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位鄉村小校初任校長學校經營歷程之敘事探究
作者:吳忠勇
作者(外文):WU,CHUNG-YUNG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林彩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初任校長學校經營學校整併敘事探究鄉村小校beginning principalschool managementschool mergernarrative inquiryrural schoo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
本研究旨在探討兩位鄉村小校初任校長學校經營的歷程和結果,及其對個人領導工作的實踐反思。本研究採敘事探究取徑,以訪談法蒐集資料,撰寫學校經營故事,並據以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初任校長的學校經營均重視學生多元能力的培養及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教學及活動辦理,也都回歸學習的本質。校長面對少子化的衝擊,也都能正向思考,化壓力為改變的動力。依據研究發現,茲提出結論如下:
一、初任小校校長的學校經營重點為學生多元能力的建構、校本課程的發展及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二、兩位初任校長風格不同,但學校經營均重視學生學習,並能正向思考學校的發展。
三、鄉村小校校長的學校經營,能將壓力轉化為動力,降低少子化的衝擊。
本研究建議如下:
一、初任校長的學校經營應以學生的學習為核心,並且重視教師專業發展,才有助於學校的創新發展。
二、縣市政府在進行學校整併時,亦應審慎評估,考量鄉村地區學校的特性,並做好相關配套措施,以維護學生的受教權益及鄉村地區的永續發展。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school management of two beginning principals in rural schools. It was also to reflect upon the practice of individual leadership tasks. The narrative inquiry approach was adopted in order to collect data by interview method, writing stories of school management and conduct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f beginning principals focused on cultivating diverse capabilities of students, developing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holding activities and teaching focused on the basis of the nature of learning. Facing the impact of sub-replacement fertility, the principals were always able to think positively and turn pressure into motiv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A. The school management of beginning principals was mainly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e capabilities for student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the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skills for teachers.
B. Although two beginning principals have different styles, their concept of school management still concentrates on improv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and thinking positive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s.
C. The school management of principals in rural schools was able to turn the pressure into motivation and decreas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sub-replacement fertility.
The suggestion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A. The school management of principals shall concentrate on improv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and developing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at the same time to help schools to focus 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B. When the school merging is conducted by local governments, the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s in rural areas shall be carefully evaluated and the measures shall be well prepared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right to education of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一、中文文獻
丁鋼(2003)。教育敘事研究的方法論。全球教育展望,37(3),52- 59。
中天快點TV(2017年5月14日)。教育部下令1人也要開班 雲林倂小校喊卡。檢索自http://gotv.ctitv.com.tw/2017/05/512411.htm
方正一、許有志、簡世峯、羅國仁、陳茂雄、黃彥鈞、蔡瑞芳、楊金芳、蘇永
輝、賴森華、蕭惠文(2014)。從公平正義觀點論一所小學裁併校之個案
研究。載於柯華葳主編103國民中小學校長儲訓班個案研究彙編,363-366。國家教育研究院:新北市。
