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牟宗三「開出民主論」評析
作者:祝家華
作者(外文):Thock Kiah Wah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指導教授:蔡明田
何信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牟宗三開出民主論良知自我坎陷說三統論道德的形上學政治民主化理論內聖外王互動四統論經濟商統Mou ZongsanTheory of "Initialization of Democracy"Moral metaphysicsTheory of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3
(一) 牟先生「開出民主論」的問題背景及問題意識
(1)問題背景:「德」先生的命運、民族遊魂及虛無主義情境
牟先生所處的近一百年中,是中國社會經歷「三千年未有的變局」最關鍵的一百年。五四運動喊出的「德先生」及「賽先生」,即民主與科學的現代化目標,是牟先生一生思索的首要問題,深刻地影響牟先生所建構的「開出民主論」。但是,牟先生以其睿智的眼光及慎密的哲思;使他很早就閱讀到中華民族在「驚歷」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後的「民族遊魂」問題,同時他也對西方自由民主及共產主義有清醒的認知,即洞察到這兩股思潮背後的虛無主義情境。牟先生在一九四七年創辦《歷史與文化》雜誌就明白了解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問題背景:
『吾國本同一華族,同一文化,而乃忘其宗族,忘其文化,信胡信夷,…政治信仰變為宗教,故其為害之烈,尤甚於印度。雖然,吾本非不同之族也,亦本無不同之宗教,浪子出離,豈能久矣?魂兮歸來,當有以招之。吾輩創辦此刊,旨在以己之歷史與文化,招彼浪子之遊魂。』(頁22~23)
牟先生對民族磨難、中國文化以及西方文化有清醒的認識,使他對儒家思想文化有堅固的信心,認為中國文化要現代化、要實現民主與科學新外王,但不能失去儒家道德理想主義的「本」,唯有挺立「有根有本」的生活形態,中華民族及中國文化才能在實現民主政治的同時,不失去文化的魂魄及 主位性,並能對治民主政治負面的虛無主義的問題。以今日後現代社會情境來論,牟先生的洞見無疑有其深刻性,使其建構的「開出民主論」至今仍然有效,值得再三討論。因為這關係到中華民族及人類的安身立命問題,也關係到東亞儒家文化圈如何走出其獨特的現代化及現代性的道路。
(2)問題意識:表層及深層的問題意識
牟先生「開出民主論」有兩層的問題意識。一般的評論及分析,只是提到「開出民主論」要開出西方民主政治的現代化目標。實際上,這只是牟先生建構「良知自我坎陷開出民主論」的表層問題意識。牟先生尚有深層的問題意識,即對民主政治「利來利往、紛馳追逐、玩弄巧慧、庸俗膚淺、虛無迷茫」等負面效應的批判,因此牟先生要以儒家的道德理想主義作為民主政治的穩固基石。
1.表層問題意識:要「批評地肯定」及實現開出民主新外王。
2.深層問題意識:要「超越地肯定」民主政治,即批判而超越民主政治的負面效應,最終體現儒家仁政德治的理想政治。
論文指出:「此深層的問題意識達到超越民族主義,而面向批判民主政治負面效應的普世之高度,讓當代新儒學能夠走向世界思想的舞台。因此,評析牟宗三的『良知自我坎陷開出民主論』必須了解牟先生的兩層問題意識:回應政治現代化、實現民主政治是『表層的問題意識』,『深層的問題意識』是要保持住中國儒家文化的主位性,開出儒家學術第三期發展的民主新外王的同時,能進一步批判及對治民主政治帶來的種種負面問題,尤其他經常提到的虛無主義問題,這提供儒學學術第三期發展邁向世界舞台的契機。杜維明先生經常提到儒學第三期發展能否從東亞走向世界,牟先生這『開出民主論』的深層問題意識意謂當代新儒學已經達到這樣高度。(頁33)
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發展牟先生「開出民主論」理論接下講的新建構。
(二) 過去研究存有的疑難及研究進路和分析架構
(1)過去研究尚存的三大問題
誠如何信全先生所言,「儒學與現代民主之間底理論關聯…不僅關係中國文明與政治的出路, 且攸關整個東亞儒教文化圈之未來走向」。因此,儒學與現代民主之互動融匯,是『時代的母題』;而牟先生的「開出民主論」是代表當代新儒家回應民主的模式,自然受到各思想流派的重視,曾有過熾熱的學術辯論。涉及者包括以自由主義者見稱的林毓生、張灝、韋政通等人;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的李澤厚以及其他學者,如余英時、傅偉勳、林安梧、馮耀明、鄭家棟、楊澤波、楊儒儐、陳忠信等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批評及質疑牟先生的內聖曲通開出民主論。牟先生重要的弟子,李明輝介入大部份的辯論,全力為牟先生的理論辯護,釐清不少重要的關鍵問題。像新儒家的「泛道德主義」、缺乏實踐動力、「藉思想、文化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良知傲慢等問題。但是,筆者認為,牟先生「開出民主論」所引發的爭論,尚有三大問題及疑難有待釐清,三大問題如下:
1.道德主體被過度詮釋為本質主義傾向的自滿自足的理性主體所產生的良知傲慢、封閉問題;孟子所說的「人異於畜獸幾希」及幽暗意識受到忽視。因此,要如何重新詮釋主體或新內聖?是問題的核心所在,值得進一步研究如何安置幽暗意識以及破除良知傲慢等問題。
2「良知自我坎陷曲通開出民主新外王」理論,內聖雖有曲通區別於傳統的「直通」,但是內聖與外王的關係應當如何,批判者多主張要分離,但牟先生及當代新儒家認為內聖要統攝外王;內聖外王離合成重要討論問題,不易有定論。
3「開出民主論」面對缺乏實踐動力的批評應受重視,道德主體「實踐必然性」有其道理,但簡化了政治實踐、經濟實踐及論述實踐,四者的實踐處於不同層次的實踐,因此,「開出民主論」要反思其「結構性」弱點,改進其理論,以銜接經驗世界的政治民主化理論,最終展現其內在的論述實踐動力。
除了以上理論本身的三大問題之外,也存在接著牟先生的理論而講的問題。
(2)研究進路與分析架構的建構
依循三大問題的疑難以及儒學研究向來面對的方法論問題,筆者乃嘗試建構適合本論文的研究進路與分析架構。第一個思路是要將「新內聖」詮釋為開放的主體,能夠和外王世界產生互動,同時可無時無刻進行自我批判的省思。第二個思路是內聖與外王之間有如陳熙遠先生所言「非本末」關係,而是「互相涵攝的關係,兩者不能完全打破分離。因為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反映其社會實踐的方法論與認識論。這「互動」關係並不防礙牟先生的「曲通」,兩者沒有衝突。第三條思路是,回應「開出民主論」缺乏實踐動力的批評,要重視其理論的「結構性」弱點,因此要納入政治民主化理論對經濟結構的商統之分析,將牟先生的三統論添補為四統論,和內聖外王互動結合,形成「內聖外王互動四統論」的研究進路與分析架構。
(三)「開出民主論」的理論及其重要意義
(1)開出民主論的主要理論架構
牟先生的「開出民主論」的理論架構涉及幾個方面,簡要如下:
1.道德主體有智的直覺,可打通道德界與自然界,形成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覺悟到「宇宙的秩序即道德的秩序」,這是當代新儒家的本體論的認識預設,確立道德主體的無限心之價值世界。
2.道德主體無限心直覺感悟的本體價值世界,要自我坎陷為認知主體的現象世界,形成「無執的存有」和「執的存有」的兩層存有論,讓價值本體世界和政治、經濟、知識等的現象世界各有其位置。
3.對「舊內聖」的詮釋,認為在中國傳統「仁的文化系統」下主要是成賢成聖,缺少西方「智的文化系統」中的「理性的架構之精神」,缺乏認知主體及政治主體這一環,這是中國文化未有民主的本質因素,「理性的運用之精神」要開出對 列格局的架構表現。
4.道德主體或良知自我坎陷可曲通開出理性的架構表現,此曲通模式讓道德主體保留統攝外王的關係,這也是為了使道德主體或道統成為民主政治、科學知識、經濟發展等的堅固基礎。
5.良知自我坎陷曲通開出民主新外王有其「辯證必然性」;辯證必然性是道德主體自由意志的實踐必然性,也是精神辯證發展的無限開展。因此,原始儒家已經有的「民主思想種子」,在其道德實踐之必然性開顯下,一定可開出民主新外王。
(2)「開出民主論」的重要意義
牟先生「開出民主論」有幾項重要的意義,簡述如下:
