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晚清墨學研究
作者:林心欣
作者(外文):Shin-shin Lin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徐漢昌
鮑國順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墨學晚清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6
歷來論及晚清墨學研究有兩大重心:一是典籍整理的成就;二是墨辯研究的突破。然而本篇論文雖以晚清墨學研究為題,重點卻不在此二者,而在於墨學如何因應時代潮流重生,並論述墨學在晚清學術思潮中的意義。儒墨兩家在先秦時並列顯學乃眾所皆知之事,然秦以後,墨家雖未滅絕,但卻在學術舞台上消失了,直至晚清時才再度興起。墨學的中興或說是墨學的復興在清代子學研究上是個很顯著的議題,歷來有許多學者對此問題多有闡發,然而學者論述的重點往往聚焦於晚清學術的發展與諸子學彼此間的關連性,未見有針對墨學學說與外在環境交互影響深入闡釋的論文出現。雖然目前已有針對諸子學思潮的變遷為主題,墨學作為例證的專書問世。總的來說,本論文採取以墨學內容為詮釋主體、諸子學思潮為論述背景的撰寫模式,試圖經由這種放諸全體以凸顯其個別價值的作法,來強化晚清墨學研究的完整性,一來不僅可以發揮墨家學說內涵的精義,更能就其與晚清文化思潮間的互動關係有更完整的認識,希冀可以藉由本論文的完成來對整體墨學的發展有更深入的瞭解與判斷,強化晚清墨學在晚清學術的獨立地位,而非僅作為晚清學術背景的佐證。由於本篇論文企圖將學術思潮與墨學學說間的影響,做一個更為清晰的勾勒,希望藉由全方位的墨學研究與討論,從而清晰地傳達晚清墨學發展的意義與價值。
none
參考文獻
一、古籍注疏(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王弼:《老子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楊家駱撰:《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
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論語》(臺北:啟明書局)
吳毓江撰:《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呂不韋等撰、高誘注:《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孫詒讓撰:《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桓寬撰:《鹽鐵論》(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馬國翰、王仁俊輯:《玉函山房輯佚書》(京都:1990年)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1993年)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劉向:《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1948年)
韓非:《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二、論著(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美)本杰明•史華茲(Benjamin I.Schwartz)著、程鋼譯、劉東校:《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900-191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英)葛瑞漢(A.C.Graham)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Disputers of the TAO:Philosophici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黃福慶和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2年)
戶川芳郎著、姜鎮慶譯:《古代中國的思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方授楚著:《墨學源流》(上海:中華書局、上海書店,1989年重印版)
王冬珍:《墨學新探》(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王先謙編:《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第十九冊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兼論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臺北:時報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new window
王汎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new window
王念孫:《讀書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王氏家刻本。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上海:上海著易堂,1891年)
王闓運:《湘綺樓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王讚源:《墨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史墨卿:《墨學探微》(臺北:學生書局,1978年)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國立編譯館主編:《西洋哲學辭典》(臺北:華香園出版社,1992年)
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伍非百:《墨子大義述》(上海書店,據國民印務局1933年版印)
任繼愈:《墨子》(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宇野精一:《中國思想之研究-(三)墨家、法家、邏輯思想》(臺北:幼獅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朱克敬輯、張自牧撰:《邊事續鈔》(臺北:文海出版社)
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兩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
朱維錚:《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余英時等著,項維新、劉福增編:《中國哲學思想論集(清代篇)》(臺北:水牛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吳進安:《墨家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new window
吳銘能著:《梁啟超研究叢稿》(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宋敘五著:《幕僚論政—清朝名士包世臣的經世思想》(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年)
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李細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李揚帆著:《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國的世界觀念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臺北:漢光文化事業,1992年)