文湘雲(2013)。轉型優質計畫對少子化下小校發展之研究-以兩所雲林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C.K.Riessma)。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王冠晞(2016)。一位寄養母親成為受虐兒童收養人之轉變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思樺(2015)。國民小學初任校長學校經營理念與實務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王娜玲(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整併之研究-以中興、福星國小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4(2),1-25。
王淑珍(2012)。探討雲林縣轉型優質特色課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王慧蘭、佘育盈、劉晏伶(2011)。邊緣空間的教育困境與希望—屏東縣小校問題探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7-2410-H-153-008-MY2)。
王慧蘭(2018)。創造教育的多元生態—偏鄉教育政策與小校轉型創新。教育研究月刊,287,38-51。
王駿(2015)。小規模國小廢(併)校措施之探討-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王麗雲、甄曉蘭(2007)。台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25-45。
玉井康之(2009年3月)。日本偏地教育的現況與課題-以學校統合問題為主。發表於「偏遠地區教育國際研討會—偏低地區小學再生之研究」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
台北市政府(2004)。精緻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台北市。
北京青年報(2018年1月23日)。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亟需科學民主決策。檢索自https://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18-01/23/c_1122298146.htm&prev=search
立法院(2017)。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檢索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80030016000-1061206
江志正(2010)。學校課程領導的永續思考。課程研究,5(1),39-59。
江忠鵬(2012)。高雄市偏遠地區國小初任校長的行政困境與倫理兩難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江慧娟(2007)。女巫故鄉之旅-敘事課程實踐之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Neuman, W.L. )。台北:揚智。(原著出版年:1997)。
朱儀羚等譯(2004)。 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 (原作者:Crossley, Michele L.)。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何怡君(2003)。交織一片藍天-我與一位女校長投入課程改革的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阮明淑(2012)。敘事研究(narrative research)。檢索自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852/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Patton, M. Q.)。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吳芝儀(2003)。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敘事分析,143-170。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原作者:Lieblich , A.,Tuval-Mashiach,R. & Zilber,T.)。嘉義:濤石。(原著出版年:1998)
吳勁甫(2007)。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之衡量。學校行政雙月刊,52,163-192。
吳政達(2006)。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政策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9(1),23-41。
吳俊憲(2008)。建立學校-社區教育夥辦關係:途徑與挑戰。國教之友,59,2,16-22。
吳珮瑜、施登堯(2015)。 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的影響-從教師兼任行政人員視角出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221-237。
吳清山 (2003 )。當前教育組織變革的理論與策略。教師天地,123,4-16。
吳清山、林天祐(2007)。實驗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55,168。
吳清山、林天祐(2009)。偏鄉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0,177-178 。
吳清山(2015a)。實驗教育三法。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3。檢索自https://pulse.naer.edu.tw/Home/PrintPdf/99405dd3-30e8-48a0-97f1-f05e1df5ad19
吳清山(2015b)。「實驗教育三法」的重要內涵與策進作為。教育研究月刊,258,42‒57。
吳景州(2012)。雲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轉型優質計畫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偉強(2015)。社會資本轉化:弱勢小學在類教育市場逆轉重生的策略(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
吳寶珍(2016)。為偏鄉小校培育優秀教師。師友月刊,584,20-25。
李柏佳(2007)。學校整併與教育資源統整-談未來台北市國小的整併、轉型及複合經營之策略思考與優質學校之塑造。教師天地,147,38-50。
李柏佳(2016)。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解析-國民教育階段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101,15-33。
李錦仁(2014)。一位國中初任校長校務實踐省思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燕蕙(2007年10 月)。「論文」,在學術與生死之間-本土敘事研究之詮釋
學反思。第七屆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生死學系。
