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1930年代台灣新文學作家的民間文學理念與實踐——以《台灣民間文學集》為考察中心
作者:王美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Mei-Huei Wa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林瑞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李獻璋楊守愚廖漢臣朱鋒台灣民間文學Taiwan FolkloreLee Shying-ChuangYang Shou-YuLiaw Han-ChenJu-Fe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5)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2
1936年《台灣民間文學集》的出版,等於宣示了「台灣民間文學」概念的成立,顯示出1930年代處在世界思潮與殖民體制下的台灣,發展有別於日本與中國,具有獨樹一幟的台灣民間文學。本文以《台灣民間文學集》為考察中心,探討圍繞在李獻璋、楊守愚、廖漢臣、朱鋒等人,共同參與台灣民間文學運動的歷程,以及其在文學史、文化史上的意義。
首先,《台灣民間文學集》的定位與評價,除了從作者、資料來源及其內容來分析外,該書在出版前後所引起的紛爭,也是不可忽略。1935年,李獻璋與張深切等為了民間文學的價值問題,展開一場「民間故事」整理論爭,導致該書有了結集出版的契機。接著,由於李獻璋與印刷廠(明星堂)發生財務上的糾紛,經濟上的壓力,讓他不得不接受林幼春的要求,將已經印好的楊守愚〈壽至公堂〉給抽掉,形成《台灣民間文學集》有兩種版本的現象。從以上問題的探討,突顯《台灣民間文學集》出版的不易,同時藉由當時評介的文章,呈現文壇對民間文學整理的看法。
其實,早在《台灣民間文學集》尚未發行前,朱鋒的〈鴨母王〉先行在《台灣新文學》發表,就引起文友們正反兩極的評論,可見民間故事該如何整理,當時並未達成共識,形成各自表述的樣貌。不過,從楊守愚、廖漢臣、朱鋒等人對民間文學的採錄及運用,表現的意義不僅是侷限在文學、民俗的層面上,同時也是實踐其社會運動的理念。因為他們早年都以無產文藝青年自居,實際走到民間,透過新劇及文學的創作,來啟蒙大眾。因此,他們重新整理民間文學,賦予其新的意義,並且期待它從民間來又回到民間去。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folklore by Taiwan New Literature Writers in 1930s. It is also based on The Collected Folklore of Taiwan , which including Lee Shying-Chuang(李獻璋),Yang Shou-Yu(楊守愚),Liaw Han-Chen(廖漢臣),Ju-Feng(朱鋒)to present the value of their works and reconstruct of their writing process by ways of following methods:
First, exploring the influences of their works through analyzing the life of these writers and their writing background. Secondly, there was no common way to collect and research folklore. Therefore these writers in their owe way to show their ideas. Finally, the concept of Taiwan folklore influenced by the global folklore movement . It shows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common people, and it reveals the sprit of independence of Taiwan culture.
說明:文獻資料依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其他按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中文著作在前,西文著作在後。


一、文獻資料

(一)報刊雜誌

《台灣慣習記事》,台灣總督府,1901年1月-1907年
《台灣青年》,台灣青年雜誌社,1920年7月-1922年2月。
《台灣》,台灣雜誌社,1922年4月-1924年5月。
《歌謠》,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1922年12月-1926年。
《台灣民報》,台灣雜誌社、台灣民報社,1923年4月-1930年3月。
《台灣新民報》週刊部分,台灣民報社,1930年3月-1932年4月。
《台灣新民報》日刊部分,台灣民報社,1933年5月-11月,缺8月。
《台灣大眾時報》1-10,大眾時報社,1928年5月-7月。
《新台灣大眾時報》1:1-2:4,新台灣大眾時報社,1930年12月-1931年7月。
《新高新報》,新高新報社,1929年5月-1938年2月。
《昭和新報》,昭和新報社,1929年5月-1938年5月。
《洪水報》,洪水報社,1930年8月。
《三六九小報》,三六九小報社,1930年9月-1935年9月。
《反普特刊》,赤崁勞動青年會,1930年9月4日。
《赤道》,赤道報社,1930年11、12月。
《南音》1:1-11,南音社,1932年1月-9月。
《福爾摩沙》,東京台灣藝術研究會,1933年7月-1934年6月。
《先發部隊》,台灣文藝協會,1934年7月。
《革新》,大溪革新會,1934年10月。
《第一線》,台灣文藝協會,1935年1月。
《台灣文藝》1:1-3:7、8,台灣文藝聯盟,1934年11月-1936年8月。
《台灣新文學》1:1-2:5,台灣新文學社,1935年12月-1937年6月。
《台灣時報》,1935年1月-1936年12月。
《台南新報》,1937年。
《民俗台灣》,1941年7月-1945年1月。
《南方》,1942年。
(二)朱鋒作品手稿(未出版,由莊明正先生提供)

朱鋒,〈莊松林年表〉,1910-1964年。
朱鋒,〈台南市志稿人物志外人編〉。
進二,〈怣虎〉,寫於二十字二十行稿紙,共有6張。
尚未央,〈老雞母〉,寫於二十字二十行稿紙,共有31張。
莊松林,〈鼓吹娘仔〉,寫於二十字二十行稿紙,共有2張。


二、歷史年表、目錄


〈民俗台灣第一——五卷總目錄〉,《台灣風物》12:2,1962年4月。
下村作次郎,〈台灣文學略年表〉,《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1997年2月初版第1刷,1998年3月初版第2刷。
中島利郎編,《日據時期台灣文學雜誌總目•人名索引》,台北:前衛,1995年3月初版。
林瑞明編,〈台灣文學史年表(未定稿)〉,收於《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年2月初版,2000年10月再版。
林瑞明編,〈賴和先生年表〉,《賴和全集》評論卷,台北:前衛,2001年12月初版。
施懿琳,〈楊守愚生平及新文學作品寫作表〉,《楊守愚作品選集一詩歌之部》,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年6月。
張志相編,〈張深切年譜〉,《張深切全集——張深切與他的時代(影集)》卷12,台北:文經,1998年1月。
許俊雅,〈楊守愚先生生平著作年表初稿〉,《文學台灣》23,文學台灣雜誌社出版,1997年7月。
許俊雅,《台灣文學家年表六種》,板橋:台北縣文化局,2006年12月。