李賢中著:《墨子學理論與方法》(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
汪中:《述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汪榮祖著:《晚清變法思想論叢》(臺北:聯經出版,1983年)
汪奠基著:《中國邏輯思想史》(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
周玉蕙:《從現代學術論墨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祁龍威、林慶彰主編:《清代揚州學術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侯外廬著:《近代中國思想學說史》(上海:生活書店,1947年)
保羅•柯文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俞樾:《諸子平議》(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影印商務印書館舊刊本。
姚振黎:《墨子小取篇集證與辯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胡適:《先秦名學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83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范耕研:《墨辯疏證》(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香港:新亞書院,1973年)
孫廣德:《墨子政治思想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年)
容閎:《西學東漸記》(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944,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徐光啟:《徐光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徐希燕:《墨學研究》(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徐宗澤著:《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臺北:中華書局,1949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秦彥士:《墨子考論》(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張舜徽:《清儒學記》(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
張壽安、熊秉真:《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張灝等著、周陽山、楊肅敬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
張灝著、高力克、王躍譯、毛小林校譯:《危機中的中國知識份子:尋求秩序與意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張灝著、崔志海、葛夫平譯:《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梁啟超:《中國哲學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中華書局,1974年)
梁啟超:《子墨子學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
梁啟超:《墨子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外二種)》(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
郭嵩燾著、沈雲龍編:《郭侍郎奏疏》(臺北:文海書局)
郭嵩燾著、沈雲龍編:《養知堂詩文集》(臺北:文海書局)
陳元龍:《格致鏡原》,《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上海:上海古籍書版社,1987:據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為中心》(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陳孟麟:《墨辯邏輯學新探》(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陳癸淼:《墨辯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new window
陳問梅:《儒墨平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排印本)
陳問梅著:《墨學之省察》(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陳黻宸:《陳黻宸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章太炎、譚復生撰:《章譚合鈔》(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章太炎:《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章學誠:《章氏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影印嘉業堂本)
章太炎:《國學演講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湖南:岳麓書社,1987年)
曾漢塘:《儒墨論辯議題的時代性與永恆性》,(臺北:台大哲學系,2001年)
舒大綱:《墨子的智慧》(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6年)
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增定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黃世瑞:《墨家思想新探》,(臺北:水年出版社,1994年)
黃愛平:《樸學與清代社會》(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楊俊光:《墨子新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
楊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new window
路新生:《中國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劉仲華:《清代諸子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師培:《劉師培全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第3冊。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1948年)
蔣廣學:《梁啟超和中國古代學術的終結》(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蔡仁厚:《墨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著:《譚嗣同全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鄭大華、鄒小站主編:《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鄭大華、鄒小站主編:《思想家與中國近代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鄭大華、鄒小站主編:《傳統思想的近代轉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鄭杰文:《中國墨學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錢穆:《國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錢鍾書主編、朱維錚執行主編:《東塾讀書記(外一種)》(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型態的西化理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new window
