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王弼思想中的「觀」與「復」
書刊名: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林世賢
作者(外文):Lin, Shih-hsien
出版日期:2009
卷期:28
頁次:頁71-107
主題關鍵詞:王弼周易老子ObservationRetrievalWang BiYijingLaoziQi XiangGong fuSkil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76
  • 點閱點閱:89
期刊論文
1.鄧克銘(20070600)。王陽明以鏡喻心之特色及其異說。臺大中文學報,26,153-155+157-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智偉(2005)。明末清初伊斯蘭教回歸思想在漢語中闡釋的演變。江漢大學學報 (人文科學版),2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紹鈴(20061200)。「觀」看之道:先秦「觀」的知覺現象學詮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8,153-1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儒賓(20050900)。論「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5(3)=59,33-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儒賓(20010600)。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19(1)=38,103-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崑將(20010600)。朱子對《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及其爭議。臺大歷史學報,27,83-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余敦康(2007)。何晏王弼玄學新探。北京:方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弗朗索瓦.于連、閆素偉(2006)。聖人無意--或哲學的他者。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麗真(2007)。經典的詮釋與理統的建構--從王弼的「有無」、「動靜」二論談起。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劭、陳楚喬(1996)。人物志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明(2007)。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程顥、程頤、王孝魚(2006)。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弼、韓康伯、朱熹(1999)。周易兩種--周易王韓注、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成權(2004)。道家與中國哲學(隋唐五代)。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俊傑(200710)。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河上公、王卡(2006)。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宗羲、全祖望、陳金生、梁運華(2007)。宋元學案。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榮捷(200609)。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解。臺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慎、段玉裁、王進祥(1985)。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郭象、成玄英、陸德明、郭慶藩、王孝魚(1993)。莊子集釋。臺北市: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成中英(2006)。易學本體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壽、裴松之、陳乃乾(1982)。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Merleau-Ponty, Maurice、龔卓軍(2007)。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唐君毅(1993)。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牟宗三(2002)。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麗真(1988)。王弼。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弼、樓宇烈(1992)。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朱熹(1999)。四書章句集注。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麗真(2004)。義理易學鉤玄。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金春峰(20030000)。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臺北:臺灣古籍。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任繼愈(1998)。中國道教史。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蔣年豐(2000)。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秦家懿(1983)。The Mirror Symbol Revisited: Confucian and Taoist Mysticism。Mysticism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儒賓(2005)。一陽來復--《易經‧復卦》與理學家對先天氣的追求。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儒賓(2001)。同時性與感通---榮格與《易經》的會面。新古典新義。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勞悅強(2007)。何晏、王弼「道不可體」說的思想史背景。中國哲學與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湯用彤(1995)。《魏晉玄學論稿》王弼之周易論語新義。魏晉思想。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麗真(1993)。王弼「性其情」說析論。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