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政策變遷的動力因素分析─以產業租稅獎勵政策的演化為例
作者:盧俊偉
作者(外文):Jiun-Wei Lu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水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發展型國家產業租稅獎勵政策變遷論述顯著度developmental statetax policy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policy changediscourse sali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1
許多研究指出,東亞國家在歷經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之後,政府干預市場的模式已然調整;但是,所謂的「調整」究竟是指「調適」(adaption)或是指「轉型」(transformation),學者之間則看法不一。同樣的,對於台灣在歷經1980年代末期開展的經濟自由化及1990年代的政治民主化等政經演變後,政府對市場介入的模式或本質究竟有沒有改變,亦存在不同看法。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兩大問題是,第一,到底台灣過去常見的政府干預市場之政經運作模式在1980年代中期之後,究竟是產生全然的質變?或者,本質依舊不變而僅僅只是進行調適而已?第二,如果政府干預市場的政經運作模式已發生改變,那麼又是何種因素促使它改變?是否如同發展型國家論者所言,是民主化、全球化因素使然?若是,那麼這兩項因素又是如何使政府干預市場的模式產生變遷?
關於第一項問題意識,由於產業租稅獎勵是我國政府產業政策工具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因此,以產業租稅獎勵的政策變遷作為分析,將更能掌握台灣產業政策內涵的演化及政府介入市場之程度或政經運作模式的遞嬗。本研究以素有我國「產業憲法」之稱的《獎投條例》、《促產條例》、《產創條例》為研究範圍,探討自1980年中期實行經濟自由化政策以來,政府對市場干預模式和程度的轉變。
研究發現,在政策工具光譜上代表政府干預市場程度最高的產業別租稅獎(同時也最能代表經建官僚追求干預極大化的利益),在第三代《獎投條例》時期,其租稅獎勵項目達到最高峰(六項),之後經第一、二代《促產條例》逐漸減少,最後至《產創條例》時期則完全遭到刪除。因此,就此三大條例中的產業租稅獎勵內涵而言,此一演化趨勢意味著政府對市場介入的程度於1980年代之後漸次降低。
而對於第二項問題意識,也就是何種因素導致產業租稅獎勵政策的變遷?本研究從政策論述或議程設定權力競逐的研究途徑,提出「論述的顯著度」(discourse salience)的分析概念,進行質化資料的量化內容分析。同時,佐以條例制定過程的決策脈絡之質化分析,以釐清導致產業租稅獎勵政策變遷的因素為何。
研究發現,政策議題之爭議的擴大化、複雜化、政治化,將深刻影響其政策變遷的方向和變遷的幅度;換言之,論述顯著度越高,政策變遷的機率和幅度也將同比增加。
從產業租稅獎勵政策變遷的演化過程來看,一九八○年代中期至一九九○年代初期,以經建官僚為核心的產業政策網絡,對於產業租稅獎勵政策的變遷方向及幅度,擁有較大影響力;而經建官僚擁有較高的干預能力,正是發展型國家的重要特徵之一。換言之,此階段的產業租稅獎勵政策正彰顯了高度發達的發展型國家特色。
而一九九○年代末期,由於兩稅合一的稅制改革,使得官僚部門競爭加劇,在正、反兩方論述聯盟相爭不下的情況下,最終只得由最高政務領導高層(李前總統)拍板決定產業租稅獎勵政策的變遷方向。此一脈絡反映了發展型國家已逐漸遭到反對勢力的挑戰,雖然在最高決策者的支持下而得以繼續運作,但仍不得不作出部分相應調整。
二○○○年之後,除了延續既有官僚部門競爭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產業租稅獎勵的性質已從單純的「政策議題」逐漸「政治化」,而成為政黨政治競爭的焦點,再加上產業租稅獎勵的政策正當性已遭到全球化挑戰的背景條件,終而導致產業別租稅獎勵在《產創條例》中全面退場。此一條例制定脈絡顯示,發展型國家在政黨政治及經濟全球化的因素干擾下,被迫做出更大幅度的調整,並降低政府對市場干預的程度。不過儘管如此,目前仍有跡象顯示,台灣「發展型國家」的運作模式或許有些調整,但其核心的精神和特質仍持續運作著。
While some researches point out that the economic models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have transformed into the market-oriented one in the era of democrat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others argue that such evolution merely reflect these countries’ adaptation to their new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his theoretical debate has grea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aiwan’s developmental state since the opening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in the mid-1980s and democratization in the 1990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nalyze two questions. 1) Whether the changes in Taiwan’s developmental state model reflected a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r adaptation? 2) If the model did transform, what were the driving forces of it? What were the effects of democra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developmental state?
To answer the first question,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influences of tax incentives and exemptions on Taiwan’s economic changes. It especially focuses on the tax-expenditure clauses in the “Statute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Investment”, “Statute for Upgrading Industry” and “Statute for Industrial Innovation,” which are the most primary industrial policy tools of the government. They symboliz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aiwan’s developmental state.
This analysis finds that the items of tax policy sorted by industries which implicates the higher degree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have gradually decreased in “Statute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Investment”, “Statute for Upgrading Industry” and “Statute for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e phase-out of tax policy sorted by industries refers to the decline of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since the mid-1980s.
In addressing the second research question, I utilize a model of “discourse salience”, which is inspired by the researches of policy discourse competition and agenda-setting power, to analyze 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changes in the tax policy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possibility and degree of policy change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complexity and politicalization of the argument about policy issues.
From the late-1980s to the early 1990s, the industrial policy network dominated by the bureaucratic technocrats in MOEA was the predominant actor of the changes in the tax policy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hich signified the characters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Bureaucratic competition was drastic as a result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rporate and individual income tax in the late-1990s, which forced President Lee Teng-hui (李登輝) to personally intervene in the dispute of the tax policy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t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had to adapt when confronted the critics even though it got the endorsement of President Lee.