林元婷(2010)。偏遠小校的再生策略之個案研究─以希望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文律(1997)。美國中小學初任校長適應問題及校長培育重點之探討。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0,53-110。
林志慎(2017)。三位國中初任校長第一年校務經營模式之比較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08,76-97。
林志賢(2014)。偏遠地區學校初任校長創新經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林明地(2002)。學校社區化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發展趨勢。教育資料集刊,27,259-280。
林明地(2002)。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台北:五南。
林明地﹙2005﹚。校長領導、權力運用與關懷專業。教育研究月刊,132,59-69。
林佳銘 (2009)。小校裁併政策下的出路—以雲林縣轉型優質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欣漢、翁聿煌(2017年4月2日)。學生剩17人基隆太平國小8月停辦。自由時報。檢索自http://m.ltn.com.tw/news/local/paper/1091060。
林孟儀(2006年9月)。我的學校不見了 上學好難,遠見雜誌,243。檢索自。https://store.gvm.com.tw/article_content_12314_2.html
林奕成(2011)。學校與社區關係發展歷程研究:從學校本位課程與社區文化交融經驗分析。教育行政論壇,3(2)89-117。
林美蓮(2013)。宜蘭縣一所偏遠國民小學面對少子女化現象之經營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紘生(2016)。小校裁併政策下-校長領導風格、策略規劃與創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林振春(2002)。從社區教育理論談學校社區化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45-62。
林海清(2012)。少子女化的教育省思-小校整併問題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22-24。
林海清(2014)。中小學校最適規模經營問題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4(2), 1-8。
林彩岫(2004)。教育研究的兩個典範:質與量之討論。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學方法論,209-225。台北:五南。
林彩岫(2007)。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討論。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新移民子女的教育,pp.7-30。新北市:冠學。
林雍智(2016)。中小學學校整併的過去、現在和未來in Japan。檢索自http://www.111ea.org/dp/node/119
林靜宜(2012)。臺南市偏遠小學面臨裁併校危機之經營策略個案研究-以開心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林蕙涓(2015)。女性校長領導旅途的春夏秋冬(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竹婷(2010)。雲林縣華南國民小學優質轉型之研究—夥伴綜效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柳敦仁、李茂能、吳培源(2006)。雲嘉南五縣市國小初任校長行政表現與學          
  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4,75-139。
栗筱雯(譯)(2004):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原作者:M. Albom)。臺北:
大塊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
孫雪萌、謝傳崇(2018)。偏鄉校長角色扮演的個案研究:以Goffman劇場理論為導向,學校行政雙月刊,114,63-80。
徐明和(2010)。雲林縣國小組織變革、策略管理與優質教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Strauss, A. & Corbin, J. )。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90)
高新建(200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領導與評鑑。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秦夢群(1999)。校長職前教育之分析與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 29,11-16。
崔東植、鄔志輝(2010)。韓國農村小規模學校合併政策評析。教育發展研究,10,64-69。檢索自http://www.shac.gov.cn/kjxn/hwzc/hwjy/201510/t20151010_1584749.html
崔榮杓、韓春花譯(2009)。韓國農村教育政策發展趨勢及課題。載於東北師範大學(主編),公平、質量、效率:農村教育政策的抉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
張文權、范熾文、謝月香(2016)。當代學校經營與管理新興議題取向之探究。學校行政,102,1-18。
張德瑞(2014)。認知教練在初任校長導入輔導之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3(4),47-51。
康素雲(2012)。初任校長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之研究-以桃園縣一位國民小學校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莊明貞(2010)。從知識論出發-課程領域教師敘事探究的發展及其效度評析。載於莊明貞主編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的應用,1-20。台北:心理。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基本法。檢索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468
教育部(2014)。廢併校活化暨閒置校舍-國民中小學整併之處理原則。檢索自
http://www.k12ea.gov.tw/ap/affair_view.aspx?sn=3d71e80d-f85b-44ff-a057-065a14ec96cf&sid=17#
教育部(2016a)。國民教育法。 ( 民國 105 年 06 月 01 日 修正 )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927&KeyWordHL
