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陳映真與臺灣的「六十年代」:重試論臺灣戰後新生代的自我實現
書刊名: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作者:鄭鴻生
作者(外文):Zheng, Hongshe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78
頁次:頁9-46
主題關鍵詞:陳映真六十年代戰後新生代世代自我實現現代民歌Chen YingzhenThe SixtiesPost-war baby boomerGenerationSelf-realizationModern folkso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2
  • 點閱點閱:80
對陳映真的歷史位置,直到今天一般都還從他對台灣青年的左翼影響與旗幟鮮明的中國統一主張來評價。本文則擴大視野,試圖以超越左右與族群的觀點來重看六十年代陳映真的時代意義。六十年代是接受國民政府普及教育的台灣戰後新生代的成長期,是台灣在歷經肅殺的1950年代之後的文藝復甦與思想解放時期,又逢全球性的青年造反運動。這些因素促成台灣戰後新生代在六十年代開始進行一場深具時代意義的世代自我實現,在各個面向影響到此後三、四十年的台灣。陳映真正是其中的領頭者與代表者,成長於斯時的不少台灣知識青年受到陳映真小說的感動與影響。本文並指出在沒有任何意識形態可以壟斷主導的六十年代台灣,較不受「政治正確」羈絆的知識青年的心靈其實較為自由,而這可能是戰後新生代得以收穫多樣的實踐成果的重要因素。
Chen Yingzhen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Taiwan’s utmost representative leftist intellectual. However, this article tries to reconstruct Chen’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 Taiwan’s Sixties in a broader perspective. Taiwan’s Sixties was a peculiar period. While there was a global youth rebellion, Taiwan’s post-war baby boom generation, who have just been re-educated as Chinese, were going through a cultural “renaissance” and started to practice what they have digested, and to realize their creativities in all aspects, and this could be called the generation’s self-realization. Chen Yingzhen was one of their initiator and leader, and a very significant one. The fact that there were no dominating ideologies during this period allowed room for this wave of creativity to flourish.
期刊論文
1.趙剛(20100600)。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臺灣社會研究,78,頁47-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蔣勳、胡德夫(2006)。從「美麗島」看到「美麗的稻穗」。印刻文學生活誌,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鴻生(2007)。臺灣人的國語經驗:尋回失去的論述能力。思想,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侯孝賢(2009)。侯孝賢演講+對談龍應臺。印刻文學生活誌,68,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經建會(1983)。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new window
6.鄭鴻生(2006)。台灣思想轉型的年代:從《送報伕》到《台灣社會力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鴻生(2006)。台灣的文藝復興年代:1970年代初期的思想狀況。思想,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鴻生(2007)。台灣人的國語經驗:尋回失去的論述能力。思想,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季季(2005)。寫給你的故事。臺北:印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琴(2002)。許常惠:那一顆星在東方。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釗維(20030000)。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史。臺北:滾石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釗維(200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臺北:滾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鴻生(2001)。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映真(1976)。知識人的偏執。臺北:遠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映真(1975)。第一件差事。臺北:遠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蕭阿勤(20080000)。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南村(1975)。試論陳映真。第一件差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季季(2005)。林懷民的陳映真。寫給你的故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怡蓁(2009)。向陳映真致敬。人間風景陳映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馬世芳(2006)。白X3│美麗島。白X3│美麗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德昌(2007)。幸運的不幸。光影語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念真(2007)。在文化殖民的陰影下書寫臺灣。光影語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許南村(1976)。最牢固的磐石。知識人的偏執。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趙剛(2009)。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Berry, Michael、羅組珍、劉俊希、趙曼如(2007)。光影語言: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趙剛(20091200)。理想的心,慾望的眼:重讀陳映真的第一篇小說〈麵攤〉。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教育部統計處(2008)。歷年度各級教育簡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行政院經建會(1983)。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1983,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蔣勳(1979)。從「校園歌手」到「民歌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聯合報社(2009)。想逃的林懷民 注定當舞蹈赤腳的醫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教育部統計處(2008)。歷年度各級教育簡況,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蔣勳(1979)。從「校園歌手」到「民歌手」,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