葉光南、葉芸芸主編,《葉榮鐘年表》,台中:晨星,2002年3月。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台中:晨星,2000年8月。
廖漢臣編,〈台灣文學年表〉,《台灣文獻》15卷1期,1964年3月。
鄭喜夫,〈朱鋒先生年譜〉,《台灣風物》25:2,1975年6月。
嚴小實,〈楊守愚生平及作品年表〉,《楊守愚生平及其作品研究》,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三、文集、日記、回憶錄


《台灣霧峰林家族譜》,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12月。
《周作人全集》,台中:藍燈,1982年11月。
《莊松林先生台南專輯》,文史薈刊復刊第七輯,2005年6月。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3月初版第一刷。
朱鋒,《南台灣民俗》,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1年春季出版。
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台北:明潭,1979年3月初版。
李獻璋編,《台灣民間文學集》,台北:龍文出版,1989年2月重印。
林莊生、葉芸芸主編,《葉榮鐘日記》(上),台中:晨星,2002年3月初版。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台北:前衛,2000年6月初版。
林懷卿翻譯,《格林童話全集》Ι,台北:聯經,2001年9月初版,2002年12月初版第二刷。
施淑,《賴和小說集》,台北:洪範,1994年10月初版。
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7月出版。
施懿琳編,《楊守愚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出版。
胡萬川總編輯,《台中縣民間文學集》,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2-2003年出版。
張良澤主編,《吳新榮日記(戰前)》,台北:遠景,1981年10月初版。
張良澤編,《王詩琅全集》,高雄:德馨室,1979年11月初版。
張炎憲、翁佳音編,《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台北:稻鄉,2000年7月初版。
張恆豪編,《楊守愚集》,台北:前衛,1991年2月初版第一刷,1994年10月初版第三刷。
張深切,《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下)》,台北:文經,1998年1月。
許俊雅、楊洽人編,《楊守愚日記》,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12月出版。
許俊雅編,《楊守愚作品選集(補遺)》,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12月出版。
許雪姬主編,林獻堂著,《灌園先生日記(八)一九三五年》,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2004年4月出版。
許雪姬主編,林獻堂著,《灌園先生日記(九)一九三七年》,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2004年12月出版。
連橫,《台灣通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
連橫,《雅堂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
陳芳明等主編,《張深切全集——北京日記•書信•雜錄》,台北:文經,1998年1月。
陳芳明等主編,《張深切全集——張深切和他的時代(影集)》,台北:文經,1998年1月。
陳虛古,《陳虛古選集》,台北:鴻蒙,1985年10月初版。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台北:前衛,1994年6月。
陳漱渝主編《魯迅論爭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彭小妍編,《楊逵全集》,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2001年12月初版。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台南:國家台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0月初版。
黃得時,《評論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出版。
楊千鶴,《人生的三稜鏡》,台北:前衛,1995年3月初版第一刷。
葉光南、葉芸芸主編《葉榮鐘年表》,台中:晨星,2002年3月初版。
葉芸芸、陳昭瑛主編《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晨星,2002年3月初版。
葉芸芸主編、葉榮鐘著,《台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2000年8月初版。
劉捷,《我的懺悔錄》,台北:九歌,1998年10月初版。
鄭炯明等編,《許成章作品集》,高雄:春暉,2000年6月初版。
謝雲聲編,《台灣情歌集》,台北:東方文化,1970年重印。
謝雲聲編,《福建故事(上)》,台北:東方文化,1973年重印。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卷2一群失業的人》,台北:遠景,1979年7月初版,1981年9月再版。
平澤丁東編,《台灣の歌謠と民著物語》,台北:晃文館,1917年2月。
片岡巖,《台灣風俗誌》,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1年2月。見東京:青史社重印,1983年11月。


四、專著


《長榮中學百年史》,台南:長榮中學,1991年7月
《第一屆全國高中台灣人文獎作品集》,彰化:賴和文教基金會,2002年1月。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編,《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0年7月初版。
方俊吉主編,《中國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師大國文系,1995年1月出版。
王乃信等翻譯,《台灣社會運動史》,原台灣總督府警察局《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台以後的治安狀況(中卷)》,1939年7月發行,台北:創造,1989年6月初版。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1994年5月。
王詩琅譯,張炎憲、翁佳音編校,《台灣社會運動史》,台北:稻鄉,1988年5月初版。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台北:海峽學術,2003年5月。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1999年10月。
伊能嘉矩著,台灣省文獻會編譯,《台灣文化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85年11月出版,1997年6月再版。
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流,2000年2月初版1刷。
