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黑格爾「教化」概念及其對臺灣中小學道德教育之蘊義
作者:羅天豪
作者(外文):Tien Hao, Lo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溫明麗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黑格爾「教化」概念中小學道德教育「思覺行盼」模式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
本論文旨在從黑格爾的教化概念之探討,分析乃是運用「文獻評論」、「詮釋學」及「批判性思考」等方法,透過上述方法針對黑格爾的教化概念進行收集與彙整,並從其中析釐出對於臺灣道德中小學道德教育之啟示。是以,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為:一、了解黑格爾「教化」概念的意義與內涵。
二、黑格爾「教化」概念對於臺灣中小學道德教育的啟示。
本論文從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spirit)、《邏輯科學》(Hegel’s science of logic)做為論述的架構,首先探討教化概念的意涵以及黑格爾的教化概念之概覽,再者,進行「教化」概念本質論分析,以及「教化」概念主客體分析,最後提出一個對於臺灣中小學道德教育之可行教學模式——「思、覺、行、盼」德育教學模式。從上述研究發現,本論文獲得下列結論:1.培養師生在推動道德教育中成為能省、能思的生命體;2.養成師生具備道德的習慣與關係;3.促發師生成為理論與實踐的能動者;4.創發師生具有道德無限可能的開展性;5.健全家庭教育以使學生能夠及早具備完美之德行素養;6 運用「思覺行盼」道德教學模式的道德教育之關鍵性。
The purpose of the dissertation is first to explore Hegel’s concept of Bildung,and then to analyse the implication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Taiwan. Hence, the aims are: 1.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 connotations of Hegel’s concept of Bildung; 2. proposing Hegel’s concept of Bildu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Taiwan.“Literature review”, “Hermeneutics”, and “critical thinking” were applied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references of Hegel’s concept of Bildung.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and “Hegel’s science of logic” were referred as the discourse frameworks.. First, I explored and generally reviewed the meaning of concept of Bildung; second, I analyzed the doctrine of Essence and subjectivity/objectivity of Hegel’s concept of Bildung; finally, I propose the moral teaching model of “thinking, feeling, acting, and wishing” in Taiwan.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cultiva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be life subjects with thinking and self-reflection. 2. equipp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moral habits and relations. 3. promo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become agents realizing theory and practice.4. crea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the moral limitless. 5. completing the family education to equip students with moral attainments. 6. utilizing the teaching model of “thinking, feeling, acting,and wishing” for moral education.
一、中文部分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譯)(200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市:人民。
中國文學網(2009)。尚書‧周書‧泰誓。取自http://www.cnwxw.com/gudianwenxue/gudianwenxueciku/2009/0402/25213.html
天下雜誌(2010)。親子天下特刊——教出品格力關鍵問答。臺北市:作者。
方玉霞(2012)。以五正書法教學培養小學生德行與書法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方志華(2000)。諾丁關懷倫理學之理論發展與教育實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new window
王世英、溫明麗、羅天豪(2007)。台灣人口結構變遷之外籍配偶子女補救教學模式建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73-96。new window
王明輝(主編)(2005)。何謂倫理學。北京市:中國戲劇。
王俊斌(1998)。論郭耳堡,哈伯馬斯以及傅柯倫理立場的辯證--轉向後現代的多元論述與道德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王俊斌(2009)。黑格爾主僕論與教學的哲學省思。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不可不知的哲學(頁103-119)。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王前龍(2001)。國小道德實驗課程 "愛國" 德目教材中國家認同內涵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王美靜(2012)。諾丁斯關懷倫理學與其在國小生命教育的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莊市。
王美蘭(2001)。老、孔道德思想之比較及其教育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梅香(2011)。弱勢家庭學生學習問題的關懷取向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華梵大學,新北市。
王梅香(2011)。弱勢家庭學生學習問題的關懷取向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王惠瓔(2007)。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道德教育之內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敬惠(2011)。台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對品格與道德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北市。
王鳳喈(1979)。中國教育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王慧蘭(1993)。國民中學教育人員道德教育觀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麗雅(2006)。宗教信仰家庭子女道德教育之敘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耀庭(2002)。Zygmunt Bauman 後現代倫理學及其道德教育涵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耀庭(2011)。Charles Taylor現代性倫理學之研究:現代德育危機之對策(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new window
王耀庭(2011)。Charles Taylor現代性倫理學之研究:現代德育危機之對策(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new window
王耀輝(2007)。卡爾的教育倫理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世界人權宣言(2009)。取自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human%20rights.htm
石致華(2011)。諾丁關懷倫理學的道德理論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new window
