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李贄與許筠比較研究-以文化解放為中心
作者:玄柄勳
作者(外文):Byung-Hun Hyun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周志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李贄許筠三教合一童心說文說女性觀交遊Li ZhiHeo GyunTongxinshuoMunsulviewpoint of womanFriendshi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1
李贄與許筠二人可以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基本上可分為兩大層面加以說明。一為個人才性氣質的近似,另一則為整個社會文化與歷史處境的類同。
其實李贄與許筠倆之間,是否直接交流,沒有確實的證據,並且許筠直接受到李贄的影響與否也難以證明。儘管如此,中國和韓國,距離遙遠,完全不同的環境、文化背景,怎麼會出現思想、舉止那麼類似的人物呢?尤其如李贄與許筠般的人古代傳統社會極其罕見。讓人注目的是,可和李贄相提並論的人,除了朝鮮的許筠之外,無人存在。
所以如此,乃因當時代中韓兩國文化交流頻繁密切,加上兩人所處的社會歷史情境都面臨社會歷史轉折的調整期。
李、許二人雖未曾謀面,卻因中韓交流的密切,使許筠晚年得以一睹李贄的《焚書》;此外,在兩人之間還出現一個隱然間接連結兩者關係的人物丘坦,同為兩人好友的丘坦和兩人的交遊歷程,其實頗耐人尋味,這件事亦可視為許筠與李贄之間緣分的端倪。
在李贄與許筠的比較研究時,丘坦和許筠二人的密切關係頗為重要。因為丘坦是李贄少數摯友之一,長時間與李贄親密相處,受其思想深刻薰陶。許筠閱讀的《焚書》亦可能經由丘坦而得之。尤其李贄頗欣賞丘坦放達且不拘格套的個性,許筠的個性正是如此,並且許筠亦像丘坦般被世人稱為「敗家之子」云云,所以丘坦與許筠一見如故,自是理所當然,進而可以推知李贄、丘坦與許筠個性氣質上具有許多共通之處。意即以丘坦為中介看李贄與許筠二人在個性、言行舉止及世界觀等諸方面都極為近似。是以我們可說李贄與許筠比較研究有其重要意義,在二人個人才性氣質乃至彼此所處的文化社會網絡上,均有密切相關,而值得進一步深究其意涵。
李贄與許筠的比較研究,第一、確實需要透過兩人遺留的文獻做深層的分析二人的性格。二人的性格與當時人截然不同,只看二人的性格,可說具有現代人般的個性,既獨特又自由自在,因此當時傳統儒者總是無法了解他們的性格而言行舉止,其結果歧視他們,逼迫他們。人的性格本來是與生俱來的,李贄與許筠任性不羈、隨心所欲的性格的確是與生俱來的,而且二人都一生持著寧死不屈的自尊心活著。因此他們倔強的性格產生非妥協的態度,畢竟得罪世人,引起與社會衝突,終於被社會排斥。第二、再追查思想變化過程究竟是如何。一個人的思想一定受到當時社會的風氣。這就是與後天培養的個性有關。研究李贄與許筠的時候,必須考慮當時明朝和朝鮮朝朝的社會背景。十六、七世紀,明朝和朝鮮朝都政治上、外交上、經濟上、文化上遭到動盪不安的時期,即兩國都受折磨內憂外患。然而當時執政者只圖謀自方的利益,視若無睹社會矛盾。本論文討論李贄與許筠對社會影響關係,以此檢討二人的思想在歷史上的價值和意義。第三、必須要察看李贄與許筠的交遊關係,而後檢討他們之間思想交流或影響如何。一個人的思想形成及發展過程中,交遊關係極其重要。關於李贄,受到陽明學的影響甚大。特別注重泰州學派的人物當中與王艮、羅汝芳、何心隱的關係,基於這樣的內容,略加討論李贄思想形成過程及發展。關於許筠,著眼點是他的思想如何形成。因為整個朝鮮朝當中無人和他一樣匪夷所思。所以詳細分析他的師生和交友關係。另外得討論有關佛教的問題。朝鮮朝開國以來始終堅持排佛崇儒,絕對不容許儒家以外的思想。然而朝鮮朝的儒家思想只以性理學為宗,其他儒家思想不但不重視,甚至把它視同斯文亂賊。這樣的情況下,身為儒者閱讀佛經十分危險,恐怕遭受斯文亂賊的譴責。可是許筠在他的著作中大膽地提到閱讀佛經的事情,可見他對佛教的態度相當肯定。
十六、七世紀,對明朝和朝鮮朝而言,是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諸方面頗為重要的時期。這篇論文主要的論題,就是闡明明朝的李贄和朝鮮朝的許筠,生在不同的國家,活在不同的社會環境,為何有那麼相似的意識形態,而探討他們被當時人及後代人侮蔑到指他們都稱為「儒教叛徒」的原因如何。
本論文擬以六個著眼點為主討論。
各章大意,第二章:李贄與許筠生存的時期考察,理解其時代背景。雖然兩人生存時期有點落差,但是明末與朝鮮中期(相當於萬曆間)動盪混亂的局勢相似。可分為兩大部分,即生平簡介和社會及思想方面。
第三章:李贄與許筠兩人的為人風格及交遊關係。敘述兩人個性上的相似點,而且二人相交的人際關係。
第四章:非主流思想對李贄與許筠的影響,以及他們產生的效應。就是說討論二人對佛教和道家及道教的看法,而後檢討二人的三教合一思想如何形成和其思想的相似點和相異點。
第五章:比較二人的文學觀,二人的文學理論如何反映實際文學作品上。即以李贄的「童心說」和許筠的「文說」為主討論兩者的文學觀,且以二人所寫的「記」、「傳」、「論」、「說」來比較著作上的類似點,最後討論他們對文學史上的成就。
第六章:檢討二人的思想如何衝撞傳統社會體系。分為五節,各節討論在著書上表現出來的二人對社會的批判,究明本研究的目的,二人思想的精髓。最後討論他們的思想被社會非排斥不可的原因。
故本文所研究的主軸,不只是單純探討李贄與許筠之間的差異點的比較,也將兩人在個性、舉止、思想、人際關係的類似點找出來闡述。
這本論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在於應是第一個比較完整由思想、文化及時代背景等方面深入比較二人的研究,所以李贄與許筠的比較研究不只是比較兩個不同人物,而是透過兩個人得知當時明朝和朝鮮朝主流思想、文學之外的非主流趨向。
李贄與許筠生存時期相近,面臨的歷史與社會現實也一樣動盪不安,當時雖亦有其他特立獨行者,但要像李贄與許筠這般引起傳統儒者的公憤,實屬罕見,二人對後世影響至大。
李贄與許筠都按照自己的信念而活下去。然而當時社會絕對不能允許脫離所謂儒家所定的倫理綱紀。尤其朝鮮社會在思想方面比明朝更加僵化,因此程朱理學以外的思想都視為異端。二人生存的時代,絕不容納違背社會主流的思想與行徑,絕不允許混亂社會主流設定的體系。