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鍾友聯:《墨家的哲學方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年)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周代社會組織)》(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魏源:《聖武記》(上海:國學整理社,1936年)
魏源著:《古微堂內外集》(臺北:文海,1964年)
魏源:《魏源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羅志田著:《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1998年)
羅志田著:《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羅檢秋:《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羅聯添編著:《韓愈古文校注彙集》(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譚戒甫:《墨辯發微》(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譚宇權:《墨子思想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譚家健:《墨子研究》(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
譚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譚嗣同著、吳海蘭評注:《仁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
嚴復:《法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嚴靈鋒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臺北:成文書局,1975年)
嚴靈峰:《墨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611,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蘇輿撰、楊菁點校、蔣秋華與蔡長林校定:《翼教叢編》(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鐘友聯:《墨家的哲學方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顧詰剛編:《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欒調甫:《墨子研究論文集》(據民國四十六年排印本影印)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丁偉志、陳崧:〈洋務運動誕生的特殊文化觀—「中體西用」論〉〔《中西體用之間—晚清文化觀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頁139-173。
王冬珍:〈墨子之非命蘊奧〉收錄於《哲學文化》(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社)1980年第9期,頁25-29。new window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潮之動向〉,《近代史集刊(三)》(台北:中央研究院),1972年7月。頁59-88。new window
王爾敏:〈姚瑩之經世思想及其對域外地志之研究〉,收入於《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4年),頁201-229。
王爾敏:〈清季知識份子的中體西用論〉收錄於〔《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頁51-71。
王長華:〈戰國墨家後學述論〉,《河北學刊》,2000年1月,頁47-51。
王興文:〈《墨子閒詁》與20世紀30-60年代墨學的全面復興〉,《學術交流》,2006年10月,第10期,頁31-34。
石川禎浩撰、黃自進譯:〈狹間直樹先生〉,《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5期,頁103-119
吳卓棣:〈從考證到經世:龔自珍以及十九世紀初中國士大夫志向的轉變〉,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4年),頁341-352。
宋立民:〈當代墨家思想研究述評〉,《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3期,20世紀學術回眸,頁208-214。
李大防:〈讀墨要旨〉,《安大季刊》,一卷二期,1936年4月,頁165-167。
李美惠:〈淺析梁啟超對墨子學說之實利主義的發展〉,《宜賓學院學報》,第四期,2008年4月,頁1-4。
李賢中:〈道德實踐中的權衡問題〉,《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8期,2005年8月,頁17-31。new window
周啟榮:〈從「狂言」到「微言」-論龔自珍的經世思想與經今文學〉,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4年),頁295-318。
胡逢祥、張文建:《中國近代史學思潮與流派》(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頁20-89。
孫廣德:〈調和傳統與西化的中體西用說〉收錄於《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頁160-175。new window
徐立新:〈先秦墨學:從中原到南方到秦的歷史過程〉,《浙江社會科學》,第3期,2007年5月,頁114-119。
桑兵:〈日本在中國接受西方近代思想中的作用──梁啟超個案國際研討會述評〉,《歷史研究》,1999年第1期,頁163-168。
狹間直樹撰、張玉林譯:〈梁啟超研究與「日本」〉,《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24期,頁44-53。
秦彥士:〈吳毓江《墨子校注》墨守考──論《墨子•備城門》諸篇著者及時代〉,《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頁30-33。
秦明、關巍:〈論墨子思想中的「利」〉,《理論月刊》,2008年第2期,頁59-63。
馬克鋒:〈近代墨學復興的歷史軌跡〉,《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1期,頁52-59。
張金泉:〈墨翟在物理學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物理教師》,第26卷第7期,2005年,頁51-53。
張金榮:〈論易白沙的政治思想〉,《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4卷第4期,2005年7月,頁65-68。
曹錦炎:〈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墨子》佚文〉,《文物》,2006年第7期,頁49-57。
陳一弘:〈墨子「非命」之旨趣及其意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頁1-30。new window
