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帝國秩序與族群想像--帝制中國初期的華夏意識
書刊名:新史學
作者:王健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Chien-wen
出版日期:2005
卷期:16:4
頁次:頁195-220
主題關鍵詞:華夏族群想像帝國秩序服制天下秩序華夏之眼夷夏之辨Nation-stateHua-hsiaEarly imperial chinaWorld orderThe otherEthnic imagin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3)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17
  • 點閱點閱:43
當統一帝國在封建城邦崩解的廢墟上巍然矗立時,「城邦」之間的界線消失,貴族政治讓位於官僚體制,編戶齊民取代了封建氏族成為新的社會基本單位,從「封建」到「郡縣」,形成了「六王畢、四海一」的歷史新地景。由於新的帝國秩序,打破了先秦諸國之間的界線,人才的流動固然在戰國時就無國界之別,商賈、游士、客卿,游走各國之間,華夏世界在某個意義上,早已成為一體。然而,秦漢帝國相繼百年對「一致化」的追求和努力,新的帝國,造就的是內涵有別於先秦的「新」「華夏世界」。 以景武之際的蜀郡守文翁為例,文翁本身為「舒人」,其先祖於先秦時尚在蠻夷之列,而今卻擔負著袪除屬地蠻夷之風,「誘進」為華夏的任務。而他的做法是選取諸生,受業京師,返鄉任職,藉著這些文化改造過的地方精英,回到家鄉來「移風易俗」。這樣的流動,正是帝制中國以後新「華夏」世界形成的主要程序。藉著一套主要成型於武帝之後的文官體制,形成安德生(Bennedict Anderson)所謂的「被束縛的朝聖之旅」,一個「想像」的「華夏」族群共同體乃有了別於先秦「諸夏」世界的新面貌。 另一方面,族群認同有時將「他者」變成了「自我」的一部份;有時則藉著不能「歸化」的他者,來劃定自身的邊界。司馬遷筆下的四裔列傳,傳述的便是那些不可「歸化」的「他者」。宣帝時的一次廷議,討論的是當時天下秩序的界定。宣帝採蕭望之議,保留政教所不及的「戎狄荒服」的空間,同時再次確定「中國」為天下秩序的核心位階。不能「歸化」的「他者」,也許確有其無從「歸化」的現實緣由,但同時也是「華夏」族群確立其在天下秩序中優勢地位的必要對照組。 帝國內部有限制的自由流動和外部不可歸化之「他者」的天下秩序,共同造就了新的華夏族群想像。這兩個觀察角度,乃本文主要取徑。
“Hua-Hsia” consciousness was transformed to become the new basis for the state after the First Emperor of Ch'in (Ch'in-Shih-Huang) united the Hua-Hsia world to replace the old aristocratic clan enfeoffment system with a bureaucratized empire. This marked a new era in which the people should construct a new world order under rulers who worked to create and maintain the unification of the empire. This article makes two key arguments: first, that the officers of the empire possessed free movement within it, making its effective scope; and second, that the “Man-Yi-Jung-Ti” “barbarians” were recognized to be the eternal “other” outside of the empire. Thus did a new “Hua-Hsia imagination” take shape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期刊論文
1.王健文(20000900)。學術與政治之間:試論秦皇漢武思想政策的歷史意義。清華學報,30(3),253-2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杜正勝(19860900)。關於周代國家形態的蠡測:「封建城邦」說芻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3),465-5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沈松僑(19971200)。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杜正勝。周代的「封建城邦」。古代社會與國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Twitchett, Denis、Loewe, Michael、楊品泉、張書生、陳高華(1992)。劍橋中國秦漢史(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濤(1996)。秦始皇兵馬俑。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杜正勝(1990)。編戶與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仲立(1994)。秦陵銅車馬與車馬文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錢穆(1977)。國史大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錢穆(1987)。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劍鳴(1986)。秦史稿。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許倬雲(1984)。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嚴耕望(1990)。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明珂(19970000)。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健文(19950000)。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嚴耕望(1991)。戰國時代列國民風與生計--兼論秦統一天下之背景。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俥雲(1982)。試擬中國社會發展的幾個論點。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邢義田(1987)。天下一家--傳統中國天下觀的形成。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英時(1987)。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健文(1995)。古代儒家關於「人」的概念:兼論儒墨之爭的一樁公案。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健文(2000)。來自西土的牧馬民族:從獨霸西戎到一統天下。兵馬俑秦文化。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