1.從「開出民主論」的表層問題意識而論,儒家思想要開出現代化的民主政治,其內在精神沒有矛盾,儒家的理性之運用表現經自我坎陷後,可開出西方的理性之架構表現,儒家和民主可會通結合,此論斷意義深遠,中國可在保存傳統資源及智慧下,實現現代化的目標。
2.從「開出民主論」的深層問題意識來說,因牟先生對民主政治是「批判的肯定」,因此「開出民主論」模式要保留道統作為民主政治的穩固基石,可作為長久對民主政治批判的理想依據,這是牟先生建構的理論之精妙處,突顯了儒家思想的 主位性及其價值。
3.「開出民主論」的深層問題意識其實還隱含「超越的肯定」面向,即儒家思想作為民主政治的基礎及會通之後,儒家的德治仁政王道政治理想應該在批判民主政治的基礎上,展現超越民主政治的視野,這是接牟先生的理論而講的問題。
4.「良知自我坎陷開出民主論」所形成的兩層存有論,有深遠的存有意義,那就是人們得理解民主政治、經濟發展及科學進步等的現象世界有其虛無、紛馳追逐、庸俗膚淺等負面效應,不能一味追逐物質外在世界;但,反之,也不能一往深情追尋精神的持戒靈修世界,這會導致社會對外在物質世界發展的忽視。因此,兩層存有論讓人們省思不能偏廢一偶,必須堅持儒家中庸之道,才是人類發展生存之正途。
5.牟先生對道德主體能打通道德界與自然界,形成「道德的形上學」之認識論對後現代及後自由民主時代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即人類應該關注現代化發展對地球環境的破壞,尋求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道德的形上學讓我們體悟人的「社會道德」與「自然道德」息息相關,人們應通過民主政治的反思共識,走出被人類中心主義思維所主導的現代啟蒙理性,共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道的和諧相處方案。
(四)「開出民主論」不足的添補及接牟先生而講的契機
(1)「開出民主論」的理論不足與添補之建議
儘管「開出民主論」有其優勝和重要的意義,但是其理論經辯論思索之後,乃有其不足之處,就如本論文在第五章所論證,「開出民主論」和「政治民主化」理論對比之下,明顯缺乏經濟結構和經濟主體的分析,導致「開出民主論」從哲學層次的論述過渡到經驗理論的論述面對一些困難,進一步使「開出民主論」的論述實踐動力沒有展現出來。從道德實踐和政治實踐、論述實踐及經濟實踐等不同層次的實踐之區分,缺乏實踐動力的批評是指後三者,而不是批評道德實踐的必然性。因此,筆者建議將政治民主化理論所重視的經濟結構納入牟先生原有的三統論,形成四統論,同時和內聖外王互動的架構結合,整合為「內聖外王互動四統論」。
納入商統於原有的三統論,並沒有理論上的困難,因為根據牟先生原有的架構,政統、學統都是屬於「理性的架構表現」;李明輝先生也引黃仁宇先生對中國社會的經濟分析,認為黃先生的研究是牟先生所缺,而這些經濟分析「全屬牟先生所謂的『理性之架構表現』」,因此納入經濟結構分析的商統,不會影響原有的理論架構,卻可以添補其不足,因為三者都是「理性的架構表現」。四統論可將「開出民主論」的四個不同層次及領域的實踐分開,政統、學統及商統有其各自獨立的建構原則和領域;這樣的理論建構可使「開出民主論」的道德實踐必然性經由理論(論述)實踐的合理銜接,過渡到政治實踐、經濟實踐等的社會實踐,「開出民主論」潛在的論述實踐動力可望展現出來。
(2)接牟先生「開出民主論」而講的契機及議題向度
從牟先生「開出民主論」的兩層問題意識以及其理論的深遠含意,「開出民主論」有許多「接下講」的理論研究空間。筆者認至少三方面可進一步探索:
1.「開出民主論」所可能啟發的政治制度設計之思考:
道統統攝政統有其必要性,但是要如何將此價值轉換為制度設計,呈現其統攝意義?筆者認為依牟先生「批判地肯定及超越地肯定」的民主政治之立場,設計一個道統院或良知上議院來規範、約束及指導完全民選的下議院,從其理論思路而言,應可成立,良知上議院的議員資格可再詳論。
2.內聖外王互動四統論所展望的批判儒學之建構:
林安梧先生及蔣慶先生皆認為有必要建構「批判的儒學」或「批判的新儒學」。林先生認為應重視「生活世界的歷史社會總體」面向,不可以「心性之修養」替代「社會實踐」;正如筆者所言,道德實踐是獨立於歷史時間及社會條件的實踐,不同於在具體歷史情境及社會條件下的社會實踐,因此批判儒學要建構具體及符合社會語境的政治概念、經濟理論及論述話語來展現批判現實社會的力量。這是一個當代新儒學急待開拓的批判領域。
3.邁向儒家德治民主理論的思考:
當代新儒學會通民主政治的理論尚未完全建構,筆者認為儒家思想與民主政治的理想目標可不盡相同,但經過會通融合之後,自由民主所重視的消極自由和儒家為仁由己的積極自由可以結合,關鍵是優先實踐次序得從消極自由的法治制度之保障,再到積極自由的批判實踐。兩者的結合可形成儒家德治民主理論,這是接牟先生「開出民主論」而講的重要理論向度,有待積極開發研究,或可成為超越民主政治的基礎。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書目
王英銘主編 :《終結三重文化危機──廿一世紀之重新創造》。台北:水瓶世紀文化, 2001年。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1993年。
王焱等編 :《自由主義與當代世界》。北京:三聯,2000年。
中華孔子學會編 :《儒學與現代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中國孔子基金會編 :《中國儒學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中國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會編:《儒學與法律文化》。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
白先勇:《樹猶如此》。台北:聯經,2002年。
田宏茂、朱雲漢、Larry Diamong、 Marc Plattner主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1997年。
石元康:《當代自由主義理論》。台北:聯經,1995年。new window
───:《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北
京:三聯,2000年。
史壯柏格(Roland.N.Stromberg)著,蔡伸章譯:
《近代西方思想史》。台北:桂冠,1993年。
史密士(Huston Smith)著,劉安雲譯,《人的宗教─人類偉大的智慧傳統》。台北:立緒,1998年。
史華慈等著 :《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自由主義》。台北:時報,1980年。
加達默爾(H.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台北:時報,1993年。
列文森(Joseph R.Leveson)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1998年。new window
───:《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2001年托爾萊(John Thorley)著,王瓊淑譯:《雅典的民主》。台北:麥田,1999年。
吉登斯(Anthon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1998年。
───,鄭戈譯:《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紀登斯),李惠斌、楊冬雪譯:《超越左派右派──激進政治的未來》。台北:聯經,2000年。
米德(G.Mead)著,霍桂桓譯:《心靈、自我與社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米諾(Kenneth Minogue)著,襲人譯:《政治學》。香港:牛津,1998年。
艾愷(Guy S.Alitto):《世界範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宗昱及翼建中譯 :《最後的儒家── 梁漱溟中國現代化的兩難》。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1 版3刷。
朱釋,任譯:《老子釋譯》。台北:里仁,1985年。