教育部(2016b)。教育部國教署回應地方裁併小校議題(澄清稿)。檢索自http://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EE6904C858BEB925
教育部統計處(2017)。教育統計簡訊。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4500/
教育部(2017)。訂定「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合併或停辦準則」。檢索自http://edu.law.moe.gov.tw/index.aspx?MenuType=07%2c08%2c09&PageCount=10&Page=2
許娟婷(2016)。雲林縣永續國小「轉型優質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影響因素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郭木山、陳淑華(2014)。教師專業發展的另一條途徑 以敘事促進教師觀看及增能。教育資料與研究,112,107-132。
郭添財(1991)。台灣省南部地區國民小學最適經營規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添財(1996)。臺灣省國民小學規模經濟之研究─學校與班級最適規模之衡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鈕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幸仁、王雅玄(2007)。偏遠小校發展社區關係與組織文化之優勢: 以一所國中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8(2),1-30。
陳怡燕(2007)。一位初任校長之辦學理念與實踐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陳怡靜(2011)。校長特色課程領導之研究-以雲林縣轉型優質學校飛翔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秋月(2009)。牧羊人之旅—乙所偏遠小學初任校長建構社區公共關係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浙雲、余安邦(2002)。社區有教室:九年一貫課程與社區學校化的實踐。教育研究資訊,10(3)29-48。
陳康宜、劉偉瑩(2007年1月14日)。別廢小校-學者提轉型方向。國語日報。檢索自http://www.mdnkids.com/news/?Serial_NO=48569
陳雅玲(2016年4月29日)。中小學整併修法 不足8人不開班。聯合新聞網。檢索自https://udn.com/news/story/6885/1661046。
陳聖謨(2012)。偏鄉人口結構變化與小學教育發展關係-以雲林縣濱海鄉鎮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106,23-56。
陳聖謨(2013a)。教育政策與學校對策-偏鄉小學轉型優質計畫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7(1),19-38。
陳聖謨(2013b)。偏鄉學校發展議題與研究。台北市:華騰。
陳聖謨(2014)。誰是裁校的贏家?一所偏鄉小學整併案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43, 115-153。
陳聖謨(2015)。偏鄉迷你小學推展混齡教學的理路與出路。載於海峽兩岸中小學教師教育與課程改革學術研討會議手冊。
陳嘉玲、林梅琴(2009)。初任校長學校變革領導作為之個案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20 (2) , 63-90。
陳嬋娟、劉風源、陳科仁、許子文、廖年淼(2014)。翻轉了沒?偏鄉國小轉型優質政策成果之檢視。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1),43-54。
陳麗珠(2008)。弱勢學生照顧政策之檢討與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72,5-16。
雲林縣政府(2008a)。雲林縣小型學校轉型優質計畫。檢索自
http://www.boe.ylc.edu.tw/~boe02/lawall/
雲林縣政府(2008b)。雲林縣學校轉型優質實施方案。檢索自
http://www.boe.ylc.edu.tw/~boe02/lawall/
雲林縣政府(2009 a)。雲林縣小校轉型優質評鑑計畫。檢索自
http://www.boe.ylc.edu.tw/~boe02/lawall/
雲林縣政府(2009 b)。雲林縣學校轉型優質評鑑計畫。檢索自
http://www.boe.ylc.edu.tw/~boe02/lawall/
雲林縣政府(2010)。雲林縣學校轉型優質評鑑計畫優質績效獎金作業規定。
檢索自http://www.boe.ylc.edu.tw/~boe02/lawall/
雲林縣政府(2015)。雲林縣立國民中小學整併辦法。檢索自http://law.yunlin.gov.tw/index.aspx
雲林縣政府(2016)。雲林縣政府教國二字第1052422182號函。檢索自http://mysql.ylc.edu.tw/ann/index.php
曾秋芳(2017)。一位校長領導學校轉型發展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黃妮瑋(2015)。一所轉型優質學校特色課程發展之歷程分析-以雲林縣日昇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俊傑(2007)。「小校整併」政策省思。國教之友。 59 (4),71-78。
黃俊傑(2008)。小校整併政策芻議。學校行政雙月刊,56,155-169。
程路(2010)。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農村小學撤併的深層次影響。教育與教學研究,24(1),28-30。
焦熙昌(2012)。初任校長的行動日記―走出自己的風格。學校行政雙月刊。82,1-19。
焦熙昌(2017)。一 位初任校長坎坷路――側記。學校行政雙月刊,108,54-75。
彭錦鵬、許添明、陳端容、李俊達、吳濟安、周延(2016)。偏鄉教育政策之檢視與未來發展: 「偏鄉資源配置」與「偏鄉學生能力提升」。(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NDC-104115)檢索自: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E4F9C91CF6EA4EC4&sms=4506D295372B40FB&s=DD224C4505444418
詹士弘、鄭旭凱(2015年6月5日)。雲林小校整併 5校新生未滿4人。自由時報。檢索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39438
詹志禹(2010)。偏遠地區學校振興條例草案─徵求你的意見(1)。檢索自:http://blog.xuite.net/j61u4hjp6/twblog/127853937- %E5%81%8F%E9%81%A0%E5%9C%B0%E5%8D%80%E5%AD%B8%E6%A0%A1%E6%8C%AF%E8%88%88%E6%A2%9D%E4%BE%8B%E8%8D%89%E6%A1%88--%E5%BE%B5%E6%B1%82%E4%BD%A0%E7%9A%84%E6%84%8F%E8%A6%8B%EF%BC%881%EF%BC%89
