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化創意產業經理人專業職能、創新能力與產業績效關係之研究
作者:賈美琳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政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經理人專業職能創新能力產業績效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5
論文名稱:文化創意產業經理人專業職能、創新能力與產業績效
關係之研究
校(院)所組別: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班
畢業時間及摘要別:一百零四學年度第一學期博士學位論文摘要
指導教授:王政彥博士研究生:賈美琳
頁數:320頁
論文摘要內容:
文化創意產業自1997年起在世界各國開始發展,今日的世界體系以文化與創意為本的經濟型態,是工業革命以後,對人本文化精神的再發現,視為二十一世紀的文化復興運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今日許多國家在多元文化流中保存與傳遞自我文化,以文化經濟的力量發展國家經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經理人扮演關鍵角色,尤其文創產業大多為微型企業,經營者可能是創作者、行銷者、管理者等,一人身兼多職,因此經理人的專業職能必須多元,而文創業本身重視創新能力,所以本研究動機希望探討經理人的專業職能、創新能力與產業績效的關係。
研究目的:探究經理人的專業職能、創新能力與產業績效之間的差異、相關與預測力。
研究方法:以自編之量表,經專家效度與預試,完成修訂,正式施測名單以政府、民團與大學公開資料庫之文創廠商名錄,分北中南三區,依比例分層隨機取樣。資料分析以spss15.0軟體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典型相關、逐步多元廻歸。
研究結果:(一)不同個人背景與產業背景變項之文化創意產業經理人在專業職能、創新能力與產業績效均具有顯著差異。(二)文化創意產業經理人之年齡變項對專業職能、創新能力與產業績效上均不具顯著影響。(三) 文化創意產業經理人之專業職能、創新能力對產業績效各層面均達顯著正相關,專業職能之「行銷策略」對產業績效最具預測力,其次為創新能力之「服務創新」、「產品創新」。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結論:(一)文化創意產業經理人的專業職能、創新能力與產業績效的實際表現均屬中等以上的較佳程度。(二)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多為微型企業,自主性高,創新能力與客製化服務應變力強。(三)經理人常一人身兼數職,形成高度創新與資訊溝通靈活的現象。對企業內部資訊理解深入,對產業績效自評多具信心且優於其他競爭者。(四)我國文創產業以內需為主,南北區因產業發展型態不同,影響文創產業經理人對產業績效的理解與認知。(五) 文化創意產業經理人專業職能之「行銷策略」對產業績效最具預測力,其次為創新能力之「服務創新」、「產品創新」。本研究建議對後續研究可探究文化創意產業的獨特管理文化與模式、針對台灣文創產業亟待建立的品牌績效等深入探討、擴大對世界各國文創經理人與經紀人角色與功能之研究,尤其包括智慧財產權、授權與契約規範等領域。
關鍵字:文化創意產業、經理人、專業職能、創新能力、產業績效
Abstractof the Dissertation
The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rial competencies,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s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Name: Chia, Mei-Lin
Dissertation Advisor: Wang, Cheng-Yen Ph.D.
Institution: Graduate Institute of Adult Education, NKNU
Date: February, 2016Pages:320
Abstract: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started to develop in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since 1997, which can be seen as “the Renaissanceof the 21stCentury.” This type of economy based on culture and creativity is the re-discovery of humanism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an conserve and represent the own culture of many countries and help these countries to build up national economic strength via cultural assets. Professional managers are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ey need to play multiple roles of creators, marketers, managers and more, especially whe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are mostly composed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businesses. Hence, these professional managers need to have diverse competencies. Also,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require strong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s a result, this dissertation hopes to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rial competencies,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s.
Objective:To discover the variance, relevance and predictive power of managerial competencies,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s.
Methodology:Develop a scale with validity from expert reviews and pre-tests. Use this scale to examine a stratified sample lis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businesses from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The data are collected from the open sources of governments, private sector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 the sample with t test, one-way 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via SPSS 15.0.
Result:
1. For professional managerswith different personal backgrounds and coming from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variance i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ir competencies,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s.
2. The age of the manager h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managerial competencies,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or industrial performances.
3. There is a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managerial competencies,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s in all aspects. Among them, “marketing strategy” of managerial competencies has the highest predictive power to industrial performances, followed by “service innova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Conclusions:
1. Professional managers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ave better competencies,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s than average.
2. Businesses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of Taiwan are mostly micro-sized. Therefore, they have higher autonomy as well as better adaptation to innovation and customized service needs.
3. A single manager often plays multiple occupational roles to facilitate active innovation and flexible communication in the company. They understand their business very well internally and have great confidence that their performances are better than other competitors in the same industry.
4.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of Taiwan mainly focus on domestic market and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i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Therefore, managers from different areas have variant understandings to competencies and performances.
5. “Marketing strategy” in competencies has the most predictive power to the industrial performances, followed by “service innova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6. Further research suggestions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clude the unique culture and managerial models, brand performances for Taiwan’s businesses and studying on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managers and agents for different countries, especially topics abou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atents, contract management, etc.
Keyword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managers,competencies,
innovative capabilities,industrial performa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文化部(2014)。103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文化部。
文化部(2015)。104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文化部。
方曉蕙(2013)。內部稽核職能成熟度之探索與分析。國立臺北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春燕(2011)。職能與績效間之關聯性研究-以高階秘書暨高階行政助理人員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郁棻(2009)。教育訓練滿意度、管理職能與工作績效之關係-以台南地區CHDT及CHS旅館管理證照班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毓仁(2000)。公部門績效指標的設計與運用.人力發展月刊,1, 22.