朱昀庭(2011)。關懷倫理學在國小反霸凌教育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江謝麗雪(2003)。在道德科消失了以後...一位國小教師道德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何琦瑜(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臺北市:天下雜誌。
何琦瑜(2007)。教出品格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余志誠(2012)。證嚴法師學校教育理念之實踐探究:以臺南慈濟高中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吳心蕙(2010)。亞里斯多德的悲劇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木樹(2007)。諾丁與孔孟關懷教育理念與實務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吳志旭(2011)。現代日本小學道德教育之研究--以「閱讀教材」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吳孟芬(2004)。道德情緒及其教育蘊義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倩雯(2012)。以關懷倫理學實施「勇敢」品德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財福(2005)。國民中學道德教育調查研究-以台南巿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惠文(2010)。從關懷倫理探究國中的道德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吳貴蘭(2008)。教師信念運用在學生道德發展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吳雅惠(2011)。關懷倫理學在兒童人際關係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吳瑞文(2007)。荀子人性論與德育主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呂小陸(2001)。Zygmunt Bauman倫理觀之德育蘊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育生(2009)。以關懷為核心的師生關係-諾丁之關懷倫理學在道德教育上的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呂敏華(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文演(1990)。荀子的導德教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妙惠(2011)宗教教育對國民小學道德提昇之研究--以台北市民生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佩怡(2012)。運用少年小說進行小五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自由寫手的故事》與「關懷倫理學」為發展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奉儒(2000)。目的。載於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二)(頁1064-1065)。臺北市:文景。
李奉儒(2002年11月)。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道德教學:尊重與關懷。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道德教學工作坊」發表論文,嘉義縣。
李怡樺(2006)。國家認同與多元文化:以新加坡小學公民道德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市。
李品慧(2007)。台北市國高中學生關懷感受度、關懷向度及其德育義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虹(2008)。非道德化社會下的道德重建:斐莉樸(M. Phillips)教育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崇瑋(2009)。包爾生倫理學的教育涵義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琪明(2006)。我國學校道德教育之變革與方向--兼論美國品德教育之啟示。現代教育論壇,14,117-142。
李琪明(2008a)。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研究報告。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李琪明(2008b)。國中小品德校園文化營造實徵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3(3),153-178。new window
李琪明(2011)。品德教育與校園營造。臺北市:心理。new window
李琪明(2013)。《道德教育期刊》40年之研究趨勢及對我國教育啓示。教育研究集刊,59(1),35-72。
李輔人(2005)。《大學》道德教育之研究-以格物致知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沈六(1990)。道德認知發展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卓翠筠(2013)。日本道德教育的研究 -以小學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周仲賢(2007)。《周易》道德哲學之德育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川惠(2004)。班級:一個教育場域的道德學習考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以偉(1996)。戰前日本小學道德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林明進(2008)。王陽明哲學及其道德教育實踐之研究--以南部地區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new window
林明輝(2007)。九年一貫課程領域中道德教育實施的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林建良(1997)。資訊倫理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臺北市。
林建福(2009)。德行取向的道德教育。臺北市:學富。
林建銘(2007)。墨子道德教育思想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林倩秀(2005)。諾丁(NelNoddings)的關懷倫理及其教育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縣。
林珮瑀(2011)。兒童公平觀念的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林添根(1995)。中部地區高(中)職工業類科職業道德教育德目學生「職業道德觀念」及「職業道德判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是。
林逢祺(1987)。皮德思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雅琴(2007)。上海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慧旻(2012)。品德與道德:當代品德倫理學家的論辯(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鴻泰(2006)。由Adam Smith的道德情操論來談知行問題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麗娟(2006)。論道德相對主義危機與原則倫理學的可能性–從郭爾保及哈伯瑪斯道德發展理論探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哲學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耀堂(2001)。全人教育的教育哲學基礎--兼論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觀。哲學雜誌,35,32-38。
邱仁雄(1998)。馬瑞坦人的教育之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武科(1992)。生活與倫理革新課程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瑞堂(2007)。國小學童認知類型對討論式道德教學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施宜煌(2005)。弗雷勒意識覺醒理論及其德育蘊義(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柳謙(2007)。教育與人的倫理本質——黑格爾《法哲學原理》教育思想探析。學術論壇,7,15-18+53。
洪一賓(2001)。Iris Murdoch 道德哲學及其在德育上之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仁進(1989)。威爾遜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信榮(2010)。國民中學德育領導內涵及其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洪素芬(2000)。一個研究者探索靜思語教學的反省歷程--兼論整合觀點的德育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洪國元(2004)。警察大學學生道德教育之內容與發展—郭爾保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