任劍濤:《倫理政治─從早期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宋志明:《現代新儒家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宋德宣:《新儒家》。台北:揚智,1994年。
汪行福:《走出時代的困境》。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0年。
狄百瑞(Theodore de.Bary)著,李弘祺譯:《中國的自由傳統》。台北:聯經,1983年再版。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學生,1992年修訂版7刷。
───:《歷史哲學》。台北:學生,1988年8月9版。
───:《認識心之批判》。台北:學生,1990年。
───:《政道與治道》。台北:學生,1987年。
───:《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1994年
再版8刷。
───:《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1991年台版
第10刷。
───:《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2000年8刷。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商務,1993年初版5刷。
───:《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1990年初版4刷。
───:《佛性與般若》。台北:學生,1993年修訂版5刷。
───:《名家與荀子》。台北:學生,1994年初版 5刷。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1993年再版3刷。
───:《中國文化的省察》。台北:聯經,1986年4次印刷。
───:《時代與感受》。台北:鵝湖,1995年3版。
───:《圓善論》。台北:學生,1985年。
───:《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台北:文津,1998年初版2刷。
───:《五十自述》。台北:鵝湖,1993年再版。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學生,1990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1993年5刷。
───:《四因說演講錄》。台北:鵝湖,1997年。
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學生,1992年再版3刷。
────:《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台北:學生,1997年再版3刷。
────:《康德:判斷力之批判》。台北:學生,2000年9月再版2刷。
牟宗三等著,周陽山編:《文化傳統的重建──中國文化危機與展望》。台北:時報,1988年初版3刷。
───等著,楊祖漢主編:《儒學與當今世界》。台北:文津,1994年。
李梅 :《權利與正義:康德政治哲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1990年。new window
───:《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1991年。
───:《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1994年。
───:《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1994年。
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1994年。
───:《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台北:文津,1995年。
───:《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1997年。
───:《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總論篇》。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1998年。
何秀煌等著,蕭邦振主編:《儒學與現代反思》。台北:文津,1994年。
何信全:《海耶克自由理論研究》。台北:聯經,1991年第2次印刷。new window
───:《儒學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1996年。
何懷宏:《良心論──傳統良知社會轉化》。上海:三聯,1994年。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水牛,1970年。
───:《藍墨水的下游》。台北:九歌,1999年2刷。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1982年再版。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1986年3版2刷。
───:《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89年。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1990年4次印刷。
───:《猶記風吹水上鱗》。台北:三民,1991年。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1992年。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1993年。
───:《民主與兩岸動向》。台北:三民,1993年。
───:《現代儒學論》。紐約:八方,1996年。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
聯經,1992年。
────:《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台北:聯經,1999年。
余英時、包遵信等著,周陽山編:《從五四到新五四》。台北:時報,1989年。
沈清松、李杜、蔡仁厚等著:《馮友蘭、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台北:商務,1999年更新版。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台北:文津,1993年。
李強:《自由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杜念中、楊君實編:《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台北:允晨,1988年。
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1989年。
───:《人性與自我的修養》。台北:聯經,1992年。
───:《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1996年。
───:《儒家思想──以創造性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1997年。
───:《十年機緣待儒學──東亞價值再評價》。香港:牛津,1999年。
杜維明主編:《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台北:聯經,1997年。
肖 濱 :《傳統中國與自由理念──徐復觀思想研究究》。廣東:廣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1987年。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1987