The tax policy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aced both challenges from politics and globalization beyond 2000,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termination of the tax-expenditure clauses in “Statute for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is implies that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has to abate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comprehensively and substantially in the context of political struggles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Nevertheless, some clues show that Taiwan is not far ahead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other words, Taiwan’s developmental state is still in adaption.
壹、中文部分
丁萬鳴,1998a,〈經部在「促產條例」增列誘因〉,《聯合報》,2/12,21版。
丁萬鳴,1998b,〈國際行銷物流中心,將享五年免稅優惠〉,《聯合報》,5/19,24版。
丁萬鳴,1998c,〈對財部促產條例修正草案有異見 經部發新聞稿捍衛個人股東抵減〉,《聯合報》,9/10,21版。
丁萬鳴,1998d,〈自動化投資抵減 適用對象將減8成〉,《聯合報》,11/30,24版。
丁萬鳴,2001,〈救經濟 獎勵投資項目 將大幅增加〉,《聯合報》,7/25,21版。
丁萬鳴,2005,〈高科技反彈 最低稅負制踩煞車〉,《聯合報》,2/25,B1版。
丁萬鳴、宋丁儀,2005,〈張忠謀砲轟稅改不應朝令夕改〉,《聯合報》,12/24,B10版。
于宗先、王金利,2003,《一隻看得見的手 : 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于宗先、王金利,2008,《台灣賦稅體制之演變》,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于趾琴,1993,〈人與事 吳惠然傳將接任產諮會副主委 尹啟銘掌工業局 呼聲高〉,《經濟日報》,11/30,10版。
于趾琴,1996,〈政府動起來 推動製造中心 經部快馬加鞭〉,《經濟日報》,1/3,3版。
工商時報,2003,〈社論 勿讓財政改革成為空談〉,1/19,2版。
工商時報,2007,〈社論 一定要逼我們含淚支持減免稅優惠嗎?〉,10/19,A2版。
方伯秀,1989,〈協助中小企發展 立法諮詢中心提建議 以行政支援代替租稅獎勵〉,《經濟日報》,11/14,2版。
王尹軒,2008,〈產業三法 經部三合一〉,《經濟日報》,8/4,A2版。
王信人,2005a,〈追求租稅公平、擴大稅基 林全:要往最低稅負制修法〉,《工商時報》,1/18,10版。
王信人,2005b,〈免稅魔術數字?1700億 少數人瓜分大餅 724家高科技拿走70%,50萬家傳產僅分到30%〉,《工商時報》,9/19,4版。
王信人,2006a,〈促產租稅優惠 財部促二擇一〉,《工商時報》,5/18,A10版。
王信人,2006b,〈經續會減稅議題 財政紀律把關〉,《工商時報》,6/10,B2版。
王信人,2006c,〈租稅獎勵重複 財部要二擇一〉,《工商時報》,6/28,A10版。
王信人,2006d,〈修促產條例 工商界「火大」〉,《工商時報》,7/15,A2版。
王信人,2006e,〈促產代價大 去年1500億稅收飛了〉,《工商時報》,10/12,A10版。
王信人,2006f,〈學者:促產條例保留研發抵減即可〉,《工商時報》,11/24,A10版。
王信人,2006g,〈國會降稅潮 財長硬頸力擋〉,《工商時報》,12/19,A10版。
王信人,2007a,〈何志欽降稅 換「促產落日」 今提稅改報告〉,《工商時報》,3/21,A12版。
王信人,2007b,〈自貿港物流業 五年免稅〉,《工商時報》,4/13,A10版。
王信人,2007c,〈稅後真相 台灣貧富差逾十倍〉,《工商時報》,9/25,A5版。
王信人,2007d,〈財部:營運總部免稅範圍太大〉,《工商時報》,4/29,A15版。
王信人,2007e,〈促產保留4+1 經部新增科學工業〉,《工商時報》,11/28,A16版。
王信人、林文義,2004,〈稅改基調浮現〉,《工商時報》,4/9,5版。
王信人、譚淑珍,2007,〈何美玥掌經建會 財部皮皮趖〉,《工商時報》,1/27,A2版。
王建彬,2006,〈不同生命週期產業創新政策之評估研究〉,《科技管理學刊》,12 (3): 1171-1201。new window
王紹光、胡鞍鋼,1994,《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健全,2008,〈新世紀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之立法方向及其對台灣產業升級之影響與因應策略〉,《科技法律透析》,20(5): 39-51。
王健全、金玉瑩,2007,〈共同議題二:建構新世代產業升級法案〉,「2007年全國工業發展會議」(11月12-13日),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王健全、蔡坤宏,1998,《「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有關自動化投資抵減獎勵之效果評估》,經濟部工業局委託研究報告。
王莫昀,2005a,〈最低稅負制後座力發作!科技三巨頭批稅改 搞得天怒人怨〉,《工商時報》,12/22,A2版。
王莫昀,2005b,〈經長:限縮優惠 須從修正促產條例著手〉,《工商時報》,12/28,A2版。
王淑珍,1989,〈一切都託選舉的福〉,《聯合報》,3/20,2版。
王淑美,2003,〈廢促產條例 財經官員激辯〉,《聯合報》,1/17,22版。
王雪美,1998,〈鼓勵企業研發育才 投資抵減將增至25%〉,《聯合報》,11/28,21版。
王雪美,1999,〈月底前尋共識 政院目前不介入〉,《聯合報》,1/8,3版。
王雪美、徐碧華,1999,〈蕭揆宣示經濟對策座談共識證期會預算將獨立〉,《聯合報》,2/13,1版。
王慧馨,2006,〈何志欽:促產獎勵 企業轉型優先適用〉,《經濟日報》,8/18,A13版。
王鴻薇,1996a,〈亞太製造、行銷、航運中心 可五年免稅或投資抵減〉,《聯合報》,4/4,19版。
王鴻薇,1996b,〈邱正雄:四個月內提出兩稅合一〉,《聯合報》,6/11,4版。
王鴻薇,1996c,〈營業稅改為國稅 爭議聲浪不斷 顏慶章:政府 真的太對不起企業〉,《聯合報》,7/19,19版。
王鴻薇,1996d,〈大企業稅率低寄望兩稅合一能改進〉,《聯合報》,9/21,19版。
王鴻薇,1997,〈兩稅合一明審查 將有激辯〉,《聯合報》,6/5,21版。
王鴻薇,1998a,〈賦稅負擔〉,《聯合報》,3/5,22版。
王鴻薇,1998b,〈投資抵減只限營利事業〉,《聯合報》,4/3,21版。
王鴻薇,1998c,〈高科技將續租稅優惠 個人除外〉,《聯合報》,8/12,21版。
王鴻薇,1998d,〈投資抵減擴及個人股東 財部堅拒〉,《聯合報》,10/10,21版。
王鴻薇,1998e,〈新聞幕後 經濟部著眼產業發展堅持優惠 財政部憂心財政赤字不肯屈服〉,《聯合報》,12/21,21版。
王鴻薇,1999a,〈新聞幕後 個人股東投資抵減談不攏 遊說立委直接提案〉,《聯合報》,1/7,2版。
王鴻薇,1999b,〈交集在哪裡 財部:不能接受沒有討論就逕付二讀的提案 不能接受賺錢的事業長期不必繳稅〉,《聯合報》,1/8,3版。
王鴻薇,1999c,〈財政部反應 促產條例影響 重大投資推算稅收年減500億〉,《聯合報》,1/13,21版。
王鴻薇,1999d,〈修正促產條例 同意採功能別優惠〉,《聯合報》,1/19,21版。
王鴻薇,1999e,〈財部雖曾提折衷方案 但工商界普遍支持經部立場〉,《聯合報》,2/12,2版。
王鴻薇,1999f,〈促產條例今再協調 邱正雄仍表達刪除個人股東抵減意見 但對企業投資擴大減免 公司盈餘轉增資 可5年免稅〉,《聯合報》,3/18,21版。
王鴻薇,1999g,〈財經兩部仍各有堅持〉,《聯合報》,3/19,8版。
王鴻薇、華英惠,1999,〈個人投資抵減明年先降到10%〉,《聯合報》,3/20,1版。
中央社,2007a,〈產業基本法形成前 工總盼與產業界充分溝通〉,1/12。
中國時報,2004,〈總統大選電視辯論 第二階段第一輪提問第一題 扁:富人租稅優惠並非不繳稅 連:應推動所得稅兼顧屬人屬地〉,2/15,A3版。
中國時報,2007,〈社論 貧富差距擴大 財政部莫成幫凶〉,10/16,A2版。
中華經濟研究院,1999,《先進國家產業租稅政策之比較研究》,經濟部工業局委託研究報告。
尹復生,1988,〈內閣改組 熱門話題〉,《聯合晚報》,7/8,2版。
立法院,1990a,《立法院公報》,79 (76)。
立法院,1990b,《立法院公報》,79 (79)。
立法院,1990c,《立法院公報》,79 (104)。
立法院,1999,《立法院公報》,88 (33)。
立法院,2005,《立法院公報》,94 (74)。
立法院會計處,2002,《立法統計年報》。
立法院會計處,2009,《立法統計年報》。
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二版。
白富美,1997,〈高科技業優惠 財經兩部爭議不休〉,《經濟日報》,12/28,2版。
白富美,1999,〈施振榮:高科技租稅減免 可隨時空調整〉,《經濟日報》,1/21,3版。
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秘書處,2006,《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會議實錄(上、下輯)》,台北: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秘書處。
行政院,1997,《行政院公報》,3 (21)。
行政院,1998a,《行政院公報》,4 (35)。
行政院,1998b,《行政院公報》,4 (37)。
行政院,1999a,《行政院公報》,5 (8)。
行政院,1999b,《行政院公報》,5 (34)。
行政院,2000,《行政院公報》,6 (52)。
行政院,2001,《行政院公報》,7 (8)。
行政院,2002,《行政院公報》,8 (1)。
行政院,2005,《行政院公報》,11 (88)。
行政院,2006,《行政院公報》,12 (3)。
行政院,2008,《行政院公報》,14 (82)。
行政院主計總處,「景氣指標查詢系統」,網址,http://index.cepd.gov.tw/inQuery.aspx?lang=1&type=it03。
行政院主計總處,「產業關聯統計」,網址,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670&CtUnit=403&BaseDSD=7&mp=4。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6,《中華民國臺灣經濟建設長期展望:1986-2000年》,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成章瑜,1991,〈產諮會將主導產業政策制訂〉,《經濟日報》,11/11,2版。
成章瑜、肇瑩如,1994,〈物流中心將可合法進駐工業區〉,《經濟日報》,3/17,3版。
朱婉寧、林政忠、林新輝,2010,〈協商又破局 產創今再戰〉,《聯合報》,4/7,A13版。
朱新強,1999,〈開盤測市 個人股東投資抵減率逐年降低〉,《經濟日報》,3/26,13版。
江淑琳,1999,〈促產條例 降個人股東投資抵減 財部點頭〉,《聯合晚報》,3/20,7版。
江睿智、唐玉麟,2005,〈經部:促產條例 1年內全盤檢討〉,《中國時報》,12/28,B1版。
