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語言、社會與歷史意識 : 荀子思想探義
作者:伍振勳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9
出版項:花木蘭文化
集叢: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六編;第4冊/林慶彰[主編]
ISBN:9789862540558
主題關鍵詞:荀子學術思想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8
期刊論文
1.勞悅強(200506)。從觀察論孔子思想的經驗基礎、方法與性格。清華學報,3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柯雄文、許漢(1985)。荀子論德的統一性。哲學與文化,1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伍振勳(2003)。兩種「通明意識」--莊子、荀子的比較。漢學研究,2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靈康(20040300)。隨時設教--試析荀子「法後王」的意義。臺灣哲學研究,4,181-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館野正美(200506)。荀子和莊子對「時空」與「存在」的反思:中國古代哲學思 想的形上學層面。清華學報,3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啓屏(200506)。古代文獻中的「德」及其分化--以先秦儒學爲討論中心。清華學報,3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馬積高(2003)。國際荀子研究專號。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一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袁保新(19951100)。天道、心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哲學與文化,22(11)=258,1009-10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聰舜(19950800)。帝國意識形態的建立--董仲舒的儒學。大陸雜誌,91(2),13-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池田知久、黃秀敏(20000600)。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研究。古今論衡,4,58-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池田知久、黃秀敏(20001200)。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研究。古今論衡,5,65-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亨(19710600)。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0,175-2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聰舜(19930600)。「禮」世界的建立--賈誼對禮法秩序的追求。清華學報,23(2),149-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曉海(20020600)。孔子的一個早期形象。清華學報,32(1),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梅廣(20011100)。釋「修辭立其誠」:原始儒家的天道觀與語言觀--兼論宋儒的章句學。臺大文史哲學報,55,213-215+217-2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儒賓(19921200)。卮言論: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漢學研究,10(2)=20,123-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儒賓(19890600)。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7(1)=13,223-2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勞思光(19910300)。對於如何理解中國哲學之探討及建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89-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伍振勳(20010900)。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317-3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戴璉璋(20030900)。儒家慎獨說的解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211-2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笑敢(20030900)。關於《老子》之雌性比喻的詮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179-2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勞悅強(20050300)。川流不舍與川流不息--從孔子之歎到朱熹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251-2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啟雲(20030300)。漢初「子學沒落、儒學獨尊」的思想史底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2,127-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啟屏(20031200)。先秦儒學思想中的「遇合」問題--以「窮達以時」為討論起點。鵝湖學誌,31,85-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蔡信安(19870100)。論孟子的道德抉擇。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0,135-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阮芝生(19990600)。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臺大歷史學報,23,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阮芝生(19960600)。貨殖與禮義--《史記.貨殖列傳》析論。臺大歷史學報,19,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蔣年豐(1989)。荀子「隆禮義而殺詩書」涵義之重探--從「克明克類」的世界著眼。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129-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又銘(2001)。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1/09/28-09/29)。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50-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儒賓(19960000)。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25-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蒙文通(1999)。古史甄微。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曉海(1999)。習賦椎輪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建偉(2000)。出土簡《周易》疏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岱(1992)。思想‧文化‧道德。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賀麟(1948)。儒家思想新論。上海: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龐朴(2003)。先秦儒家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叔岷(1978)。莊學管闊。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曉海(1993)。荀子之心性論。香港:香港大學博士論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Ricoeur, Paul、姜志輝(2004)。歷史與真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威廉.馮•洪堡、姚小平(1999)。論人類語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查爾斯•霍頓•庫利、包凡一、王源(1999)。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戴君仁(1974)。梅園論學。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西田幾多郎、何倩(1997)。善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池田知久、王啟發(2005)。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研究。北京: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俊傑、林慶彰(1995)。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尹知章、戴望、楊家駱(1990)。管子校正。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徐復觀(1975)。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奇猷(198708)。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黃俊傑(1991)。孟子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鄭家棟(2001)。斷裂中的傳統:信念與理性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徐復觀(1982)。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博士性格的演變。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明輝(2003)。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澤厚(2002)。論語今讀。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勞思光(19871100)。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湯一介(1991)。儒釋道與內在超越問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孟軻、趙岐、焦循、沈文倬(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Cassirer, Ernst、甘陽(1990)。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Gadamer, H. G.、洪漢鼎(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臺北市:上海譯文出版社: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司馬遷、瀧川龜太郎(198210)。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梁啟雄、楊倞(1983)。