吳三連、蔡培火(葉榮鐘),《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71年初版,1990年6月第1版6刷。
吳同瑞等編,《中國俗文學七十年:“紀念北京大學《歌謠》周刊七十周年暨俗文學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吳密察,《台灣通史辨誤》,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7月。
吳毓琪,《南社研究》,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出版。new window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進學,1969年12月初版。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1961年9月。
李筱峯,《台灣革命僧林秋梧》,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2月第1版1刷。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報系,1989年10月初版。new window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3年2月初版。new window
季羨林編,《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鍾敬文自選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林松源主編,《首屆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員林:台灣省磺溪文化學會,1997年6月出版。
林春蘭,《楊雲萍的文化活動及其精神歷程》,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2年12月。
林莊生,《兩個海外台灣人的閒情心思》,台北:前衛,2000年12月初版。
林惠祥,《民俗學》,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1931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重印,1968年2月台1版,1986年11月台4版。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1993年8月初版。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1996年7月初版。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1996年7月初版。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出版。
林衡道口述,宋晶宜筆記,《台灣夜譚:鄉土與民俗》,台北:眾文,1980年初版。
直江廣治著,林懷卿譯,《中國民俗學》,台南:莊家出版社,1980年10月初版。
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編,《2001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師民間文學研究所,2001年6月出版。
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編,《2002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師民間文學研究所,2003年12月出版。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6月第1版1刷,1994年7月第1版2刷。
金榮華,《民間故事論集》,台北:三民,1997年6月初版。
金榮華編,《民間文學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7月初版。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年6月第1版第1刷。
施翠峰,《台灣民譚探源》,台北:漢光,1985年初版。
施翠峰,《台灣鄉土的神話與傳說》,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出版。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出版。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台中縣文學發展史》,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出版。
施懿琳、楊翠合撰,《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出版。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2000年6月初版。
查.索.博爾尼著,程德祺等譯,《民俗學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洪長泰著,董曉萍譯,《到民間去1918-1937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運動》,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洪敏麟,《台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6月。
派翠西亞鶴見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6月出版。
胡民祥編,《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1998年10月。
胡萬川,《民間文學工作手冊》,豐原: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11月出版。
胡萬川編,《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年6月出版。
胡萬川、呂興昌、陳萬益編,《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1998年12月出版。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new window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new window
苑利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民俗理論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苑利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學術史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茅盾,《茅盾說神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翁聖峰,《清代台灣竹枝詞之研究》,台北:文津,1996年4月初版。