關於李贄,及至五四時期才開始發現他的真正價值。到清朝為止,五千年相繼的傳統社會告終。這段期間許多因襲面臨辛辣地批判,尤其支撐傳統社會的儒家思想,已經喪失絕對的權威。五四時期的知識份子為了建造新中國奮鬥努力當中,喊「打孔子店」口號的吳虞,在歷史裡找出李贄,以李贄的思想為開闢新時代的端倪,讚揚李贄超越時代的自由精神。從此以後,李贄的思想影響到現代進步思想:關於許筠,朝鮮時期終無平反,但及至十九世紀後期,朝鮮危急存亡之秋,《洪吉童傳》大量普及,廣泛流行,紓解老百姓在現實上感到的鬱憤,是因為當時民眾十分認同許筠在《洪吉童傳》中描寫洪吉童面對社會的積極行為。雖然小說上的洪吉童是許筠創造的虛構人物,但洪吉童是包含朝鮮百姓的心願,希望成就其心願的民眾英雄。韓國學者發現許筠的價值比李贄晚二十餘年,即1930年代末才開始注目,在這之前二人死後大約三百多年期間,二人在世人的腦子裡消失了。
然而二人留下的著作並未消失,尤其他們所提及的各種社會問題,啟發後世人,成為引起新學風的契機。在文學和思想方面,二人都可謂連接前後時代的橋樑。因而二人的思想價值與意義雖在當時代未獲重視,反倒於晚近再受矚目,他們的特立獨行於今看來,猶如預示新時代即將來臨的先聲,而成為古代至近現代轉捩點上的思想先驅者。
Li Zhi(1527~1602) and Heo Gyun(1569~1618) are figures who each existed in the same decade in Ming Dynasty and Chosun Dynasty. The one intriguing fact that both philosophers had in common was their peculiar thoughts and actions that transcended their times. Therefore, it was not thought as uncommon for these two to be exiled or even executed for their misbehaviors within their countries. To prove this point, Li Zhi suicided and Heo Gyun was executed. These two people were first brought up together in Taiwan’s Academia Sinica by a Korean scholar, Lee Ga-Won, in one of his books. Lee Ga-Won has stated that Heo Gyun could be viewed as Li Zhi, but Korean. However, this book did not provide any factual evidence, but relied only on their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In such regards, many people could not properly state whether the two could be viewed as one. Although both figures never never came into contact with another, if we were to compare the lives, philosophies, and literatures of Li Zhi and Heo Gyun, one can find many commonalities between the two.
Having lived in the same period bu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Li Zhi and Heo Gyun had shared similar beliefs that were viewed as confrontations to their teachings. It is a wonder how two seemingly similar people were born under the time period, yet liv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o have had ideas that transcended their traditional value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assumptions, their unwavering pride can be viewed as a major factor. Even with many accusations, the two never gave up their philosophy, eventually leading to their deaths. Another key factor is that the two were influenced by Taoism. In Ming Dynasty, the people were free to choose their religion, but in Chosun Dynasty that was not the case. From the old times, Neo-Confucianism was the dominant religion in Chosun Dynasty and therefore, Taoism was looked down upon. But the fact that Heo Gyun was able to pretentiously announce his religion as other than Confucianism may show his dedication towards Taoism. The final similarity that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s how both figures criticized their societies. They described how the country was being governed poorly and people who proclaimed themselves to be moralists were actually seeking one’s interest only. However, moralists being leaders of their countries, the two faced imminent punishment.