洪漢鼎(譯)(1993)。H. G. Gadamer著。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Wahrheit und Methode)。臺北市:時報。
紀秀慧(2009)。學前讀經道德教育—以《六祖壇經》思想「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為研究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紀淑萍(2002)。在國小實施觀功念恩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紀曉林(譯)(1992)。E. S. Lawrence著。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The origins and growth of modern education)。北京市:北京語言學院。
胡維敏(2004)。黑格爾生命意義之探析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12,189-199。
孫依萍(2007)。日本中學道德教科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孫依萍(2007a)。麥金泰(Alasdair MacIntyre)德行論及其德育意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小洲(1999)。論黑格爾人的精神發展與教育觀。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9(6),11-17。
徐明(2003)。關懷倫理作為現代公民道德基礎之研究--深入多元領域民間團體志工的服務人生(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徐詩晴(2004)。諾丁斯關懷倫理學及慈濟大愛理念會通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涂凱威(2008)。黑格爾倫理學的教育涵義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翁世璋(2001)。道德意志力薄弱及其在德育上意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袁榮生、張蕖生(譯)(1993)。Leslie Stevenson著。人性七論(Seven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臺北市:台灣商務。
高全喜(2004)。論相互承認的法權——《精神現象學》研究兩篇。北京市:北京大學。
高偉(2008)。教育哲學的基本問題。濟南市:山東教育。
高湘琴(2009)。諾丁的關懷理念在小一學生助人行為教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毓屏(2007)。教學訊息設計之動機原則應用於國小一年級道德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國學(2009)。老子(道德經)。取自http://www.guoxue.com/zibu/zibu_zhuziml/laozi.htm
崔德鄰(2010)。兒童讀經班對國小學生品格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以明(2010)。生命與實踐--黑格爾辯證法的存在基礎。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
張秀貌(2008)。孔子教育思想與台灣國小道德教育改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張炳陽(2005)黑格爾論蘇格拉底作為道德哲學家的意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18(2),1-23 。new window
張菲娟(2012)。以《論語》作為小學道德教育教材合適性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瑋甄(2007)。國小語文學習領域教科書中道德教育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張綺玲(2006)。五六年級國語教科書道德意涵內容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翡珊(2011)。一位國中老師品德教育施行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鳳燕(1980)。性別、道德判斷、情境變項對我國高中生誠實行為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張德榮(2004)。涂爾幹《道德教育》之研究 -- 對台灣德育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樂天(1999)。教育與個性發展。載於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修正版)(頁355-379)。北京市:教育科學。
張齡月(2006)。羞恥之探究及其道德教育蘊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9)。教育部啟動「臺灣有品運動」——有品列車出發!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2261
教育部(2012)。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取自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12)。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學年度實施)——總綱。取自http://140.111.34.54/files/site_content/B0055/%E7%B8%BD%E7%B6%B1.pdf
梁福鎮(2009)。普通教育學:人物與思想。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章五奇(2011)。建構道德主體性課程之自傳民族誌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莊明鴻(1992)。三民主義道德教育實施的探討研究--兼論我國國民中學現行道德教育措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振華(2013)。黑格爾的歷史觀。上海市:上海人民。
許月馨(2008)。《顏氏家訓》的道德教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許國賓(2008)。世說新語道德觀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曼莉(2002)。日本明治時期儒家思想與國民道德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許雅涵(2003)。是我不知好歹嗎?兒童同儕互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郭小翠(2010)。國小三年級實施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郭宗斌(1998)。王陽明心學及其對道德教育的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郭玫音(2011)。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關懷」與「負責」品德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盈君(2004)。米歇爾‧孟登(Michel de Montaigne)之道德思想及其德育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文團(1998)。政治與道德。臺北市:臺灣書店。
陳文團(1999)。意識形態教育的貧困。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陳伊琳(2004)。情緒、道德與道德教育─亞理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的哲學檢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良輔(2009)。「後管教時代」學生自我概念與道德教養之研究-以南投縣某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陳易賞(2009)。國小教師專業倫理的問題及其新方向--融入諾丁斯關懷倫理的嘗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陳桂瑩(2011)。孟子義命思想在品德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淑芳(1998)。孟荀人性論的融合及其德育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雪麗(1993)。孟子性善論及其對道德教育的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陳惠美(2007)。多元智能理論應用於國小一年級品格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科技大學,台南市。