婁子匡、朱介凡編著,《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台北:正中書局,1963年初版,1987年10月第5次印本。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年7月初版第1刷。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二十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和國家建構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年3月初版。
張炎憲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年8月初版。
康原編,《種子落地——台灣文學評論集》,台中:晨星,1996年。
張紫晨,《中國民俗學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
梁明雄,《張深切與《台灣文藝》研究》,台北:文經,2002年1月第1版第1刷。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編,《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12月。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1994年9月初版第1刷。
許俊雅,《日據時代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5年2月初版。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1997年10月初版。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1997年5月。
許鈺,《口傳故事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連溫卿著,張炎憲、翁佳音編校,《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鄉,1988年10月初版。
連曉青(廖漢臣),《清代台灣三大奇案》,台北:南華,1955年。
連曉青(廖漢臣),《台灣兩大奇聞》,台北:南華,1956年。
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2000年12月初版1刷。
陳芳明主編,《楊逵的文學生涯》,台北:前衛,1988年9月台灣版第一刷,1991年5月台灣版第二刷。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年10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4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年6月初版第一刷。new window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春暉,2004年1月初版第一刷。new window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年8月初版一刷。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1998年4月初版。new window
陳益源,《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台北:里仁,1997年10月初版。
陳益源,《台灣民間文學採錄》,台北:里仁,1999年9月初版,2000年9月初版2刷。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2006年11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陳淑容,《1930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4年12月。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79年5月初版,1997年9月初版5刷。new window
陳鈴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4月第1版1刷。
陳奮雄編,《台南市文獻半世紀》,台南:台南市文獻委員會,2003年2月。
麥斯基爾著,王淑琤譯,《霧峯林家》,台北:文鏡,1986年11月初版。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2003年6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年7月初版第1刷。new window
黃武忠,《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出版社,1980年8月初版。
黃俊傑、何寄澎主編,《台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1997年12月初版,2002年3月修定一版。
黃昭堂,《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1994年4月新修訂版第1刷,1996年10月新修訂版第2刷。
黃美玲,《連雅堂文學研究》,台北:文津,2000年5月初版1刷。new window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年12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9月初版。
黃惠禎,《楊逵及其作品研究》,台北:麥田,1994年7月。new window
楊雲萍,《南明研究與台灣文化》,板橋:台灣風物,1993年10月初版。
楊蔭深,《中國民間文學概說》,上海:華通書局,1930年1月。
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台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台北:稻鄉,2000年8月初版,2003年4月再版。new window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年2月初版,2000年10月再版。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編繹,《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1981年8月。
廖漢臣,《台灣兒歌》,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80年6月初版。
趙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史論(1918-1937)》,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劉捷著,林曙光譯,《台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1994年1月初版。
蔡慧如,《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之研究》,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出版。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文化,2006年10月初版一刷。
聯合報副刊編輯,《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12月。
譚達先,《中國傳說概述》,台北:貫雅,1993年6月初版。
