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船山「經典詮釋學」衍申的一些思考-兼論「本體」與「方法」的辯證
書刊名:鵝湖
作者:林安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An-wu
出版日期:2012
卷期:37:12=444
頁次:頁17-22
主題關鍵詞:經典詮釋存有三態論可說不可說人性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8
  • 點閱點閱:15
期刊論文
1.林安梧(19990600)。迎佛牙事件文化現象之哲學考察。思與言,37(2),209-2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成中英(2002)。本體詮釋學體系的建立:本體詮釋與詮釋本體。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52-2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唐力權(1988)。周易於懷特海之間:場有哲學序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19870000)。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安梧(20030000)。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2003)。詮釋的層級:道、意、象、構、言。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讀冊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2003)。「道」的彰顯、遮蔽、錯置與治療之可能:後新儒家哲學之擬構--從「兩層存有論」到「存有三態論」。道的錯置:中國政治傳統的根本困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2003)。導論:「道」的彰顯、遮蔽、錯置與治療之可能:後新儒家哲學之擬構。道的錯置:中國政治傳統的根本困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傅偉勳(1990)。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