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宗教哲學的「生命實踐」與「意義治療」--從「後新儒學」的觀點對「儒、道、佛」做一新的審視與發展
書刊名:宗教哲學
作者:林安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An-wu
出版日期:2014
卷期:70
頁次:頁1-25
主題關鍵詞:宗教哲學意義治療心性之學儒家道家佛教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67
  • 點閱點閱:92
本文旨在闡明「儒、道、佛」三教所涵之心性義理,試圖如其生活世界,而做一展開運用,因之而豁顯其相關的意義治療學思維。首先,筆者闡述了撰寫《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的因緣,並藉此表達了對於教育學、心理學之追求本土化的意願。之後,本文概括的指出儒家所重在「孝悌人倫、仁義為教、道德創生」,道家之所重在「尊道貴德、慈儉虛靜、自然無為」,佛家之所重在「悲智雙運、涅槃寂靜、緣起性空」。進一步言之,儒家重在「仁」,他著重人倫教化的落實,並開啟主體的自覺性,是「我,就在這裡」。道家重在「慈」,他開啟了自然天地的奧蘊,並點示了場域的和諧性,是「我,歸返天地」。佛教重在「悲」,他深化了意識層次的分析,並廓清了意識的透明性,是「我,當下空無」。之後,本文對於心性之學所可能展開的心靈意識之詮釋做了大略之釐清,並因而對於「道、德、理、性、氣、情」及「志、意、心、念、識、欲」等做了話語的轉化,試圖呼籲本土心理學的輔導學之可能。
期刊論文
1.林安梧(19841000)。論道德實踐的動力:對「康德」及「牟宗三對康德之批評」的理解與感想。中國文化月刊,60,73-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20030400)。「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以「老子道德經」「道生之、德蓄之」暨「論語」「志於道、據於德」為核心的展開。鵝湖,28(10)=334,23-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石元康(19940500)。自發的秩序與無為而治。中國社會科學季刊,7,92-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安梧(19890800)。道的錯置(1):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困結--以「論語」及「孟子」為核心的展開。鵝湖,15(2)=170,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安梧(2000)。「我」與「無我」的連續性與斷裂性:華人心理的特點。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12/09-2000/12/10)。台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2002)。「存在場域」與「生命護養」--環繞《老子道德經》第一章的理解與詮釋。第一屆道教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仁厚(1975)。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19870000)。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安梧(19960000)。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臺北:幼獅。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安梧(1998)。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安梧(19930000)。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安梧(1996)。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核心 的展開。原道。北京:中國廣播電視:新華書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1996)。論道德實踐的動力。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沛然(1993)。佛家的般若智慧。佛家哲理通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安梧(1996)。王陽明的本體實踐學。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