譚達先,《論港、澳、台民間文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永井亨,《社會政策綱領》,東京:巖松堂書店,1923年。
永井亨,《社會問題》,東京:雄風館,1931年)。
永井亨,《社會讀本》,東京:日本評論社,1926年)。
李獻璋,《長崎唐人の研究》,東京:和親文庫,1992年10月。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年。
豐田英雄編,《台灣新聞總覽》,台北:國勢新聞社台灣支社,1936年7月。
George H Kerr, Formosa Licensed Revolution and the Home Rule Movement 1895-1945,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Honolulu, 1974.
Chang-tai Hung, Going to the People: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1918-1937 , Harvard University,1985.
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Key Concepts in Post-Colonial Studies, London:Routledge,1998.


五、單篇論文


〈把台灣人的文學主權找回來——台灣文學主體性座談會〉,《文學台灣》11,1994年7月。
方美芬,〈有關台灣文學研究的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1960-2000)〉,《文訊》185期,2001年3月。
王一剛(王詩琅),〈台灣文藝作家協會〉,《台北文物》3:3,1954年12月。
王昭文,〈基督徒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謝萬安的信仰追尋與文學生命〉,《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論文集,2001年4月。
王昶雄,〈人生幾度清涼——悼念廖漢臣兄〉,《自立晚報》,1980年12月17日。
王美惠,〈民俗或迷信——李獻璋《台灣民間文學集》相關問題探討〉,《崑山科技大學學報》1卷1期,2004年12月。
王美惠,〈台灣新文學「反迷信」主題的書寫——以賴和、楊守愚比較為例〉,《崑山科技大學學報》2,2005年11月。new window
王美惠,〈日治時期莊松林的文學及其精神(1930-1937)〉,《通識課程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高苑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6年2月。
王惠珍,〈眾�奡M它千百度:關於『大阪朝日新聞』「台灣版」的〈南島文藝欄〉〉,《水筆仔:台灣文學研究通訊》14,2002年10月。
王詩琅,〈從文學到民俗〉,《台灣風物》25卷2期,1975年6月。
王詩琅,〈台灣民俗學家群像〉,《台灣人物表論》,高雄:德馨,1979年10月。
王詩琅,〈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高雄:德馨,1979年11月。
王詩琅,〈台灣民俗工作的發展〉,《台灣文學重建的問題》,高雄:德馨,1979年11月。
王詩琅,〈奇才廖漢臣兄的逝世雜憶〉,《台灣文藝》革新號19期,1981年5月。
王詩琅口述,下村作次郎記錄,〈王詩琅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南方文化》9,1982年11月。
史可乘,〈人類之家、台灣ESP學會〉,《台北文物》3:1,1954年5月。
史可乘,〈日據時期台灣ESP運動〉,《台灣風物》17:4,1967年8月。
朱子文,〈莊松林先生生平事蹟〉,《台南文化》新55,2003年9月。
朱鋒,〈不堪回首話當年〉,《台北文物》3卷3期,1954年12月。
朱鋒,〈戇虎〉,《台灣風物》21:2,1971年5月。
朱鋒,〈憶舊——追念韓石泉先生〉,《韓石泉先生逝世三週年紀念專輯》,台南:韓內科醫院,1976年10月。
池田敏雄著,王詩琅譯,〈朱鋒的回憶〉,《台灣風物》25卷2期,1975年6月。
何耀坤,〈台南鄉土生物研究的先河——王雨卿先生〉,《台南文化》新15期,1983年6月。
吳文星,〈日據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3,1978年9月。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台灣風物》37卷1期,1987年3月。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下),《台灣風物》37卷4期,1987年12月。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1,1988年5月。new window
吳坤煌,〈悼老友漢臣兄〉,《自立晚報》,1980年12月17日,第10版。
呂正惠,〈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研究的回顧——七O年代以來台灣地區的研究概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4期,1996年11月。
呂訴上,〈台灣流行歌的發祥地〉,《台北文物》2:4,1954年1月20日
呂訴上,〈台灣新劇發展史〉,《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1961年9月初版。
呂興忠,〈從賴和到洪醒夫——談台灣新文學的原鄉〉,《賴和研究資料彙編》,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呂興昌,〈論鄭坤五的「台灣國風」〉,《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大中文系,1998年3月。
李季樺,〈台灣「常識」的考察——1920-1930年代初「迷信」的分析〉,《台灣風物》52:2,2002年6月。new window
李柏如編譯,〈母語之情——福佬語研究史上的一齣〉,《自立晚報》,1989年10月2日至5日。
李喬,〈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由基督教談起〉,《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論文集,台南新樓醫院,2001年4月。
李筱峯,〈從「無產青年」到民俗學家——莊松林〉,《台灣近代名人誌》第四冊,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87年12月。
李獻璋著,林若嘉譯,〈台灣鄉土話文運動〉,《台灣文藝》102,1986年9月。
李獻璋,〈媽祖傳說的開展(附:關於中國民眾文藝的問題)〉,《漢學研究》8卷1期,1990年6月。new window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3年2月。new window
松永正義著,葉石濤譯,〈台灣文學的歷史與個性〉,《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1985年6月初版。
松永正義著,葉笛譯,〈關於鄉土文學論爭(1930-32)〉,《台灣學術研究會誌》4,1989年12月。
林培雅,〈論張深切的《邱罔舍》劇本對民間文學的繼承與改造〉,《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大中文系,1998年12月。
林淇瀁,〈日治時期台灣文化論述之意識型態分析:以《台灣新民報》系統的「同化主義」表意為例〉,《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年8月。
