〉,《聯合文學》第15卷第4期(1999年2月
),頁50-51。
王年雙:〈關於金瓶梅裡笑話的性質和作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集刊》第一期new window
(1996年),頁55-78。
李 裴:〈《金瓶梅》與《紅樓夢》的時間觀念及其審美效應〉,《貴州社會科學》1990
年第10期,頁28-31。
李淳玲:〈紅樓夢的美感世界(上) 〉,《鵝湖月刊》第二二卷.第五期總號第二五七,new window
1996年11月,頁27-36。
李淳玲:〈紅樓夢的美感世界(下) 〉,《鵝湖月刊》第二二卷.第五期總號第二五八,new window
1996年12月,頁40-48。
李豐楙:〈情與無情:謫凡敘述中的情意識-以紅樓夢等為例〉,漢學中心主辦「欲掩彌
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8月20-22日)。
吳慕雅:〈由「悟色入空」的宗教意識談《金瓶梅》的生命觀〉,《止善》第六期(2009
年6月),頁111-136。
林淑貞:〈作者、歷史與「寓莊於諧」──明清「笑話寓言」創作意圖析探〉,《興大中
文學報》第18期(2006年),頁73-122。
林偉淑:〈《金瓶梅》家庭宅院的空間隱喻〉,《輔仁國文學報》第30期(2010年4月),new window
頁249-270。
林素玟:〈元宵與中秋──《紅樓夢》神聖時間的創傷書寫與療癒〉,《華梵人文學報》new window
第22期(2014年7月),頁71-105。
胡衍南:〈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的兩個模式〉,《淡江中文學報》第十三期(2005年12月)new window
,頁113-140。
胡曉真:〈絲絃、帳簿、華年──論《林蘭香》與世情小說的擬真世界〉《中國文哲研究
集刊》第二十六期(2005年3月),頁213-250。
胡衍南:〈《金瓶梅》於《紅樓夢》之影響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八期(2006
年3月),頁161-184。
凃茂齡:〈胭脂考〉,《止善》第八期(2010年6月),頁163-192。
徐培晃:〈三鬧《牡丹亭》〉,《興大人文學報》第48期(2012年3月),頁121-156。new window
浦安迪:〈打一用物:中國古典小說中物體形象的象徵與非象徵作用〉,《中正大學中文new window
學術年刊》總第十七期(2011年6月),257-266。
郭玉雯:〈紅樓夢與女神神話傳說─林黛玉篇〉,《清華學報》新二十一卷.第一二期new window
合刊(2001年3月),頁101-133。
康來新:〈身體的發與變:從《肉蒲團》、〈夏宜樓〉到《紅樓夢》的偷窺意涵〉,「新知
與舊學──明清敘事理論與敘事文學」專輯,《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七卷‧第三期
(2007年9月),頁165-173。
梅新林,張 倩:〈《紅樓學》季節敘事論〉,《紅樓夢學刊》2008第5輯,頁77-120。
陳麗如:〈論古典小說「鏡象書寫」*的兩度裂變──《古鏡記》與《紅樓夢》〉,《興大
人文學報》第49期(2012年9月),頁77-108。
陳麗如:〈論「理」的介入‧「情」的抑制──以《牡丹亭》與《紅樓夢》的花園、閨訓、
懲罰事件為中心〉,《興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4年6月),頁247-299。
黃克武、李心怡:〈明清笑話中的身體與情慾:以《笑林廣記》為中心之分析〉,《漢學
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頁343-374。
曾鈺婷:〈隙中窺情──論崇禎本《金瓶梅》繡像中的「情色窺視」,《思辨集》第13期
(2010年3月),頁1-19。
楊玉成:〈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點〉,《國文學誌》第五期(2001年12月),new window
頁115-157。
詹 丹、張 瑞:〈城市娛樂和《金瓶梅》中的元宵節慶〉,《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7
卷第5期(2008年9月),頁86-92。
廖咸浩:〈「雙性同體」之夢:「紅樓夢」與「荒野之狼」中「雙性同體」象徵的運用〉