王維君(2010)。台灣製藥產業經營績效評估之研究—以全民健康保險支付制度觀點。清雲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古宜靈(2003)。文化產業的地方性與經濟性。「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古宜靈(2007)。文化產業發展的學習型市鎮現象。都市與計畫,34(2),75-94。new window
古宜靈(2013)。文化產業的創新系統與產業網絡:陶瓷與音樂產業的比較。建築與規劃學報,14(1),13-32。new window
古宜靈(2014)。文化產業的創新與智識資本之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14(2/3),129-154。new window
申文忠(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訓導主任專業職能與訓導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石娟(2010)。國小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教學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朱明謙(2001)。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文賢(2008)。主管領導型態、員工工作態度、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關聯研究-以車燈產業為例。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江樹麟,(2007)。視覺藝術經紀人角色功能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宣萱(2010)。旅館業總經理專業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 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何雍慶、莊世杰、陳柏棟 (2012)。服務創新的程度會影響購買意願嗎?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 4 ,37-52。new window
余宏益(2007)。台灣晶圓代工產業營運績效與經濟景氣關聯性研究-以聯電公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志元(2006)。知識管理與組織創新關係:以組織創新氣候及人力資本為中介變項。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佳琳 (2015)。創新之前必知的八件事。台北市: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
吳岱融(2009)。文化創意產業之產品創新--設計與行銷的互動觀點。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承哲(2009)。績效考核公平性、工作態度與工作績效之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TFT-LCD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建帄(2006)。個體工作滿足、知識分享與組織創新能力之關聯性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思華 (1998)。知識流通對產業創新的影響。「第七屆產業管理研究會」發表之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吳政憲(2012)。台灣農企業在經營管理與行銷企劃之職能與職務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吳家慧(2005)。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績效之影響因素探討-以地方特色糕餅廠商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淑娟(2011)。傑出農民之學習風格、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吳萬益 (1996)。台美日企業在台灣及大陸企業經營環境及競爭策略之研究。台大管理論叢,7(1), 49-84。new window
吳萬益(2000)。企業研究方法。台北市:華泰。
吳憶蘋(2007)。行動通信服務業直營門市店長之專業職能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憶蘋(2007)。行動通信服務業直營門市店長之專業職能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錫德(2007)。台灣製造:文化創意向前走,臺北:允晨文化。
吳濟民 (2007)。組織學習與智慧資本對創新績效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new window
吳黛玲(2013)。數位遊戲產業初任企劃人員所需職能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浚瑀(2011)。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團隊情感氛圍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
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呂戰(2007)。高科技產業研發人員工作壓力、薪酬制度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探討。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岑淑筱、郭家毓(2012)。文化創意產業其組織發展歷程、品牌經營與體驗行銷關係之研究:以陶瓷工藝業為例。創業管理研究,7(3),103-128。new window
李元墩、吳濟民 (2004) 知識管理策略、組織核心能耐與經營績效之關係:以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為實證。科技管理學刊, 9(2),103-130。new window
李天鐸 ( 2011)。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台北市:遠流。
李兆翔 (2009)。藝術文化產業經理人核心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明軒與邱如美合譯,波特著(1996)。國家競爭優勢。台北市:天下文化。
李明興(2008)。外在環境、組織文化、知識管理能力、組織創新與組 織績效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new window
李俊坤(2009)。產業群聚地區的群體經營績效分析研究─以台灣自行車產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俊緯(2012)。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創新領導行為、教師知識管理能力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聯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家慶(2008)。產品經理之人格特質、專業職能、自我導向學習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電腦週邊產業為對象。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勝雄(2004)。經營策略、執行力與平衡計分卡導向經營績效之研究----以橡膠產業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隆盛、李信達、陳淑貞 (2010)。技職教育證照制度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31-52。new window
李隆盛、張良德、林坤誼、林聖薇、李玉娟、吳明鋗 (2012)。工藝類文化創意產業所需行銷職能及其在大學相關課程之IPA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5(4),101-126。new window
李錫東(2009)。文化創意產業的行銷與管理。台北市:孙河文化出版。
李樹田 譯(2005)。責任與擔當:杒拉克談專業經理人。(原作者:P. F. Drucker)臺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1998)
李璞良 譯(2007)。創意經濟:好點子變成好生意。(原作者:J. Howkins)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原著出版年:2001)
周佩儀(2013)。企業知識長職能、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初探。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淑真(2005)。研發人員創造力人格特質、社會網絡關係、吸納能力與創新能 力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文寶、吳萬益(2006)。技術知識資源特性、知識學習能力、核心競爭力與創新績效關聯性之研究。東海管理評論,8(1)。new window
林巧蛉(2010)。創新策略與組織創新對創新品質及績效的影響。國立勤益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步青(2015)。銀行不良債權管理人員職能、激勵制度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H銀行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育如 譯(2014)。創意自信帶來力量(原作者:K. David and K.Tom )。台北市:聯經。(原著作出版年:2013)
林明輝(2015)。核心職能、教育訓練對工作績效之研究-以台中市基層消防人
員為例。中州科技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炎旦 主編(2011)。2010創意經濟報告(原作者: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主編)。台北市:師大書苑。(原著作出版年:2010)
林炎旦、李兆翔 (2008)。臺灣設計產業翱翔計畫—辦理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需求調查研究。經濟部工業局 97 年度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臺北市: 經濟部工業局。
林炎旦、李兆翔(2010)。「文化創意產業之人才培育策略」。台灣教育雙月刊,665,11-25。
林建德(2012)。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永續發展芻議。文化創意產業年報,2(2),197-210。new window
林頌恩(2004)。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創新能力,決定創新的因素與創新績效之比較。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鉦棽、黃耀慶(2007)。組織資本與脈絡/任務績效, 領導績效及團隊績效之關係—資源基礎理論及交易成本之觀點。「人文、科技、E世代人力資源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林榮泰 (2005)。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1(4)。
林榮泰(2009)。「工」不可沒、「藝」不可失—工藝與科技的對話。藝術欣賞,9(3),49-66。
林榮泰(2009)。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從感性科技、人性設計與文化創意談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1),32-42。
林榮泰(2010)。從服務創新思維探討感質體驗設計。設計學研究特刊,13-21。new window
林聯發、黃成永、陳朝鈞 (2008)。文化創意產業傳播人才培育課程與資源規劃之研究。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8(1),43-67。new window
林廷芳(2008)。臺北市高中職學校行銷策略與學校品牌績效之研究。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婉翎、鄭秋霜(2009)。創意不媚俗,追求與眾不同。經濟日報。3 版。
林榮泰、林伯賢 (2009)。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藝術學報,5(2),81-105。new window