陳蓓燕(2008)。靜思語教學推動全校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慧君(2009)。從關懷倫理學的觀點探討教師輔導與管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陳藝芳(2008)。當我們同在一起---促進國小普通生對特殊生關懷互動之課程  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麗鳳(2004)。日本中小學道德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陶玉芳(2004)。琦君散文在國小教育上的價值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單文經(1988)。杜威道德教育理論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曾麟喬(2008)。Neo-Kohlbergian取向之發展及其道德教育蘊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振鵬(2000)。胡五峰盡心成性思想的德育涵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程志民(譯)(2007)。理性和革命:黑格爾和社會理論的興起(原作者:H. Marcuse)。上海市:上海人民。(Original publicshed: 1941)
程筠琪(2008)。儒學,公民,與道德教育:以孟子,康德,亞里斯多德的對比展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賀麟、王玖興(譯)(1997)。精神現象學(上卷)(原作者:黑格爾)。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黃昌誠(2002)。馬卡連柯教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黃姿蓉(2009)。關懷與友愛的道德教育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黃柏誠(1997)。客觀精神的教養--黑格爾國家理論的一種詮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淑華(2010)。艾恩‧蘭德(A. Rand)的倫理學思想及其教育蘊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琦崴(2005)。佛教團體辦學的成效探究--以福智教育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碩斌(2005)。台灣道德教育問題分析--以體罰作為分析指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縣。
黃輝文(2007)。探討道德敘事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助人之同理心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哲睿(2012)。康德與孟子自律倫理學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楊素英(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楊深坑(1997)。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new window
楊深坑(2002)。科學理論與教育學發展。臺北市:心理。new window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楊雪真(2003)。校園倫理之現況探討-以台東縣國民小學之研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楊森源(1992)。新約「愛」之理念及其教育涵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意梅(2012)。從諾丁斯關懷倫理學的觀點探討新移民子女多元文化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溫明麗(1999)。回流或逆流--世紀交替間的省思:以回流與終身教育為例。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關鍵年代的教育(頁43-72)。臺北市:揚智文化。
溫明麗(2004)。詮釋典範與教育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頁155-186)。臺北市:心理。
溫明麗(2008a)。教育家的智慧—思、覺、行、盼。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2,195-197。
溫明麗(2008b)。教育哲學—本土教育哲學的建構。臺北市:三民。
溫明麗(2010)。台灣教育道德主體性的重建--我們可以創造未來。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6,1-26。new window
溫麗玲(2011)。關懷取向的國小音樂教育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葉宣伯(2005)。從康德自律的義務約束力論國小道德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詹家惠(2003)。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之道德內涵分析:視覺方法論之研究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詹淑惠(2000)。謝勒客觀價值論在德育上的涵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鄔昆如(1994)。西洋哲學史話。臺北市:三民。
廖偉民(2005)。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道德教育之內容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廖湘怡(2010)。皮德思(R. S. Peters)教育思想中的教師圖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雲玉(2007)。國小高年級道德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廖鶴齡(2008)。道德教育的理念與實施策略:以宜蘭聖母專校護理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翟楠、李長偉(2007)。教育的倫理精神——黑格爾《法哲學原理》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當代教育科學,2007,3-4。
認識兒童權利公約(2009)。取自http://tymp.taiwanschoolnet.org/ijc/mc5.htm
劉士豪(1985)。戰後中日中小學道德教育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劉映孜(2012)。以數位說故事教學法融入新加坡小學道德教育課之課程設計、發展與評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劉意婷(2012)。皮德思論情緒在道德與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曉屏(2007)。諾丁《女人與惡》一書之研究 —面對惡的道德觀及其教育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樓繼中(1995)。盧梭自然教育思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縣。
歐恬姿(2011)。以關懷倫理學為核心的品德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歐陽教(1998)。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市:文景。
潘美芳(2012)。品德教育融入國小高年級國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潘德榮(1999)。詮釋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潘憲榮(2004)。台中市地區大學生對校園倫理道德的認知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範揚等(譯)(1996)。法哲學原理(原作者:黑格爾)。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蔡秀娟(2008)。康德道德教育之倫理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蔡孟樺(2013)。品德教育融入高職國文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伊茜(2010)。品德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夙婷(2003)。戰後日本中小學道德教育之研究-以學習指導要領道德篇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鄭佳宜(2011)。《戰國策》寓言故事應用於國小品德教育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坤昌(2008)。關懷倫理學與高中男性教師的教學倫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鄭春女(2008)。臺中縣市國民中學實施品德教育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盧建旭(1999)。文獻評論。載於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頁93-120)。臺北市:正中。