The 16,17th century was a time when countries faced changes. Li Zhi and Heo Gyun were one of the few people who may have stood in the middle of all those changes. However, it is truly unfortunate for both philosophers to be branded as criminals and sinners. Therefore, this paper serves the purpose to identify the cause to how both figures came to be called as such.
一、李贄與許筠原著
李贄:《李贄文集》,張建業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第一卷 《焚書》∕《續焚書》
第二卷 《藏書》(上)
第三卷 《藏書》(下)
第四卷 《初潭集》∕《四書評》
第五卷 《史綱評要》
第六卷 《老子解》∕《莊子解》∕《九正易因》∕《因果錄》∕
《永慶答問》∕《柞林紀譚》∕《道古錄》∕《闇然錄最》∕
《孫子參同》
《李贄全集》,張建業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5月
第一冊 《焚書注》Ⅰ
第二冊 《焚書注》Ⅱ
第三冊 《續焚書注》
第四冊 《藏書注》Ⅰ
第五冊 《藏書注》Ⅱ
第六冊 《藏書注》Ⅲ
第七冊 《藏書注》Ⅳ
第八冊 《藏書注》Ⅴ
第九冊 《續藏書注》Ⅰ
第十冊 《續藏書注》Ⅱ
第十一冊 《續藏書注》Ⅲ
第十二冊 《初潭集》Ⅰ
第十三冊 《初潭集》Ⅱ
第十四冊 《老子解注、莊子解注、道古錄注、孫子參同注》
第十五冊 《九正易因注》
第十六冊 《讀升庵集注》Ⅰ
第十七冊 《讀升庵集注》Ⅱ
第十八冊 《因果錄注、闇然錄最注、雅笑注、柞林紀譚注、永慶答問注、陽明先生年譜注》
第十九冊 《小說評語批語摘編》
第二十冊 《小说戲曲評語批語摘編》
第二十一冊《四書評注》
第二十二冊《史綱評要注》Ⅰ
第二十三冊《史綱評要注》Ⅱ
第二十四冊《史綱評要注》Ⅲ
第二十五冊《史綱評要注》Ⅳ
第二十六冊《附錄》
李贄:《焚書》,洪承直譯,首爾:弘益出版社,1987年12月
李贄:《焚書(Ⅰ、Ⅱ)》,金惠經譯,首爾:한길사,2004年6月
李贄:《續焚書》,金惠經譯,한길사,2007年8月
許筠:《國譯惺所覆瓿藁》,金斗中主編,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1967年3月
Ⅰ 詩部∕《蛟山臆記詩》
Ⅱ 賦部∕文部
Ⅲ 文部∕說部
Ⅳ 《閒情錄》
Ⅴ 索引
許筠:《乙丙朝天錄》,首爾:國立中央圖書館,2005年12月
許筠外:《洪吉童傳》、《田禹治傳》、《壬辰錄》,全泰圭譯,首爾:汎友社,1984年8月
許筠:《洪吉童傳》,허경진譯,首爾:책세상,2004年2月

二、古籍文獻
(一)中國
《史記》(漢)司馬遷撰,宋中郎外兵曹參軍裴駰集解、唐國子博士弘文館學士司馬貞索隱、唐諸王侍讀率府長史張守節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
《明朝實錄》國立北平圖書館 紅格本
《周易譯注》 周振甫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4月
《明史》(清)張廷玉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4月
《禮記譯注》 楊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
《大戴禮記解詁》(清)王聘珍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儀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孝經注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書》(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1月
《論語集注》(宋)朱熹:《四書集注》,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8月
《孟子集注》(宋)朱熹:《四書集注》,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8月
(宋)嚴羽:《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宋)程顥、程頤撰:《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明)薛瑄:《薛瑄全集》,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7年5月
(明)王畿:《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3月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臺北市:中文出版社,民國64
(明)羅汝芳:《盱壇直詮》,台北市:廣文書局,民國56年3月
(明)羅汝芳:《近溪子明道錄》,中文出版社,民國64
(明)羅汝芳:《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3月
(明)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 第一三一册,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
(明)焦竑:《焦氏筆乘》,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明)潘曾紘編:《李溫陵外紀》,台北市:偉文圖書公司,民國66年9月
(明)陶石簀:《歇庵集》,台北:偉民,民國65年
(明)袁宗道:《白蘇齋類集》,臺北市:偉文圖書出版社,民國65年9月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月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7月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12月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清)王夫之:《思問錄、俟解、黃書、噩夢》,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8月
(清)李顒撰:《二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3月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二)韓國