邱淑美( 2011)。團隊學習與創新對人力資源專業人員職能發展與工作績效影響之跨層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邱皓政、陳燕禎、林碧芳(2009)。組織創新氣氛量表的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測驗學刊,56(1),69-97。new window
邱雅琪(2007)。團隊成員核心職能與團隊氣候對團隊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北區某署立醫院為例。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邱誌勇 (2011)。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政策概觀。載於李天鐸主編,文化創意產業讀本(31-56)。台北市:遠流。
金書帆(2005)。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與其他部門溝通和組織知識創造─以工藝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姚登雲(2010)。線上遊戲產業績效之評估。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施振榮(2000)。iO 聯網組織--知識經濟的經營之道。台北市:天下。new window
施智婷 (2011)。主管管理職能提升:自我導向學習與知覺組織支持的交互效果。台大管理論叢,22(1),135-164。new window
柯慧琳(2013)。資訊軟體服務業人員之組織核心職能發展與績效關係之研究—以I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榮昭 (2002)。 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臺北市:五南。
胡祝禎(2014)。創新管理、工作投入與經營績效關聯之研究。康寧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夏葉良 譯 (2003)。 體驗經濟時代 (原作者:Pine, B. J., & Gilmore, J.H.)。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原著出版年:1999)
徐華文 (2014)。台灣文創通路行銷整合帄台啟動。動腦新聞。2015/06/12取自http://www.brain.com.tw/News/NewsPublicContent.aspx﹖ID
徐聯恩、郭靜怡(2013)。創新導向組織學習之個案研究。創業管理研究,8(1),1-22。new window
翁碧蓮(2007)。台灣中小企業組織創新氣候與人力資本對技術創新轉型影響之研究-以核心能力為中介變項。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甲賢(2004)。直營連鎖服務業店經理核心職能模式發展之研究--以某上市直營連鎖KTV 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亦賾(2015)。武器系統修護人員職能素養與修護績效關聯性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孜多(2012)。應用RFM於照明產業經營績效-以W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岑瑤、莊鈺如(2011)。創新於文化裡扎根。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1(3),151-164。
張佳琪(2015)。技術多樣化、雙元創新與營運績效之關聯:考量企業內部因素。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家聲(2007)。科技大學教師背景變項與專業職能對學校組織創新能力知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維容(2014)。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專業職能重要程度與個人符合程度知覺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露心(2007)。文化品牌之建立及文化創意產業行銷模式之初探—以幾米繪本為例。設計與環境,8,21-30。
梁欣戎(2004)。理財規劃師之專業職能需求分析。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莫懷恩(2011)。冷凍空調維修服務業微型創業管理之創業環境、動態能力與創業績效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new window
莊智傑(2007)。核心資源與供應鏈偕同價值創新合作對策略創新與績效之影響研究—以台灣通訊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許言、朱浚漢(2011)。服務創新模式研究—以墾丁凱薩飯店為例。工業設計,39(1),80-85。new window
許俊正(2007)。醫院專業人力自評核心職能與績效之關係─以中區某署立醫院為例醫院專業人力自評核心職能與績效之關係─以中區某署立醫院為例。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許展維(2004)。企業環境、技術創新能力與技術資源管理能力對創新績效影響之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許智威(2011)。組織文化、員工幸福感與組織創新能力之關係:員工幸福感之中介效果。世新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競文(2008)。醫院外科系各科經營績效之評估。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芝雄(2007)。知識管理、採購能力與採購策略對採購績效之影響-以國內聚酯纖維廠與供應鏈之實證。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佳麟,劉尚志,曾錦煥(2003)。產品生命週期之技術與策略創新。「第九屆國防管理學術暨實務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陳定國 (1998)。行銷管理導論。台北市:五南。
陳明璋 (1990)。企業贏的策略-掌握成功的四項關鍵:經理人、接棒、轉型、 創新。台北市:遠流。new window
陳金城(2004)。高級中學教務主任專業職能分析。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俊儒 (2006)。個人特性、人力資源管理活動與創新績效關係之多層級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建宏(2009)。產業營運特性與獲利能力之探討-以航運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柔妘(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學習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郁璿(104)。以企業生命週期探討環境績效與公司經營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上市電子公司為例。南臺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珮如 (2010)。創意產業玻璃工藝人才工作職能之研究。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陳意文、吳思華、項維欣(2003)。資源基礎觀點下之資源拼湊與價值創造:以台灣翅帆開發創新產品為例。科技管理學刊,15(2),1-20。new window
陳榮輝(2006)。創業導向、製造管理實務與創新能力關係之實證研究-以台灣資訊產業廠商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new window
陳憫(2010)。文化創意產業特性與發展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院應用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興政(2014)。組織管理創新與跨組織合作創新對於企業技術創新和組織績效之影響。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麗蓁、曾欽耀(2014)。休閒餐廳服務創新模式之探討-雲端科技之應用。 大仁學報,43,103-112。
單承剛、何明泉(2002)。設計經理人與跨領域設計團隊之傳達研究。設計學報,8(1),1-15。new window
曾淑惠(2009)。體制性人力資源管理、個人學習能力、個人創新能力對個人工作績效之影響—以保險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曾滋昀(2015)。高雄市私立幼兒園教師知覺創新經營、工作投入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義明、廖本哲、簡詠喜(2004)。產品價值、品牌信任、品牌情感與品牌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企業管理學報,61,29-50。new window
曾鳳秋(2008)。飯店產業服務創新專案開發模式-以日月潭雲品酒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慧娟(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知識分享與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輔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曾慧娟(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知識分享與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
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覃冠豪(2013)。第五波產業革命-文化創鑫。台北市:上奇。
游智翔(2013)。公司創新活動對董事會成員職能之影響。逢甲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游輝農(2015)。知識管理、動態能力及創新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湯明哲(2003)。策略精論基礎篇。台北市:天下遠見。
湯玲郎、蔡瑋真、王盈超(2009)。研究物流服務業導入服務創新對營運績效之影響。管理評論,28(2),25-50。new window
馮意倩,(2007)。表演藝術行銷帄台專案研究: 以台中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文献(2008)。市場導向、產品創新與經營績效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正佑(2010)。光電產業職場壓力風險對員工安全行為與組織安全績效影響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秀珠(2009)。連鎖旅館從業人員核心職能、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關係。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宜蓁(2005)。國內汽車廠商之品牌行銷策略與消費者購買行為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宗儒(2007)。市場導向、創業導向、產品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new window
楊明憲(2008)。連鎖便利商店店長職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淑茹(2011)。生技產業業務人員在職訓練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人力資源碩士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銘賢、吳濟聰、蘇哲仁、高慈薏(2012)。社會企業之協同作業對服務創新之影響。創業管理研究,7(1),27-54。new window
楊燕枝、吳思華(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創造形塑之初探。行銷評論,2(3),313-338。new window
葉志冠(2010)。組織環境、產業環境、技術與經營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鋼鐵產業為基礎。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詹立宇、王嘉齡、邱筠惠(2010)。台灣觀光旅遊產業地理集中程度與績效之相關性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5(1),1-22。new window
