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系統
:::
網站導覽
國圖首頁
聯絡我們
操作說明
English
(3.137.223.82)
登入
字型: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如為IE7以上、Firefoxy或Chrome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來源文獻查詢
引文查詢
瀏覽查詢
作者權威檔
引用/點閱統計
我的研究室
資料庫說明
相關網站
來源文獻查詢
/
簡易查詢
/
查詢結果列表
/
詳目列表
:::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總合 1 筆
/1
頁
來源文獻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引文資料
題名:
重新檢視教育上懲罰運用的正當性
書刊名:
教育實踐與研究
作者:
李真文
作者(外文):
Li, Chen-wen
出版日期:
2008
卷期:
21:1
頁次:
頁33-63
主題關鍵詞:
懲罰
;
應報論
;
嚇阻論
;
改造論
;
人權
;
批判教育學
;
Foucault
;
Punishment
;
Retributive theory
;
Deterrent theory
;
Reformmative theory
;
Human right
;
Critical pedagogy
原始連結:
連回原系統網址
相關次數:
被引用次數:期刊(
1
)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排除自我引用:
1
共同引用:
110
點閱:41
本文之目的主要在檢視教育上運用懲罰的正當性。懲罰理論中應報論、嚇阻論及改造論,皆認為犯錯應罰。但以批判教育學及Foucault 的觀點來看,懲罰所依恃的規則及仰賴的權威實有疑義。再者,不當使用懲罰(體罰),對學生人權是一大侵犯。這些挑戰以往懲罰所恃的正當理據,已經使得教師必須重新思考教育上是否以及如何運用懲罰。
以文找文
This study aims to reexamine the legitimacy of punishment exerted in education. Although the justifications of punishment theories, retributive theory, deterrent theory, and reformative theory, were widely acknowledged, Foucault and Critical pedagogists challenged the rule and authority in the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Moreover, corporal punishment is deemed as a serious damage to the human rights of students. Teachers need to reconsider the role and exertion of punishment.
以文找文
期刊論文
1.
Burgh, Richard W.(1982)。Do the Guilty Deserve Punishment?。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79(4),193-213。
2.
Jeffery, C. R.(1965)。Criminal Behavior and Learning。Journal of Criminal Law, Criminology, and Police Science,56,294-300。
3.
李天健(1996)。辦教育,不要辦小孩-暫時性疼痛是永久的傷害。人本教育札記,83,36-41。
延伸查詢
4.
史英(1999)。體罰、威權與管理主義。人本教育札記,120。
延伸查詢
5.
Davis, Michael(1986)。Harm and Retribution。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5(3),236-266。
6.
Flew, A. G.(1954)。Crime or Disease。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5(1),49-62。
7.
Dyde, S. W.(1898)。Hegel's Conception of Crime and Punishment。The Philosophical Review,7(1),62-71。
圖書
1.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台北市:學富文化。
延伸查詢
2.
Bean, P.(1981)。Punishment: A Philosophical and Criminological Inquiry。Oxford:Martin Robertson。
3.
Honderich, T.(1989)。Punishment: The Supposed Justifications。Cambridge, MA:Polity Press。
4.
Cohen, Stanley(1985)。Visions of Social Control: Crime, Punishment, and Classification。Cambridge, MA:Polity Press。
5.
Garland, David(1990)。Punishment and Modern Society: A Study in Social Theory。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
Freire, P.、Ramos, M. B.(1972)。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New York:Herder & Herder。
7.
McLaren, P.(1989)。Life in schools: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New York:Longman。
8.
Foucault, Michel、Sheridan, Alan(1977)。Discipline &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New York:Pantheon Books。
9.
Willis, P.(1977)。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John Wiley & Sons。
10.
馮朝霖(2000)。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高等教育。
延伸查詢
11.
于奇智(1999)。傅科。臺北:東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
12.
高宣揚(2004)。傅科的生存美學:西方思想的起點與終點。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
13.
Kanpol, B.(1997)。Issues and Trends in Critical Pedagogy。N.J.:Hampton Press。
14.
Peters, Richard Stanley(1966)。Ethics and education。George Allen and Unwin。
15.
Gramsci, Antonio、Hoare, Quintin、Smith, Geoffrey Nowell(1971)。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6.
Bandura, Albert、Walters, Richard H.(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Prentice-Hall。
17.
Kleining, J.(1973)。Punishment and Desert。Punishment and Desert。The Hague, Netherlands。
18.
Bentham, Jeremy(1996)。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
19.