林瑞明,〈賴和與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1993年8月初版。
林瑞明,〈富戶人的歷史〉,《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北:允晨,1993年8月初版。
林瑞明,〈不為人知的龍瑛宗——以女性角色的堅持和反抗〉,《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1996年7月初版。
林瑞明,〈現階段台語文學之發展及其意義〉,《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1996年7月初版。
林瑞明,〈兩種文學史——台灣VS中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11月22-24日。new window
林瑞明,〈楊雲萍的文學與歷史〉,《20世紀台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2年12月。
林載爵,〈五四與台灣新文化運動〉,《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1979年5月初版。
林衡道,〈台灣的民間傳說)〉,《漢學研究》8卷1期,1990年6月。
河原功作,葉石濤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下),《文學台灣》3,1992年6月。
施淑,〈在前哨——讀楊守愚的小說〉,《國文天地》7卷5期,1991年10月。new window
施淑,〈文協分裂與三○年代初台灣文藝思想的分化〉,《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施淑,〈書齋、城市與鄉村——日據時代的左翼文學運動及小說中的左翼知識分子〉,《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施翠峰,〈探討台灣民間故事的發展及其內容〉,《漢學研究》8卷1期,1990年6月。new window
施懿琳,〈周定山對民間文學的采錄及素材之運用〉,《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大中文系,1998年12月。
施懿琳,〈試論日治時期楊守愚的新舊體詩〉,《中國學術年刊》20期,1999年3月。new window
施懿琳,〈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再觀察——兼論其對台灣古典詩壇的影響〉,《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2000年6月初版第一刷。
施懿琳,〈民歌采集史上的一頁補白——蕭永東在《三六九小報》的民歌仿作及其價值〉,「第三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中興大學承辦,2001年10月。
柳塘,〈黑面廖漢臣〉,《台灣文藝》革新號19期,1981年5月。
胡民祥,〈台灣新文學運動時期「台灣話」文學化發展的探討〉,《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第二刷。
胡萬川,〈台灣民間文學的過去與現在〉,《台灣史料研究》創刊號,1993年2月。new window
胡萬川,〈賴和先生及李獻璋先生等民間文學觀念及工作之探討〉,「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1994年11月。new window
胡萬川,〈民族、語言、傳統與民間文學運動〉,《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大中文系,1998年12月。
胡萬川,〈從集體性到個人風格——民間文學的本質與發展〉,原載於《第二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2月。
胡萬川,〈亡命好漢的生與死——莊芋、曾切、廖添丁傳說之研究〉,《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12月。
胡萬川,〈反思與認同——1920-30年代中國與台灣民間文學運動的異同〉,《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延續與斷裂》,台北:政治大學,2005年12月。
若林正丈,〈台灣抗日運動中的「中國座標」與「台灣座標」〉,《當代》17,1987年9月。
若林正丈著,何義麟譯,〈黃呈聰抱持「待機」之意涵——日本統治下台灣知識分子的抗日民族思想〉,《台灣風物》54卷3期,2004年9月。new window
若林正丈著,何義麟譯,〈黃呈聰抱持「待機」之意涵(下)——日本統治下台灣知識分子的抗日民族思想〉,《台灣風物》54卷4期,2004年12月。new window
范揚坤,〈1925,往「文明歌劇」道途上的出發〉,《彰化文獻》7,彰化:彰縣文化局,2006年8月。
唐蕙韻紀錄,〈山水有情人生有義「搶救台灣民間文學」座談會紀要〉,《聯合報》副刊,1995年6月25、26日。
翁聖峰,〈擴清新舊對峙的迷思:論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之研究不宜偏廢〉,《台灣文學觀察雜誌》8期,1993年9月。
馬幼垣,〈流行中國大陸的水滸傳說〉,《漢學研究》8卷1期,1990年6月。new window
國文學系主辦「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1998年11月21-22日。
張志相編,〈張深切年譜〉,《張深切與他的時代》,台北,文經社,1998年1月出版。
張炎憲、翁佳音,〈撥雲見日又一聲——代序〉,《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鄉,1988年10月初版。
張恆豪,〈毓文的小說解讀〉,《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豚》,台北:遠景,1979年7月初版,1997年7月三版。
張恆豪,〈無產者的輓歌——楊守愚集序〉,《楊守愚集》,台北:前衛,1991年2月。
張恆豪,〈賴和、張文環小說中的民間文學素材與作家文學經驗——以〈善訟的人的故事〉、〈夜猿〉為例〉,《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大中文系,1998年12月。
張恆豪,〈第一線的文化先鋒——廖漢臣〉,《台北人物誌》,台北:台北市新聞處,2000年11月出版。
康原,〈愛的追尋——楊守愚和他的親人〉,《國文天地》13:3,1997年8月。new window
莊永明,〈絕響的琴韻——哀唱老作家廖漢臣默凋零〉,《大同雜誌》63卷1期,1981年元月號。
莊永明,〈琴聲響,無時停〉,《台灣文藝》革新號19期,1981年5月。
莊永明,〈「台灣通史」的作者——連雅堂〉,《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三冊),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87年12月。
莊永明,〈艋舺陋巷的可感文人〉,《台灣紀事》下册,台北:時報,1989年10月初版一刷,1993年4月二版二刷。
莊永明,〈日據時代的台灣流行歌曲初探〉,《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1994年9月初版第一刷。
莊永清,〈台南市日治時代新文學社團與新文學作家初探〉,《文史薈刊》,台南市:南市文史協會,2006年12月。
莊吉發,〈身穿清朝衣頭戴明朝帽鴨母王朱一貴事變的性質〉,《歷史》月刊,2000年10月號。