資策會(2008)。創新資訊應用研究計畫。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廖文志、張順教(2010)。六大新興產業人才培訓與發展趨勢研發期末報告(文化創意產業) 。台北市:經濟部。
廖世璋 (2011) 。文化創意產業。台北市:巨流。
廖述賢、費吳琛、周繼文(2008)。 知識取得、知識移轉與創新能力關聯性研究。科技管理學刊,13(1),101-134。new window
廖翠屏(2015)。臺南市國中輔導主任基本職能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new window
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台北市:聯經。
翟本喬(2015)。創新是一種態度。台北市:商周。
劉安國(1988)。我國微電腦產業國際行銷策略與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春初、李敏鈺、陳欣君、鄭占杰、王澤宇(2009)。產品創新對組織績效關係
之研究。中國經濟評論,9(3),1-9。
劉復苓 譯(2001)。組織學習能力。台北:聯經。
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佳昇(2007)。業務人員專業職能之研究-以發光二極體產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明田、張淑昭 (2001)。核心資源與組織結構對多角化績效節制效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6-H-006-033 )。
蔡明達(2000)。市場資訊處理程序與組織記憶對行銷創新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鄭仲興(2007)。創意管理機制與創意商品開發績效之研究--演化理論觀點。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鄭自隆、許安琪、洪雅惠(2005)。文化行銷。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鄭秀玲、劉育碩(2000)。銀行規模、多角化程度與經營效率分析:資料包絡法之應用。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1),103-48。new window
鄭秋霜 (2007)。好創意更要好管理:第一本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經營體檢書。台北市:三采文化。
鄭素珍(2003)。臺灣產業結構轉變與勞動生產力變動之探討。經濟研究,3,65-83。new window
鄧國宏(2000)。主管管理才能評鑑量表之建立與信、效度分析─以某商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鄧國強(2015)。客戶的購買意向、產品創新與經營績效對越南智慧型手機製
造業之影響。龍華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鄧凱元、許言(2015)。物聯網與服務創新應用探討。工業設計,131,26-32。new window
蕭鏡堂 (1999)。 產業行銷學。台北市:華泰。
賴春金、李隆盛 (2011)。職能分析的方法與選擇。國家文官學院 T&D 飛訊,114,1-22。
賴軍維(2013)。教育服務業創業家的偶然力與創新能力對其創新績效之影響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龍應台 (1999)。 百年思索。台北市:時報文化。
謝州旺(2011)。領導行為、工作特性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中部健身器材產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鍾佩璇(2000)。職能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教育訓練為調節變項。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簡俊成(2013)。跨組織學習與創新:競合觀點。組織與管理,6(2),1-45。new window
簡誠德(2007)。經營規模與經營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僑光技術學院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顏怡音(2013)。政府產業創新政策對企業智慧資本累積與經營績效之影響-以研發及人才培訓為例。管理與系統,20(4),755-791。new window
顏學復(2013)。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魏久峰、李建裕、尤晴韻(2013)。行銷創新策略對台灣文創業行銷創新績效的影響。創業管理研究,8(3),85-112。new window
魏佳卿(2009)。職能理論探討:人力資源客戶經理職能之個案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管理科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蘇佩萱、黃婷琪(2012)。台灣時尚工藝「Yii」手感品牌象徵語意分析。藝術學報,90,89-116。
蘇炳峰(2010)。情緒智慧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傳統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蘇筱涵(2009)。悠活麗緻渡假村之服務創新發展模式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鐘穎(2011)。中學輔導教師專業職能知覺之重要程度與個人符合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文化部(2014)。103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文化部。
文化部(2015)。104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文化部。
方曉蕙(2013)。內部稽核職能成熟度之探索與分析。國立臺北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春燕(2011)。職能與績效間之關聯性研究-以高階秘書暨高階行政助理人員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郁棻(2009)。教育訓練滿意度、管理職能與工作績效之關係-以台南地區CHDT及CHS旅館管理證照班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王毓仁(2000)。公部門績效指標的設計與運用.人力發展月刊,1, 22.
王維君(2010)。台灣製藥產業經營績效評估之研究—以全民健康保險支付制度觀點。清雲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古宜靈(2003)。文化產業的地方性與經濟性。「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古宜靈(2007)。文化產業發展的學習型市鎮現象。都市與計畫,34(2),75-94。new window
古宜靈(2013)。文化產業的創新系統與產業網絡:陶瓷與音樂產業的比較。建築與規劃學報,14(1),13-32。new window
古宜靈(2014)。文化產業的創新與智識資本之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14(2/3),129-154。new window
申文忠(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訓導主任專業職能與訓導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石娟(2010)。國小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教學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朱明謙(2001)。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文賢(2008)。主管領導型態、員工工作態度、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關聯研究-以車燈產業為例。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江樹麟,(2007)。視覺藝術經紀人角色功能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宣萱(2010)。旅館業總經理專業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 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何雍慶、莊世杰、陳柏棟 (2012)。服務創新的程度會影響購買意願嗎?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 4 ,37-52。new window
余宏益(2007)。台灣晶圓代工產業營運績效與經濟景氣關聯性研究-以聯電公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志元(2006)。知識管理與組織創新關係:以組織創新氣候及人力資本為中介變項。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佳琳 (2015)。創新之前必知的八件事。台北市: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
吳岱融(2009)。文化創意產業之產品創新--設計與行銷的互動觀點。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承哲(2009)。績效考核公平性、工作態度與工作績效之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TFT-LCD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建帄(2006)。個體工作滿足、知識分享與組織創新能力之關聯性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思華 (1998)。知識流通對產業創新的影響。「第七屆產業管理研究會」發表之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吳政憲(2012)。台灣農企業在經營管理與行銷企劃之職能與職務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吳家慧(2005)。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績效之影響因素探討-以地方特色糕餅廠商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淑娟(2011)。傑出農民之學習風格、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吳萬益 (1996)。台美日企業在台灣及大陸企業經營環境及競爭策略之研究。台大管理論叢,7(1), 49-84。new window
吳萬益(2000)。企業研究方法。台北市:華泰。
吳憶蘋(2007)。行動通信服務業直營門市店長之專業職能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憶蘋(2007)。行動通信服務業直營門市店長之專業職能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錫德(2007)。台灣製造:文化創意向前走,臺北:允晨文化。
吳濟民 (2007)。組織學習與智慧資本對創新績效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new window
吳黛玲(2013)。數位遊戲產業初任企劃人員所需職能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浚瑀(2011)。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團隊情感氛圍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
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呂戰(2007)。高科技產業研發人員工作壓力、薪酬制度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探討。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岑淑筱、郭家毓(2012)。文化創意產業其組織發展歷程、品牌經營與體驗行銷關係之研究:以陶瓷工藝業為例。創業管理研究,7(3),103-128。new window
李元墩、吳濟民 (2004) 知識管理策略、組織核心能耐與經營績效之關係:以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為實證。科技管理學刊, 9(2),103-130。new window