金富軾:《三國史記》,首爾:乙有文化社,1983年2月
《朝鮮王朝實錄》
《新編經國大典》,尹國一譯,首爾:新書院,2005年12月
李滉:《退溪全書》,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所,1971年12月
李睟光:《芝峰類說》,首爾:乙酉文化社,1994年1月
丁若鏞:《與猶堂全書》,首爾:驪江出版社,1985年8月
柳夢寅:《於于野談》,首爾:韓國文化社,1996年
金中清:《茍全先生文集》,首爾:景仁文化社,1997年
金萬重:《西浦漫筆》,首爾:文學동네,2010年8月
洪萬宗:《詩話叢林》,首爾:까치,1993年2月
洪萬宗:《小華試評》,首爾:民俗院,1994年10月
李建昌著,李德一、李俊寧解譯:《黨議通略》,首爾:自由文庫,1998年4月
許篈:《荷谷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58
梁慶遇:《霽湖詩話》《霽湖集》卷九,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73
金昌翕:《三淵集》,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165
徐瀅修:《明臯全集》,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261
李忠翊:《椒園遺藁》,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255
正祖:《弘齋全書》,民族文化推進會,《韓國文集叢刊》263
李肯翊:《國譯燃藜室記述》,民族文化推進會,1966年10月
朴趾源:《國譯熱河日記》,民族文化推進會,1968年4月
鄭弘溟:《畸翁漫筆》,民族文化推進會,1971年1月
《國譯大東野承》,民族文化推進會,1974年
張維:《谿谷集》,民族文化推進會,1994年10月
安鼎福:《國譯順庵集》,民族文化推進會,1996年
李德懋:《國譯青莊館全書》,民族文化推進會,1978年12月
李圭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民族文化推進會,1977年
李植:《國譯澤堂集》,民族文化推進會,2000年6月
金昌協:《國譯農巖集》,民族文化推進會,2002年
南龍翼編、趙季校注:《箕雅校注》,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南龍翼:《壺谷詩話》
金得臣:《終南叢志》
李用休:《惠寰雜著》

三、專著
(一)中國
容肇祖:《李卓吾評傳》,上海及各埠商務印書館,1937年
吳虞:《吳虞文錄》,黃山書社,2008年5月
吳澤:《吳澤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朱謙之:《李贄-十六世紀中國反封建思想的先驅者》,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4月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蔡元培:《蔡元培先生全集》,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3月
容肇祖:《李贄年譜》,三聯書店,1957年
容肇祖:《李卓吾評傳》,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2月
陳錦釗:《李贄之論文》,(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4年11月
廈門大學歷史系編:《李贄研究參考資料》(一,二,三輯),福建人民出版社,1976年6月
宋志明、王熙元、陳清輝:《中國歷代思想家-陳獻章、王守仁、李贄》,台灣
商務印書館,1978年6月
敏澤:《李贄》,國文天地,1978年9月
張建業:《李贄評傳》,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林其賢:《李卓吾的佛學與世學》,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4月new window
林海權:《李贄年譜考略》,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
陳清輝:《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10月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主編:《明清實學簡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4年9月
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
許蘇民:《李贄的真與奇》,南京出版社,1998年1月
任冠文:《李贄史學思想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劉季倫:《李卓吾》,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7月
鄢烈山、朱建國:《李贄傳》,時事出版社,2000年3月
許建平:《李卓吾傳》,東方出版社,2004年3月
許蘇民:《李贄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張建業主編:《李贄論叢》,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月
張建業:《李贄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6月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台灣開明書店,民國51年3月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1981年1月
賈豐臻:《中國理學史》,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6月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3年3月
侯外盧、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侯外盧、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嵇文甫:《左派王學》,國文天地,民國79年4月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東方人民出版社,1997年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1年10月new window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文津出版社,1993年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台灣聖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1994年