全國工業總會,2008,《2008年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全國工業總會網站,http://www.cnfi.org.tw/cnfi/2008cnfi.pdf。
狄雅傑,1984,〈財經新閣的未來工作方向 分期繳稅.決逐步取消 銀行融資.勢須再加強〉,《經濟日報》,5/28,3版。
朱雲漢,2000,〈九0年代民主轉型期經濟政策制訂的效率與公平性〉,收錄於朱雲漢、包宗和主編,《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九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沈明川,2004,〈促產條例 肥了財團? 十大減稅名單 立委:攤開來〉,《聯合晚報》,5/17,8版。
沈明川、林美姿,1996,〈新聞集錦:徐立德否認將取消產業租稅獎勵措施〉,《聯合晚報》,4/25,4版。
沈振源,1998,〈稅譚 租稅獎勵請用在刀口上〉,《經濟日報》,8/3,10版。
何孟奎、陳美珍,2007,〈國際物流業五年免稅 設高門檻〉,《經濟日報》,7/2,A13版。
宋宗信,1992,〈推動大型購物中心 不立新法〉,《經濟日報》,7/19,3版。
宋宗信,1998a,〈產業技術發展法草案出爐〉,《經濟日報》,2/26,1版。
宋宗信,1998b,〈建構科技島 傲立亞太區〉,《經濟日報》,5/18,46版。
宋宗信,1998c,〈鋼鐵石化業租稅獎勵將取消〉,《經濟日報》,8/10,2版。
宋宗信,1998d,〈財經圈 顏慶章尹啟銘也打口水仗〉,《經濟日報》,10/12,2版。
宋宗信,1998e,〈個人股東投資抵減 財部猛搖頭〉,《經濟日報》,12/29,2版。
宋宗信,1999,〈新聞透視 經部之見有阻力〉,《經濟日報》,3/11,2版。
宋宗信、陳美珍,1997,〈兩稅合一 財經兩部較勁檯面化〉,《經濟日報》,11/2,2版。
宋宗信、陳美珍,1998,〈兩稅合一與租稅優惠 財經兩部異見多〉,《經濟日報》,4/6,4版。
宋宗信、林天良、陳美珍,1998,〈產升條例畢業 續曲待譜〉,《經濟日報》,4/20,42版。
李恆宇,2005,〈扁:高科技業租稅優惠 要檢討〉,《經濟日報》,6/3,A2版。
李定強,1984,〈籌組產業政策審議委會 經長具信心業界必支持〉,《經濟日報》,11/28,2版。
李若彤、陳富瑩,2007,〈產業三法 引導國內產業發展〉,《工商時報》,11/9,A11版。
李信宏、華英惠,1999,〈促產條例朝野立委協商決定再展延十年〉,《聯合報》,1/1,21版。
李美惠、陳雲上、林美姿,1996,〈財政部:兩稅合一 不會再變〉,《聯合晚報》,10/8,1版。
李娟萍,2005,〈經部:修促產母法是上策〉,《經濟日報》,12/24,A3版。
李莉珩,1999,〈25家公司股東 可享投資抵減〉,《聯合報》,3/22,22版。
李莉珩、鄭育容,2005,〈新聞眼產業巨人 稅負侏儒 財政重擔誰挑〉,《聯合報》,2/22,A2版。
李清順,1996,〈營業稅率將提高 不改為國稅〉,《經濟日報》,8/10,2版。
李國鼎,1999,《臺灣經濟發展背後的政策演變(修訂本)》,台北:資訊與電腦雜誌社出版。
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著,陳怡如整理,2005,《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順德,1996,〈改革稅制 李登輝開當選支票〉,《經濟日報》,2/28,2版。
李順德,1998a,〈政院通過科技化國家推動方案〉,《經濟日報》,4/3,3版。
李順德,1998b,〈蕭揆政策決定 高科技業將續享租稅優惠〉,《經濟日報》,8/11,1版。
李順德,1998c,〈蕭揆:擴大內需方案不夠強有力〉,《經濟日報》,8/13,2版。
李順德,1998d,〈經濟升級諮商會議 科技業促獎勵創意密集事業〉,《經濟日報》,10/16,2版。
李順德,1999a,〈產升條例 話題好熱 財經兩部鬧異見 蕭萬長出面斡旋〉,《經濟日報》,1/9,2版。
李順德,1999b,〈經濟會議會前會共識 產升條例再延十年〉,《經濟日報》,2/11,1版。
李順德,1999c,〈新聞話題 減稅問題 會議焦點〉,《經濟日報》,2/12,3版。
李順德,1999d,〈個人投資抵減率確定調降〉,《經濟日報》,3/25,2版。
李順德,1999e,〈新聞幕後 幾番折衝 終見共識〉,《經濟日報》,3/26,2版。
李順德,2001,〈發展策略性產業 張忠謀李遠哲不同調〉,《經濟日報》,1/13,3版。
李順德,2005,〈高科技擬重定義 稅負可能調整〉,《聯合報》,2/22,A1版。
李順德,2008a,〈所得稅改案 春節後推出〉,《聯合報》,2/5,A9版。
李順德,2008b,〈政院利多 所得稅擬大降〉,《聯合報》,2/21,A1版。
李順德、林天良,1999,〈股票股利緩課優惠明年起取消〉,《經濟日報》,2/12,1版。
李順德、陳美珍,1996,〈李總統同意兩稅合一後年實施〉,《經濟日報》,10/17,2版。
李順德、陳美珍,1997,〈兩稅合一 採用財部版本〉,《經濟日報》,6/21,2版。
李順德、張海琳,1996,〈排除投資障礙 理出十大對策〉,《經濟日報》,7/4,2版。
李順德、蕭維文,1997,〈新閣揆擬推動亞太科技中心〉,《經濟日報》,9/1,1版。
李涵宇,1985,〈幕前幕後 兩稅合一構想「敗部復活」〉,《聯合報》,6/2,2版。
李誠、承立平等,1996,《目前政府介入產業研究發展政策之檢討與評估》,經濟工業局委託研究報告。
呂雪彗,2009,〈財部:產業獎勵 另行開路處理〉,《工商時報》,2/7,A11版。
邢慕寰,1995,〈台灣經濟發展的經驗─正面與反面的教訓〉,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再定位》,台北:天下文化。
林子倫,2008,〈台灣氣候變遷政策之論述分析〉,《公共行政學報》,28: 153-175。new window
林天良,1996,〈新聞幕後》工業局不平則鳴〉,《經濟日報》,10/10,2版。
林天良、黃玉珍,1997,〈未分配盈餘課稅 違反對企業誠信原則〉,《經濟日報》,4/23,2版。
林天良,1997a,〈保留部分盈餘不課營所稅 工業局爭取適用高科技產業〉,《經濟日報》,4/26,27版。
林天良,1997b,〈中經院研究報告提出質疑〉,《經濟日報》,7/16,11版。
林天良,1997c,〈科技事業可望兼享股東投資抵減五年免營所稅 兩項優惠〉,《經濟日報》,7/26,1版。
林天良,1997d,〈誰是21世紀台灣產業發展主流--由王永慶與曹興誠之爭談起 電子業集三千寵愛 其他產業不平〉,《經濟日報》,10/12,14版。
林天良,1997e,〈兩稅合一後 修正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二波 修法攻防戰 財經兩部明過招〉,《經濟日報》,11/28,11版。
林天良,1997f,〈科技優惠 傳統產業反對〉,《經濟日報》,12/27,3版。
林天良,1997g,〈經部將修法 提供減稅獎勵〉,《經濟日報》,12/27,3版。
林天良,1998a,〈產升條例 明年屆滿 產業升級租稅獎勵擬續延〉,《經濟日報》,3/20,1版。
林天良,1998b,〈產升條例投資抵減 將擴及個人股東〉,《經濟日報》,4/15,1版。
林天良,1998c,〈下世紀主流產業 資訊通訊最看好〉,《經濟日報》,4/20,3版。
林天良,1998d,〈立院聯席會通過 國際行銷物流中心 納入產業升級條例〉,《經濟日報》,5/21,2版。
林天良,1998e,〈產升條例續延機率高〉,《經濟日報》,6/12,2版。
林天良,1998f,〈產升條例 新增多項獎勵〉,《經濟日報》,7/7,2版。
林天良,1998g,〈工業局建議提高投資抵減率〉,《經濟日報》,7/14,28版。
林天良,1998h,〈施振榮:高科技業仍需租稅獎勵〉,《經濟日報》,8/7,3版。
林天良,1998i,〈創投租稅減免 財經兩部攻防〉,《經濟日報》,8/19,2版。
林天良,1998j,〈經部調查鄰近各國對高科技產業優惠 星馬租稅減免及於個人股東〉,《經濟日報》,10/6,2版。
林天良,1998k,〈個人投資抵減擬取消 科技業反彈〉,《經濟日報》,10/15,27版。
林天良,1998l,〈科技事業個人投資抵減擬取消 業者反彈工總將辦三場大型公聽會〉,《經濟日報》,10/16,27版。
林天良,1998m,〈產升條例 產官學支持經部修正案〉,《經濟日報》,10/24,2版。
林天良,1998n,〈重要科技投資事業門檻將加高〉,《經濟日報》,12/10,2版。
林天良、宋宗信,1999,〈科技業抨擊轉投資限制過嚴〉,《經濟日報》,1/6,25版。
林天良、陳美珍,1997a,〈兩稅合一 還要看經部臉色〉,《經濟日報》,7/2,11版。
林天良、陳美珍,1997b,〈高科技業租稅優惠 財經兩部戰火延伸〉,《經濟日報》,8/15,3版。
林天良、陳美珍,1998,〈高科技業租稅獎勵擬擴大〉,《經濟日報》,7/31,1版。
林天良、張義宮,1998,〈科技業反對取消個人投資抵減〉,《經濟日報》,10/20,25版。
林文斌,2008,〈臺灣「發展型國家」的調適或轉型?〉,《政治科學論叢》,37: 95-150。
林文義,1993,〈財部推出60億元減稅大禮〉,《經濟日報》,11/25,2版。
林文義,1996a,〈科學園區廠商不得享雙重租稅優惠〉,《經濟日報》,6/7,2版。
林文義,1996b,〈會計師業:兩稅合一 難消除重複課稅〉,《經濟日報》,8/9,6版。
林文義,1996c,〈會計師公會:兩稅合一政策應從長計議 上市公司僅 26.7% 大股東受惠 所減收稅負可能轉嫁薪水階級〉,《經濟日報》,8/26,6版。
林文義,1996d,〈兩稅合一 廢了產升條例武功〉,《經濟日報》,10/6,1版。
林文義,1997a,〈兩稅合一效應 會計師公會要另別苗頭〉,《經濟日報》,4/24,11版。
林文義,1997b,〈兩稅合一 探討經部替代方案 提高營所稅率不利中小企業〉,《經濟日報》,6/9,2版。
林文義,1997c,〈新聞分析 兩稅合一面臨挑戰〉,《經濟日報》,7/26,2版。
林文義,1997d,〈兩稅合一加重中小企業負擔?〉,《經濟日報》,12/19,11版。
林文義,1998a,〈經部擬留住產升條例租稅優惠〉,《經濟日報》,3/23,11版。
林文義,1998b,〈會計師看修改產升條例 對高科技業優惠大 導致產業間不平衡〉,《經濟日報》,7/31,3版。
林文義,2003a,〈產升條例租稅優惠是否有效 引發論戰〉,《工商時報》,1/17,2版。
林文義,2003b,〈營運總部適用免稅優惠 原則敲定〉,《工商時報》,2/10,9版。
林文義、黃玉珍、黃淑儀,1997,〈兩稅合一研討會〉,《經濟日報》,9/18,11版。
林文義、薛翔之、崔慈悌,2005,〈最低稅負制三讀通過〉,《工商時報》,12/10,A1版。
林水波、王崇斌,1998,〈政策論述與政策變遷的關聯性─批判取向的分析〉,《台灣政治學刋》,3: 245-273。new window
林水波,2006,〈政策變遷的三面向分析〉,《政策研究學報》,6: 1-18。new window
林水波,2007,〈循證領導〉,《T&D飛訊》,64: 1-18。
林世銘,1997,〈保留盈餘加徵10% 畫蛇添足〉,《經濟日報》,9/5,11版。
林世銘,2008,〈所得稅改革方案的觀察〉,《經濟日報》,3/4,A13版。
林宏文、李煜梓、賴燕芳,1996,〈保留盈餘課稅 高科技業衝擊最大〉,《經濟日報》,10/4,3版。
林怡秀,1999,〈促產條例養肥鵝 兩派立委鬧翻天〉,《聯合晚報》,1/7,2版。
林杰兒,2004,〈林全:產升租稅獎勵 僅限企業〉,《經濟日報》,7/22,A2版。
林雨鑫,1989a,〈明星工業 究竟誰能入選?〉,《聯合報》,1/22,6版。
林雨鑫,1989b,〈獎投條例即廢止 經部完成全套替代法案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草案出爐〉,《聯合報》,4/14,6版。
林政忠,2003,〈在野立委:扁圖利 大財團免稅〉,《聯合晚報》,5/31,2版。
林政忠,2006,〈經續會說明會 經部:未分配盈餘不應加徵營所稅,《經濟日報》,5/31,A13版。
林美姿,1989a,〈十期四年經建計畫 提高全球競爭實力〉,《聯合晚報》,1/21,3版。