Bernstein, B.(2006)。教育論述之結構化。教育論述之結構化。臺北市。
延伸查詢
20.
Ten, C. L.(1987)。Crime, Guilt, and Punishment: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
21.
Walker, N.(1991)。Why Punish?。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2.
Zimring, F. E.、Hawkins, G. J.(1973)。Deterrence: The Legal Threat in Crime Control。Deterrence: The Legal Threat in Crime Control。Chicago, IL。
23.
(1962)。Utilitarianism。Utilitarianism。Glasgow, UK。
24.
Straus, M. A.、Donnelly, M.(2005)。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Corporal Punishment。Corpor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London, UK。
25.
黃炳煌(2002)。教育小語。臺北市:高等教育。
延伸查詢
其他
1.
史英(2004)。體罰辨義,0。
延伸查詢
2.
史英(2004)。誰主張體罰?澄清「他律」的迷思,0。
延伸查詢
3.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回答居仁學生的疑問,0。
延伸查詢
4.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禁止體罰立法說帖,0。
延伸查詢
圖書論文
1.
方永泉(2006)。批判取向教育哲學的發展、議題及展望。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臺北:心理。
延伸查詢
2.
Hollin, C. R.(2001)。To Treat or Not to Treat?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Handbook of Offender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West Sussex:John Wiley & Sons, Inc.。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引用嵌入語法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嵌入語法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
相關期刊
相關論文
相關專書
相關著作
熱門點閱
1.
Dieter Lenzen教育人類學之探究
2.
論Immanuel Kant的想像力詮釋及其教育美學蘊義探究
3.
王國維、蔡元培與張君勱的教育思想比較--德國人文取向教育學的脈絡
4.
國民小學教師建構式領導之個案研究
5.
Michael Winkler普通教育學之探究
6.
Paulo Freire意識覺醒歷程觀的回應--發展學生批判意識的教學方法
7.
論「理」的介入.「情」的抑制--以《牡丹亭》與《紅樓夢》的花園、閨訓、懲罰事件為中心
8.
國小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情緒智力之多群組比較研究
9.
閱讀文字與閱讀世界:弗雷勒批判教育學在學習共同體教學上之蘊義
10.
批判取向的學習共同體:哈伯瑪斯與弗雷勒的對話理論在學習共同體教學上之蘊義
1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問題形成之探討
12.
原住民族正名運動vs.象徵暴力--象徵抗爭進路下的正名運動及其衍生性社會實踐
13.
漫步於求知與遊戲間的負責專家--Heathcote「專家外衣」戲劇教學法的人類圖像探究
14.
Reimer及Elliott音樂教育哲學再探究:批判教育學的觀點
15.
和光同塵與天地遊:論當代美感素養
1.
國小差異化閱讀教學之言說分析
2.
華德福靈性教育的時代意義
3.
洪雅書房(Hoanya)人文空間之教育踏查
4.
新紀實視野論教育美學三性:神經性、藝術性與靈性
5.
Walter Benjamin救贖美學及其教育蘊意之研究──後人文境遇的靈光追尋
6.
我國國民補習學校課程綱要總綱研擬團隊的展化學習歷程研究
7.
全人教育與體現認知論
8.
詮釋、批判、敘事: 三種類型對話理論及其在學習共同體教學上之哲學蘊義
9.
《老子》治理思想之研究
10.
泰勒(C. Taylor)靈性思想及其教育蘊義
1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靈性智慧於全人教育之蘊義
12.
現代教育人類圖像變遷之研究
13.
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指標建構與實證之研究
14.
世界公民意涵及其對我國成人教育之啟示
15.
責任、對話、正義-Emmanuel Levinas他者哲學及其教育學意涵之研究
1.
批判與希望:以行動為中心的教師哲學
2.
社區有教室的在地轉化 : 打造有文化品味的課程與教學
3.
課程理解 : 教師取向之研究
4.
教育評鑑研究 : 原罪與解放
5.
主體的爭議與教育 : 以現代和後現代哲學為範圍
6.
改革教育學 : 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
7.
教育哲學專論 : 主體、情性與創化
8.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 : 理念與實踐反省
9.
後現代課程理論之研究 : 一種有機典範的課程觀
10.
原住民族正名運動vs.象徵暴力--象徵抗爭進路下的正名運動及其衍生性社會實踐
11.
百年來華人世界教育哲學之發展
12.
斯泰納人智學教育學的另類教育涵義
13.
希望與參化:Freire教育美學推衍與補充之嘗試
14.
社會驅動力
15.
組織系統論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