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臺灣書店,民國85年1月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中研院文哲所,民國85年6月new window
袁震宇、劉明今:《中國文學批評史》(明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陳書錄:《明代詩文的演變》,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東方出版社,1997年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李聖華:《晚明詩歌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馮達文:《宋明新儒學略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朱恆夫:《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日)溝口雄三著,索介然、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文學出版社,1999年1月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大安出版社,1999年3月
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冊),人民出版社,1960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李書增、岑青、孫玉杰、任金鑑:《中國明代哲學》,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汪傳發:《陸九淵王陽明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來:《宋明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陳遠寧:《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韓)鄭德熙:《陽明學對韓國的影響》,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5年5月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日)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吳光、錢明、屠承先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龔鵬程:《晚明思潮》,佛光人文社會院,2001年10月new window
彭永捷:《朱陸之辯(朱熹陸九淵哲學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1月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三聯書店,2005年1月new window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東方出版社,2008年4月
黃雲眉:《史學雜稿定存》,齊魯書社出版社,1980年4月
李宗桐:《中國史學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4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食貨出版社(台灣),民國74年4月
湯綱、南炳文:《明史》(上冊),上海認命出版社,1985年
南炳文、湯綱:《明史》(下冊) ,上海認命出版社,1991年
尹達:《中國史學發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孟森:《明史講義》,中華書局,2006年4月
《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
周質平:《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七發展》,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5月
《中國文學講話》,(九)明代文學,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6年5月
範中義、仝晰綱:《明代倭寇史略》,中華書局,2004年2月
十年砍柴:《晚明七十年》,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羅貫中:《三國演義》,臺北市:三民書局,1971年4月
蔡茂松:《韓國近世思想文化史》,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4年7月
鄺健行、陳永明、吳淑鈿:《韓國詩話中論中國詩資料選粹》,中華書局(香港),2002年10月
李岩:《中韓文學關係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7月
楊昭全:《中國-朝鮮•韓國文化交流史》,,崑崙出版社,2004年1月
金寬雄、李官福:《中朝古代小說比較研究》(上),延邊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李岩、徐健順:《朝鮮文學通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9月
(二)韓國
申龍澈:《李卓吾》,知識產業社,2006年1月
鄭鉒東:《洪吉童傳研究》,文豪社,1961
金東旭解說:《許筠研究》,새문社,1981年5月
金一烈:《古典小說新論》,새문사,1991年
김현룡:《許筠》,建國大學校出版部,1994年12月
車溶柱:《許筠研究》,景仁文化社,1998年1月
박영호:《許筠 文學과 道教思想》,태학사,1999年10月
李家源:《儒家叛徒許筠》,延世大學校出版部,2000年2月
李文奎:《許筠散文文學研究》,三芝院,1986年
허경진:《許筠評傳》,돌베개,2002年6月
李文奎:《許筠 文學의 實相과 展望》,새문사,2005年12月
金東旭解說:《許筠研究》,새문社,1981年5月
姜明官:《책벌레들 朝鮮을 만들다》,푸른역사,2000年10月
姜明官:《안쪽과 바깥쪽》,소명출판,2007年8月
姜明官:《公安派와 朝鮮後期 漢文學》,소명출판,2007年8月
鄭珉:《穆陵文壇과 石洲 權韠》,泰學社,1999年11月
