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北臺灣客家嘗會:以竹塹六張犁林家「先坤公嘗」為例
書刊名:全球客家研究
作者:林桂玲
作者(外文):Lin, Kuei-ling
出版日期:2014
卷期:2
頁次:頁219-257
主題關鍵詞:客家嘗會竹塹六張犁先坤公嘗祭祀公業HakkaShare-Holding Worship AssociationsXian-Kun Gong Ch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58
  • 點閱點閱:41
本文所指稱的林家是清治時期竹塹地區林先坤家族。林家於乾隆 14 年(1749)自廣東潮州府饒平縣渡海至臺灣,從此展開這個家族在 臺灣的一連串活動。自乾隆以至清治後期,林家逐步成為竹塹地區最重 要的拓墾家族之一。除了土地拓墾之外,林家也將其經營家族的策略擴 展至科舉功名、商業、地方公共事務等。同時藉著家族內「嘗會」的組 織,一方面累積資本,另一方面凝聚家族力量,使得這個家族維繫了在 地域社會中的影響力。林家經常以「嘗會」型態參與各項活動。所謂 「嘗會」是一種集資共財的組織。原來客家社會中為祭祀祖先而保留的 財產稱為「蒸嘗」。如果以財產持有的角度觀察,這是一種公同共有資 產的型態,後來的客家人就把類似的、屬於公同共有資產型態的團體稱 為「嘗會」。筆者以「先坤公嘗」為例,檢視在清代客家地域社會中, 嘗會的形成過程以及嘗會與地方社會的互動方式。除了爬梳林家於清治 時期在臺灣的各項活動,也透過林家所存與先坤公嘗相關的契約,討論 先坤公嘗在清治時期經過數次分家而確立,以及這個嘗會如何與地方社 會產生連結。第四部分「結論」則說明目前先坤公嘗的運作方式以及嘗 會面臨的問題。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share-holding worship associations.” In the author's opinion, just like cultivation and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share-holding worship associations” used to be one of the Hakka people's strategies to maintain their lifestyles and relationships in Taiw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as a mass migration of Han people (including Hakka people)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in the Qing dynasty. How those Han people re-established their local society in Taiwan still provokes heated debate amongst historians. Cultivation and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were two important ways to re-establish their links and lineage. “Share-holding worship associations” were also one of the ways the Hakka people in Taiwan connected with other Hakkas. Therefore, the understanding of “share-holding worship associations”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gain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akka society.
期刊論文
1.科大衛(20031000)。祠堂與家廟--從宋末到明中葉宗族禮儀的演變。歷史人類學學刊,1(2),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端(20001200)。「國家制定法」與「民間習慣」:臺灣「祭祀公業」的歷史社會學分析。法制史研究,1,117-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Faure, David、劉志偉(2000)。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型態基礎。歷史研究,265,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賴玉玲(2001)。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中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桂玲(2013)。客家地域社會組織的變遷--以北臺灣「嘗會」為中心的討論(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文亮(1999)。臺灣法律史上的祭祀公業(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志豪(2012)。清帝國的邊疆治理及其土地制度:以新竹頭前溪中上游地區為例(1790-1895)(博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桂玲(2005)。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彥貴、廖英杰(2006)。發現客家:宜蘭地區客家移民的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六張犁林家藏古文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內政部(2000)。祭祀公業法令彙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保萱(1982)。西河林氏六屋族譜。臺中: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炎憲、曾品滄(2003)。楊雲萍藏臺灣古文書。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學明(1998)。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施添福(20010000)。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柯志明(20010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戴炎輝(19790000)。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898)。土地申告書,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莊英章、周靈芝(1984)。唐山到臺灣:一個客家宗族移民的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65)。褒忠廟記。同治乙丑四年端月吉日抄錄契約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疇(1944)。林氏十五世族譜序。潮州饒平林氏大宗譜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朝龍(1999)。臺灣文獻叢刊。合足校本新竹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臺灣文獻叢刊。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戴炎輝。清末淡水廳衙門文案。淡新檔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