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生命譜寫的道德神話--戰後臺灣義人塑像初探
書刊名:雕塑研究
作者:李王瀚
作者(外文):Lee, Wang-han
出版日期:2008
卷期:1
頁次:頁1-76
主題關鍵詞:人物紀念塑像義人道德論述神話學Memorial statueDedicatorMoral discourseMyth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41
  • 點閱點閱:68
期刊論文
1.陳光中、蔡小梅(19930500)。社會運動發展中政府的角色:中國青年救國團的一個銓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6,58-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簡弘毅(20010400)。撐開反共的大傘--五0年代國家文藝政策與文藝體制初探。水筆仔,12,7-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水萍(19940100)。臺灣戰後雕塑的破與立。雄獅美術,275,59-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水萍(19931100)。臺灣戰後雕塑的破與立。雄獅美術,273,22-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水萍(19931200)。臺灣戰後雕塑的破與立。雄獅美術,274,57-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紀蕙(20000300)。三十年代中國文化論述中的法西斯妄想以及壓抑:從幾個文本徵狀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95-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榕庭(2005)。戰後台灣民族精神教育之研究(1951-1996)(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簡裕益(2005)。台灣近代炭精筆遺像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猷欽(1999)。製作孫逸仙、蔣介石--台北市各級公立學校內偉人塑像設置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靜婷(2003)。藝術與政治:納粹德國「大德國藝術展」與「頹廢藝術展」(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廖淑婷(2003)。權力與空間形塑之研究--以台北市都市公園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遲恆昌(2001)。從殖民城市到哈日之城--台北西門町的消費地景(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來祥、周紀文(2002)。美學概論。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恆鈺、羅梅君、許琳菲、孫善豪(1991)。德國外交檔案:1928~1938年之中德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立誠(2000)。服飾美學。臺北:商鼎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新藝術》月刊。台北市:廿世紀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蔣介石(1953)。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尤傳莉(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政治.權力。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清志(2001)。台北Lost & found : 都市偵探的世紀末台北觀察。台北市:田園城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孫振華(1990)。生命.神祇.時空--雕塑文化論。杭州市: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祥(1978)。雕刻工藝理論與技法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繩正(1998)。城市雕塑藝術。瀋陽市:遼寧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傅天仇(1987)。移情的藝術--中國雕塑初探。台北市:丹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承令(2005)。感人的紀念性公共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心皇(1980)。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台北市:天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Silcock, Arnold、王德昭(1960)。中國美術史導讀。台北市: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Fussell, Paul、陳信宏(2004)。愛上制服:制服的文化與歷史。台北市: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Arnheim, Rudolf、滕守堯、朱疆源(1987)。藝術與視知覺。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永熾、薛化元(1993)。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1945-1965)。台北市:業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柔縉(2005)。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Clark, Toby、吳霈恩(200303)。藝術與宣傳。台北:遠流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葉立誠(2001)。臺灣服裝史。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遠流臺灣館、吳密察(2000)。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宗芹(20010000)。傾聽身體之歌:舞蹈治療的發展與內涵。臺北:心靈工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Burke, Peter、許綬南(2005)。製作路易十四。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Berger, John、劉惠媛(1998)。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筱峰、劉峰松(1998)。台灣歷史閱覽。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昭堂、黃英哲(1993)。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其昀(1984)。先總統蔣公全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Barthes, Roland、許薔薔、許綺玲(1997)。神話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Maquet, Jacques、Blundell, David、武珊珊、王慧姬、袁汝儀(2003)。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道藩文藝中心(1999)。張道藩先生文集。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馮啟宏(1998)。法西斯主義與三〇年代中國政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丹尼.羅伊、何振盛、杜嘉芬(2004)。台灣政治史。台北:臺灣商務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楊恩寰(1993)。審美心理學。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畢恆達(20010000)。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若林正丈、洪金珠、許佩賢(2004)。臺灣 : 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林果顯(20050000)。「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Fairbank, John King、張理京、楊凡逸(2003)。美國與中國。台北:左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Rabinow, Paul、陳志梧(2002)。空間、知識與權力:與米歇‧傅寇對談。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成義(1996)。肖像攝影創作意識的審美認識。人像攝影學術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攝影教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和義(1995)。木材與雕塑。遙望羅丹--觀念、媒材、空間的沉思。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弱水(2005)。說「義」三則。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台北市: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紀蕙(2000)。台灣文化場域內「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的展演與變異。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市: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