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異質文化下的語境書寫--以呂赫若的旅日小說為考察案例
書刊名:臺灣文學評論
作者:黃文鉅
作者(外文):Huang, Wun-jyu
出版日期:2008
卷期:8:2
頁次:頁42-60
主題關鍵詞:呂赫若皇民化異質文化語境書寫他者旅日小說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3
  • 點閱點閱:27
期刊論文
1.黃儀冠(19980200)。日據時代呂赫若小說中之性別權力結構。中華學苑,51,167-1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建國(20011000)。呂赫若「清秋」的再詮釋。文學臺灣,40,146-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建國(20010700)。呂赫若「清秋」的再詮釋。文學臺灣,39,242-2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家慧(20000700)。藝術追求或社會責任?--從「順德醫院」及其樂評看呂赫若的藝術觀。文學臺灣,35,207-2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江仁傑(19980300)。龍瑛宗、呂赫若小說中的臺灣知識份子與階級。臺灣歷史學會通訊,6,23-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呂淳鈺(20040100)。都會?田園!--呂赫若的東京經驗與日語小說中對現代性的態度之考察。臺灣文學評論,4(1),130-1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美琴(19971000)。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意識形態探究與生平再評價。臺灣文藝,159,122-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姿妃(20041000)。呂赫若小說中女性受害因素析論。臺灣文學評論,4(4),47-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貞吟(20031200)。呂赫若筆下的婦女樣貌及其對婚姻的積極思維。高雄師大學報,15(2),353-3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溫文龍(19960400)。受難女性的代言人--論呂赫若小說中的女性角色。臺灣文藝,154,85-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至瑜(20000600)。臺灣作家筆下的妓女形象--以呂赫若「冬夜」、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和李喬「藍彩霞的春天」為例。臺灣人文. 臺灣師範大學,4,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瑞明(19971200)。呂赫若的「臺灣家族史」與寫實風格。臺灣新文學,9,302-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蘊綠(19970400)。試析呂赫若的「皇民文學」。臺灣新文學,7,308-3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廖炳惠(20000700)。旅行與異樣現代性:試探吳濁流的《南京雜感》。中外文學,29(2)=338,288-3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建國(1999)。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嘉元(2003)。呂赫若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家慧(1996)。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Said, Edward W.、王志弘(2005)。東方主義。臺北市: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赫若、張恆豪(1991)。呂赫若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Said, Edward W,、單德興(2005)。知識份子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Mulhern, Francis、劉象愚(2002)。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Fanon, Frantz Omar、陳瑞樺(2005)。黑皮膚,白面具。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Jullien, Francois、杜小真(2003)。迂迴與進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Derrida, Jacques、趙興國(1998)。文學行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芳明(19960900)。危樓夜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映真(1997)。呂赫若作品研究:臺灣第一才子。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Fanon, Frantz、萬冰(2005)。全世界受苦的人。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呂赫若、鍾瑞芳、陳萬益(2004)。呂赫若日記。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Derrida, Jacques、張正平(2000)。他者的單語主義--起源的異肢。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Woodward, Kathryn、林文琪(2004)。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韋伯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方漢文(200011)。後現代主義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芳明(1998)。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Derrida, Jacques、張寧(2001)。書寫與差異。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禾、宋偉杰(2002)。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呂赫若、林至潔(1995)。呂赫若小說全集。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Foucault, Michel、王德威(1993)。知識的考掘。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