李天鐸 ( 2011)。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台北市:遠流。
李兆翔 (2009)。藝術文化產業經理人核心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明軒與邱如美合譯,波特著(1996)。國家競爭優勢。台北市:天下文化。
李明興(2008)。外在環境、組織文化、知識管理能力、組織創新與組 織績效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new window
李俊坤(2009)。產業群聚地區的群體經營績效分析研究─以台灣自行車產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俊緯(2012)。新北市國民中學校長創新領導行為、教師知識管理能力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聯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家慶(2008)。產品經理之人格特質、專業職能、自我導向學習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電腦週邊產業為對象。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勝雄(2004)。經營策略、執行力與平衡計分卡導向經營績效之研究----以橡膠產業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隆盛、李信達、陳淑貞 (2010)。技職教育證照制度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31-52。new window
李隆盛、張良德、林坤誼、林聖薇、李玉娟、吳明鋗 (2012)。工藝類文化創意產業所需行銷職能及其在大學相關課程之IPA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5(4),101-126。new window
李錫東(2009)。文化創意產業的行銷與管理。台北市:孙河文化出版。
李樹田 譯(2005)。責任與擔當:杒拉克談專業經理人。(原作者:P. F. Drucker)臺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1998)
李璞良 譯(2007)。創意經濟:好點子變成好生意。(原作者:J. Howkins)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原著出版年:2001)
周佩儀(2013)。企業知識長職能、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初探。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淑真(2005)。研發人員創造力人格特質、社會網絡關係、吸納能力與創新能 力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文寶、吳萬益(2006)。技術知識資源特性、知識學習能力、核心競爭力與創新績效關聯性之研究。東海管理評論,8(1)。new window
林巧蛉(2010)。創新策略與組織創新對創新品質及績效的影響。國立勤益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步青(2015)。銀行不良債權管理人員職能、激勵制度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H銀行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育如 譯(2014)。創意自信帶來力量(原作者:K. David and K.Tom )。台北市:聯經。(原著作出版年:2013)
林明輝(2015)。核心職能、教育訓練對工作績效之研究-以台中市基層消防人
員為例。中州科技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炎旦 主編(2011)。2010創意經濟報告(原作者: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主編)。台北市:師大書苑。(原著作出版年:2010)
林炎旦、李兆翔 (2008)。臺灣設計產業翱翔計畫—辦理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需求調查研究。經濟部工業局 97 年度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臺北市: 經濟部工業局。
林炎旦、李兆翔(2010)。「文化創意產業之人才培育策略」。台灣教育雙月刊,665,11-25。
林建德(2012)。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永續發展芻議。文化創意產業年報,2(2),197-210。new window
林頌恩(2004)。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創新能力,決定創新的因素與創新績效之比較。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鉦棽、黃耀慶(2007)。組織資本與脈絡/任務績效, 領導績效及團隊績效之關係—資源基礎理論及交易成本之觀點。「人文、科技、E世代人力資源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林榮泰 (2005)。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1(4)。
林榮泰(2009)。「工」不可沒、「藝」不可失—工藝與科技的對話。藝術欣賞,9(3),49-66。
林榮泰(2009)。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從感性科技、人性設計與文化創意談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1),32-42。
林榮泰(2010)。從服務創新思維探討感質體驗設計。設計學研究特刊,13-21。new window
林聯發、黃成永、陳朝鈞 (2008)。文化創意產業傳播人才培育課程與資源規劃之研究。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8(1),43-67。new window
林廷芳(2008)。臺北市高中職學校行銷策略與學校品牌績效之研究。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婉翎、鄭秋霜(2009)。創意不媚俗,追求與眾不同。經濟日報。3 版。
林榮泰、林伯賢 (2009)。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藝術學報,5(2),81-105。new window
邱淑美( 2011)。團隊學習與創新對人力資源專業人員職能發展與工作績效影響之跨層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邱皓政、陳燕禎、林碧芳(2009)。組織創新氣氛量表的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測驗學刊,56(1),69-97。new window
邱雅琪(2007)。團隊成員核心職能與團隊氣候對團隊創新績效的影響-以北區某署立醫院為例。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邱誌勇 (2011)。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政策概觀。載於李天鐸主編,文化創意產業讀本(31-56)。台北市:遠流。
金書帆(2005)。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與其他部門溝通和組織知識創造─以工藝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姚登雲(2010)。線上遊戲產業績效之評估。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施振榮(2000)。iO 聯網組織--知識經濟的經營之道。台北市:天下。new window
施智婷 (2011)。主管管理職能提升:自我導向學習與知覺組織支持的交互效果。台大管理論叢,22(1),135-164。new window
柯慧琳(2013)。資訊軟體服務業人員之組織核心職能發展與績效關係之研究—以I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榮昭 (2002)。 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臺北市:五南。
胡祝禎(2014)。創新管理、工作投入與經營績效關聯之研究。康寧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夏葉良 譯 (2003)。 體驗經濟時代 (原作者:Pine, B. J., & Gilmore, J.H.)。台北市:經濟新潮社。(原著出版年:1999)
徐華文 (2014)。台灣文創通路行銷整合帄台啟動。動腦新聞。2015/06/12取自http://www.brain.com.tw/News/NewsPublicContent.aspx﹖ID
徐聯恩、郭靜怡(2013)。創新導向組織學習之個案研究。創業管理研究,8(1),1-22。new window
翁碧蓮(2007)。台灣中小企業組織創新氣候與人力資本對技術創新轉型影響之研究-以核心能力為中介變項。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甲賢(2004)。直營連鎖服務業店經理核心職能模式發展之研究--以某上市直營連鎖KTV 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亦賾(2015)。武器系統修護人員職能素養與修護績效關聯性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孜多(2012)。應用RFM於照明產業經營績效-以W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岑瑤、莊鈺如(2011)。創新於文化裡扎根。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1(3),151-164。
張佳琪(2015)。技術多樣化、雙元創新與營運績效之關聯:考量企業內部因素。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家聲(2007)。科技大學教師背景變項與專業職能對學校組織創新能力知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維容(2014)。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專業職能重要程度與個人符合程度知覺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露心(2007)。文化品牌之建立及文化創意產業行銷模式之初探—以幾米繪本為例。設計與環境,8,21-30。
梁欣戎(2004)。理財規劃師之專業職能需求分析。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莫懷恩(2011)。冷凍空調維修服務業微型創業管理之創業環境、動態能力與創業績效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new window
莊智傑(2007)。核心資源與供應鏈偕同價值創新合作對策略創新與績效之影響研究—以台灣通訊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許言、朱浚漢(2011)。服務創新模式研究—以墾丁凱薩飯店為例。工業設計,39(1),80-85。new window
許俊正(2007)。醫院專業人力自評核心職能與績效之關係─以中區某署立醫院為例醫院專業人力自評核心職能與績效之關係─以中區某署立醫院為例。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許展維(2004)。企業環境、技術創新能力與技術資源管理能力對創新績效影響之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許智威(2011)。組織文化、員工幸福感與組織創新能力之關係:員工幸福感之中介效果。世新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競文(2008)。醫院外科系各科經營績效之評估。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芝雄(2007)。知識管理、採購能力與採購策略對採購績效之影響-以國內聚酯纖維廠與供應鏈之實證。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佳麟,劉尚志,曾錦煥(2003)。產品生命週期之技術與策略創新。「第九屆國防管理學術暨實務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陳定國 (1998)。行銷管理導論。台北市:五南。
陳明璋 (1990)。企業贏的策略-掌握成功的四項關鍵:經理人、接棒、轉型、 創新。台北市:遠流。new window