林美姿,1989b,〈產業升級條例 經部報院 原則核定再與財政部協商〉,《聯合晚報》,3/20,4版。
林美姿,1991,〈取締萬客隆? 官方談不攏〉,《聯合晚報》,3/15,4版。
林美姿,1996,〈兩稅合一 擬提前明年初實施〉,《聯合晚報》,10/25,1版。
林美姿,1999a,〈財部動員 力擋提案過關〉,《聯合晚報》,1/7,2版。
林美姿,1999b,〈促產條例 個人抵減稅率 擬遞減為零〉,《聯合晚報》,3/18,7版。
林美玲,1999,〈民進黨主張 促產條例修正 取消產業抵滅採功能別獎勵〉,《聯合報》,1/13,21版。
林美玲,2001,〈五大策略性產業 張揆指示 擬獎勵計畫〉,《聯合報》,1/13,21版。
林浚南,1994,〈工業區內量販店 合法有望〉,《聯合晚報》,3/16,4版。
林浚南,1998,〈產業升級修例 修正案大放利空〉,《聯合晚報》,11/30,7版。
林浚南、陳雲上、林美姿,1998,〈工商早餐會 繞著''租稅優惠''談〉,《聯合晚報》,8/13,4版。
林淑媛,2004,〈政院今可望通過在最低稅負架構下減免,五家業者最快後年受惠。 3G 將享五年免營所稅〉,《經濟日報》,7/20,A6版。
林淑媛,2005a,〈謝揆:推動租稅改革,以不影響高科技產業發展為前提。〉,《經濟日報》,3/3,A7版。
林淑媛,2005b,〈二次經發會議題 企業導向〉,《經濟日報》,11/4,A1版。
林淑媛,2007,〈自貿港廠商 有條件享五年免稅〉,《經濟日報》,1/31,A13版。
林淑媛、謝佳雯,2007,〈稅率:25% 16.5% 三次稅改啟動 大降營所稅〉,《經濟日報》,9/5,A1版。
林毅璋,2010,〈台灣接單海外生產 近十年來增加三倍〉,自由電子報,4/23,網站: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23/today-fo4.htm。
邱沁宜,1999a,〈延長產升條例 財經兩部對立升高〉,《經濟日報》,1/8,2版。
邱沁宜,1999b,〈個人股東抵減 擬限新創事業〉《經濟日報》,3/17,1版。
邱沁宜,1999c,〈個人投資抵減 擬十年遞減至5%〉,《經濟日報》,3/18,1版。
邱沁宜,1999d,〈經建會初步結論 個人投資抵減 分段遞減十年內取消〉,《經濟日報》,3/19,1版。
邱沁宜,2001,〈IC設計業委託代工逾50% 仍享免稅〉,《經濟日報》,11/30,2版。
邱沁宜、黃玉珍,1998,〈未分配盈餘 加徵10%營所稅 大功告成〉,《經濟日報》,1/7,11版。
邱沁宜、劉秀珍,1999,〈個人抵減率起始點歧見 江丙坤邀財經兩部協調〉,《經濟日報》,3/23,2版。
邱金蘭,1996,〈財部 考慮租稅減免配合〉,《經濟日報》,5/3,2版。
邱金蘭,1998,〈創投業設立條件研議放寬〉,《經濟日報》,4/29,2版。
吳庚,1999,《行政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社,增訂五版。
吳郁萱,2009,〈研究發展支出適用投資抵減之研析〉,行政院經建會部門計劃處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經建會網站,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2979,2009/12/31。
吳碧娥,2008,〈營運總部租稅優惠 會計師力挺〉,《經濟日報》,6/9,A13版。
吳學銘,1989,〈郭婉容在中常會重申:健全股市八大措施〉,《聯合晚報》,1/11,7版。
周慧如,2006,〈蔡英文:稅制優惠將朝量身訂做思考〉,《工商時報》,9/30,B2版。
周德惠,1996a,〈工商團體抗稅 風波漸息〉,《聯合報》,4/26,19版。
周德惠,1996b,〈又過一關 兩稅合一 四大巨頭認同〉,《聯合報》,10/9,19版。
周德惠,1998,〈多數企業 支持蕭萬長〉,《聯合報》,12/9,4版。
周德惠、丁萬嗚,1999,〈促產條例修正 近送政院經部財部交政院做最後裁定 自動化抵減是否限整廠整線 股東投資抵減是否及於個人 育才研發抵減 最高將達50%〉,《聯合報》,3/9,21版。
洪正吉,2004,〈林全:產業租稅減免 不廢〉,《工商時報》,7/22,2版。
侯南芬,1999,〈強化經濟體質方案 經建會提7大措施〉,2/12,中時電子報網頁,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money/gov1/88021202.htm
侯家駒,1989,〈侯家駒專欄 「奶嘴」何時了?〉,《經濟日報》,1/9,2版。
段承璞編著,1992,《臺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
孫中英,2003,〈防堵減稅 財部新增評估機制〉,《聯合報》,4/5,C2版。
孫中英,2005,〈最低稅負制 個人起徵門檻800萬〉,《聯合報》,7/14,A13版。
孫中英、華英惠、李莉珩,1999,〈個人抵減由10%遞減 經部有意見〉,《聯合報》,3/21,21版。
孫克難,2002,《台灣產業科技發展中的財政支持》,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孫克難、何金巡、林世銘、陳韻如,2001,《兩稅合一後產業租稅政策之研究》,經濟部工業局委託研究報告。
孫震,2003,《臺灣經濟自由化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
唐玉麟,2004,〈林全:稅制 年底前不會大變革〉,《中國時報》,4/2,A3版。
唐玉麟,2005,〈今年租稅減免 計2532億元〉,《中國時報》,3/12,A13版。
唐玉麟,2008,〈98年底減稅 財部提兩案〉,《中國時報》,2/4,A6版。
唐玉麟、陳鳳英,2006,〈提三大稅改 取消軍教免稅〉,《中國時報》,8/9,A5版。
財政部,1990,《財政部公報》,28 (1411)。
財政部,1991,《財政部公報》,29 (1423)。
財政部,1998,《財政部公報》,36 (1832)。
財政部,1993~2010,《財政統計年報》,台北:財政部。
財政部,2003,《行政院財政改革委員會會議實錄》,台北:財政部。
財政部,2007,《稅制改革規劃報告》,立法院網站,http://npl.ly.gov.tw/npl/report/960321/1.pdf。
財政部,2009,〈行政院財政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網站,http://www.mof.gov.tw/museum/ct.asp?xItem=3687&ctNode=34&mp=1。
夏淑賢、邱金蘭,1998,〈刺激景氣方案 高科技產業擬續享租稅優惠〉,《經濟日報》,12/16,1版。
馬道容,1999a,〈促產條例 個人抵減 稅率自10%遞減〉,《聯合晚報》,3/25,1版。
馬道容,1999b,〈促產條例 個人抵減 蕭萬長:嚴格界定〉,《聯合晚報》,3/25,7版。
馬道容、劉淑婉,1999,〈促產條例修正案 財、經兩部鬥嘴?劉兆玄打圓場〉,《聯合晚報》,1/8,4版。
徐作聖,2005,〈聯電案對台灣產業發展的影響 檢討獎投 共創知識經濟奇蹟〉,《聯合報》,2/26,A15版。
徐碧華,1996a,〈「國家財政專案小組」分組結論建議:取消非必要租稅獎勵 降低所得稅率〉,《聯合報》,4/16,19版。
徐碧華,1996b,〈國發會經濟發展議題「共識」 擬加重「持有」不動產稅負〉,《聯合報》,12/17,4版。
徐碧華,1997,〈租稅獎勵存廢,兩部會再較勁〉,《聯合報》,6/21,21版。
徐碧華,1998,〈因應亞洲蕭條 我研擬調降存準率 減營所稅〉,《聯合報》,7/22,1版。
徐碧華,1999a,〈財政危機浮現 李高朝:下年度預算快編不出來〉,《聯合報》,2/27,6版。
徐碧華,1999b,〈部分減稅政策 可能緊急喊停〉,《聯合報》,3/10,4版。
徐碧華,1999c,〈經建會 改提新折衷方案 適用範圍以特定產業取代新設公司 個人抵減 10年遞減至5%〉,《聯合報》,3/18,21版。
徐碧華,1999d,〈個人投資抵減 起始抵減10%到15% 江丙坤:可考慮〉,《聯合報》,3/24,21版。
徐碧華、王鴻薇,1999,〈促產條例獎勵對象 鎖定新設公司〉,《聯合報》,3/17,2版。
許玉君,2007a,〈企業租稅獎勵擬縮減〉,《聯合報》,2/14,B1版。
許玉君,2007b,〈第三次稅改 營所稅率 將降到全球第二低〉,《聯合報》,9/5,A5版。
許玉君,2008,〈拚財經政見 產業三法 經濟部加緊擬訂〉,《聯合報》,2/21,A2版。
許佳佳、賴昭穎、鄒秀明,2005,〈財長滅火 租稅優惠不再二擇一〉,《聯合報》,12/28,A11版。
許金龍,1998,〈十月將報政院 促產條例近期修正〉,《聯合報》,7/7,21版。
曹正芬,2006a,〈租稅優惠二選一 財部願讓步〉,《經濟日報》,7/5,A2版。
曹正芬,2006b,〈新興重要產業 免稅項目將大砍〉,《經濟日報》,9/15,A9版。
曹正芬、陳美珍、林淑媛、謝偉姝,2006,〈促產優惠拉鋸 財經兩部隔空開火〉,《經濟日報》,12/14,A9版。
陳玉華,2003,〈特稿 游揆出面 仍難整合部會 財經會談成清談〉,《中國時報》,6/11,A2版。
陳承中,1989,〈商業團體立委候選人焦點話題:稅太多 稅太重 稅不公平〉,《聯合報》,11/13,6版。
陳恆鈞,2001,〈團體分析邁向政策網絡模式的歷史進程〉,余致力、郭昱瑩、陳敦源主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頁156-165。new window
陳尚懋,1999,〈我國銀行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東海社會科學學報》,18:115-160。
陳尚懋,2007,〈台灣金融改革的政治分析〉,《東吳政治學報》,25(1):115-160。
陳秀蘭,2003,〈游揆談課富人稅 恐造成資金外流〉,《經濟日報》,8/12,4版。
陳秀蘭,2004,〈經部擬修法 租稅優惠將繳最低應納稅額〉,《經濟日報》,6/21,1版。
陳秀蘭,2005a,〈新興重要產業 應擴大獎勵〉,《經濟日報》,4/19,A7版。
陳秀蘭,2005b,〈經長:不考慮提前廢止〉,《經濟日報》,11/24,A13版。
陳秀蘭,2006a,〈條例大翻修 財部經部爭議大〉,《經濟日報》,5/11,A2版。
陳秀蘭,2006b,〈促產大翻修 租稅優惠大限縮〉,《經濟日報》,5/17,A9版。
陳秀蘭,2006c,〈營運總部擬免最低稅負 稅改 經長對財部宣戰〉,《經濟日報》,6/1,A2版。
陳秀蘭,2006d,〈新版促產條例 經部力爭五年免稅〉,《經濟日報》,11/4,A8版。
陳秀蘭、王慧馨,2007,〈新興產業 免稅範圍恐限縮〉,《經濟日報》,1/12,A9版。
陳秀蘭、陳美珍,2005,〈租稅優惠二擇一 新興產業 雙重租稅優惠不保〉,《經濟日報》,10/19,A13版。
陳秀蘭、陳美珍,2006,〈新世代租稅優惠 財部經部拔河〉,《經濟日報》,10/4,A9版。
陳秀蘭、陳碧珠、林淑媛,2007,〈產業租稅優惠 擬大幅限縮〉,《經濟日報》,2/12,A13版。
陳秀蘭、謝佳雯,2007,〈五年免稅優惠 將設上限〉,《經濟日報》,8/16,A3版。
陳美珍,1990a,〈稅務首長展望新年系列之一 邁入九○年代五大革新目標〉,《經濟日報》,1/1,6版。
陳美珍,1990b,〈財部嚴守租稅減免關卡〉,《經濟日報》,1/4,6版。
陳美珍,1995,〈財部擬訂七項改進稅制稅政重點計畫〉,《經濟日報》,8/29,11版。
陳美珍,1996a,〈兩稅合一實施否 林振國:到時候再說〉,《經濟日報》,3/21,6版。
陳美珍,1996b,〈科學園區廠商雙重租稅優惠將取消〉,《經濟日報》,4/26,2版。
陳美珍,1996c,〈財政部:公元2000年促進產升條例施行屆滿 兩稅合一最佳推動時機〉,《經濟日報》,5/23,6版。
陳美珍,1996d,〈加稅 才能擴大往後減稅空間〉,《經濟日報》,5/26,4版。
陳美珍,1996e,〈配合實施兩稅合一 營所稅率須提高到30%以上〉,《經濟日報》,6/18,2版。
陳美珍,1996f,〈實施兩稅合一 沒時間表〉,《經濟日報》,7/4,2版。
陳美珍,1996g,〈兩稅合一制 88年以前局部實施〉,《經濟日報》,7/6,1版。