楊清豐、黃文賢、趙光華、范熾強、陳彥光、陳明達、吳夢竹、李秀櫻(2015)。小校整併之歷程-以一所學校為例。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104 校務經營個案研究實務研討會成果集,235-264。
新華網(2012年6月14日)。關注撤點併校: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將走向何方。人民日報。檢索自https://translate.googleusercontent.com/translate_c?depth=1&hl=zh-TW&prev=search&rurl=translate.google.com.tw&sl=zh-CN&sp=nmt4&u=http://www.edu.cn/ji_jiao_news_279/20120614/t20120614_791263_2.shtml&xid=17259,15700021,15700043,15700105,15700124,15700149,15700168,15700173,15700201&usg=ALkJrhgn8XII-GFrKcSGTJS_2g9e03T6nw
廖敏孚(2012)。雲林縣轉型優質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趙梓晴、王宏彰(2012)。高雄縣市國小初任校長競值領導角色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8,257-300。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高等教育。
魯永明(2008/06/27)。小校裁併-小校轉型成功 不裁併了。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33411
歐用生(2009)。台灣農村小學課程改革的故事-雲林縣成功國小轉型經驗的省思。載於偏鄉教育的春天-雲林縣學校轉型優質計畫第一階段學校成果專輯, 10-25。雲林:雲林縣政府。
鄭同僚、詹志禹、黃秉德、李天健、陳振淦、周珮琦(2008) 。偏遠地區小校
再生之研究。教育部國教司委託專案研究報告(PG9607-0031)。
鄭光佑(2011)。偏遠小型國中學校變革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鄭勝耀(2011)。弱勢教育公平指標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4(4),63-88。
潘淑琦(2016)。偏鄉國民小學校長與教師教學思維翻轉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04,184-210。
潘淑琦(2017)。初任校長從實踐經驗中開拓偏鄉教育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8,35-69。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監察院(2012)。國中小學廢併校後之閒置校舍活化成效與檢討」專案調
查研究。臺北市:監察院。取自http://www.cy.gov.tw/sp.asp?xdUrl=./di/RSS/detail.asp&mp=31&no=2042
劉文珍(2012年11月16日)。小校轉型優質計畫,讓學校脫胎換骨。國立教
育廣播電台。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E5%B0%8F%E6%A0%A1%E8%BD%89%E5%9E%8B%E5%84%AA%E8%B3%AA%E8%A8%88%E7%95%AB-%E8%AE%93%E5%AD%B8%E6%A0%A1%E8%84%AB%E8%83%8E%E6%8F%9B%E9%AA%A8-090303508.html
劉文通(2009)。少子化趨勢偏遠學校經營之挑戰與回應。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16,105-130。
劉仲冬(2008)。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01-116)。台北:巨流。
劉昭男(2016)。優質學校經營之研究-以三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淑芬(2015)。探尋桃花源~追尋我課程領導的實踐知識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杏蓉(2007)。初任校長為偏遠學校點燃心燈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宜佳(2014)。雲林縣轉型優質計畫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歷程研究-以一所郊區小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明學、謝名娟(2016)。中小學校長校務經營關鍵行為指標。 T&D 飛訊,225,1-21。
蔡美華(2016)。雲林縣學校轉型優質計畫對提升教師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兩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台北:五南。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故事(原作者:D. J. Clandinin & F. M. Connelly)。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蔡筑鈞(2015)。國民小學初任校長角色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蔡漢樺(2016)。偏遠小學特色課程發展與校園空間運用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賴協志(2016)。日本小型國小裁併校作法對我國的啟示。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3,1-5。
簡邑容(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初任校長的工作困境與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簡建如(2009)。型塑學校文化及組織氣氛之歷程:一位國小校長領導的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鍾佳濱(2017年9月1日)。政策預擬之專案教師方案。載於2017年「偏鄉學校專聘教師」方案雲嘉場論壇會議手冊,23-28。
蕭阿勤(2012)。敘事分析。載於瞿海源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133-166。台北市:東華。
蕭佳純、董旭英、黃宗顯(2009)。少子化現象對國小教育發展之影響及其因應對策。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1),25-47。
蘇永輝(1999)。基隆市國民小學經營規模效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蘇治芬(2009)。在有限的環境發揮無限的可能。偏鄉教育的春天-雲林縣學校轉型優質計畫第一階段學校成果專輯。雲林:雲林縣政府。