莊松林(朱鋒),〈乙未前後人物傳〉外人,《台南市志稿》卷六人物志,台南:台南市文獻委員會,1958年2月出版。
莊松林(朱鋒),〈鼓吹娘仔〉,《台灣風物》20:3,1970年8月。
莊松林(朱鋒),〈懷念石暘睢先生〉,《台南市文獻半世紀》,台南:台南市文獻委員會,2003年2月。
許成章,〈蕭永東先生傳〉,《詩文之友》22卷4期,1965年8月。
許俊雅,〈楊守愚小說的風貌及其相關的問題〉,《種子落地——台灣文學評論集》,1996年。
許俊雅,〈楊守愚小說作品一覽表〉,《楊守愚作品選集(補遺)》,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許俊雅,〈以詩筆行俠仗義的楊守愚〉,《聯合文學》16:8,2000年6月。
許鈺,〈魯迅對民間文藝理論的貢獻〉,《口承故事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9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郭千尺,〈台灣日人文學概觀〉,《台北文物》3:3,1954年12月。
郭水潭,〈憶郁達夫訪台〉,《台北文物》3:3,1954年12月。
陳玉玲,〈葉石濤小說中的女性原型〉,《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2年2月初版第一刷。
陳君玉,〈日據時期台語流行歌概略〉,《台北文物》4:2,1955年8月。
陳君愷,〈光復之疫:台灣光復初期衛生與文化問題的鉅視觀察〉,《思與言》31卷1期,1993年3月。new window
雪村(陳華),〈憶故友思往事〉,《台灣風物》25卷2期,1975年6月。
陳明柔,〈烏托邦的追索與想望——試論日據時代台灣知識分子思想風格中對「法」之反思〉,《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7期,1993年6月。
陳芳明,〈百年來的台灣文學與台灣風格——台灣新文學運動史導論〉,《中外文學》23卷9期,1995年2月。
陳芳明,〈台灣研究與後殖民史觀〉,《歷史》月刊105期,1996年10月。
陳芳明,〈現代性與本土性——以《南音》為中心看三O年代台灣作家與民間想像〉,《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大中文系,1998年12月。new window
陳芳明,〈三O年代的文學社團與作家風格〉,《聯合文學》16:4,2001年2月。
陳芳明,〈連溫卿與抗日左翼的分裂——台灣反殖民史的一個考察〉,《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年6月初版一刷。new window
陳建忠,〈民間之歌,民族之詩——日據時期民間文學採集與新文學運動之關係初探〉,《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大中文系,1998年12月。new window
陳建忠,〈反殖民戰線的內部批判——再探「賴和與台灣文化協會」〉,發表在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上,2001年10月19-21日。new window
陳益源,〈中國大陸整理出版的台灣民間文學〉,《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0年7月。
陳益源,〈明清時期的台灣民間文學〉,《中正中文學報年刊》3,2000年9月。new window
陳益源,〈賴和〈善訟的人的故事〉的故事來源〉,《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12月。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台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台灣史研究》7卷2期,2000年12月。new window
陳紹馨著,林滿紅譯,〈新學藝在台灣的傳播與發展〉,《台灣研究》2,1957年6月。
陳萬益,〈從民間來、到民間去——賴和的文學立場〉,《中國文學史暨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中文系,1996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陳萬益,〈啟蒙與傾聽——論賴和小說的人民性〉,《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大中文系,1998年12月。
陳慶浩,〈近十年來中國大陸民間文學)〉,《漢學研究》8卷1期,1990年6月。new window
陳慶浩,〈台灣民間文學的采集和研究〉,《聯合報》副刊,1995年6月25。
彭瑞金,〈楊守愚小說「顛倒死」〉,《台灣文藝》新生版8期,1995年4月。
彭瑞金,〈日治時代民間文學與新文學之交流及影響〉,《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1998年11月。
彭瑞金,〈文學、迷信、正信〉,《台灣日報》副刊,2000年8月13日。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對民間信仰的態度及其影響〉,《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論文集,2001年4月。
曾子良,〈與朱一貴抗清事件有關的俗文學作品〉,《國文天地》13卷4期,1997年9。new window
曾子良,〈〈台灣朱一貴歌〉考釋〉,《台灣文獻》50卷3期,1999年9月。new window
游勝冠,〈日本殖民進步主義與本土主義的文化抗爭——本土主義發展脈絡中的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大中文系,1998年12月。
華積慶,〈從故事講述家、搜集家的層次化談我國民間文學的道路〉,《民間文學論壇》1993年第3期(總62期),1993年8月。
黃天橫,〈文獻導師莊松林與我〉,《文史薈刊》,台南市:南市文史協會,2006年12月。
黃武忠,〈獻身台灣文獻整理的——廖漢臣〉,《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1980年8月初版。
黃武忠,〈採風擷俗的廖漢臣〉,《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1984年5月初版。
黃武忠,〈楊守愚的小說世界〉,《文學界》第11集,1984年8月。
黃英哲,〈張深切的政治與文學〉,《張深切與他的時代》,台北,文經社,1998年1月出版。
黃師樵,〈蔣渭水及其政治運動〉,《台北文物》3卷1期,1954年5月
黃得時,〈關於台灣歌謠的搜集〉,《台灣文化》6卷3、4期合刊,1950年12月。
黃得時,〈台灣新文學運動概觀〉,《台北文物》3卷2期、3卷3期、4卷2期,1954年8月20日、12月10日、1955年8月20日。
黃得時,〈六十年來的俗文學〉,《評論集》,台北:北縣文化,1993年6月。
黃得時,〈光復前之台灣研究〉,《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1994年5月。
黃祺椿,〈日治時期社會主義思潮下之鄉土文學論爭與台灣話文運動〉,《中外文學》23卷9期,1995年2月。
黃琪椿,〈社會變遷與小說創作——楊守愚作品析論〉,《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4月。
楊守愚,〈赧顏閒話十年前〉,《台北文物》3卷2期,1954年8月。
葉石濤,〈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2:5,1977年5月。
廖仁義,〈台灣哲學的歷史構造-日據時期台灣哲學思潮的發生與演變〉,《當代》28期,1988年8月。