陳美珍,1996h,〈兩稅合一 最快明年實施〉,《經濟日報》,8/17,2版。
陳美珍,1996i,〈新聞分析:革新稅制 營造三贏〉,《經濟日報》,8/17,2版。
陳美珍,1996j,〈股利享受27萬元免稅 擬取消〉,《經濟日報》,9/18,6版。
陳美珍,1996k,〈重要科技事業減稅範圍擴大〉,《經濟日報》,10/2,6版。
陳美珍,1996l,〈兩稅合一大轉彎 營所稅不調高〉,《經濟日報》,10/3,1版。
陳美珍,1996m,〈兩稅合一 保留盈餘課稅不溯既往〉,《經濟日報》,10/5,2版。
陳美珍,1996n,〈新聞分析 兩稅合一 目的何在?〉,《經濟日報》,10/7,3版。
陳美珍,1996o,〈實施兩稅合一 財部有隱憂〉,《經濟日報》,10/7,3版。
陳美珍,1996p,〈財部重估兩稅合一制股利所得稅負變化 企業稅負增加不超過6.7%〉,《經濟日報》,10/9,6版。
陳美珍,1997a,〈五年免稅加上投資抵減 形同享受雙重租稅優惠 高科技事業反對兩稅合一〉,《經濟日報》,6/12,11版。
陳美珍,1997b,〈新聞分析 特別獎勵 財經角力〉,《經濟日報》,8/15,3版。
陳美珍,1997c,〈新聞分析 財經兩部明爭暗鬥〉,《經濟日報》,11/2,2版。
陳美珍,1997d,〈稅法以外的股東投資抵減優惠將取消〉,《經濟日報》,12/16,2版。
陳美珍,1998a,〈兩稅合一新稅制下 企業租稅優惠何去何從 獎勵效果不大租稅減免 將刪除〉,《經濟日報》,2/2,11版。
陳美珍,1998b,〈顏慶章:兩稅合一己大幅降低投資稅負 特定產業無須再享優惠〉,《經濟日報》,3/21,11版。
陳美珍,1998c,〈產升條例 續延十年〉,《經濟日報》,9/9,2版。
陳美珍,1998d,〈產升條例如何修正 變數重重〉,《經濟日報》,10/22,10版。
陳美珍,1998e,〈創投公司租稅優惠將取消〉,《經濟日報》,12/5,10版。
陳美珍,1998f,〈(賦稅署長)王得山:個人不應續享投資抵減〉,《經濟日報》,12/17,2版。
陳美珍,1998g,〈高科技業續享租稅優惠 財部贊同〉,《經濟日報》,12/30,10版。
陳美珍,1999a,〈兩稅合一效應 各方衝擊不一 高科技業續享租稅優惠 變數大〉,《經濟日報》,1/4,21版。
陳美珍,1999b,〈財部盼與經部恢復協商〉,《經濟日報》,1/8,2版。
陳美珍,1999c,〈財部認租稅待遇不應有差異〉,《經濟日報》,1/8,10版。
陳美珍,1999d,〈高科技業延用產升條例 國庫損失慘重〉,《經濟日報》,1/13,10版。
陳美珍,1999e,〈產升條例修法 財部兩點堅持〉,《經濟日報》,1/19,2版。
陳美珍,1999f,〈立場之爭 個人股東投資抵減 財經兩部論戰〉,《經濟日報》,2/13,2版。
陳美珍,1999g,〈個人投資抵減 財經兩部各亮底線〉,《經濟日報》,3/19,2版。
陳美珍,1999h,〈盈餘轉增資適用五年免稅 財部承諾優惠不變〉,《經濟日報》,3/19,2版。
陳美珍,1999i,〈新聞幕後 政策頻頻轉彎 高潮迭起〉,《經濟日報》,3/21,2版。
陳美珍,2003,〈林全:證所稅 五到十年內不復徵〉,《經濟日報》,1/17,4版。
陳美珍,2004a,〈部分減稅產業 將提前畢業〉,《經濟日報》,5/6,2版。
陳美珍,2004b,〈選後大代誌 財部稅改時程不變,《經濟日報》,12/13,A7版。
陳美珍,2005a,〈林全:優先推動最低稅負〉,《經濟日報》,2/2,A6版。
陳美珍,2005b,〈新聞分析 租稅減免 可收不可放〉,《經濟日報》,3/22,A7版。
陳美珍,2005c,〈最低稅負制初審拍板!立院附帶決議:提前終結促產條例〉,《經濟日報》,11/25,A13版。
陳美珍,2006a,〈財部:五年免稅應自然畢業〉,《經濟日報》,6/8,A13版。
陳美珍,2006b,〈經續會跨組會議 減稅議題一面倒 退回原點〉,《經濟日報》,7/15,A7版。
陳美珍,2006c,〈要減免又要簡化 台灣神話?〉,《經濟日報》,8/11,A2版。
陳美珍,2006d,〈新興策略性產業 減稅優惠縮水〉,《經濟日報》,9/1,A13版。
陳美珍,2006e,〈何志欽:租稅獎勵取消 最低稅負可廢除〉,《經濟日報》,10/3,A9版。
陳美珍,2006f,〈外商抱怨稅負重 財部:降所得稅 非不可能〉,《經濟日報》,11/2,A13版。
陳美珍,2006g,〈財部反對〉,《經濟日報》,12/6,A9版。
陳美珍,2006h,〈所得稅減稅案 立院觸礁〉,《經濟日報》,12/19,A2版。
陳美珍,2007a,〈何志欽新春談願景 促產條例退場 全面降所得稅〉,《經濟日報》,1/5,A9版。
陳美珍,2007b,〈稅改主軸 簡化 輕稅〉,《經濟日報》,3/20,A4版。
陳美珍,2007c,〈所得稅大降 99年上路〉,《經濟日報》,3/21,A1版。
陳美珍,2007d,〈立委四版本周四對決 遺贈稅調降至40% 財部底線〉,《經濟日報》,5/8,A13版。
陳美珍,2007e,〈要求全面落日 財部:稅改取代促產〉,《經濟日報》,5/24,A3版。
陳美珍,2007f,〈雙軌改革 所得稅率將大降〉,《經濟日報》,7/13,A5版。
陳美珍,2007g,〈三次稅改啟動 大降營所稅 促產落日 可釋出1,200億減稅籌碼〉,《經濟日報》,9/5,A4版。
陳美珍,2007h,〈新聞分析 股利輕稅 才是牛肉〉,《經濟日報》,9/21,A2版。
陳美珍,2008a,〈營所稅綜所稅雙降 稅改主軸〉,《經濟日報》,1/7,A13版。
陳美珍,2008b,〈工商界五大減稅主張 難過關〉,《經濟日報》,1/9,A13版。
陳美珍,2008c,〈下月提所得稅制改革方案 何志欽:促產條例須全面落日〉,《經濟日報》,1/11,A2版。
陳美珍,2008d,〈星取消遺產稅…財部:遺產稅改革 一步一步來〉,《經濟日報》,2/19,A5版。
陳美珍,2009,〈財部:減稅短收千億 不會集中發生〉,《經濟日報》,5/28,D3版。
陳美珍、白富美,1998,〈修正產升條例 財經兩部 不再對立〉,《經濟日報》,10/10,4版。
陳美珍、李順德,1999,〈政院初步決定 個人股東投資抵減明年取消〉,《經濟日報》,2/13,1版。
陳美珍、邱沁宜,1999,〈科技業個人股東抵減延續有望〉,《經濟日報》,1/7,2版。
陳美珍、林政忠,2007,〈蔡英文出馬協調 遺贈稅修法 暫緩〉,《經濟日報》,5/10,A9版。
陳美珍、林淑媛,2007,〈自貿港區營所稅降到15% 財部反對〉,《經濟日報》,4/24,A10版。
陳美珍、林淑媛,2008,〈提振投資 減稅或補貼還要喬〉,《經濟日報》,8/29,A2版。
陳美珍、陳秀蘭,2005,〈促產條例租稅優惠 大砍〉,《經濟日報》,10/17,A1版。
陳美珍、陳秀蘭,2006,〈新興產業優惠 擬改採總量管制〉,《經濟日報》,5/11,A2版。
陳美珍、陳秀蘭、林淑媛,2005,〈租稅優惠 財部要砍 經部力爭〉,《經濟日報》,10/12,A2版。
陳美珍、陳秀蘭、謝偉姝,2007,〈產業租稅優惠將縮水 改直接補貼〉,《經濟日報》,3/22,A9版。
陳美珍、彭禎伶,1999,〈財部讓步有腹案 個人投資抵減率低於10% 為期二年〉,《經濟日報》,3/16,2版。
陳美珍、劉秀珍,1999,〈個人投資抵減僅限新興重要策略產業〉,《經濟日報》,3/20,1版。
陳素玲,1997,〈兩稅合一通過 配套成籌碼〉,《聯合報》,12/27,2版。
陳敏鳳,2005a,〈各租稅優惠項目 將訂落日條款〉,《聯合報》,3/22,B2版。
陳敏鳳,2005b,〈扁裁示 未來三年 全民增稅〉,《聯合報》,5/31,A1版。
陳敏鳳,2005c,〈扁:考量企業租稅赦免〉,《聯合報》,6/28,A11版。
陳敏鳳、陸倩瑤,2005,〈縮短貧富差距 扁指示投資教育 落實稅改〉,《聯合報》,7/12,A6版。
陳雲上,1997a,〈企業保留盈餘 將課稅〉,《聯合晚報》,12/22,7版。
陳雲上,1997b,〈顏慶章:產升條例定案 對企業沒壞處〉,《聯合晚報》,12/22,7版。
陳雲上,2007,〈6大工商團體建議:綜所稅降至30%〉,《聯合晚報》,11/22,4版。
陳博志,1999,〈產業租稅不能只看表面上的公平〉,《卓越雜誌》,174期,頁8-15。
陳逸珊,1988,〈獎投條例存廢 大勢未明〉,《聯合晚報》,12/13,3版。
陳瑞隆,2006,〈我國產業發展中政府之角色〉,《國家菁英季刊》,2 (3): 17-38。
陳鳳英,2005,〈大陸設廠 租稅優惠限縮〉,《中國時報》,4/19,A2版。
郭承天、陳尚懋、黃宗昊,2000,〈有錢大家賺?民主化對台灣金融體系的影響〉,朱雲漢、包宗和主編,《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九○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挑戰》:75-111,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郭玫君、陳美珍,2008,〈稅改定調 減稅利益歸中低所得者〉,《經濟日報》,7/24,A2版。
華英惠,1996,〈兩稅合一可能影響投資意願〉,《聯合報》,10/10,19版。
華英惠,1997,〈經部建議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延長實施〉,《聯合報》,8/22,21版。
華英惠,1998a,〈自動化投資抵減 門檻將不變〉,《聯合報》,12/2,21版。
華英惠,1998b,〈經部:絕不讓步 提政院裁決〉,《聯合報》,12/9,21版。
華英惠,1998c,〈股東抵減若取消 業界揚言外移重大投資〉,《聯合報》,12/9,21版。
華英惠,1999a,〈促產條例 兩部相爭〉,《聯合報》,1/7,2版。
華英惠,1999b,〈交集在哪裡 經部:沒有運作立委去搞提案 沒有所謂稅收短少五千億情形,而是兩千億 沒有〉,《聯合報》,1/8,3版。
華英惠,1999c,〈經部完成說帖 強調租稅優惠是投資非補貼〉,《聯合報》,1/12,21版。
華英惠,1999d,〈促產條例修正產諮會有折衷 功能性優惠 可抵營所稅〉,《聯合報》,1/17,21版。
華英惠,1999e,〈「政府將稅收減少當做產業升級的投資」〉,《聯合報》,1/21,21版。
華英惠,1999f,〈經部完成說帖 強調租稅優惠是投資非補貼〉,《聯合報》1/12,21版。
華英惠,1999g,〈促產條例租稅優惠延十年 財經兩部達共識〉,《聯合報》,2/11,3版。
華英惠,1999h,〈促產條例修正送政院 個人抵減傾向取消〉,《聯合報》,3/11,21版。
華英惠,1999i,〈經部同意縮小範圍 成熟產業不再優惠〉,《聯合報》,3/18,21版。
陸倩瑤、許玉君,2005,〈減免稅產業範圍 財經兩部鬧意見〉,《聯合報》,4/19,B2版。
莊啟宗,1993a,〈經部將檢討產諮會功能 審理議案擬產官學與民代集體運作〉,《經濟日報》,2/4,2版。
莊啟宗,1993b,〈產諮會審議會將精簡為六個〉,《經濟日報》,3/28,4版。
崔慈悌,2006,〈促產條例擬刪股東投資抵減 訂立接續性法案〉,《工商時報》,5/31,A10版。
喬中珏、黃芳玫、羅竹平、呂雅茹,2010,〈委外生產與研發投資對台灣薪資結構之影響〉,《台灣經濟論衡》,8 (11): 27-51。
第六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2007,〈共同與分組議題結論〉,第六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網站,http://www.cnfi.org.tw/indmeeting/ppt/ending-all.pdf。
張玉文,1996a,〈小而美 未來政府走向〉,《聯合報》,1/28,12版。
張玉文,1996b,〈最快今天向行政院長報告 兩稅合一轉彎 輸贏換邊〉,《聯合報》,10/4,19版。
張芷,2008,〈兩岸科技業租稅優惠比較〉,《經濟日報》,6/13,A17版。
張海琳,1996a,〈財經政策 將延續過去一貫作風〉,《經濟日報》,3/24,2版。
張海琳,1996b,〈徐立德:兩稅合一勢在必行〉,《經濟日報》,4/9,2版。
張海琳,1996c,〈逐步取消租稅優惠 一年內提具體作法〉,《經濟日報》,4/14,2版。
張海琳,1996d,〈營業稅率提高 勢在必行〉,《經濟日報》,5/27,2版。
