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日治時期新學會之發展與時代意義
書刊名:臺灣風物
作者:謝崇耀
出版日期:2007
卷期:57:2
頁次:頁57-88
主題關鍵詞:日治時期新學會臺灣文化漢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77
  • 點閱點閱:62
期刊論文
1.(1973)。公學校的漢文教授和舊式的台灣書房。台灣民報,14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文瀾(1975)。從「揚文會」到「新學研究會」。台北文物,8(4),3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永南(19301030)。詩報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320401)。全島聯吟大會。詩報,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圻(1921)。文學與職務。台灣青年,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崇耀(20060700)。「明治體」論之意義初探。臺灣文學評論,6(3),28-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世偉(19970900)。日治時代文社的研究--以「崇文社」為例。臺灣風物,47(3),15-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文雄(19540800)。臺北青年會.讀書會.體育會。臺北文物,3(2),137-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順隆(19991200)。日治時期臺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臺灣風物,49(4),107-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婉窈、許佩賢(20031200)。臺灣公學校制度、教科和教科書總說。臺灣風物,53(4),119-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翁聖峰(1997)。日據末期的台灣儒學--以「孔教報」為論述中心。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27-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崇耀(2006)。日治初期新舊學之爭之時代意義與影響研究。台灣人文研究新境界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培豐(2006)。日治時期的漢詩文、國民性與皇民文學--在流通與切斷過程中走向純正歸一。臺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457-4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蘇秀鈴(2001)。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井出季和太、郭輝(1977)。日據下之台政。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懿琳(1997)。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賴子清(2006)。台灣詩醇。台北:龍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9)。台灣人物評。台北:成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大受(1999)。台灣史綱。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畢沅。續資治通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寧顔(1989)。重修台灣省通志卷10,藝文志文學篇,年表。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喜夫(1995)。連雅堂先生年譜。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德功(1992)。觀光日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盧嘉興、呂興昌(2000)。台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台南:台南市立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柳茂坤、鍾慶安(20060600)。「大東亞共榮圈」之夢。山東:海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慶元(2006)。大東亞共榮圈源流。北京: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國墦、邱勝安(1977)。三百年來台灣作家與作品。臺北:台灣時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Tsurumi, E. Patricia、林正芳(1999)。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市: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資修、林培英(1992)。南強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韋政通(1977)。中國哲學辭典。臺北市:大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施懿琳、許雪姬。台灣歷史辭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葉榮鐘(2000)。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汪民安、陳永國、張雲鵬(2005)。現代性基本讀本。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培豐、王興安、鳳氣至純平(20060000)。「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義、張中良、中井政喜(1995)。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臺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美娥(20040000)。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廖振富(20060000)。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市:國立編譯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欽賜(1933)。瀛洲詩集。台北:光明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110218)。黃玉階先生略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000425)。新學會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慶霖(19001111)。論新學宜如何振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000325)。提倡新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070329)。新學會之消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100706)。新學會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100722)。揮琴蛙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101204)。新學叢誌又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100820)。叢誌發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000615)。寄金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010224)。台南新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000810)。台南新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9001016)。新學課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9001108)。新學課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9020515)。鐵道部の書記採用試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100827)。新學叢誌發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漢如(19070505)。將赴廈別台北諸新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佩香(19070709)。台南水產公司合併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9100630)。編輯日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胡殿鶊(19050727)。祝漢文報獨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逸濤(18990519)。扶翊漢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謝汝錢(19051028)。說文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9060526)。處置私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9250729)。餛洋文藝社徵詩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洪以南(19240427)。全島聯合吟會盛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9250720)。庄長鼓舞漢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19230515)。笨津徴詩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19221206)。西螺菼社徵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梯雲樓主(19030111)。論新學貴端其趨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梯雲樓主(19000426)。論新學貴端其本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籾山衣洲(19000325)。論新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19000920)。新學課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19030506)。新刊紹介簿記問題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19040719)。法院書記試驗規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羅秀惠(19060708)。新學倡興之必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羅秀惠(19050704)。漢學保存會小集敘書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魏清德(19150708)。詩及國民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許佩賢(2004)。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跨界的台灣史研究。台北:播種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說麗(2004)。許廷光。台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陶一經(2005)。藝文志。基隆市志。基隆市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俊雅(1995)。附錄六:日據時期台灣文藝雜誌一覽表。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子安宣邦、童長義(2005)。「東亞」概念與儒學。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連橫(1992)。台灣詩薈發刊序。台灣詩薈。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