年。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1987年。
───:《華夏美學》。香港:三聯,1988年。
───:《批判哲學的批判》。台北:風雲時代,1990年。
───:《我的哲學提綱》。台北:三民,1996年。
───:《世紀新夢》。安徽:安徽文藝,1998年。
───:《論語今讀》。香港:天地圖書,1998年。
───:《波齋新說》。香港:天地圖書,1999年。
───:《歷史本體論》。北京:三聯,2002年。
克隆納(Richard J.Kroner)著,關子伊譯:《論康德與黑格爾》。台北:聯經,1991年3印

沈衛威:《學思與學潮──胡適傳》。台北:立緒,2000年。
李鵬程:《當代文化哲學的沉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吳 光 :《儒家哲學片論》。台北:允晨,1993年。
吳汝鈞:《儒家哲學》,台北:商務,1995年。new window
吳龍輝:《原始儒家考述》。台北:文津,1995年。
林安悟:《現代儒學論衡》。台北:業強,1987年。
───:《存有.意識與實踐》。台北:東大,1993年。
───:《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台北:文海基金,1996年。
───:《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考察》。台北:幼獅,1996年。
───:《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台北:學生,1998年。
林毓生著,穆善培譯:《中國意識的危機》,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1990年。
───:《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1996年第3次印刷。
林瑞 :《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台北:巨流,1994年。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台北:立緒,1999年。new window
───:《辯證的行旅》。台北:立緒,2002年。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1989年。
───:《新十日談》。台北:風雲,1989年。
───:《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 超穩定結構》。香港:香港中大,1993年。
───:《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1989年2版6刷。
───:《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台北:時報,1991年2版。
───:《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1992年。
───:《中國民本思想史》。台北:商務,1993年。
───:《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1997年。
河清 :《民主的烏托邦》。香港:明報,1994年。
周策縱著,楊默夫譯:《五四運動史》。台北:龍田,1984年。
───等著:《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1984年7版。
胡平:《從自由出發》。台北:風雲,1994年。
胡適等著:《胡適與中西文化》。台北:水牛,1992年。
俞可平:《社群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施治生、郭方主編:《古代民主與共和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哈佛燕京社、三聯書局主編:《儒家與自由主義》。北京:三聯,2001年。
孟樊 :《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2001年。new window
郝大維(David L.Hall)及安樂哲(Roger T.Ames)著,施忠蓮譯:《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姜允明:《心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東大,1988年

秦志華:《心治與政治──論中國德治主義傳統》。南寧:廣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夏延章等註譯:《四書今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段昌國、劉紉尼、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1985年第5次印刷。
海耶克(Friendrich A.V.Hayek)著,鄧正來譯:《自由秩序原理》。北京:三聯,1998年第2次印刷。
───,楊玉生、馮興元、陳茅等譯:《自由的憲章》: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東大,1991年再版。
── :《中國思想傳統的創造轉化》。台北:洪葉,2000年。
徐水生:《中國古代哲學與日本近代化》。台北:文津,1993年。
祝家華:《解構政治神話》。吉隆坡:華資,1994年。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台北:學生,1980年。
───:《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商務,1990年10版。
───、蕭欣義編:《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學生,1988年增定再版。
桑德爾(Michael J.Sandel)著,萬俊人譯:《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1及2卷。濟南:山東人民
出版社,1990年。
───:《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解悟》(台北:學術,1971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1995年2印。
啟良 :《新儒學批判》。上海:三聯,1995年。
格雷(John Gray)著,顧愛彬、李瑞華譯:《自由主
義的兩張面孔》。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2年。
陳文章:《黃宗羲內聖外王思想研究》。屏東:睿煜,1998年。
陳文團:《政治與道德》。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
常士誾:《政治現代性的解構──後現代多元主義政
思想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
麥金太爾(A.MacIntyre)著,萬俊人、吳海針、王今一譯:《誰的正義?何種合理性?》。北京:當代中國,1996年。
───: 龔群﹑戴楊毅譯:《德性之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
麥克勞林(Corinne McLaughlin)、戴維遜(Gordon Davidson)著,陳蒼多譯:《心靈政治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9年。
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1996年2刷。
陳祖為、梁文韜編:《政治理論在中國》。香港:牛津,2001年。
George Ritzer著,馬康莊、陳木信譯,《社會學理論》下冊。台北:巨流,1989年。
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20年》。香港:天地,1996年。