廖振富,〈林幼春研究〉,《台灣文學學報》1,2000年6月。
廖漢臣,〈談談民歌的搜集〉,《台灣文化》3:6,1948年8月。
廖漢臣,〈台灣歷史與諺語〉,《文獻專刊》3:1,1952年5月。
廖漢臣,〈艋舺沿革志〉,《台北文物》2:1,1953年4月。
廖毓文,〈台灣文藝協會的回憶〉,《台北文物》3卷2期,1954年8月。
廖毓文(漢臣),〈台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台北文物》3卷3期、4卷1期,1954年12月10日、1955年5月5日。
廖漢臣,〈新舊文學之爭——台灣文壇一筆流水賬(下)〉,《台北文物》3卷3期,1954年12月。
廖毓文,〈台北市之特殊諺語〉,《台北文物》5:1,1956年4月。
廖漢臣,〈學界的墊腳石——憶石暘睢兄〉,《南瀛文獻》第10卷,1965年元月。
廖漢臣等,〈永不熄滅的爝火——光復前台灣文學中的民族意義與抗日精神〉,《聯合報》,1980年7月7日,第8版。
榮峰(王詩琅),〈新文學、新劇運動人名錄〉,《台北文物》3:3,1954年12月。
劉捷,〈作家與時代環境〉,《自立晚報》「廖漢臣紀念特輯」,1980年12月17日。
蔡淵栔,〈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思與言》26:1,1988年5月。
蔡蕙如,〈民族性與階級性——1930年代整理台灣民間文學的兩種方法論〉,《台灣文學研究學報》,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10月。new window
蔡蕙如,〈從建構到評論——試論黃得時的歌謠觀〉,《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12月。
蔡錦堂,〈日據時期台灣之宗教政策〉,《台灣風物》42卷4期,1992年12月。new window
鄭喜夫,〈莊松林先生年譜〉,《台灣風物》25卷2期,1975年6月。
盧嘉興,〈記台南府城詩壇領袖趙雲石喬梓〉,《台灣文獻》26卷3期,1975年9月。new window
賴明弘,〈台灣文藝聯盟創立的片斷回憶〉,《台北文物》3:3,1954年12月。
龍瑛宗,〈新文學的先聲〉,《台灣文藝》革新號19期,1981年5月。
戴寶村,〈台灣文化協會年代的生活革新運動〉,《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認同》,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年3月第一版第一刷。new window
簡炯仁,〈清據初期清廷治台政策的確立及台灣民變的社會性格——朱一貴是件初探〉,《台灣史料研究》2期,1993年8月。new window


六、學位論文


周佩雯,《楊守愚及其作品之研究——以小說與新詩為中心》,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5月。
林培雅,《台灣地區邱罔舍故事研究》,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7月。
柳書琴,《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以《福爾摩沙》系統作家為中心》,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7月。new window
柯喬文,《《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洪儀真,《三O年代和七O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中左翼思想及其背景之比較》,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翁聖峯,《日據時代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7月。
崔末順,《現代性與台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1月。new window
張志相,《張深切及其著作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張桂華,《苦悶時代下的文學——1932年《南音》的文學訴求》,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6月。
張翠蘭,《連雅堂學術》,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許倍榕,《30年代啟蒙「左翼」論述——以劉捷為觀察對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連惠珠,《「萬生反」——十九世紀後期台灣民間文化之歷史觀察》,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陳明柔,《日據時代台灣知識分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1月。new window
陳淑容,《1930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陳韻如,《郭秋生文學歷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6月。new window
黃文車,《日治時期台灣福佬歌謠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6月。
黃文車,《黃石輝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黃琪椿,《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楊克隆,《台灣流行歌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O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7月。
葉瓊霞,《王詩琅研究》,成大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廖祺正,《三十年代台灣鄉土話文運動》,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趙勳達,《《台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蔡蕙如,《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蔡孟珂,《蔡秋桐及其小說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台灣民俗學——以《民俗台灣》為分析場域》,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
嚴小實,《楊守愚生平及其作品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七、網站資料


呂興昌,〈黃得時生平著作年表初編〉,登於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1999年5月1。
翁勝峰,〈賴和漢詩及李獻章資料補遺〉,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網站,2000年10月19日。
齋藤由紀子,〈王魯彥研究——短篇小說「秋夜」を中心とした作品考察〉,http://homepage3.nifty.com/yukiko/nishinoGakusei/saitoyukiko/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