金台俊:《朝鮮漢文學史》,金性彥校註,太學社,1994年3月
李家源:《中國文學思潮史》,一潮閣,1959年
李家源:《李朝漢文小說選》,民眾書館,1961年
李在秀:《韓國小說研究》,宣明文化社,1969年
趙東一:《韓國文學思想史試論》,知識產業社,1978年3月
曹佐鎬:《東洋史大觀》,第一文化社,1955年
高柄翊:《亞細亞的歷史像》,首爾大出版部,1974年
黃元九:《中國思想源流》,延世大出版部,1976年
吳金成、曹永祿、朴元熇、權重達、崔韶子著:《明末、清初社會的照明》,한울아카데미,1990年9月
申龍澈:《東洋의 歷史와 文化》,探究堂,1993年
劉明鍾:《宋明哲學(朱子學와 陽明學)》,螢雪出版社,1976年
尹南漢:《朝鮮時代의 陽明學研究》,集文堂,1982年9月
劉明種:《韓國的陽明學》,동화출판공사,1983年
金吉煥:《韓國陽明學研究》,一志社,1981年
劉明鍾:《韓國의 陽明學》,同化出版公社,1983年
(日)島田虔次《朱子學과 陽明學》,金石根、李根雨譯,까치,1986年3月
李德一:《黨爭으로 보는 朝鮮歷史》,석필,1997年6月
李德一:《士禍로 보는 朝鮮歷史》,석필,1998年1月
全海宗:《韓中關係史研究》,一潮閣,1990年
韓明基:《任辰倭亂과 韓中關係》,歷史批評社,1999年8月
尹絲淳、柳正東譯:《栗谷集》《韓國的儒學思想》,삼성출판사,1990年9

鄭寅普:《陽明學演論》,啟明大學出版部,2004年3月
裴永東:《明末清初思想》,民音社,1992年4月
朴連洙:《陽明學의 理解》集文堂,1999年9月
崔在穆:《東亞細亞의 陽明學》,藝文書院,1996年10月
(日)荒木見悟:《佛教와 陽明學》,金石根譯,西光社,1993年7月
鄭次根:《東洋政治思想》,平民社,1996年9月
王陽明:《傳習錄》,鄭次根譯,平民社,2000年7月
劉明種:《王陽明과 陽明學》,清溪,2002年11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丁範鎮譯,汎學社,1978年6月
丁範鎮、何正玉:《中國文學史》,學研社,1982年3月
許世旭:《韓中詩話淵源考》,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8年3月new window
方正耀:《中國小說批評史略》,洪尚勳譯,乙酉文化社,1994年1月
崔韶子:《明清時代中韓關係史研究》,梨花女子大學出版部,1997年11月
朴現圭:《中國明末清初人朝鮮詩選集研究》,太學社,1998年11月
傅樂成著、夏德儀校訂、辛勝夏譯:《中國通史》,宇鍾社,1974年5月

四、論文(李贄)
(一)學位論文
林其賢:《李卓吾研究初編》,東吳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孫叡徹:《李卓吾成學研究》,台灣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86年
魏月萍:《羅近溪「波光景」義蘊》,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0年
崔炳學:《李贄文學思想的實質及其與五四新文學的聯繫》,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學位,2000年
李秋田:《李贄<真情體道>思想及其美育意義》,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李英嬌:《李贄《初潭集》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黃淑齡:《重尋「仲尼顏子樂處,所樂何事?」-明代心學中「樂」的義涵研究》,台灣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2004年
孫永龍:《李贄及其<童心說>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
黃韻妃:《李贄戲曲評點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8年
林怡君:《明代新思潮下文人的婦女觀-以歸有光、李贄、馮夢龍為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8年
(二)期刊論文
黃雲眉:<李卓吾事實辨正>,《金陵學報》2卷1期,1932年
朱維之:<李卓吾與新文學>,《福建文化》第三卷 十八期,1935年
葉國慶撰:<李贄先世考>,《歷史研究》1958年第二期,頁79-84
侯外盧、邱漢生:<李贄的進步思想>,《歷史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59年,第七期
馮友蘭:<從李贄說起-中國哲學史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互相轉化的一個例證
>,《新建設》2、3月號 ,1961年
嵇文甫:<王船山與李卓吾>,《王船山學術論叢》,北京:新華書店,1962年
邱漢生:<泰州學的傑出思想家李贄>,《歷史研究》1964年第一期,頁115-132
慶思:<李贄的尊法反孔思想>,《文物月刊》1974年5月,頁21-27
龔濟民:<略論李贄的文藝思想>,《遼寧大學學報》1974年第六期
包遵信:<明代著名法家代表李贄-讀《藏書》筆記>,《文物》(1974年6月),頁26
敏澤:<李贄「童心說」與「順其性」論>,《文藝論叢(9)》,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
王煜:<李卓吾雜揉儒道法佛四家思想>,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十卷下冊,1979年
黃岩柏:<中國思想史上一位巨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理論與實踐》,1980年10月
蒙培元:<論朱熹理學向王陽明心學的演變>,《哲學研究》六期,1983年
周作人著、鍾叔和編:<讀初潭集>,《知堂書話》,頁656-660,岳麓書社,1986年4月
馬積高:<王學的分化與李卓吾的反理學思想及其對文學的影響>,《宋明理學與王學》,頁134-213,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楊國榮:<從現成良知說看王學的衍化>,《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7期,1990年,頁595-604new window
張少康:<李卓吾的小說理論與《水滸傳》的評點>,《李贄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首都師大出版社,1994年
龔鵬程:<羅近溪與晚明王學之發展>,《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5卷,第1期,1994年,頁237-266new window