郭永玉:《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台北:貓頭鷹,2000年。
郭秋永:《當代三大民主理論》。台北:聯經,2001年。new window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學》。台北:東大,1986年。
───:《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1986年。
郭齊勇:《熊十力與中國文化》。香港:天地,1988年。
───編:《現代新儒學的根基──熊十力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96年。
許紀霖、陳達凱主編:《中國現代化史》。上海:三聯1996年第2次印刷。
許國賢:《倫理政治論──一個民主時代的反思》。台北:揚智,1997年。
莊錫昌等編:《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華特金斯(Frederick Watkins)著,李豐斌譯:《西方政治傳統──近代自由主義之發展》。台北:聯經,1999年。
華勒斯坦(I.Walterstein)著,彭淮棟譯:《自由主義之後》。台北:聯經,2001年。
單世聯:《反抗現代性──從德國到中國》。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岱年主編:《儒學與市場經濟》。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福建、蘇文流主編:《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1996年。
張君勱:《中西印哲學文集》。台北,學生,1981年。
───:《社會主義思想概觀》。台北:稻鄉,1988年。
───:《新儒家思想史》。台北:弘文館,1986年。
張佛泉:《自由與人權》。台北:商務,1995年初版2刷。
張德祥:《現代化與精神境遇》。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1991年1版3印。
張曙光:《外王之學──〈荀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灝 : 《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1989年。new window
──著,高克力、王躍、許殿才譯:《危機中的中國知識份子──尋求秩序與意義》。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程梅花:《內聖外王──儒家的社會哲學》。濟南 :泰山,1998年。
賀榮一:《孟子的王道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崔之元:《第二次思想解放與制度創新》。香港:牛津,1997年。new window
勞思光:《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台北:東大199年。
陶國璋:《生命坎陷與現象世界》。香港:書林,1995
年。
黃仁宇:《新時代的歷史觀》。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 年。
黃克劍:《心蘊:一種對西方哲學的讀解》。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百年新儒林:當代新儒學八大家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周勤著:《寂寞中的復興──論當代新儒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黃秉泰著,劉李勝、李民、孫尚揚譯:《儒學與現代化──中韓日儒學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
黃俊傑:《孟子思想史論》。台北:聯經,東大,1991
年。
───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史哲所,1995年。
黃維樑編卓:《火浴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1979年。
森恩(Amartya Sen)著,劉楚俊譯:《倫理與經濟》。台北:聯經,2000年。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允晨,1994年。new window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2000年。new window
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1989年9版。
曾慶豹:《哈伯馬斯》。台北:揚智,1998年。
───:《上帝、關係與言說──邁向後自由主義的批判神學》。台北:五南,2000年。
Erhard Eppler著,孫善豪譯:《重返政治》。台北:聯經,2000年。
愛德華.魏爾森(Edward O.Wilson)著,宋文里譯:《人類本性原論》。台北:桂冠,1992年。
道爾(Robert A.Dahl)著,李柏光、林孟譯:《論民主》。台北:聯經,1999年。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1989年。
鄒 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1994年。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的歷史衍化及其現代轉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1995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1996年。new window
Michael H.Lessnoff著,楊慧玲譯:《當代政治哲學巨臂》。台北:偉伯,2001年。
楊 霞 :《歷史進步與人的解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翟志成:《當代新儒學史論》。台北:允晨,1993年new window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廣文,1970年。
───:《原儒》。台北:明倫,1972年再 版。
───:《韓非子評論》。台北:學生,1984年再版。
熊 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與中國現代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墨子刻著,顏世安、高華、黃東蘭譯:《擺脫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鄭大華:《梁漱溟與現代新儒學》。台北:文津,1993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謝大寧:《儒家圓教底再詮釋》。台北:學生,1996年。
謝冰瑩等編著:《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1990年修訂三版。
鄭家棟:《本體與方法──從熊十力到牟宗三》。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
───:《當代新儒學史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牟宗三》。台北:東大,2000年。
───:《斷裂中的傳統──信念與理性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1年。
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香港:牛津,1996年。
───:《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上海:三聯,2000年。