陳慧:〈試論梁啟超墨學研究的純學術階段〉,《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5期,2001年10月,頁32-37。
陳耀文:〈明清之際早期啟蒙思潮的興起與墨子學說的復活〉,《武漢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頁89-94。
陸寶千:〈章太炎之論墨學〉,《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0期(1991年6月)。new window
湯智君:〈墨、韓二子思想關係研究〉,《台大中文學報》,2003年6月,頁31-84。new window
閔仕君:〈「仁」與「兼」──孔墨倫理思想研究〉,《孔孟月刊》,2002年12月,頁29-35。
黃克武:〈梁啟超的學術思想:以墨子學為中心之分析〉一文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第26期),頁49-90。new window
葉曉慧:〈論孫詒讓的《墨子閒詁》在墨學復活與勃興中的作用〉,《長春大學學報》,第15卷第3期,2005年6月,頁25-28。
董建福:〈梁啟超與胡適墨學之比較研究〉,《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9年第2期,頁41-45。
解啟揚、陳潔:〈傅山與墨學〉,《雲夢學刊》,第22卷第3期(2001年5月),頁53-56。
解啟揚:〈梁啟超與墨學〉,《安徽史學》,2003年第5期,頁47-52。
解啟揚:〈郭沫若的墨學研究〉,《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5期,2003年10月,頁573-578。
解啟揚:〈侯外廬的墨學研究〉,《學術探索》,2004年3月,頁6-9。
趙顯明:〈簡論墨學中的邏輯推理〉,《山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8年5月,頁90-92
閩斗基:〈中體西用論考〉,《東方學志》(韓國:延世大學,1978年),頁159-217。
齊思和:〈近百年來中國史學的發展〉,《燕京社會科學》,第2期,1949年10月,頁1-35。
劉廣京:〈魏源之哲學與經世思想〉收入於《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4年),頁359-390。
劉邦凡、張曉光:〈略論新墨學的形成〉,《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卷增刊,2005年8月,頁10-11。
劉春霞:〈易白沙和他的墨學研究〉,《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7年5月,頁173-174。
潘峰:〈墨子科技教育思想的現代詮釋〉,《當代教育論壇》,2008年第6期,頁36-38。
蔡靜:〈論梁啟超墨學研究之目的及成就〉,《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1期,2008年2月,頁52-55。
鄭大華、哈豔:〈論梁啟超晚年的文化取向和政治取向及其疏離-以《歐游心影錄》為中心的分析〉《中州學刊》,第5期,2005年9月,頁173-177。
鄭大華、張寶明:〈學術對話:中國近代思想使學科盤點之一──關於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內容〉,《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3期,2007年5月,頁108-111。
鄭大華、張寶明:〈學術對話:中國近代思想使學科盤點之二───關於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內容〉,《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4期,2007年7月,頁155-158。
鄭大華、張寶明:〈學術對話:中國近代思想使學科盤點之三───關於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內容〉,《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3期,2008年5月,頁132-136。

鄭杰文:〈《新書》《淮南子》等所見西漢前期的墨學流傳-「墨學中絕」說的再檢討〉,《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雙月刊)》2004年第2期,頁6-10。
鄭杰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墨子傳記為殘篇說〉收錄於《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頁16-23。
謝照明、潘民中:〈試論墨學對譚嗣同思想的影響〉,《平頂山師專學報》,第14卷第1期,1999年2月,頁10-13。
羅義華:〈現代品格的多面性與自我調適-對梁、胡文化論戰的一種理解〉,第29卷第5期,2007年9月,頁32-36。
羅檢秋:〈諸子學與五四思潮〉,《二十一世紀》,第55期,1999年10月號,頁102-109。new window
譚元昌:〈論墨家對中國古代邏輯學的貢獻〉,《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1期,2008年第2期,頁74-76。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孔炳奭:《《禮記》與《墨子》喪葬思想比較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方俠文:《梁啟超晚年(1918-1929)學術思想研究──以清代學術、先秦諸子研究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new window
王文興:《近代墨學復興》(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73年)
王曉霞:《墨子思想探研》(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田信蓉:《劉師培義理學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李芝瑩:《《墨子》天志思想研究》(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林育德:《梁啟超墨學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建銘:《墨子道德教育思想之研究》(臺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new window
張錫輝 :《文化危機與詮釋傳統──論梁啟超、胡適對清代學術思想的詮釋與意義》(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梁台根:《梁啟超道德主義思想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new window
許惠琪:《劉師培論清代學術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郭宗軒:《墨子的價值觀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君蘭:《墨子兼愛倫理理論結構之衡定》(宜蘭:佛光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傅莉雯:《朱一新經世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湯娟宜:《墨子的宗教思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雅琦:《救亡與啟蒙:梁啟超之儒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楊肅獻:《晚清的變法思想(1891-1900)》(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劉文清:《《墨子閒詁》訓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