蔡尚思:<我要為中國思想家李贄呼冤-李贄的批孔堪稱天下第一>,《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五期
敏澤:<簡論李贄的思想及其傑出的歷史性貢獻>,《暨南學報》(哲社版),1995年5月第三期,頁44-51
陳清輝:<李卓吾美學思想析論>,《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四期,頁47-112,民國85年7月
陳清輝:<李贄「童心說」微旨初探>,《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五期,民國86年7月,頁127-171
左東嶺:<童心說與李贄的人生價值取向>,《朱子學刊》第八輯,1998年
左東嶺:<從憤世到自適-李贄與公安派人生觀、文學觀的比較研究>,《首都師大學報》1998年二期
楊國榮:<晚明心學的衍化>,《孔孟學報》第75期,1998年,頁115-133new window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民國90年12月,頁171~200new window
作江:<從《鶴山樵談》到《惺叟詩話》>,《東亞人文學》第四輯,2003年12月,頁137~163
吳震:<十六世紀中國儒學思想的近代意涵>,《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一卷第二期,2004年12月,頁199~228
黃之樹:<李贄與利瑪竇的交誼及其「友論」之比較>,《玄奘佛學研究》第五期,民國95年7月,頁122~152
袁光儀:<李卓吾的「真道學」—以生命實踐為主體的儒學反思>,《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八期,2007年8月,頁17~42new window
袁光儀:<「為下下人說法」的儒學-李贄對陽明心學之繼承、擴展及疑難>,《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2007年9月,頁129~164new window
禹尚烈、林香蘭:<李贄與許筠比較論>,《中國學研究》第41輯,2007年9月,頁227~242
宋育菁:<從童心說淺談李贄的文學觀>,《文學前瞻》第七期,2007年10月,頁83~95new window
百崢勇:<從「良知」到「童心」的演化>,國立臺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第42卷第二期,民國97年,頁33~52
玄柄勳:<李贄與許筠的女性觀>,《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十四期,2011年6月,頁71~92new window

五、論文(許筠)
(一)學位論文
沈成業:《許筠의 思想研究》,全南大教育大學院碩士論文,1984年
李相燮:《許筠의 傳體小說攷》,清州大學漢文學科碩士論文,1984年
申向淑:《李贄와 焦竑의 學問的交涉에 對하여》,梨花女子大學教育大學
院碩士論文,1985年
金道潤:《李贄의 批判精神에 關한 研究》,崇實大學哲學科碩士論文,
1988年
金世緒利亞:《李贄의 倫理觀에 나타난 男女平等에 관한 意識》,成均館
大學東洋哲學碩士論文,1989年。
李鍾賢:《許筠研究》,公州師範大學教育大學院碩士論文,1989年
裴映珠:《許筠의 文學에 나타난 思想研究》,成均館大學教育大學院
碩士論文,1998年
李春基:《許筠과 朴趾源의 文學比較研究》,東亞大學教育大學
院碩士論文,1999年
權鍾昱:《何心隱의 講學活動에 있어서 育欲의 性格에 관한 研究》,
成均館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1993年
金相憲:《李贄의 政治思想研究》,成均館大學東洋哲學科碩士論文,1997年
李秉洵:《許筠의 反擬古主義文學論研究》,成均館大學教育大學院碩士論文
,1997年
정재현:《李卓吾思想에서의 生成과 慾望의 問題》,梨花女子大學哲學科
碩士論文,1999年
金載旭:《許筠的佛教詩研究》,東國大學教育大學院碩士論文,2000年
姜炅範:《袁宏道散文研究》,成均館大學中語中文學科博士論文,2000年
朴世珍:《許筠의 「記」作品研究》,誠信女子大學漢文學科碩士論文,
2001年
全真德:《許筠의 漢詩研究》,慶星大學教育大學院碩士論文,2002年
김은경:《許筠「傳」研究》,江陵大學國語國文學科碩士論文,2003年
金榮鎮:《朝鮮後期明清小品收容과 小品文의 展開樣相》,高麗大學
國語國文學科碩士論文,2003年
박찬영:《李贄의 女性觀研究》,延世大學哲學科碩士論文,2004年
허도영:《許筠文學에 나타난 改革思想》,延世大學教育大學院
碩士論文,2004年
王紅梅:《許筠論略》,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李奎澐:《許筠의 文章論과 그 具現樣相》,誠信女子大學漢文學科
博士論文,2009年
金椿姬:《李贄散文研究》,全北大學國語國文學科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二)期刊論文
金東旭:<許筠和女性>,《亞細亞女性研究》第6集,淑明女子大學校 亞細亞女性研究所,1968年2月,頁59~89
金鎮世:<許筠研究>,《國文學研究》2集,首爾大國文學研究會,1965年
李奉康:<洪吉童傳研究>,《教育大學院論文集》1,高麗大,1971年
姜東燁:<洪吉童傳의 主題攷>,《東國語文論集》8,東國大,1971年
尹南漢:<李朝陽明學의 傳來와 收容의 問題>,《中央史論》第1輯,
中央大,1972年
車溶柱:<許筠論再攷>,《亞細亞研究》48號,高大亞細亞問題研究所,1972年
박수천:<「許子之詩」의 詩體選擇과 歸去來意志>,《冠岳語文研究》
第14輯,1989年,頁63~85
許庚寅:<許筠-朝鮮朝的金聖嘆>,《中國語文學論集》第14號,2000年7月,頁1~21
최우영:<詩에 대한 許筠의 생각>,《淵民學誌》第5輯,1997,頁219~237
최우영:<許筠의 詩觀에 보이는 「弄天機奪玄選」意味>,
《韓國言語文學》第42輯,2001年12月,頁263~286
이종호:<許筠文藝思想左派陽明學性向(Ⅰ)>,《韓國思想과 文學》
第11輯,2001年,頁45~83
이종호:<許筠文藝思想左派陽明學性向(Ⅱ)>,《韓國思想과 文學》
第12輯,2001年,頁33~65
김풍기:<17世紀詩歌의 享有方式과 許筠文學>,《江原人文論叢》
12集,2002年,頁87~106
김풍기:<許筠의 文學的토대와 讀書傾向>,《江原人文論叢》,
2007年,頁25~43
강동엽:<許筠과 유토피아>,《韓國語文學研究》第41輯,
2003年8月,頁139~170
정호훈:<許筠의 學風과 政治理念>,《韓國思想史學》第21輯,
2003年1月,頁297~330
申承勳:<蛟山許筠의 文學理論研究>,《東洋和文學研究》,
2004年6月,頁117~154
홍학희:<女性認識側面에서 본 許筠의 改革思想>,
《韓國古典女性文學研究》6,2005年4月,頁291~329