劉述先:《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劉述先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當代中國哲學論──人物篇》。紐約:八方,1996年。
───:《當代中國哲學論──問題篇》。紐約:八方,1996年。
劉述先等著:《當代新儒學論集.外王篇》。台北:文津,1991年。
───等著,林安悟主編:《當代儒學發展之新契機》。台北:文津,1994年。
劉述先主編:《當代儒學論集:挑戰與回應》。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1995年。
────:《當代儒學論集:傳統與創新》。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1995年。
────:《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中國大陸與台灣篇》。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2000年。
────:《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詮釋論集》。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2000年。
───-:《中國文化的檢討與前瞻》。紐約:八方,2001年。
盧升法:《佛學與現代新儒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台北:唐山,1987年。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台北:揚智,1995年。
劉軍寧:《共和.民主.憲政──自由主義思想研究》。上海:三聯,2000年第2次印刷。
劉軍寧等編:《自由與社群》。北京:三聯,1998年2次印刷。
───等編:《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北京:三聯,1998年。
鄧小軍:《儒家思想與民主思想的邏輯結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鄧正來:《自由與秩序──哈耶克社會理論的研究》。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學生,1984年再版。
───:《哲學史與儒學評論: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學生,2000年。
───:《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台北:學生,1996年。
蔡仁厚等著,江日新主編:《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台北:文津,1997年。
蔡明田:《老子的政治思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new window
錢永祥:《縱欲與虛無之上──現代情境裡的政治倫理》。台北:聯經,2001年。new window
錢 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學生,1995年第9次印刷。
應 奇:《社群主義》。台北:揚智,1999年。
── :《後自由主義》。台北:揚智,2000年。
鮑曼(Z.Bauman)著,洪濤譯:《立法者與詮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知識份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戴華、鄭曉時主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1993年再版。new window
韓 強 :《現代新儒學與心性理論評述》。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
韓水法主編:《社會正義是如何可能的──政治哲學在中國》。廣州:廣州出版社,2000年。
龍應台:《百年思索》。台北:時報,1999年。
顏炳眐:《整合與重鑄──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台北:學生,1995年。
───:《當代新儒學引論》。北京:北京圖書館,1998年。
───:《牟宗三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1998年。
樸炳奭﹕《中國歷代易姓革命之正當化思想》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羅義俊編著:《評新儒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2版。
羅蒂(Richard Rorty)著,黃勇譯﹕《後哲學文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
── :李幼蒸譯,《哲學與自然之鏡》。台北:桂冠,1994年。
羅爾斯(John Rawls)著,萬俊人譯:《政治自由主義》。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
───著,章曉輝、李仁良、邵紅麗譯:《萬民法》。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羅繼祖編:《王國維之死──中國文化世紀之謎》。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羅金義、王章偉編:《奇跡背后:解構東亞現代化》。香港:牛津,1997年。
顧忠華:《社會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1999年。new window
顧昕 :《中國啟蒙的歷史圖景》。香港:牛津,1992
年。
── :《黑格爾主義的幽靈與中國知識份子──李澤厚研究》。台北:風雲,1994年。
顧城 :《顧城的詩》(北京:人民文學,1998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1989年第5次印刷。
龔雋 :《〈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台北:文津,1995年。
(二) 單篇論文
方朝暉:〈市民社會與資本主義國家合法性──論哈貝馬斯的合法性學說〉,刊《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年8月)第3卷總第四期)。
王紹光:〈關於“市民社會”几點思考〉,刊《二十一世紀》(1995年4月號)。
石元康:〈市民社會與民主〉,收錄殷海光基金會主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
台北:桂冠,1998年。
司徒港生:〈牟宗三先生的政統理論〉,收于李明輝主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台北:文津,1995年。
朱學勤:〈老內聖開不出新外王〉,刊《二十一世紀》總第9期(1992年2月)。
牟宗三:〈社會根本原則之確立〉,刊《再生》第11期(1933年3月)。
───:〈從社會形態的發展方面改造現社會〉,刊《再生》第2卷第4期(1934年1月)。
───:〈復興農村的出路何在?〉,刊《再生》第2卷第11及12合期(1934年8月)。
───:〈民族運命之升降線〉,刊《再生》第3卷第1期(1935年4月)。
───:〈中國農村經濟局面與社會形態〉,刊《再生》第3卷第4及5合期(1935年7月)。
───:〈國內兩大思潮之對比〉,刊《再生》第3卷第8期(1935年7月)。
───:〈中國政治家之兩種典型〉,刊《再生》第3卷第10期(1935年12月)。
───:〈大難後的反省──一個骨幹,代發刊詞〉,刊《歷史與文化》第1期(1947年1月)。
───:〈本刊旨趣答問〉,刊《歷史與文化》第1期(1947年1月)。
貝淡寧(Daniel Bell)著,程潔譯:〈二十一世界的儒教民主制〉,刊劉軍寧等編《自由與社群》。北京:三聯,1998年。