張海琳,1997,〈部分零組件、裝配業在台生產缺乏競爭力 經建會盼放寬高科技投資大陸〉,《經濟日報》,10/5,2版。
張海琳,1998,〈擴大內需 財金配套措施出籠〉,《經濟日報》,8/18,2版。
張海琳,1999,〈個人投資起始抵減率考慮10%~15%〉,《經濟日報》,3/24,2版。
張國仁,2005,〈促產條例/民進黨立委提案修正 刪設備投抵 移作研發獎勵〉,《工商時報》,4/5,4版。
黃少芳,1989,〈獎投條例替代案投石問路 工業局提說明向陳履安報告〉,《聯合晚報》,3/1,3版。
黃少芳、林美姿,1989,〈獎投條例 脫胎換骨 擬成經濟發展條例〉,《聯合晚報》,2/16,3版。
黃仁德、胡貝蒂,2006,《台灣租稅獎勵與產業發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黃玉珍,1997a,〈高科技業有效稅率低〉,《經濟日報》,6/6,2版。
黃玉珍,1997b,〈五年免營所稅和股東投資抵減兩項措施 財部堅持高科技產業優惠二選一〉,《經濟日報》,7/27,2版。
黃玉珍,1997c,〈產業升級 該不該獎 財部很反對 擔心課不到稅〉,《經濟日報》,12/27,3版。
黃玉珍,1998a,〈實施兩稅合一 企業可享五年免稅投資抵減優惠〉,《經濟日報》,3/27,1版。
黃玉珍,1998b,〈高科技業公私兼享租稅優惠 難〉,《經濟日報》,8/12,2版。
黃玉珍,2004,〈獎勵產業發展 不排除新增退稅〉,《經濟日報》,1/30,6版。
黃玉珍,2005,〈避開最低稅負 新興產業租稅優惠末班車 周六截止〉,《經濟日報》,12/30,A5版。
黃昭勇,1999a,〈另一種聲音 釐清政商關係未被採納 民進黨:政院誠意不夠〉,《經濟日報》,2/14,2版。
黃昭勇,1999b,〈蕭揆:未聽過有黨營事業〉,《經濟日報》,3/3,2版。
黃美祝、李映茹,2009,〈最低稅負制對企業租稅負擔影響之研究-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之比較〉,《當代會計》,10 (2): 189-224。new window
黃建興、黃鈺茹,2002,〈租稅優惠與其他非租稅獎勵工具之比較研究〉,《經濟研究》,2:71-90。new window
黃素娟,1989a,〈投資抵減辦法生生不息〉,《聯合報》6/4,30版。
黃素娟,1989b,〈選舉症候群 財經部門討好選民?〉,《聯合報》6/4,30版。
黃深潭,1983,〈鼎談會 有關制定工業發展條例問題 上篇〉,《經濟日報》,1/29,3版。
黃詩凱,2007,〈反產業三法 稅改聯盟揚言罷工〉,《工商時報》,11/24,B2版。
黃嘉裕,1998a,〈去蕪布新邁向科技島 特別報導(3) 產官紙上獻策 呼籲重視研發與人才〉,《經濟日報》,2/11,27版。
黃嘉裕,1998b,〈產技法今年完成立法 難〉,《經濟日報》,5/15,26版。
黃嘉裕,1999,〈人物專訪 黃重球 經濟部技術處長 科專不會忽視中小型高科技公司〉,《經濟日報》,4/2,26版。
黃韻珊,1983a,〈現行獎勵類目要取消?〉,《經濟日報》,5/25,2版。
黃韻珊,1983b,〈獎勵條例修正範圍將縮小 若干規定仍甚具特色〉,《經濟日報》,9/22,2版。
黃耀輝,1999,〈國際產業政策與經驗之比較〉,《財稅研究》,31 (3): 12-29。new window
曾巨威,2002,《各項租稅稅基侵蝕之全面檢討》,行政院財政改革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曾增勳,1989,〈獎投條例有了新替代方案〉,《聯合報》,3/2,6版。
曾憲文,2003,〈為吸引外商 設營運總部 擬從免就源扣繳著手〉,《工商時報》,1/10,9版。
曾憲文,2005a,〈財部磨刀霍霍 產升租稅優惠可能提早緊縮〉,《工商時報》,3/23,4版。
曾憲文,2005b,〈新興產業優惠限縮 財經兩部交鋒〉,《工商時報》,8/20,12版。
曾憲文、于國欽,2004,〈經部:現階段不宜取消促產條例〉,《工商時報》,4/9,5版。
曾憲文、崔慈悌,2003,〈科學工業認定標準草案 出爐〉,《工商時報》,1/8,4版。
楊汝椿,1997,〈兩稅合一 財經兩部同床異夢〉,《聯合晚報》,12/27,4版。
單厚之,1999a,〈促產條例延否?〉,《聯合報》,1/8,3版。
單厚之,1999b,〈立院通過促產條例 延展十年〉,《聯合報》,12/29,8版。
彭威晶,1999,〈立委建議尋找朝野共識總統出面邀集召開跨黨派財經會議〉,《聯合報》,1/2,3版。
葉明憲、徐淑雯,1987,《貿易手冊》,台北: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葉萬安,2011,《從管制到開放:台灣經濟自由化的艱辛歷程》,台北:天下文化。
楊文琪,2005,〈林全:租稅獎勵 偏重少數企業〉,《經濟日報》,9/19,A13版。
楊汝椿,1999,〈經部動怒 否認運作提案〉,《聯合晚報》,1/7,2版。
楊美玲,2007,〈稅改戰爭 富人降稅 2前財長背書?〉,《聯合晚報》,11/9,3版。
楊森隆,1983,〈潛望鏡 修訂獎勵投資條例,討論熱烈 財經兩部見解不同,且待統一〉,《經濟日報》,7/12,2版。
楊開煌,1998,〈中共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及其爭議與反省〉,《東亞季刊》,20(2): 27-44。new window
楊穆郁,2007,〈何志欽:營所稅17.5% 只是選項〉,《工商時報》,9/11,A10版。
經建會,〈十九點財經改革方案〉,經建會網站,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2478。
經濟日報,1970,〈潛望鏡 孫運璿 別開生面的早餐會 工商界 心頭有話暢所欲言〉,1/4,2版。
經濟日報,1981,〈如何發揮公會功能? 內政部已擬具辦法 六項經濟事務將委公會代辦〉,《經濟日報》,10/9,5版。
經濟日報,1983,〈加速工業升級 工業發展條例 經部爭取訂定〉,7/30,2版。
經濟日報,1984,〈工業發展條例及貿易法 經部暫緩提出立法〉,8/2,1版。
經濟日報,1985a,〈經革會財稅組確定工作方向 決本減輕稅負大前提〉,5/9,1版。
經濟日報,1985b,〈工業發展條例內容 政府干預成份太多〉,11/28,2版。
經濟日報,1985c,〈社論:評擬議中的工業發展條例〉,12/7,2版。
經濟日報,1986a,〈徐國安談廣義的自由化〉,8/23,2版。
經濟日報,1986b,〈獎勵投資條例實施屆滿後 財部將另訂租稅獎勵措施〉,9/26,2版。
經濟日報,1986c,〈徐國安談產業政策釐訂 盼公會產諮會發揮功能〉,10/19,2版。
經濟日報,1986d,〈五年免稅及投資抵減規定 獎投條例實施屆滿後廢止〉,10/22,2版。
經濟日報,1986e,〈財經幕後 為稅改會將來工作鋪路 獎投條例存廢暫停研究〉,11/28,2版。
經濟日報,1986f,〈重擬工業發展條例〉,12/1,2版。
經濟日報,1987a,〈獎投條例實施屆滿後 各項措施將予普遍化〉,1/17,2版。
經濟日報,1987b,〈獎投條例的優惠稅率 應擴大施行每一行業〉,8/9,2版。
經濟日報,1987c,〈侵蝕稅基扭曲總體資源 獎勵投資條例可以休矣〉,9/24,2版。
經濟日報,1987d,〈執政黨中常會昨天通過 獎勵投資條例不再延長〉,12/17,2版。
經濟日報,1987e,〈全國商業會議閉幕〉,12/24,12版。
經濟日報,1987f,〈激勵民間研究發展擬採突破性做法 下年度起開放科技專案計畫 供民營企業作「無償式」參與〉,12/30,2版。
經濟日報,1988a,〈「獎投條例」屆期停辦 工業局完成因應對策〉,4/18,2版。
經濟日報,1988b,〈投資抵減應該繼續延長實施嗎?〉,4/22,2版。
經濟日報,1988c,〈工商界會見俞揆‧談些什麼?〉,5/1,2版。
經濟日報,1988d,〈賦改會建議取消現有各種租稅獎勵〉,10/16,2版。
經濟日報,1988e,〈獎投條例停止後已擬因應對策 加速折舊辦法擴大適用〉,11/21,2版。
經濟日報,1988f,〈獎勵投資改按「功能別」〉,11/29,2版。
經濟日報,1988g,〈獎投條例屆滿後何去何從?〉,12/1,13版。
經濟日報,1988h,〈所得稅率原地踏步 立委審議同聲不滿〉,12/1,13版。
經濟日報,1988i,〈獎投條例存廢 看議事功能 立院再吵難如期歸併立法〉,12/10,2版。
經濟日報,1989a,〈生產事業輸入設備免稅優惠 獎投條例期滿後將予取消 船聯會建議修正稅法繼續獎勵航運〉,1/16,2版。
經濟日報,1989b,〈改革企業賦稅從營所稅著手 累進稅率毫無意義 應改採單一比例稅率〉,1/18,3版。
經濟日報,1989c,〈工總領軍 赴美打拚〉,1/31,2版。
經濟日報,1989d,〈獎投條例激勵投資意願 上市公司亟盼延長實施〉,2/3,10版。
經濟日報,1989e,〈獎投條例明年功成身退 經濟發展條例繼起接棒〉,2/16,2版。
經濟日報,1989f,〈獎投條例有存在必要 穩定匯率看政府決心〉,2/24,2版。
經濟日報,1989g,〈產業界建議獎投條例屆期後 取消儲蓄36萬免稅優惠 降低營所稅邊際稅率〉,3/8,2版。
經濟日報,1989h,〈經貿拋錨了﹗「修法」再出發 工商界籲政府儘速修正不合時宜的財經法規〉,3/20,2版。
經濟日報,1989i,〈中小企發展條例捲土重來 將增列具體可行措施〉,3/23,2版。
經濟日報,1989j,〈經部六大法案 急著出爐〉,4/25,2版。
經濟日報,1989k,〈賦改會規劃改進稅制藍圖〉,6/4,2版。
經濟日報,1989l,〈讓科技工業延續獎投優惠〉,6/5,2版。
經濟日報,1989m,〈產業升級條例好事多磨〉,6/13,2版。
經濟日報,1989n,〈促進產業升級租稅減免〉,6/15,2版。
經濟日報,1989o,〈中小企發展條例鬧雙胞 立委:我們曾獲李揆支持〉,6/22,2版。
經濟日報,1989p,〈對制定「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看法〉,11/11,2版。
經濟日報,1991,〈服務業投資抵減有譜了〉,1/11,2版。
經濟日報,1995,〈社論 租稅負擔與納稅環境〉,10/30,2版。
經濟日報,1996,〈85年度 營所稅成長率創近十年最低 財部分析原因:1企業外移2經濟不景氣3產升條例減免過大〉,9/6,6版。
經濟日報,1998a,〈顏慶章:兩稅合一已大幅降低投資稅負 特定產業無須再享優惠〉,3/21,11版。
經濟日報,1998b,〈社論 蕭萬長內閣面臨的經濟考驗〉,9/1,2版。
經濟日報,1999a,〈年底前通過盈餘轉增資 股利仍可緩課〉,9/6,1版。
經濟日報,1999b,〈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範圍縮小〉,12/25,2版。
經濟日報,2000,〈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重新檢討〉,6/17,5版。
經濟日報,2001,〈新興策略性產業 五年租稅優惠〉,2/16,1版。
經濟日報,2004,〈社論選舉利多與財政沉淪〉,《經濟日報》,10/29,A2版。
經濟日報,2005a,〈社論 稅制改革豈能避重就輕、虛應故事?〉,2/4,A2版。
經濟日報,2005b,〈社論 企業少繳稅誰該負責?〉,3/4,A2版。
經濟日報,2005c,〈新興策略產業 新增畢業條款〉,3/19,A6版。
經濟日報,2005d,〈促產條例租稅優惠 大砍〉,10/17,A1版。
經濟日報,2006,〈新興策略產業 適用門檻提高〉,1/2,A13版。
經濟日報,2007a,《經濟日報四十周年紀念文集》,台北: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
經濟日報,2007b,〈公司最低資本額 研擬取消〉,12/13,A9版。
經濟日報,2008,〈1,500億元減稅紅包!傳產業樂透 降幅達四成〉,2/21,A3版。
經濟部,1989,《全國工商發展策略研討會報告書》,台北:經濟部。
經濟部,1992,《經濟部公報》,24 (5)。
經濟部,1997,《經濟部公報》,29 (28)。
經濟部工業局,2009,〈促產條例租稅優惠及產業創新條例〉,經濟部企業輔導網站,http://assist.nat.gov.tw/GIP/wSite/UpLoad/download/40151_64045138890.pdf。