김명희:<許筠梅窓時調>,《時調學會》22輯,2005年6月,頁115~142
노경희:<許筠의 中國文壇의 接觸과 詩選集編纂研究>,
《韓國漢文研究》14,2007年7月,頁267~302
구본현:<許筠詩論의 特徵과 意味>,《韓國漢詩研究》15,
2007年12月,頁289~322
이규운:<許筠의 文學論研究>,《漢文古典研究》第16輯,
2008年6月,頁191~225
李秉洵:<前後七子에 대한 許筠의 認識>,《漢文學論集》第27輯,
2008年7月,頁5~32
김정욱:<許筠이 본 《水滸傳》版本考察>,《우리文學研究》28輯,
2009年10月,頁3~36
朴現圭:<許筠이 導入한 李贄書籍>,《中國語文學》46集,
嶺南中國語文學會,2005年12月,頁303~322
朴現圭:<千秋使行時期許筠의 文獻關聯活動>,《東方學會》,
2006年,頁261~286
朴現圭:<「乙丙朝天錄」에 드러난 許筠의 作品世界>,《大東漢文學》
第三十二輯,2010年8月,頁231~260
申龍澈:<李贄(卓吾)의 歷史觀試論>,《慶熙史學》11,1983年7月
申龍澈:<李卓吾와 마테오 리치의 交友에 관하여>,《明清史研究》
第三輯,明清史研究會,1994年,頁41~52
申龍澈:<李卓吾의 教育思想>,《東洋學研究》4,1998年,頁1~22
申龍澈:<韓國에 있어서 李卓吾研究>,《韓國思想史學》
四、五合輯,2001年9月
申龍澈:<16世紀 李卓吾의 進步的歷史觀>,《韓國史學史學報》6,
2002年9月,頁135~174
申龍澈:<李卓吾의 經世思想>,《明清史研究》第十八輯,
2003年4月,頁34~64
申龍澈:<明清思想史의 成果와 課題>,《明清史研究》第十九輯,
2003年10月,頁65~92
申龍澈:<李卓吾의 社會批評>,《東洋史學研究》第19輯,
2008年3月,頁51~80
吳相勳:<李卓吾의 交友觀과 生死觀>,《全海宗博士華甲紀念史
學論叢》,1979年
安明子:<李贄史學考察>,《淑大史論》13、14、15合輯,淑明女大,1989年8月
金惠經:<李贄研究試論>,《中國語文學誌》1輯,1994年12月,頁109~133
金惠經:<李贄의 詩世界>,《中國語文學誌》,2000年8月,頁19~46
金惠經:<李卓吾의 認識世界>,《中國語文學誌》,
2001年6月,頁127~150
金惠經:<李卓吾의 出家와 그 背景>,《中國學報》第四十七輯,
2003年11月,頁215~234
金惠經:<李贄의 個人主義思想>,《中語中文學》第46輯,
2006年6月,頁27~49
林相烈:<李卓吾의 夫婦觀과 倫理觀>,《全州史學》創刊號,1984年11月
文光雄:<李贄의 歷史觀에 대하여>,《檀史學報》創刊號,檀國大,
1985年3月,頁51~80
趙成植:<李贄의 文學小考>,《中國文學研究》第9輯,1991年,
頁239~264
李在夏:<李贄의 《藏書》研究(Ⅰ)>,《石堂論叢》第33輯,1996年,
頁99~126
洪承直:<李贄의 文學思想研究>,《文科學論叢》第2輯,1996年,
頁63~78
李炳漢:<李贄의 文學觀>,《中國學報》,1998年10月,頁77~95
李賢株:<李卓吾의 「童心說」試析>,《中國學研究》第六輯,
1999年6月,頁167~190
林相烈:<李卓吾의 「夫婦論」과 倫理觀>,《全州史學》第1輯,
2000年7月,頁139~164
김세서리아:<李贄의 平等思想>,《首善論集》第18輯,2004年,
頁128~149
金世緒利亞:<李贄의 歷史認識>,《首善論集》第19輯,2005年,頁9~27
양충열:<明代後期異端的知識人李贄의 價值觀>,《中語中文學》
第33輯,2004年2月,頁471~498
崔炳學:<李贄「童心說」의 思想的涵義>,《中國文學》第35輯,
1999年7月,頁167~177
崔炳學:<晚明李贄의 社會思想에 관한 考察>,《中國語文學》第30輯,
2005年,頁329~360
具教賢:<李卓吾와 李德懋의 文學論比較研究>,《中國語文學論集》
第14號,2005年8月,頁123~138
具教賢:<李卓吾와 朝鮮後期「童心」의 思惟樣相에 對한 考察>,
《中國語文學論集》第64號,2010年8月,頁443~464
김정호:<中國明末自由主義思想家李贄政治思想>,《韓國東北亞倫叢》第28輯,2003年,頁105~123
鄭仁在:<李贄의 心性論>,《東亞文化》24輯,2006年7月,頁113~127
이상호:<李贄의 私欲肯定과 多欲否定에 關한 研究>,《中國哲學》,2006年7月,頁157~180
김태오:<李卓吾의 「童心說」教學的論議>,《教育思想研究》
第21卷第2號,2007年8月,頁23~45
金椿姬:<李贄의 思惟方式에 關한 考察>,《中國人文科學》第33輯,2006年10月,頁129~152
金椿姬:<李贄에 對한 再評價>,《明清史研究》第二十八輯,
2007年10月,頁29~57
李永浩:<李卓吾與朝鮮儒學>,《陽明學》21集,韓國陽明學會,2008年12月,頁299~323
金德均:<李卓吾哲學思想的自然與人間>,《陽明學》第23號(韓國陽明學會,2000年8月),頁89~116
장병한:<沈大允과 李贄의 現欲觀比較一考察>,《陽明學》第34號,
2009年12月,頁193~225
金能根:<陽明學의 傳來와 韓國儒家의 動向>,《崇實大學論文集》
第一輯,1967年
吳鍾逸:<陽明學收容問題>,哲學研究,1979年
金吉煥:<陽明學과 朝鮮朝 陽明學의 實際>,《韓國學報》21輯,1980年
宋田弘:<朝鮮朝 陽明學의 特質과 그 理論構造>,《韓國學報》25輯,
1981年
金吉洛:<韓國陽明哲學의 展開>,《人文科學研究所論文集》15卷 2號,忠南大,1988年
鄭次根:<韓國 陽明學派의 實學政治思想>,《現代理想研究》
第八輯,1992年12月
鄭次根:<韓國陽明學派的思想進度與現實克服>,《韓中社會經濟發展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1995年8月
吳金成:<陽明學明末江西吉安府紳士>,《明清史研究》第二十輯,2004年3月,43~87
吳金成:<明清時代社會經濟史의 成果과 課題>,《明清史研究》第七輯,
2003年9月,頁15~32
이권호:<李贄에 關한 新聞記事의 分析과 評價>,《陽明學》第25號
(韓國陽明學會,2010年4月),頁77~102
南德鉉:<公安派文人과 그 文論>,《中國語文學》第27輯,
1996年6月,頁21~40
李基勉:<明末公安派自我文學論>,《中國語文論叢》第18輯,1999年7月,頁343~359
박성순:<友情의 構造와 倫理>,《韓國文學研究》28輯,2005年6月,
頁297~329
鄭址鎬:<泰州學派와 그 思想의 展開>,《高鳳論集》第6輯,1990年,
頁79~96
梁會錫:<復古의 類型과 其文學史的機能>,《中國文學》第39輯,
2003年7月,頁123~136
姜正萬:<晚明時期反擬古派文人們的思惟觀>,《中國學論叢》第11輯,2006年3月,頁259~280
안나미:<17世紀初公安派文人과 朝鮮文人의 交流>,《漢文學報》
第20輯,2009年7月,頁419~45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