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莊子〈大宗師〉的生命境界
書刊名:問學集
作者:何尹玲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9
頁次:頁1-9
主題關鍵詞:莊子大宗師真人坐忘生命境界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4
  • 點閱點閱:871
莊子〈大宗師〉的文本中,從指涉天地萬物的根本之道來說明宇宙的本源生成, 以此來描述「宗大道以爲師」的真人境界,藉以展開莊子所欲探討的理想生命境界,故在〈大宗師〉的篇章中,莊子闡述真人的狀態與風貌,順此帶出體悟道的無限性、普遍性、超越性與自由性之徵相,並形象化的表現出悟道之真人的生命樣貌,再由此 來顯現出與道融合爲一的真人,其所彰顯的廣納度與容通性,說明莊子對生命「安時 處順」的生死觀。由此,導出其對生命的價値取向乃是「安化」,此一思想與〈大宗師〉所欲表達的「天人合一」和「死生一如」兩大主題緊扣,而要圓滿成就莊子所言 的真人境界,主要的工夫修養則可切分爲「外」與「忘」二者路徑,此二者皆著重在 對千差萬別的世間予以勘破,解消除卻內外物我的區別分殊。〈大宗師〉全篇藉由「道」、 「真人」與「坐忘」等多層次的敘述,表達出莊子所謂宗循大道而爲師的各個層面的 要件因素,由每個要件因素組合而呈顯莊子的理想之生命境界。 綜觀〈大宗師〉全篇,本文具體得見莊子的理想生命型態,乃是真人境界的延伸 擴展,莊子所謂的「大宗師」實際上指涉的即是「真人」。由於道的內涵須由真人的 境界而證實成就,故真人亦可說是道的客觀化而落實於人間世,莊子在此進一步說明 「真知」而能「知人」與天」,其意義不是在於說明客觀知識論對於人生的重要 性,而是在闡明如何安頓吾人之生命本真,此即是應實踐的終極目標,也可稱之爲莊子對人世關懷的落點。
圖書
1.王邦雄(1994)。莊子道。台北:漢藝色研。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國榮(2007)。道觀之:莊子哲學思想闡釋。臺北:水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海煙(1997)。老莊哲學新論。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高柏園(19920000)。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