陳金城(2004)。高級中學教務主任專業職能分析。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俊儒 (2006)。個人特性、人力資源管理活動與創新績效關係之多層級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建宏(2009)。產業營運特性與獲利能力之探討-以航運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柔妘(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學習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郁璿(104)。以企業生命週期探討環境績效與公司經營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上市電子公司為例。南臺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珮如 (2010)。創意產業玻璃工藝人才工作職能之研究。國立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陳意文、吳思華、項維欣(2003)。資源基礎觀點下之資源拼湊與價值創造:以台灣翅帆開發創新產品為例。科技管理學刊,15(2),1-20。new window
陳榮輝(2006)。創業導向、製造管理實務與創新能力關係之實證研究-以台灣資訊產業廠商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new window
陳憫(2010)。文化創意產業特性與發展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院應用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興政(2014)。組織管理創新與跨組織合作創新對於企業技術創新和組織績效之影響。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麗蓁、曾欽耀(2014)。休閒餐廳服務創新模式之探討-雲端科技之應用。 大仁學報,43,103-112。
單承剛、何明泉(2002)。設計經理人與跨領域設計團隊之傳達研究。設計學報,8(1),1-15。new window
曾淑惠(2009)。體制性人力資源管理、個人學習能力、個人創新能力對個人工作績效之影響—以保險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曾滋昀(2015)。高雄市私立幼兒園教師知覺創新經營、工作投入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義明、廖本哲、簡詠喜(2004)。產品價值、品牌信任、品牌情感與品牌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企業管理學報,61,29-50。new window
曾鳳秋(2008)。飯店產業服務創新專案開發模式-以日月潭雲品酒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慧娟(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知識分享與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輔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曾慧娟(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知識分享與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
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覃冠豪(2013)。第五波產業革命-文化創鑫。台北市:上奇。
游智翔(2013)。公司創新活動對董事會成員職能之影響。逢甲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游輝農(2015)。知識管理、動態能力及創新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湯明哲(2003)。策略精論基礎篇。台北市:天下遠見。
湯玲郎、蔡瑋真、王盈超(2009)。研究物流服務業導入服務創新對營運績效之影響。管理評論,28(2),25-50。new window
馮意倩,(2007)。表演藝術行銷帄台專案研究: 以台中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文献(2008)。市場導向、產品創新與經營績效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正佑(2010)。光電產業職場壓力風險對員工安全行為與組織安全績效影響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秀珠(2009)。連鎖旅館從業人員核心職能、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關係。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宜蓁(2005)。國內汽車廠商之品牌行銷策略與消費者購買行為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宗儒(2007)。市場導向、創業導向、產品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new window
楊明憲(2008)。連鎖便利商店店長職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淑茹(2011)。生技產業業務人員在職訓練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人力資源碩士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銘賢、吳濟聰、蘇哲仁、高慈薏(2012)。社會企業之協同作業對服務創新之影響。創業管理研究,7(1),27-54。new window
楊燕枝、吳思華(2005)。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創造形塑之初探。行銷評論,2(3),313-338。new window
葉志冠(2010)。組織環境、產業環境、技術與經營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鋼鐵產業為基礎。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詹立宇、王嘉齡、邱筠惠(2010)。台灣觀光旅遊產業地理集中程度與績效之相關性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5(1),1-22。new window
資策會(2008)。創新資訊應用研究計畫。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廖文志、張順教(2010)。六大新興產業人才培訓與發展趨勢研發期末報告(文化創意產業) 。台北市:經濟部。
廖世璋 (2011) 。文化創意產業。台北市:巨流。
廖述賢、費吳琛、周繼文(2008)。 知識取得、知識移轉與創新能力關聯性研究。科技管理學刊,13(1),101-134。new window
廖翠屏(2015)。臺南市國中輔導主任基本職能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new window
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台北市:聯經。
翟本喬(2015)。創新是一種態度。台北市:商周。
劉安國(1988)。我國微電腦產業國際行銷策略與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春初、李敏鈺、陳欣君、鄭占杰、王澤宇(2009)。產品創新對組織績效關係
之研究。中國經濟評論,9(3),1-9。
劉復苓 譯(2001)。組織學習能力。台北:聯經。
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佳昇(2007)。業務人員專業職能之研究-以發光二極體產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明田、張淑昭 (2001)。核心資源與組織結構對多角化績效節制效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6-H-006-033 )。
蔡明達(2000)。市場資訊處理程序與組織記憶對行銷創新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鄭仲興(2007)。創意管理機制與創意商品開發績效之研究--演化理論觀點。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new window
鄭自隆、許安琪、洪雅惠(2005)。文化行銷。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鄭秀玲、劉育碩(2000)。銀行規模、多角化程度與經營效率分析:資料包絡法之應用。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1),103-48。new window
鄭秋霜 (2007)。好創意更要好管理:第一本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經營體檢書。台北市:三采文化。
鄭素珍(2003)。臺灣產業結構轉變與勞動生產力變動之探討。經濟研究,3,65-83。new window
鄧國宏(2000)。主管管理才能評鑑量表之建立與信、效度分析─以某商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鄧國強(2015)。客戶的購買意向、產品創新與經營績效對越南智慧型手機製
造業之影響。龍華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鄧凱元、許言(2015)。物聯網與服務創新應用探討。工業設計,131,26-32。new window
蕭鏡堂 (1999)。 產業行銷學。台北市:華泰。
賴春金、李隆盛 (2011)。職能分析的方法與選擇。國家文官學院 T&D 飛訊,114,1-22。
賴軍維(2013)。教育服務業創業家的偶然力與創新能力對其創新績效之影響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龍應台 (1999)。 百年思索。台北市:時報文化。
謝州旺(2011)。領導行為、工作特性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中部健身器材產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鍾佩璇(2000)。職能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教育訓練為調節變項。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簡俊成(2013)。跨組織學習與創新:競合觀點。組織與管理,6(2),1-45。new window
簡誠德(2007)。經營規模與經營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僑光技術學院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顏怡音(2013)。政府產業創新政策對企業智慧資本累積與經營績效之影響-以研發及人才培訓為例。管理與系統,20(4),755-791。new window
顏學復(2013)。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new window
魏久峰、李建裕、尤晴韻(2013)。行銷創新策略對台灣文創業行銷創新績效的影響。創業管理研究,8(3),85-112。new window
魏佳卿(2009)。職能理論探討:人力資源客戶經理職能之個案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管理科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蘇佩萱、黃婷琪(2012)。台灣時尚工藝「Yii」手感品牌象徵語意分析。藝術學報,90,89-116。
蘇炳峰(2010)。情緒智慧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傳統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蘇筱涵(2009)。悠活麗緻渡假村之服務創新發展模式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鐘穎(2011)。中學輔導教師專業職能知覺之重要程度與個人符合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二、西文部份
Anthony , R. N., & Govindarajan ,V. (1998). Management Control.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Betz, F. (1987). Managing technology competing through new ventures,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research. New York: Prentice Hall.