,《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四期(1986年9月),頁120-148。
廖咸浩:〈說淫:《紅樓夢》「悲劇」的後現代沉思〉,《中外文學》第二十二卷.第二
期(1993年7月),頁85-99。
鄭明娳:〈慾悔無涯,唯情是岸──「金瓶梅」的情與慾〉,《聯合文學》第6卷第10期
(1980年8月),頁138-144。
歐麗娟:〈論大觀園的空間文化──以屋舍、方位、席次為中心〉,《漢學研究》第28卷new window
第3期(2010年),頁99-134。
歐麗娟:〈由屋舍、方位、席次論《紅樓夢》中榮寧府宅的空間文化〉,《思與言》第48
卷第1期(2010年3月),頁5-53。
賴芳伶師:〈海外學人專訪──陳慶浩博士的紅學研究〉,《東華漢學》第8期(2008年
12月),頁255-277。
賴芳伶師:〈《紅樓夢》「大觀園」的隱喻與實現〉,《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
,頁243-280。
魏子雲:〈論「金瓶梅」的色情問題〉,《文訊》第5期(1983年11月),頁94-101。
蘇美文:〈情欲摩女、羅漢聖者──摩登伽女的形象探論〉,《漢學研究》第28卷第1期new window
(2010年3月),頁225-262。

2.大陸地區
王富鵬:〈一種特殊的性格類型─論賈寶玉之雙性化性格特徵〉,《紅樓夢學刊》創刊二
十周年紀念專輯(1996年2月),頁91-100。
王 平:〈《紅樓夢》《金瓶梅》色空觀念之比較〉,《紅樓夢學刊》1996年第二輯,頁
78-90。
白 盾:〈論“悼紅情結”──從《紅樓夢》看曹雪芹著書目的和感情激盪與思想悟破〉
,《海南師範學院》第4期總第七卷第27期(1994),頁84-89。
朱安義:〈古代漢語用以表“眼淚”的四個詞〉,《昭通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第17卷.
第2期,(1995年第2期.社總第40期),頁65-68。
江道倫:〈哲理與藝術的交融──《紅樓夢》─哲學內蘊探微〉,《紅樓夢學刊》1997年
第二輯,頁52-65。
金凡平:〈鏡花水月──《紅樓夢》寶黛情境的審美意蘊〉,《紅樓夢學刊》1998年第三
輯,頁72-89。
宋常立:〈《紅樓夢》符號學分析小引〉,《紅樓夢學刊》1999年第二輯,頁166-175。
李桂奎:〈中國古代小說女性白衣、紅妝描寫的修辭異質〉,《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2006年1月),頁9-11。
段江麗:〈賈寶玉性格的心理學闡釋〉,《紅樓夢學刊》1996年第二輯,頁326-336。
段江麗:〈從“愛的本性”論寶黛愛情〉,《紅樓夢學刊》2000年第一輯,頁258-273。
胡邦煒:〈“廢墟文化”與“神聖價值形態”─關于《紅樓夢》意義的重新解讀〉,《
紅樓夢學刊》1997年第二輯,頁37-51。
胡傳吉:〈吾之大患,為吾有身──《紅樓夢》的疾、癖、痴〉,《紅樓夢學刊》2006年
第四輯,頁320-334。
耿光華:〈從哭與笑的反差中透視林黛玉愛情悲劇的意蘊〉,《張家口師專學報》第1期
(1995),頁28-30。
馬鳳華:〈紅的缺失與隱匿—寶釵色彩心理透視〉,《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
第1期(2002年3月),頁19-22。
梁承謀:〈七情說與現代情緒心理學〉,《南京師大學報》第4期(1996年4月),頁64-
67。
梅新林:〈《紅樓夢》──作為“寓言”文本的解讀〉,《紅樓夢學刊》1999第一輯,
頁1-18。
梅新林:〈文獻.文本.文化研究的融通與創新─世紀之交紅學研究的轉型與前瞻〉,
《紅樓夢學刊》2000年第二輯,頁33-44。
梅新林、崔小敬:〈貫通紅樓藝理與哲理的總綱──《紅樓夢》藝術原理研究〉,《紅
樓夢學刊》2002年第二輯,頁238-254。
梅新林、葛永海:〈從「原欲」到「情本」:晚明至清中葉江南文學的一個研究視角〉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4期(2007年),頁1-7。
陳惠琴:〈從自然情感到審美情感─曹雪芹創作情感活動研究〉,《福州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2),頁43-46。
陳 輝:〈符號學視野視角中的顏色意義〉,《自然辦證法研究》第20卷第2期(2004年
12月),頁4-5。
馮文樓:〈身體的敞開與性別的改造──《金瓶梅》身體敘事的解讀〉,《陝西師範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1月),頁32-39。