蕭弘偉(2006)。道德標準的普遍性與權變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涵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蕭克諧(1994)。基督教宗教教育概論。香港:道聲。
蕭碧瑤(2006)。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道德教育內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管理學院,臺中縣。
賴雙凰(1996)。荀子性惡論及其對道德教育的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戴西君(1983)。(脫序)與道德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縣。
聯合國青年議題(2009)。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盟約。取自http://www.un.org/chinese/esa/social/youth/esc.htm
謝佳頻(2006)。好奇心與道德的關係及其對道德教育的啟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雅如(2010)。賈馥茗教育倫理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謝寶琴(2011)。澎湖縣國民小學實施品德教育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簡成熙(2004a)。教育哲學:理念、專題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new window
簡成熙(2004b)。「缺德」的道德教育如何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1,94-109。new window
藍明智(1995)。國小學童對學業不誠實行為之認知差異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顏淑女(2006)。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顏銘志(2010)。效益論倫理學及其在德育上的蘊義(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顏麗雪(2008)。價值澄清導向之道德教學的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
魏建忠(2004)。高爾拔(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教育理論之道德哲學面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羅亦倫(2011)。體驗教學法作為實踐國中校園品德教育之研究─以彰化縣埔心國中的關懷與溝通之公民素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羅治鈞(2007)。《三國演義》的道德內涵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羅智韋(2005)。道德判斷之根據:康德與孟子的道德思考及其教育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羅慧華(2010)。從諾丁斯的關懷倫理探究國小品德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譚濟尊(2012)。倫理普遍性:試論黑格爾對教育本質的釐定。倫理學研究,1,48-53。
嚴平(1997)。高達美。臺北市:東大。
蘇永明(2011)。黑格爾對盧梭的學習者中心論之批評。通識在線,32,31-33。
蘇玉欣(2010)。關懷取向的實踐-以熱血教師阿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蘇清守(1989)。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在道德育上的涵義(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蘇寧(2001)。林耀堂。臺北市:笙易。
二、西文部分
Blaikie, N. W. H. (1993). Approaches to social enquir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Bryant, W. M. (1896). Hegel’s educational ideas. Chicago, NY: Werner School Book Company.
Castle, E. B. (1961). Ancient education and today. Baltimore: Penguin Books.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Frederick, C. S. J. (1946).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Greece to Rome (volume Ⅰ). Maryland: The Newman Press.
Gadamer, H.-G. (2006). Truth and method. (J. Weinsheimer & D. Marshall, Trans.). London: Continuum
Lewis, E. H. (2000). Perspectives on Habermas. IL:Open Court Publishing.
Hegel by HyperText. (n. d.). Hegel on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help/hegel-on-education.htm
Hegel, G. W. F. (1975). Lectures on the Philosophy of World History. (H. B. Nisbet, Trans.).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gel, G. W. F. (1977).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A. V. Miller Tra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Hegel, G. W. F. (1991). Eleme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right. (H. B. Nisbet Trans.).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gel, G. W. F. (1991). The Encyclopaedia logic: Part 1 of the Encyclopaedia of philosophical sciences with the Zusatze (T. F. Geraets, W. A. Suchting, & H. S. Harris, Trans.). Indianapolis, IN: Hackett Pub Co.
Jeffreys, M. V. C. (1972). The aims of education (Glaucon). London: Pitman.
Lawrence, E. S. (1972). The origins and growth of modern education. England: Penguin Books.
Mackenzie, H. M. (1970). Hegel's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Moore, E. (2005). Neoplatonism. Retrieved from http://www.iep.utm.edu/neoplato/
Peters, R. S. (1973). Authority, responsibility and education.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Ryan, K. (2002).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School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eaching values and virtu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scu.edu/ethics/publications/iie/v13n1/charactered.html
Smith, P. C. (trans.)(1980). Hans-Georg Gadamer, dialogue and dialectic: Eight hermeneutical studies on Plato.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Watson, J. B. (1930). Behaviorism. Chicago,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ikipedia (2009). Protagoras. Retrieved January 10, 2009,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tagora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