經濟部統計處,1999,《製造業經營實況調查》,台北:經濟部。
廖俊松,1996,〈「發展式國家機關」模型:日本、台灣、南韓的經濟發展經驗〉,《空大行政學報》,6: 271-288。
廖敏如,1999,〈江丙坤已向財政部警告〉,《聯合報》,2/28,4版。
廖慶洲,1984,〈從俞揆約見辜振甫 蠡測未來財經政策走向〉,《經濟日報》,5/27,2版。
廖慶洲,1985,〈產業諮詢委會 人、財都不缺 能否有作為.大家拭目以待〉,《經濟日報》,4/12,2版。
遠見雜誌編輯部,1989,〈李國鼎親述台灣經驗(一)-適當的時機、適當的政策〉,《遠見雜誌》,33期,頁49-56。
熊傳慧、張海琳,1997,〈內閣交替透視財經政策 景氣攀升仍有好景〉,《經濟日報》,8/20,3版。
潘大可,1989a,〈獎投條例屆滿後因應對策的探討 財經兩部各自擬案相距甚遠 獎投廢止進入讀秒宜速定向〉,《經濟日報》,6/28,5版。
潘大可,1989b,〈一切為選票?財部前倨後恭〉,《經濟日報》,11/9,2版。
潘大可、許啟智,1989,〈訪財政部長郭婉容談施政重點〉,《經濟日報》,1/1,2版。
鄭文珠,1989a,〈獎投條例屆滿後因應對策的探討 改善租稅環境勝於片面獎勵 經部宜重創造優良投資環境〉,《經濟日報》,6/29,5版。
鄭文珠,1989b,〈經部提議租稅減免條款 財部照單全收 產業升級條例明朗化〉,《經濟日報》,11/8,2版。
鄭任汶,2005,〈綠委批,台積聯電繳稅負30億〉,《中國時報》,2/21,1版。
鄭圭雯、林文義,2004,〈技術入股課稅緩衝五年〉,《工商時報》,5/28,1版。
鄭秋霜、彭偵伶,1999,〈產升條例論戰 經部:爭到那兒沒有底線〉,《經濟日報》,3/18,2版。
黎玉麟,2001,《兩稅合一對現行租稅獎勵措施減免效果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劉秀珍,1997,〈經部擬擴大高科技業減免稅〉,《經濟日報》,10/10,2版。
劉秀珍,1999a,〈保留個人股東投資抵減 經部將續爭取敗部復活〉,《經濟日報》,2/14,4版。
劉秀珍,1999b,〈新興重要策略產業 應符合兩大 兩高 兩低六原則〉,《經濟日報》,3/30,2版。
劉秀珍、夏淑賢,1999,〈蕭揆說明施政 確實拉抬景氣 暫採擴張政策〉,《經濟日報》,1/1,2版。
劉秀珍、陳美珍,1999,〈個人投資抵減率 財經兩部拉鋸戰〉,《經濟日報》,2/12,3版。
劉芳瑢,1987,〈獎勵投資條例之經濟效益評估意見調查〉,《經濟日報》,9/24,2版。
劉時榮,2003,〈立委:抗煞護士繳的稅 比大企業還多〉,《聯合報》,6/1,A3版。
蔡英文,1994,〈我國加入GATT與產業政策法律的修改〉,「加入GATT對我國法律之影響與業界之因應」(12月8日),台北:財團法人台大法學基金會、台大法律學系。new window
蔡美娜,2010,〈我國GDP初次分配結構之探討〉,《主計月刊》,8 (656)。
蔡朝安,2006,〈資誠 企業智識園地 研發費用投資抵減稅務爭議〉,《經濟日報》,8/25,A13版。
蔡惠萍、羅緗綸,2005,〈立委:台積、聯電八年繳稅負卅億〉,《聯合報》,2/22,A2版。
蔡瑞胸、吳中書、陳建福,2004,〈台灣出口訂單與出口關聯性之探討〉,《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4 (2): 129-158。new window
魯炳炎,2003,〈我國工業專用港轉型改制為工商綜合港之公共政策觀點──政策網絡與政策變遷的應用〉,《政治科學論叢》,19: 255-296。new window
黎珍珍,2003,〈促產條例修正 傳產五年免稅〉,《中國時報》,1/8,4版。
鄭文珠,1993,〈經部決加強產諮會功能〉,《經濟日報》,3/8,2版。
鄭文珠、劉惠臨,1991,〈產諮會角色轉型未達成普遍共識〉,《經濟日報》,11/25,2版。
鄭惠仁,2005,〈前三百大 只繳56億元〉,《聯合報》,8/7,A4版。
監察院,2011,《調查報告(派查字號0990800081)》,台北:監察院。
聯合報,1983a,〈社論:自修正獎勵投資條例到訂定經濟發展法〉,7/14,2版。
聯合報,1983b,〈獎勵投資條例修正方向 亟宜制訂經濟發展條例〉,7/31,1版。
聯合報,1983c,〈工業發展條例積極草擬 決依自由經濟精神立法〉,8/14,2版。
聯合報,1983d,〈經濟部決重訂工業發展條例 尊重自由市場機能減少干預〉,12/7,1版。
聯合報,1984a,〈社論:工業發展條例草案令人失望〉,5/8,2版。
聯合報,1984b,〈幕前幕後 兩項經濟法案 面臨合併命運〉,6/23,2版。
聯合報,1986a,〈經濟自由化‧應訂時間表 汽車等關稅‧宜逐年降低〉,7/26,2版。
聯合報,1986b,〈財政部積極規劃稅制改革 將以新稅法取代獎投條例〉,10/12,1版。
聯合報,1986c,〈稅制改革‧積極研究〉,10/19,2版。
聯合報,1987a,〈獎勵投資條例檢討完成 經建會促採雙軌稅率〉,12/1,2版。
聯合報,1987b,〈減稅獎勵投資效果不彰 建立公平稅制刻不容緩〉,12/17,2版。
聯合報,1988a,〈獎投條例.外資受惠 本國廠商.多未採行〉,6/14,4版。
聯合報,1988b,〈獎勵投資政策 將作重大變革 功能替代業別 免除機器關稅〉,2/26,11版。
聯合報,1988c,〈以投資抵減取代獎勵投資 機械業提建議盼政府採納〉,3/8,15版。
聯合報,1988d,〈投資抵減‧反對延期〉,5/3,11版。
聯合報,1988e,〈獎投條例中租稅優惠 將大幅納入相關法令〉,5/5,11版。
聯合報,1988f,〈投資抵減‧一了百了〉,5/14,11版。
聯合報,1988g,〈獎投條例真要廢止?〉,12/2,6版。
聯合報,1988h,〈相關稅法趕不及 經建會經部看法不謀而合 獎投條例醞釀適度延長〉,12/3,6版。
聯合報,1988i,〈俞揆提示:獎投條例期滿不再延長〉,12/28,6版。
聯合報,1989a,〈獎投條例廢止 醞釀代打方案〉,1/10,6版。
聯合報,1989b,〈未來工業發展 注重功能性獎勵〉,1/31,6版。
聯合報,1999a,〈贊成 工商代表要求 促產條例延長〉,1/9,21版。
聯合報,1999b,〈社論:產業政策應以促進競爭為主〉,12/30,2版。
聯合報,2005a,〈高科技反彈 最低稅負制踩煞車〉,2/25,B1版。
聯合報,2005b,〈促產條例獎勵 將採總量管制〉,3/19,B2版。
聯合報,2005c,〈政策急轉 科技業限縮免稅 明年不實施〉,12/27,B2版。
聯合晚報,1988,〈國建會點滴 獎投條例 可以休矣〉,7/29,2版。
聯合晚報,1994,〈政策走回頭路 利委使力?〉,12/24,4版。
閻鳳婷,1998,〈經濟部:會做必要調整〉,《經濟日報》,1/14,11版。
賴昭穎,2005a,〈初審過關 最低稅負 600萬起開徵〉,《聯合報》,11/24,A6版。
賴昭穎,2005b,〈限縮租稅優惠喊卡 財部戰術戰略都錯〉,《聯合報》,12/28,A11版。
賴昭穎,2006,〈明年稅改 降促產優惠 降綜所稅率〉,《聯合報》,12/19,A6版。
賴昭穎,2007a,〈財長:促產條例應限縮範圍〉,《聯合報》,1/5,B5版。
賴昭穎,2007b,〈稅改案 立委:搞利多 輔選蘇〉,《聯合報》,3/22,A10版。
賴昭穎,2007c,〈股利所得免稅 財長允諾考慮〉,《聯合報》,9/21,B2版。
賴燕芳,1996,〈兩稅合一 三大工商團體改口支持〉,《經濟日報》,10/9,2版。
薛化元,2004,《臺灣歷史辭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薛孟杰,2007a,〈立委提案 限縮促產獎勵〉,《工商時報》,1/8,A11版。
薛孟杰,2007b,〈執政黨立委提案免徵營所稅優惠,僅能以實收資本額為限,而非投資總額〉,《工商時報》,1/12,A12版。
薛翔之,2007,〈業界走一遭 林全、顏慶章成稅改先鋒〉,《工商時報》,11/26,A5版。
檔案管理局,2008,《發展經濟再創奇蹟 : 百件經濟重要檔案導引手册》,台北:檔案管理局。
蕭芳明,1986,〈重擬工業發展條例〉,《經濟日報》,12/1,2版。
蕭峯雄,1994,《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臺灣的經驗》,台北:遠東經濟硏究顧問社。
蕭峯雄,1997,《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分析》,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蕭維文,1989,〈獎勵產業升級範圍決大幅放寬〉,《經濟日報》,11/30,2版。
蕭維文,1993,〈劉泰英辭台經院院長 拒證實是否接國民黨財委會主委〉,《經濟日報》,2/28,4版。
總統府,1981,《總統府公報》,第3898號。
總統府,1982a,《總統府公報》,第4026號。
總統府,1982b,《總統府公報》,第4041號。
總統府,1986,《總統府公報》,第4553號。
總統府,1987,《總統府公報》,第4864號。
總統府,1992,《總統府公報》,第5598號。
總統府,1993,《總統府公報》,第5699號。
總統府,1994,《總統府公報》,第5862號。
總統府,1995a《總統府公報》,第5996號。
總統府,1995b,《總統府公報》,第6036號。
謝佳珍,2008,〈行政院稅改方案 謝長廷肯定〉,《中央社》,2/21。
謝佳雯,2007,〈產業三法 爭取租稅優惠續存〉,《經濟日報》,11/13,A16版。
謝偉姝,2005a,〈新閣願景 健康台灣年 總統提三大議題期許新閣〉,《經濟日報》,2/2,A6版。
謝偉姝,2005b,〈總統國慶演說 揭示六大改革〉,《經濟日報》,10/11,A2版。
謝偉姝,2007,〈廢止遺贈稅 綠營立委連署〉,《經濟日報》,3/1,A14版。
謝偉姝、陳美珍,2006,〈陳總統:持續擴大稅基 追求賦稅公平〉,《經濟日報》,1/2,A13版。
謝偉姝、陳美珍,2007,〈創投租稅獎勵 可望敗部復活〉,《經濟日報》,2/2,A9版。
謝偉姝、陳秀蘭、曹正芬,2006,〈新世代產業租稅獎勵 全盤推翻〉,《經濟日報》,7/28,A2版。
龍益雲,1999,〈北區國稅局長看產升條例翻修 張盛和:科技業股東免稅 不公平〉,《經濟日報》,1/11,10版。
瞿宛文,2011,〈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刋》第84期,頁243-288。new window

貮、外文部分
Aiginger, Karl and Susanne Sieber. 2006. “The Matrix Approach to Industrial Polic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 20 (5): 573–601.
Amsden, Alice H. 1985. “The State a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eds. Peter B. Evans and et a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8-106.
Amsden, AliceH. 1989. Asia’s Next Giant-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umgartner, F. K. and B. D. Jones. 1993. 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Beckert, J. 1999. “Agency, entrepreneur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role of strategic choice and institutionalized practices in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 Studies 20(5): 777-799.