蘇麗娜(2014)。天災過後,學校如何找到競爭優勢?—以一位國小初任校長的校務經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饒靜、葉敬忠、郭靜靜(2015)。失去鄉村的中國教育和失去教育的中國鄉村-一個華北山區村落的個案觀察。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2),18-27。
顧瑜君(2014)。尋找教育的鄉村性,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5),41-49。
顧瑜君、吳明鴻(2015)。偏遠,但不遙遠-邊緣處境教育的翻轉可能。論文發表於第21屆台灣教育社會學論壇「教育改革與異化、邊緣化的新世代:教育社會學的觀點」,南投。
顧瑜君、林育瑜(2006)。學校、教育與村落:談社會實踐與關懷課程落實的可能,國教學報,18,29-48。
顧瑜君、黃筱瑩、吳明鴻(2014)。回歸生活主體的環境教育:探索與實踐村落式教育的實踐可能性。2014年環境教育研討會及兩岸四地可持續發展教育論壇,屏東。
顧瑜君、陳筱華(2014)。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第二年期中進度報告 --教育的自然農法:「村落式教育」的在地實踐與參與式探究。
二、西文文獻
Arnold, M. L. (2000). Rural schools: Diverse needs call for flexible policies. Retrieved from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41656.pdf
Ayers, J. (2011) . Make rural schools a priority considerations for reauthorizing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mericanprogress.org/wp-content/uploads/issues/2011/08/pdf/rural_schools.pdf
Bryant, J. A. (2010). Dismantling rural stereotyp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8(3), 54-58.
Burkhauser, S., Gates, S. M. , Hamilton, L. S. , & Ikemoto ,G. S.(2012).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ing principals in the first year at a school. Retrived from 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briefs/RB9643.html
Bush, T. & Oduro, G. K.T.( 2006). New principals in Africa: Preparation, induction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4( 4) , 359-375.
Carlson, R. V., & Buttram, J. L. (2004), Case studies of rural schools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 mode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Diego, CA, April 14.
Chenoweth, K. (2010). Leaving nothing to chanc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8(3),16-21.
Cheung, R., M. & Walker, A. (2006).Inner worlds and outer limits: The formation of beginning school principal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4(4), 389-407.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 CA: Jossey-Bass.
Crow, M. G. (2006).Complexity and the beginningprincipal in the United States:
Perspectives on socializ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4(4) ,
310-325.
DeYoung, A.J. (1987). The status of American rural education research: An integrated review and commentary.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57(2), 123-148.
Duffin, M., Chawla, L., Sobel, D., & PEER Associates (2005). Place-based education & achievement. Retrived from http://www.seer.org/pages/research/PEEC%202005.pdf
Elmore, R. F. (2003).Knowing the right thing to do : Low-performance schools and performance-based accountabili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ga.org/files/live/sites/NGA/files/pdf/0803KNOWING.pdf
Fishman, D. (2015). School Reform for Rural America: Innovate with charters, expand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Retrived from
http://educationnext.org/school-reform-rural-america/
García-Garduño, J. M., Slater, C. L. & López, G.(2011).Beginning elementary principals around the world,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25(3) , 100-105.
Hargreaves, D. (2001). A capital theory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7( 4) , 487-503.
Harmon, H. L., Gordanier, J., Henry, L.George, A. (2007).Changing teaching practices in rural schools。The Rural Educator,28(2),8-12。
Howley, C. B. & Howley, A.(1995). The power of babble: Technology and rural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n, 77(2) , 126-131.