Bilton, C. (2007).Management and creativity: From creative industries to creative management.Blackwell Publishing.
Blancero, D., Boroski, J., & Dyer, L. (1996). Key competencies for a transformed human resource organization: Results of a field stud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5(3), 383-403.
Bolton, P. (1997). A Theory of Trickle-D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4, 151-172.
Bowden, J., & Masters, G. N. (1993).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of a competency-based approach to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Boyatzis, R. E. (1982). The competent model: A model of effec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oyatzis, R.E., & Richard E. (1982). The competent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John Wiley & Sons.
Byham, W. C., & Moyer, R. P. (1996). Using competencies to build asuccessfu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 Inc.
Cantano, V. M. (1998). Appendix 1: Competenc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bibliography. Retrieved October 16, 2007, from http://www.chrpcanada. com/en /phaseIreport /appendix.asp.
Caves, R. E., (2000).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cke, G. K. (1998). Technology management-applications to corporate markets and military mission. Praeger.
Chandy, R.K., & Tellis, G.J.(1998). Organizing for Radical Product Innovation: The Overlooked Role of Wiliness to Cannibaliz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5(4), 474-87.
Chaney, P. K., & Devinney, T. M. (1992). New product innovations and stock pric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19, 677-695.
Chiesa, V., & Masella, C. (1996). Searching for an Effective Measure of R&D Performance.Management Decision, 34(7), 49-57.
Chowdhury, S. (2005). The role of affect-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in complex
knowledge sharing.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17(3), 310 -323.
Clark, B., & Montgomery, D. (1998). Deterrence, Reputations, and Competitive Cognition. Management Science, 44(1), 62-82.
Conti, R., Amabile, T. M., & Pollak, S. (1996). The Positive Impact of Creative Activity: Effects of Creative Task Engagement and Motivational Focus on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 1107-1116.
Cooper, W.W. (1984). The non-Archimedean CCR ratio for efficiency analysis: a rejoinder to Boyd and Färe.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5, 333-334.
Covin, J. G., & Slevin, D. P. (1991). A conceptu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as firm behavior. Entrepreneurship: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3.
Daft, R. L. (1978). A dual-core model of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1(2), 193-210.
Dalton, M. (1997). Are competency models a waste .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51 (10), 46-49.
Daniel, E., & C. Storey. (1997). On-Line Banking: Strategic and Management Challenges. Long Range Planning, 30(6), 890-898.
Delaney, J. T., & Huselid, M. A. (1996) .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949-969.
Derogatis, L. R., & Spencer, P. M. (1993). Brief symptom inventory: BSI.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Dess, G. G., Lumpkin, G. T., & McFarlin, D. (2005).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in stimulating effective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1) 147-156.
Dessler﹐G.(2000)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Drucker, P. F. (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London: Heinemann.
Dyer, J. H., & Nobeoka, K. (2000). 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 The Toyota cas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345-367.
Eccles, R. G. & Pyburn, P. J. (1992). 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System to Measur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74(4) , 41-44.
Evans , E. W., & England , S. (1996). Indirect interactions in biological control of insects : pests and natural enemies in alfalfa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920-930 .
Fairlie, R. W., & Holleran, W. (2012).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risk aversion and other personality traits: Evidence from a random experi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33(2), 366-378.
Falender,C., & Shafranske,E. (2007). Competence in competency-based supervision practice: Construct and application. Retrieved 20150912 from http://psycnet.apa.org/journals/pro/38/3/232/
Finger, L., & Dutta, S. (2014). Ask, Measure, Learn: Using Social Media Analytics to Understand and Influence Customer Behavior. Oreylly, Cambridge.
Fortuin,L. (1988). Performance Incicators--Why,Where ,& How.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 34, 1-9.
Frankle, E. G. (1990).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change. Boston: Kluwer Academic.
Gallouj, F. (2002a). Innovation and Service and the Attendant Old and New Myths.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31(2), 137-154.
Gallouj, F. (2002b). Innovation in the service economy: the new wealth of nation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Gatewood, R. D., & Hubert, S. Field. (1998). Human Resource Selection. The Dryden Press: Dryden.
Govindarajan, V., & Trimble, C. (2005 ). Organizational DNA for strategic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7(3) 47-76.
Grulich, V., & Chytrý, M. (1993). Botanische Untersuchungen im Nationalpark Podyjí (Thayatal) und im grenznahen Österreich. Verh. Zool.-Bot. Ges. Österr,130, 1-31.
Guilford, P., Hopkins, J., Harraway, J., McLeod, M., McLeod, N., Harawira, P., ... & Reeve, A. E. (1998). E-cadherin germline mutations in familial gastric cancer. Nature, 392(6674), 402-405.
Gupta, A. K., & Govindarajan, V. (2001). Converting global presence into glob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5(2), 45-56.
Hamel,G. (1998). Strategy innovation and the quest for valu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9(2), 7-14.
Harris, L. C. (2001). Market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UK compani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8(1), 17-43.
Hashim, H., & Abrams, P. (2008). How should patients with an overactive bladder manipulate their fluid intake?. BJU international, 102(1), 62-66.
Hertenstein, J. H., & Platt, J. B. (2000). 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control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 Sep, 303-323.
Hertog, P. D. (2000).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s co-producers of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4(04), 491-528.
Hertog, P. d, Rob B., Goran Mark l.,& Ian Miles. (1998). Services in innovatio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 as co-producers of innovation, SI 4S
synthesis paper no. 3, published by STEP, Oslo.
Higgins, J. M.(1995). Innovation: the core competence. Planning Review, 23, 32-36.
Hoffmann, T. (1999). The meanings of competency.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3(6), 275-285.
Hooley, G., Fahy, J., Cox, T., Beracs, J., Fonfara, K., & Snoj, B. (1999). Marketing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a hierarchical model. Journal of market-focused management, 4(3), 259-278.
Hsu, C.C., Tan, K.C., Laosirihongthong, T., & Leong, G. K., (2011). Entrepreneurial
SCM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S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asearch,49(22), p6629-6649.