Benson, J. Kenneth. 1975. “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as a Political Econom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 229-249.
Bichard, Shannon Lee. 2001.Agenda Setting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The framing of political campaign reform in 1999.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Florida.
Block, Fred. 1987. Revising State Theory: Essays on Politics and Postindustrialism.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 . 2008. "Swimming Against the Current: The Rise of a Hidden Developmental St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Politics & Society 36: 169-206.
Bonoli, G. 2001. “Political Institutions, Veto Points, and the Process of Welfare State Adaptation.” In The New Polit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ed. P. Piers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aybrooke, David and Charles E. Lindblom. 1963. A Strategy of Decision: Policy Evaluation as a Social Process. New York: Free Press.
CEPD(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980.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Taipei: CEPD.
─ . 2001.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Taipei: CEPD.
Chibber, V. 2002. “Bureaucratic ration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7 (4): 951-89.
Chu, Yun-han. 1994. “The Realignment of Business-Government Relations and Regime Transition in Taiwan.” In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in Industrializing Asia, ed. Andrew MacIntyr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12-141.
Clark, Cal, and Changhoon Jun. 2002. “Implications of the Asian Flu for Developmental State Theory: The Cases of South Korea and Taiwan.” Asian Affairs 29(1): 16-41.
Cobb, R. W, and C. D. Elder. 1983. Participating in American Politics: The Dynamics of Agenda-building. (2nd ed.).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ohen, Michale D., James G. March, and Johan P. Olsen. 1972. “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 (1): 1-25.
Demetriades, Panicos O. and Bassam A. Fattouh. 1999. “The South Korean Financial Crisis: Competing Explanations and Policy Lessons for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75(4): 779-792.
De Vries, Michiel S. 2010. The Importance of Neglect in Policy-Making. UK: Palgrave Macmillan.
Deyo, F. 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Doner, Richard F. 1992. “Limits of State Strength: Toward an Institutionalist Vie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orld Politics 44 (3): 398-431.
Doren, G. B. and R. W. Phidd. 1983. Canadian Public Policy: Ideas, Structure, Process. Toronto: Methuen.
Dowding, K. 1995. “Model or metaphor?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Policy Network Approach,” Political Studies 43 (1): 136-158.
─. 2001. “There Must be End to Confusion: Policy Networks, Intellectual Fatigue, and the Need for Political Science Methods Courses in British Universities,” Political Studies 49: 89-105.
Dubnick, Mel and Lynne Holt. 1985. “Industrial Policy and the States,” Publius 15 (1): 113-129.
Evans, P. 1992 "The State as Problem and Solution: Predation, Embedded Autonomy,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Adjustment: International Constraints, Distributive Conflicts, and the State, eds. Stephan Haggard and Robert R. Kaufma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39-181.
─. 1995. Embedded Autonomy: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reeman, J. L. 1965. The Political Process. New York: Random House.
Gozenbach, W. F. 1992. “A Time-Series Analysis of the Drug Issue, 1985-1990: The Press, the President, and Public Opin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4: 126-147.
Greene, J. Megan. 2008. The Origins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Taiwan: Science Policy and the Quest for Moderniza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upta, S., and K. Newberry. 1997. “Determinants of the variability in corporate effective tax rates: Evidence from longitudinal data.”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6 (1): 1-34.
Hacker, Jacob S. and Paul Pierson. 2002. “Business Power and Social Policy: Employer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Welfare State.” Politics Society 30(2): 277-325.
Haggard, S. 1990. Pathways from the Periphery: the Politics of Growth in the Newly Industrialising Countri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200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Haggard,S., Chung H. Lee and Sylvia Maxfield. 1993. The Politics of 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ajer, M. A. 1995. The Politics of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Policy Proces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Hall, Peter A. 1988. “Policy paradigms, social learning and the state.” Paper presen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 1989. “Conclusion: The political power of economic ideas.” In The Political Power of Economic Ideas: Keynesianism Across Nations, ed. P. A. Hal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61-392.
─. 1990. “Policy Paradigm, Experts, and the State: The Case of Macroeconomic Policy-making in Britain.” In Social Scientists, Policy, and the State, eds. S. Brooks and A. G. Gagnon. New York: Praeger, 53-78.
─. 1993. “Policy paradigms, social learning, and the state: The Case of Economic Policymaking in Britain,” Comparative Politics 25 (3): 275-296.
Hatch, F. Hatch. 2010. Asia''s flying geese: how regionalization shapes Japa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eclo, H. 1974.Modern social politics in Britain and Sweden: from relief to income maintenance.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Horiuchi, Akiyoshi. 2000. “Japan’s Bank Crisis and the Issue of Governance.” In Reform and recovery in East Asia: the Role of the State and Economic Enterprise, ed. Drysdale, Peter. London: Routledge, 28-58.
Howlett, Michael. 2002. "Do Networks Matter? Linking Policy Network Structure to Policy Outcomes: Evidence from Four Canadian Policy Sectors 1990-2000."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5 (2): 235-267.
Johnson, Chalmers. 1982.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ones, B D. & F R. Baumgartner. 2005. The Politics of Attention: How Government Prioritizes Problem.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assim, Hussein. 1993. “Policy Networks, Networks and European Union Policy-Making: a Sceptical View,” West European Politics 17(4): 15–27.
─. 1994. “Policy Networks, Network and European Union Policy Making: Skeptical View.” West European Politics 17: 15-27.
Katzenstein, Peter J.. 1978. Between Power and Plenty, Foreign Economic Politic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tates.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Kawai, Masahiro. 2000. “East Asian Economic Recovery and Structure Reform.” Paper read at Development Thinking at the Millennium. Paris, France.
Kingdon, John W. 1984.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1994. “Agendas, Ideas, and Policy Change.” In New Perspectives on American Politics, eds. Lawrence C. Dodd and Calvin Jillson.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215-229.
─. 1995.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 2003.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2nd ed. New York: Longman.
Klijn, E. 1997. “Policy Networks: An Overview,” In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 et al. W. J. Kickert. London: Sage.
Kondoh, Hisahiro. 2002. “Policy Networks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during the democratic era,” Pacific Review 15(2), 225-244.
König, T. 1998. “Introduction: Modeling Policy Network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10(4): 387–388.
Lamothe, Meeyoung Song. 2000. Analysis of Agenda-Setting Patterns and Policy Consequences in American Drug Polici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Florida.
Laumann, Edward O. and David Knoke. 1987. Organizational State: Social Choice in National Policy Domains. Madison. Wis.: University Wisconsin Press.
Leftwich, Adrian. 1995. “Bring politics back in: Towards a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s Studies 31 (3): 400-431.
Lindblom, Charles. 1959. “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 421-440.
Lowi, Theodore J. 1964. “American Business, Public Policy, Case Studies, and Political Theory.” World Politics. 16(4): 677-715.
Lukes, Steven. 1974. Power: a Radical View. London: Macmillan.
Majone, G. 1989. Evidence, Argument, and Persuasion in the Policy Proces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rsh, D. and R. A. W. Rhodes. 1992. Policy and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Marsh, D. and Martin J. Smith. 2001. “ 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Do Political Science: On Different Ways to Study Policy Networks.” Political Studies 49: 528-541.
Midgal, Joel S. 1988.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ills, Mike and Michael Saward. 1994. “A Very Well in Practice, But What about Theory? A Critique of the British Idea of Policy Networks.”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tudies 1: 79-92.
Mulgan, Aurelia George. 2006. Japan''s Agricultural Policy Regime. New York : Routledge.
Niskanen, William A. 1994. Bureaucracy and public economics. USA: Edward Elgar.
Ó Riain, Seán. 2004. State Development and the Global Economy: Developmental Network Stat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ppi, Franz Urban and Christian H. C. A. Henning. 1998. “Policy Networks: More Than A Metaphor.”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10: 553-575.
Pempel, T. J. 1999. “The developmental regime in a changing world economy.” In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ed. M. Woo-Cuming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37-181.
Peters, B. Guy. 1998. “Policy Networks: Myth, Metaphor and Reality,” In Comparing Policy Networks, ed. D. Marsh.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1-32.
Polsby, N. 1984. Political Innovation in Americ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oulantzas, Nicos 1973.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Classes. London: Verso.
Reich, B. Robert. 1983. “An Industrial Policy of the Right.” The Public Interest 73: 3-17.
Rhodes, R.A.W.1997.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Press.
Richardson, J. 2000. “Government, interest groups and policy change,” Political Studies 48(5): 1006–1025.
Riker, William H. 1982. Liberalism Against Populism :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choice. San Francisco: W.H. Freeman.
─. 1986. The art of political manipul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ipley, R. and G. Franklin. 1981. Congress, the Bureaucracy and Public Policy. Homewood, III.: Dorsey Press.
Robert, N. C. and P. J. King. 1996. Transforming Public Policy: Dynamics of Policy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Rogers, Everett M. and James W. Dearing. 1988. “Agenda-Setting Research: Where It Has Been, Where Is It Going?” In Communication Yearbook, ed. James A. Anderson.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555-594.
Pralle, Sarah B.. 2006. Branching Out, Digging In: Environmental Advocacy and Agenda Setting.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Rubin, Rebecca, B., Alan M. Rubin, Paul M. Haridakis, Linda J. Piele. 2000.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trategies and Sources. Belmont, CA.: Wadsworth.
Sabatier, Paul A.. 1988. “An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of Policy Change and the Role of Policy-Oriented Learning Therein.” Policy Science 21: 129-168.
Sabatier, Paul A. and Hank C. Jenkins-Smith. 1993.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 1999. "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An Assessment,”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ed. Paul Sabatier,Boulder. CO: Westview.
Schattschneider, E. E. 1960. The Semisovereign People. Hinsdale, Ill.: Dryden Press.
Singer, Otto. 1990. “Policy Communities and Discourse Coalitions: The Role of Policy Analysis in Economic Policy Making.” Science Communication 11(4): 428-458.
Skocpol, Theda. 1979.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oroka, Stuart. 2002. “Issue Attributes and Agenda-Setting by Media, the Public, and Policymakers in Can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14 (3): 264-285.
Stone, D. A. 1988. Policy, Paradox and Political Reas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Thelen, K. and S. Steinmo. 1992.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eds. S. Steinmo, K. Thelen and F. Longstret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 Press, 1-32.
Thomas, K. W. 1976.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In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 Psychology, ed. Marvin D. Dunnette. Chicago: Rand McNaiiy, 889-935.
True, James L., Bryan D. Jones, and Frank R. Baumgartner. 1999. “Punctuated-Equilibrium Theory.”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ed. Paul A. Sabatier.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97-115.
Tsebelis, G. 2002. Veto Players: Ho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Work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de, Robert.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eiss, Linda. 1998. “The Sources of State Capacity.” In The Myth of the Powerless Stat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4-40.
─. 2003. “Guiding Globalisation in East Asia: New Roles for Old Developmental States.” In Stat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Bringing Domestic Institutions Back in, ed. Weiss, Lind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45-270.
Weiss, Linda, and Elizabeth Thurbon. 2004.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Governing the Market in Times of Uncertainty.” Issues & Studies 40(1): 61-72.
White, Gordon, and Robert Wade. 1988. “Developmental States and Markets in East Asia: An Introduction.” In Developmental States in East Asia, ed. Gordon White.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1-29.
Wilson, Carter A. 2000. “Policy Regimes and Policy Change.”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20: 247-274.
Wong, Joseph. 2004. “The adaptiv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East Asia.” Journal of East Asia Studies 4 (3): 345-362.
Woo-Cumings, Meredith. 1999. “Introduction: Chalmers Johnson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ed. Meredith Woo-Cuming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31.
Wu, Yongping. 2004. “Rethinking the Taiwanese Developmental State,” The China Quarterly 177: 91-11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