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美學思想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彭美鑑
作者(外文):Peng, Mei-chien
出版日期:2011
卷期:7
頁次:頁513-535
主題關鍵詞:先秦美學審美藝術自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98
  • 點閱點閱:31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美學對飢餓的肚子有何助益乃筆者的研究動機,本文針對先秦儒道的心靈狀態為研究對象,以哲學相關論點展開討論。先秦儒道思想若往心靈修養及精神高度的視角立論,則成中國美學的內涵。從研究對象論,儒道破除功利目的導向,足以擔任人類精神文化的推手;從思想特色論,中國思想乃圓融一體,此與西方的美學原理分析迥然不同。儒家的價值生命確立及道家的精神生命深化,是本文談論先秦美學必先釐清的思想根基,繼而才能從審美對象-藝術與自然-是否迴向助益人生的方式,認識儒道的美學意義,從藝術與道德、自然與人生的連結,分別討論儒道不同的見解之道。 審美能力的養成與審美標準的界定,可以探究儒道的美感深度,從物蔽之害到除蔽之功直可視為提高審美活動圓成的境界,而儒道美學在超越世俗標準的探討中發展至高峰,此時德性與美學達到完美合一之境。綜上所論,可了解先秦美學不是就外在對象進行討論,而是從諸子的思想中看見人類心靈與精神在困厄絕處時,所表現的最高思想結晶,此結晶更深切影響往後整個中國美學的發展走向。
期刊論文
1.賴錫三(20100600)。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重建老莊為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文與哲,16,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懷恩(1988)。孔子論美與善的關係。中國文化月刊,106,90‐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Freud, S.、葉頌壽(198803)。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臺北市: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弼(197910)。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東美、吳怡翻(1979)。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揚雄、汪榮寶(1958)。法言義疏。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房玄齡、褚遂良、楊家駱(1987)。晉書。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象、成玄英、陸德明、郭慶藩、王孝魚(1993)。莊子集釋。臺北市: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澤厚、劉綱紀(1987)。先秦美學史。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宗白華(1989)。美學與意境。臺北: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光潛(1995)。文藝心理學。大夏。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Eco, Umberto、彭懷棟(2006)。美的歷史。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老聃、王弼、樓宇烈(1983)。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熹、鵝湖月刊社(198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班固、顏師古、楊家駱(1987)。新校本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