李明輝:〈性善說與民主政治〉,收錄劉述先主編,《當代儒學論集:挑戰與回應》。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1995年。
───:〈儒家政治哲學與責任倫理〉,新加坡國立大學主辦“儒學與世界文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1997年;論文後刊於《中國學術》(北京),第1期(2002年)。
───:〈再論儒家思想中的“內在超越性”問題〉,中研院主辦“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2000年6月29日-7月1日。
───:〈儒學、義務論與社群主義〉,新加坡儒學學會主辦“儒學與新世紀的人類社會”論文,2001年10月。
───:〈徐復觀與社群主義〉,“第六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2001年11月。
何信全:〈當代新儒家對自由主義的回應〉,刊《當代》第137期(1999年1月)。
───:〈儒學與社群主義人觀的對比──以孟子與泰勒為例〉,中研院主辦“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2000年6月29日-7月1日。
李歐梵:〈新馬華人的新三民主義〉,刊《亞洲周刊》第16卷第23期(2002年6月3日-9日)。
林安悟:〈解開“道的錯置”──兼及于“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濟南大學主辦“牟宗三與當代新儒學國際會議”論文,1998年。
───:〈後新儒學的社會契約:契約、責任與‘一體之仁’〉,新加坡儒學會主辦“儒學與新世紀的人類社會”國際學術會議論文(2001年11月)。
林義正:〈中國哲學的‘通變之道’研議〉,收錄沈清松編《詮釋與創造》。台北:聯經,1995年。
林鎮國:〈‘空’的思想與虛無主義的超越──西谷啟治哲學初探〉,刊《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創刊號(1994年)。new window
───:〈現代儒家的佛教詮釋:以熊十力與牟宗三為例〉,新加坡國立大學主辦“儒學與世界文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1997年。
孟旦著,安延明譯:〈一種証明倫理規則的現代方式: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孟子和當代生物學〉,刊哈佛燕京社及三聯書局編《儒家和自由主義》。北京:三聯,2001年。
金觀濤﹑劉青峰﹕〈存在著多元現代性嗎﹖〉﹐收錄蔡英文﹑江宜樺主編﹐《現代性與中國社會文化》。台北﹕新台灣人文教育基金會﹐2002年。
俞可平:〈從權利政治學到公益政治學──新自由主義之後的社
群主義〉,刊 劉軍寧等編,《自由與社群》。北京:三聯,1998年。
祝家華:〈聖王烏托邦祭〉,刊大馬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編《跨世紀》,第2期(1995年7月)。
───:〈專訪余英時、李澤厚:中華文化重建與出路〉,刊《亞洲
周刊》第10卷第1期(1996年1月7日)。
陳忠信:〈新儒家“民主開出論”的檢討──認識論層次的批判〉,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1988年冬季號)。new window
陳 彥 :〈法國近代知識份子的在野與參政──德雷佛斯訴訟案百年〉,刊《二十一世紀》總24期(1994年8月)。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刊《史學評論》第3期(1981年)。
陳熙遠:〈聖王典範與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質意涵──以孟子對舜的詮解為基點〉,收錄黃俊傑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研院文史哲所,1995年。
陳榮華:〈從莊子的無主體性思考論中國文化的特性〉,收錄沈清松編《詮釋與創造》。台北:聯經,1995年。
許倬雲:〈中國歷史上的幾個烏托邦〉,刊《知識份子》第2卷第1期(1985年秋季號)。
傅偉勳:〈現在儒學發展課題試論〉,刊《當代》64期(1991年8月)。new window
───:〈佛學、西學與當代新儒家──宏觀的哲學考察〉,刊《二十一世紀》總38期(1996年12月)。
華勒斯坦(I.Wallerstein),〈資本主義文明的沒落〉,刊《二十一世紀》總10期(1992年)。
黃仁宇:〈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收錄氏著《放寬歷史的視界》。台北:允晨,1988年。
勞思光:〈困境與希望〉,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主辦“東亞現代化的困境與出路”國際研討會論文,1994年6月27日至28日。
曾明珠整理,〈儒家與自由主義──和杜維明教授對話〉,收錄哈佛燕京學社、三聯書店主編《儒家與自由主義》。北京:三聯,2001年。
游社煖,〈余光中的創作道路〉,收錄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1979年。
道金斯(Richard Dawkings),〈覓母:新的復制基因〉,收錄莊錫昌等編,《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馮耀明:〈從‘直通’到‘曲成’──當代新儒家與現代化問題〉,刊《漢學研究》第10卷第21期(1992年12月)。new window
───:〈當代新儒家的‘超越內在’說〉,刊《當代》第84期(1993年4月)。
───:〈揚棄的超越還是創造的轉化〉,刊《當代》第90期(1993年10月)。
馮耀明:〈解構與重構──牟宗三先生在哲學上的另一面貢獻〉,收錄李明輝主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台北:文津,1995年。
楊儒賓:〈人性、歷史契機與社會實踐──從有限的人性論看牟宗三的社會哲學〉,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1988年冬季號)。new window
趙吉惠:〈本世紀學者關於“儒”的考證與辯析〉,刊《哲學與文化》21卷底10期(1994年10月)。new window
蔣慶:〈從心性儒學走向政治儒學──論當代新儒學的另一發展
路向〉,收錄“當代新儒學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外王篇》。台北:文津,1991年。
樊克偉:〈學思、譯著──牟宗三先生訪談〉,載《鵝湖月刊》
第18卷第6期,(1992 年12月)。
羅義俊:〈中國文化問題解困的劃時代理論──略觀對牟先生良知自我坷陷的批評與我之一回應〉,收于江日新主編,《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 台北:文 津出版社,1997年。
劉述先:〈論中國人的價值觀在現代的重建〉,收錄沈清松主編,《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1993年。
顧忠華﹕〈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與社群〉,收錄殷海光基金會主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1998年。
二﹑英文部分
Barber,Benjamin R.:Strong Democracy:
: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New Ag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Berlin,Isaiah:Four Essays On Liber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Bryce,James.:The American Commonwelth .New
York,1889.