Howley, C., Johnson, J., & Petrie, J. (2011). Consolidation of schools and districts: What the research says and what it means. Retrieved from http://nepc.colorado.edu/publication/ consolidation-schools-districts.
Journal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144(44), 376‒388.
Im, young-kee (2009).Rural elementary schools: A model for more innovative education. Koreana, 23(4), 14-19.
Kline, R. (2002).A model for improving rural schools: Escuela Nueva in Colombia and Guatemala. Current Issu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2(2),170-181.
Lashway(2003)Inducting School Leaders. 2017.2.10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ricdigests.org/2004-1/leaders.htm
Lyson, T. (2002). What does a school mean to a commun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17(3), 131-137.
Matthew, D. H. (2007).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principals: The first 90 days. : a case study.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Abstract Retrieved from http://digitallibrary.usc.edu/cdm/ref/collection/p15799coll127/id/502498
Miller, B. (1995). The role of rural schools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Policy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11(3), 163-172.
Miller, L. C., & Hansen, M. (2010), Rural schools need realistic improvement models, Retrieved from http://w1.dorise.info/JCSE/paper_detail.php?pid=024820130470010019
No.3278353)
Mulcahy , D.M.(2009).Developing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successful rural education
in Canada. Retrieved from
https://simerr.une.edu.au/ISFIRE/pages/ISFIRE_proceedings.pdf#page=30
Odden, A. R., & Picus, L.O. (2000). School finance: A Policy perspective(2nd ed.).New York, NY: McGraw-Hill.
Polkinghorne, D. E. (2007). Validity issues in narra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Inquiry, 13(4), 471-486.
Robertson, P. J. , Wohlstetter, P. , & Mohrman, S. A. (1995). Generat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s through school-based managemen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1(3), 375-404.
Rural challenge(1999). An invitation to discuss standards in public schools : A policy statement of the rural challeng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15, 59-63.
Sackney, L. & Walker, K.(2006). Canadian perspectives on beginning principals: Their role in building capacity for learning communit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4(4), 341-358.
Sayce, D., & Lavery, S. (2010). Strategies for hope and sustainability, the beginning principal: Needs and challeng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tholic Educational Leadership. Sofitel Wentworth Sydney Hotel, NSW, 2-4 August, 2010.
Self, T. L. (2001, October). Post-consolidation evaluation: The effects eight years lat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er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
Sell, R. S., Leistritz, F. L., & Thompson, J. M. (1996).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school consolidation on host and vacated communities. North Dakota Stat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port 347.
Sergiovanni, T. J.(1999). Refocusing leadership to build community. High School Magazine, 7(1), 10-15.
Smith, G. (2002). Place-based education: Learning to be where we are. Phi Delta Kappan, 83(8),584-594.
Strange, M. (2011). Finding fairness for rural students. Phi Delta Kappan, 92(6), 8-15.Retrieved from http://www.edweek.org/ew/articles/2011/03/01/kappan_strange.html
Sunderman, G. L. & Payne, A.(2009). Does Closing Schools Cause Educational Harm?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trived fromhttps://eric.ed.gov/?id=ED543514
Sunderman, G. L. & Coghlan ,E. & Mintrop, R. (2017). School closure as a strategy
to remedy low performance. Retrieved from http://nepc.colorado.edu/publication/closures
Surface, J. (2011).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wenty-first century rural school consolid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reparation, 6(2), 1-13.
Terry, Q. (2006). Asking the hard questions: Being a beginning principal in Australi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4(4), 376-388, doi: 10.1108/09578230610676622
The 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 (2004). Most rural students left behind unde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 new “flexibility” rules regarding highly qualified teachers: Rural schools serving poor, minority students in the Southeast and Southwest effectively excluded. Rural Policy Matters, 6(6), 2-3.
Walker, A. & Qian ,H.(2006). Beginning principals: Balancing at the top of the greasy pol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4( 4), 297-309.
Weindling, D. & Dimmock, C. (2006). Sitting in the “hot seat”: New headteachers in the UK.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44 (4),326-34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