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司空圖五言詩中「自然之境」的展現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白依渟
作者(外文):Pai, Yi-ti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7
頁次:頁23-44
主題關鍵詞:司空圖五言詩自然意境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9
  • 點閱點閱:81
魏晉六朝的詩歌批評重視創作時的「立象」工夫,而至唐代則進一步深化為「境」的探討。司空圖身處於晚唐末期,其詩歌理論具有總結唐代詩國的意義與價值,在其詩論中,除了「境」以外,由於晚年服膺釋老思想,「自然」的創作精神亦為重要的概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此二者合觀,探討司空圖詩論中「自然之境」的意涵,並以詩作檢驗詩論的實踐程度,以期深入理解其簡短、精要的詩論意旨。由於司空圖論述「境」與「自然」的內涵時,皆有特指五言詩之意,因此,本文之立題乃聚焦於司空圖的五言詩作,考察此一詩體對於「自然之境」的展現。 在司空圖的論述語脈下,所謂「自然之境」乃指作者在創造詩境的過程中俱守自然之道,自然的生發情感,自然的形諸文字,是以詩中的言語自然,情理易曉,使讀者易於進入詩境,領會詩人所欲傳達的情理要義,因此,本文一立「情思與境的自然相偕」,作為檢驗準則,析論司空圖的五言詩境與詩旨、情思自然諧暢的表現。再者,司空圖亦以審美的角度強調詩歌的「味外之味」與「韻外之致」,此乃由「象外象」、「景外景」的立境而來,故於文中二立「象外之象的自然映現」,作為另一準則,考察在詩作的「實景」之外,如何引發讀者產生第二層次的「虛景」,以達「直致所得,以格自奇」的特殊美感。
期刊論文
1.鄭雪花(19990500)。《詩品.自然》的美學意蘊。孔孟月刊,37(9)=441,28-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玫(1999)。談司空圖的意境論。保定師專學報,1,45-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樹業、馬二傑(2007)。詩境禪心--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禪與境。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4(2),6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曹業文(2007)。自然--司空圖詩歌美學思想的本質。南華大學學報,8(1),24-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福俊(2006)。司空圖「妙造自然」觀析論。內蒙古電大學刊,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景深(2010)。論司空圖《詩品》「自然」境界的審美特徵。東嶽論叢,31(7),109-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雪梅(2008)。虛實結合:中國詩學批評的理想言說方式--以鍾嶸和司空圖的自然觀為例。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4),87-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呂惠卿、湯君(2009)。莊子義集校。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登山(1991)。老子釋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步高(2006)。司空圖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子昂。陳伯玉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調公(1982)。古代文論今探。西安:陜西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白居易、汪立名(2006)。白香山詩集。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潤華(1989)。司空圖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司空圖、祖保泉、陶禮天(2002)。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景進(20040000)。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歐陽修、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少康(2005)。司空圖及其詩論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何汶、常振國、絳雲(1984)。竹莊詩話。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昫(1975)。舊唐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鍾嶸、周振甫(2006)。詩品譯註。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先霈(200708)。中國古代詩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調公(1985)。古典文論與審美鑒賞。山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司空圖、郭紹虞(2005)。詩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