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郭象死亡意識與生命覺醒在魏晉玄學裡的深層意涵
書刊名:國文學報. 高師大
作者:李玲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ee, Ling-chu
出版日期:2009
卷期:9
頁次:頁151-178
主題關鍵詞:魏晉玄學郭象生死觀死亡意識生命覺醒Wei-Jin metaphysicsGuo XiangView on life and deathConsciousness of deathAwareness of lif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45
  • 點閱點閱:180
期刊論文
1.王中江(1997)。玄學生死觀的理路及其主導觀念。中國哲學史,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玲珠(199306)。魏晉自生槪念硏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集刊,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盈慧(20030600)。郭象生死觀的理論模式與實踐態度。東方人文學誌,2(2),117-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昌舒(200707)。郭象哲學與中國美學。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笑敢。經典語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爲例。中國文哲硏究集刊,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冠宏(20000700)。莊子與郭象「無情說」之比較--以《莊子》「莊惠有情無情之辯」及其郭注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2,83-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淑美、謝昌任(20050600)。臺灣地區生死學相關學位論文之分析。生死學研究,2,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玲珠(200607)。生死困境的超越--哲學與文學雙映的生死敎育。高醫通識敎育學報,創刊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笑敢(20060700)。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哲學與文化,33(7)=386,29-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閻續瑞(2003)。試論魏晉文人生死觀。學海,20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君璧(2007)。魏晉死亡觀(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方東美(2005)。方東美【全集】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大渭、劉馳、梁滿倉、陳勇(2005)。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湯用彤(1984)。魏晉思想。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牟宗三(1985)。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慶藩(1887)。莊子集釋。台北:華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寅恪(1992)。陳寅恪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澤應(2003)。自然與道德--到道家倫理道德精粹。長沙:湖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許建良(2003)。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硏究。北京: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芭芭拉.羅默爾、諶悠文(2005)。揭開生死謎--三百名瀕死經驗重生者的永生啓示穿。台北: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靳風林(2005)。死,而後生--死亡現象學視閾中的生存理論。北京: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鼓應(2007)。道家文化硏究。北京: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玄、孔穎達、阮元(1982)。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錢穆(1991)。莊老通辨。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伯峻(1986)。論語譯注。台北:華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湯一介(1991)。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戰國、強昱(2004)。超越生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死智慧。開封:河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莊耀郎(1999)。郭象玄學。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弼、韓康伯、孔穎達(1982)。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秦賢次(1981)。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弼、王志銘(1980)。老子微旨例略。台北:東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鄭曉江(1999)。善死與善終--中國人的死亡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戴聖、孫希旦(1984)。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童強(2006)。嵇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牟宗三(1987)。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霞(2004)。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湯一介(1999)。郭象。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莊萬壽(1990)。嵇康研究及年譜。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華文(2007)。喪葬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湯一介(1987)。郭象與魏晉玄學。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唐翼明(19920000)。魏晉清談。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馬良懷(1993)。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楊儒賓(19930000)。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高晨陽(1994)。阮籍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曉毅(2006)。郭象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葆玹(1987)。正始玄學。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李玲珠(20040000)。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蔡忠道(20000000)。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孔繁(1992)。魏晉玄談。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1989)。魏晉玄學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老聃、王弼、樓宇烈(1983)。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昌明(2005)。沈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Rinpoche, Sogyal、鄭振煌(1996)。西藏生死書。臺北:張老師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