Dworkin,Ronald:Taking Rights Seriously.
Revised ed.Cambridge Mass: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de Bary,Wm.Theodore.:Asian Value and Human
Right─A Confucian Communiotarian
Perspective.Cambridge:Haward Univer-
sity Press,1998.
── and Tu weiming,eds.:Confuciannism and
Human Rights.New York:Columbia Uni-
Versity Press,1998.
Cohen,Jean L.,and Arato,Andrew,eds.: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Cambrige Mass:
The MIT Press,1992.
Dall,Robert A.: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Fingarette,Herbert: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NewYork:Harper&Row,1972.
Friedrich,Carl J.:Limited Government:A
Camparison.New Jersey:Prentice-Hall,
1974.
Fukuyama,Francis: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New York: The Fres Press.
1992。
──:‘Confucianism and Democracy’.Jour-
nal of Democracy .Volume 6,Number 2,
April 1995.
Giddens,Anthony:The Consequenses of
Modernity.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
Gray,John:Post-Liberalism─Studies in
Political Thought.
London:Routledge,1996.
Green,Philip,ed.:Key Concepts in Critical
Theory —Democracy.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1993.
Habermas ,Jurgen,Translated by Thomas
Burger: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ge:MIT,1989.
Hall,David L. and Ames,Roger T.:
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7.
Hamilton,Alexander;Jay,John;Madison,James.n.d.
The Federalist:A Commentary o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1937.
Harvey,David.:The Condition of Postmo-
Dernity.Cambrige Mass:Basil Black-
Well,1989.
Hassan,Ihab :The Post-Modern Turn:Essays
in Postmodern Theory and Culture.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7.
Held,David.:Models of Democracy.Cambrige
Britain:Basil Blackwell,1987.
Holden,Barry.:Understanding Liberal Demo-
Cracy.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
1993, 2d.ed.
Hu shih:The Chinese Renaissance.New York:
Paragon Book Reprint Corp,1963.
Huntington,Samuel P.:‘Will More
Countries Become Democratic?’,in Roy
C.Macridis andB.E.Brown,eds.,Comperative
Politics:Notes and Readings.
California:Brooks Cole,1990.
Keane,John: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
New York:Verso,1988.
Lipset,Seymour M.:Political Man: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New York:Doubleday,1960.
Lumsden,Charles J.,and Wilson,Edward O.
:Genes,Mind and Cultures:The Coevo-
lution Process.Cambridge Mass:Har-
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Lyotard,Jean Francois:Just Gaming.
Minneopolis:Mineasota University
Press,1985.
MacIntyre,Alasdair:After Virtue.Notre Da-
Me Indiana: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4.
Meadows,Thomas T.:The Chinese and Their
Rebellions,London:Smith, Edler,1856.
Marx,Karl.Early Writing.:New York:Penguin
Book.
Niebuhr,Reinhold:The Children of Light
and The Children of Darkness:A
Vindication of Democracy and a
Critique of its Traditional Defense.
New York:Charlse Scribner’s Son,1994.
Nishitani,keiji.:Religion and Nothingness.
Transalated by Jan van Bragt,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
──:The Self-Overcoming of Nihilism.
Transalated by Graham Parkes with
Setsuko AiHara.Ai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0.
Noel,O’sullivan :‘Postmodernism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in Kathryn Dean
ed.,Politics and the End of Identity.
Aldershot and Brookfield:Ashgate,1997.
Pateman,Carole: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tic
The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0.
Plant,Raymond: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Mass:Basil Blackwell,1991. Rau,Zbigniew ,ed.,The Reemergence of Civil
Society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Soviet
Union.Coroado:Westview Press,1991.
Rundell,John F.:Origins of Modernity─The
Origins of Modern Social Theory From
Kant to Hegel to Marx.Madison Wiscon-
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7.
Sandel,Michael J.:Liberalism and Its Critics.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4.
Sartori,Giovanni: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New Jersey:Chatham House,
1987.
Schumpeter,Joseph A.:Capitalism,Socialism,and
Democracy.New York:Routledge,1994.
Schwartz, Benjiamin: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Seligan Adam B.:The Idea of Civil Socie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2.
Taylor,Charles:Human Agency and Language:
Philosophical Papers 1.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Cambridge,Mass: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Tu wei-ming:Confucian Ethic Today-The
Singapore Challenge.Singapore:
Federal Publications,1984.
──ed.:Confucian Traditions in East
Asian Modernity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Waber,Max. ,Transalted by Talcott Parso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Spirit of
Capitalism.New York:Scriber’s,1958.
Wei-Bin Zhang:Confuciannism and Moderni-
Zation-Industrialization and Democra-
Zation of the Confucian Region.
London:Macmillan Press,1999.
Wilson,Edward O.:Consilience-The Unity of know-
ledge .New YorK:Alfred A.Knopf,199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