荀子簡釋。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澤厚(2005)。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Bauman, Zygmunt、洪濤(2000)。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識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杜正勝(1990)。編户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葛兆光(2000)。中國思想史: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楊伯峻、蘭州大學中文系孟子譯注小組、孟軻(1960)。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林安梧(1996)。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臺北:文海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蔣年豐(20050300)。海洋儒學與法政主體。臺北:桂冠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鼓應(2000)。老子今註今譯及其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鼓應(1995)。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恩斯特.凱西勒、于曉、張思明(1990)。語言與神話。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莊子、郭慶藩、王孝魚(1980)。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喬治.H.米德、趙月瑟(1992)。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牟宗三(1982)。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李澤厚(2003)。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柯利弗德.格爾茨、韓莉(1999)。文化的解釋。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徐復觀(1985)。兩漢思想史--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布魯格、項退結(1992)。西洋哲學辭典。臺北:華香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蘇珊‧桑塔格、程巍(2003)。反對闡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馬一浮、虞萬里(1996)。馬一浮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Jaspers, Karl、魏楚雄、俞新天(1989)。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孫詒讓、孫啟治、墨翟(2001)。墨子閒詁。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呂不韋、陳奇猷(1988)。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陳來(2002)。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龔鵬程(1999)。漢代思潮。南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王力(1987)。中國語言學史。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費爾迪南.德.索緒爾、高名凱、岑麒祥、葉蜚聲(1980)。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黃俊傑(1997)。孟學思想史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唐君毅(1989)。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張以仁(1980)。春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Palmer, Richard E.、嚴平(1992)。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劉安、高誘、劉文典(1985)。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陳來(1996)。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李偉泰(1985)。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臺北:長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唐端正(1981)。先秦諸子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徐復觀(1980)。學術與政治之間。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李明輝(19900000)。儒家與康德。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林聰舜(1991)。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屈萬里(1983)。詩經詮釋。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張光直(1990)。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牟宗三(1968)。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馬積高(2000)。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陳大齊(1989)。荀子學說。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廖名春(1994)。荀子新探。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龍宇純(1987)。荀子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李明輝(1995)。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林啟屏(20040000)。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劉釗(2003)。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袁保新(19920000)。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高柏園(19960000)。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張亨(1997)。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杜維明(1997)。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楊向奎(1997)。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楊儒賓(19930000)。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龔鵬程(1986)。詩史本色與妙悟。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馮友蘭(1996)。貞元六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葛兆光(1998)。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皮錫瑞、周予同(1983)。經學歷史。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程顥、程頤、王孝魚、吳廷棟(1983)。二程集。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朱曉海(2001)。新古典新義。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張光直(19830000)。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戴君仁(1970)。梅園論學集。臺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徐復觀(1976)。增訂兩漢思想史。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李慶(1990)。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王志躍(1994)。先秦儒學史概論。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林安梧(1998)。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龐朴(20000000)。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楊儒賓、黃俊傑(19960000)。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馮耀明(2003)。「超越內在」的迷思:從分析哲學觀點看當代新儒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Schwartz, Benjamin Isadore、程鋼、劉東(2004)。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周予同、朱維錚(1983)。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屈萬里(1983)。尚書集釋。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董仲舒、蘇輿、鍾哲(1992)。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牟宗三(1979)。名家與荀子。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左丘明、楊伯峻(1987)。春秋左傳注。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陳啟雲(2001)。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荀卿、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1988)。荀子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韋政通(1992)。荀子與古代哲學。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牟宗三(2003)。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余英時(2003)。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蔣年豐(2000)。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Cooley, Horton Charles、洪小良(2000)。社會過程。華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Habermas, Jürgen、曹衛東、付德根(2001)。後形而上學思想。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揚雄、汪榮寶、陳仲夫(1987)。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錢穆(1989)。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左丘明、韋昭、黃丕烈(1983)。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