雷廣平:〈那堪風雨助淒涼─談《紅樓夢》是如何通過花來表現悲劇主題的〉,《紅樓夢
學刊》1998年第一輯,頁13-22。
趙春霞:〈滴淚為墨 研血成字──讀脂硯齋砰點《紅樓夢》〉,《大連教育學院學》第
1期(1996),頁36-37。
劉上生:〈質實與空虛:寫實藝術的兩種美學範本──“瓶兒之死”與“秦氏之喪”的
比較研究〉,《紅樓夢學刊》1995年第三輯,頁310-333。
劉萬里:〈萬紅叢中一片雪──薛寶釵對紅的排拒與隱藏及其心理透視〉,《紅樓夢學刊
》2002年第二輯,頁187-198。
蘇 涵、虞卓婭:〈《紅樓夢》落花意象論〉,《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5卷
.第1期(1998年1 月),頁45-53。
饒道慶:〈《紅樓夢》的“怨棄”情緒與“被棄”原型〉,《文藝研究》第2期(2003年)
,頁74-82。
〔挪威〕艾皓德:〈《紅樓夢》的情心理學〉,《紅樓夢學刊》1997年增刊,頁291-306。
〔日〕室谷順子著,李寅生譯:〈從《紅樓夢》的二重世界看林黛玉與眼淚之關係〉,
《河池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1999年3月),頁24-29。


三、學位論文
王佩琴:《說園──從《金瓶梅》到《紅樓夢》,國立清華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2004。
林彥宏:《《大佛頂首楞嚴經》生命治療觀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
2013。
李曉萍:《《金瓶梅》鞋腳情色與文化研究》,私立靜宜大學碩士論文,2003。
李欣倫:《《金瓶梅》之身體感知與性別辯證:一個跨文本與漢字閱讀觀的建構》,國立new window
  中央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2009。
李昱穎:《中古佛經情緒心理動詞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2009。new window
沈心潔:《《金瓶梅詞話》女性身體書寫析論──以西門慶妻妾為論述中心》,私立淡江
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10。
胡衍南:《食、色交歡的文本──《金瓶梅》飲食文化與性愛文化研究》,國立清華大學
博士論文,2001。
陳麗雪:《由儒佛的情緒觀論情感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陳克嫻:《明清長篇世情小說中的笑話研究──以《金瓶梅》、《姑妄言》、《紅樓夢》
為中心之考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彭家正:《莊嚴與詼諧的對話──《紅樓夢》的禮俗與節慶書寫》,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
文,2005。
游千慧:《張竹坡評點《金瓶梅》與脂硯齋評點《紅樓夢》之比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
碩士論文,2006。
楊晉綺:《晚明文化論述中「倫理」與「審美」論題之交涉及審美意識之開展》,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廖尹榕:《織造──建築構造之設計方法論》,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0。
鄭媛元:《《金瓶梅》敘事藝術》,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四、網路參考資訊網站
中研院語言所「搜詞尋字」語庫查詢系統:http://cls.admin.yzu.edu.tw/swjz/sou/sou.html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臺灣佛光山‧佛光大辭典線上查詢系統: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學會:http://www.cbeta.or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