Jean, B.R., Kim, D., &Sinkovics,R.R., (2010).DriversandPerformanceOutcomesof Relationship Learning for Suppliers in Cross-Border Custom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Cultur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18(1), pp63-85.
Jay, S., & Kelly, K.K. (1999).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in high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 Chaos-theoretic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16(4), 471-494.
Kanter. J. (1988). Three Tiers for Innovation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15 (5), 509-523.
Kaplan, R. S., & Norton, D. P. (1992). 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2.
Kaplan, R. S., & Norton, D. P.(1996).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aslow, N. J. (2004). Competencie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9.
Kelly, K. (1999). 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 Penguin.
Kim, W. C., & Mauborgne, R.(1999). Strategy, value innovation,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41-54.
Kirca, A. H., Jayachandran, S., & Bearden, W. O. (2005). Market orienta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ecedents and impact o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69(2), 24-41.
Kleysen ,R. F., & Stree, C. T. ( 2001). Toward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individual innovative behavior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3) , 284-296.
Knowles, C. O. (1970). Metabolism of two acaricidal chemicals, N'- (4-chloro- o-tolyl)-N, N-dimethylformamidine (chlorophenamidine) and m- {[(dimethy lamino) methylene] amino} phenyl methylcarbamate hydrochloride (forme tanat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18(6), 1038-1047.
Koufteros, X. A., Vonderembse, M. A., & Doll, W. J. (1998). Developing measures of time-based manufacturing.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6(1), 21-41.
Krogh, G., & Roos, J. (1995). A perspective on knowledge, competence and strategy. Personnel Review, 24(3), 56-76.
Lado, A. A., Boyd, N. G., & Hanlon, S. C. (1997).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and the search for economic rents: A syncretic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2(1), 110-141.
Lessem, R. (1990). Developmental management- principles of holistic business. New York: Commonwealth.
Levitt, T. & Pheodore, W. (1966). Innovational Imit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 – October, 63.
Lucia, A. D., & Lepsinger, R. (1999).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ompetency models: Pinpoint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umpkin, G. T., & Dess, G. G. (1996).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1(1), 135-172.
Luo, X., Slotegraaf, R. J., & Pan, X. (2006). Cross-functional coopetition: The simultaneous role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within firms. Journal of Marketing, 70(2), 67-80.
Madjar, N., Oldham, G., & Pratt, M. (2002).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The contributions of work and non-work sources of creativity support to employees' creative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 757-767.
Mahadevan, B. (2000). Bu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based e-commerce: An anatom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2(4), 55-69.
Mangham, I. L. (1986). In search of competence.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 ment, 12(2), 5-12.
Markides,C. (1997). Strategic innovatio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8(3), 9-23.
Martin, C.E., & Witter, L. (2011). Social or 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An Argument for a New Distinction.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Retrieved in15/03/2014. http://www.ssireview.org/blog/entry/social_or_cultural_entrepreneurship_an_argument_for_a_new_distinction.
McClelland, D.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rather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1), 1-24.
McLagan, P. A. (1980). Competency model.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34 (12), 22-26.
Milkovich, G. T., Newman, J. M., & Milkovich, C. (1999). Compensation. T. Mirror (Ed.). Burr Ridge, Ill.: Irwin/McGraw-Hill.
Moser, W.A. (1984). Scorpaeniformes: development. p. 405-428. In H.G. Moser, W.J. Richards, D.M. Cohen, M.P. Fahay, A.W. Kendall Jr. and S.L. Richardson (eds.) Ontogeny and systematics of fishes. American Society of Ichthyologists and Herpetologists. Special Publication No. 1.
Nkomo, S. M. (1987).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and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8(4), 387-392.
O’Connor.J., (2015).Intermediaries and Imaginaries i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Regional Studies.49(3), pp374–387.
Oecd, E. (2005). Oslo Manual.Proposed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 3rd Edition. Paris.
Olson, J. M., & Maio, G. R. (1995). The effect of attitude dissimulation on attitude accessibility. Social Cognition, 13(2), 127-144.
O'Reilly, C. (1989). Corporations, culture, and commitment: Motiv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in organization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1(4), 9.
Osterwalder, A., Lagha, S. B., & Pigneur, Y. (2002). An ontology for developing e-business models. IFIP DsiAge.
Pine, B. J., & Gilmore, J. 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Books
Raelin, J., & Coolledge, S. (1995). From Generic to Organic Competencies. Boston College.
Robbins, S.P. (1990). Organizational theory: structure,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3rd Edition.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NJ:Prentice Hall.
Rodriguez, C. C., Carrillat, F. A., & Jaramillo, F. (2004).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five contin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1(2), 179-200.
Rosenkopf, L., & Almeida, P. (2003). Overcoming local search through alliance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Science, 49(6), 751-766.
Sandberg, J. (2000). Understanding human competence at work: 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3(1), 9-25.
Schaefer, M., & Rotte, M., (2007). Favorite brands as cultural objects modulate reward circuit. NeuroReport, 18, 141–145.
Schlegelmilch, B. (2003). Strategy innovation:the construct, its drivers and its strategic outcomes. 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 11(2), 117-132.
Schumpeter, J. A. (1912).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36 e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umpeter, J. A.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business cycl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ott, A. P., & Radom, L. (1996). Harmonic vibrational frequencies: an evaluation of Hartree-Fock, Møller-Plesset, quadratic 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nd semiempirical scale factor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00(41), 16502-16513.
Shalley, C. E., Gilson, L., & Blum, T. C. (2000). Matching creativity requirements and the work environment: Effects on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s to lea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3, 215-223.
Song, X. M., & Parry, M. E. (1996). What separates Japanese new product winners from losers?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3(5), 422-439.
Souza, W. F. L., Machado, E. C., Knoppers, B. A., Camacho-Ibar, V., Dupra, V., Wulff, F., ... & Crossland, C. J. (2002). Em Estuarine systems of the Latin American region (Regional Workshop V) and estuarine systems of the Arctic region: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luxes-LOICZ Reports and Studies n. 23.Links] Camacho-Ibar, V.
Spencer, L., & Spencer,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y & Sons, Inc.
Stähler, P. (2000). Business Models as a Unit of Analysis for Strategizing,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business models, Lausanne, UNIL, 2002, pp.1-12. Retrieved From 26/06/2015http://www.hec.unil.ch/aosterwa/ Documents/ work shop / Draft_Staehler. Pdf.
Steer﹐R. M.(1975). Problems i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546-557.
Sternberg, R. J., & Kolligian Jr, J. E. (1990). Competence considered. Yale University Press.
Szilagyi, A.D. (1984),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2nd ed.,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Tax, S. S.,& Stuart, I. (1997).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New Services: The Challenges of Integrating Service Systems. Journal of Retailing, 73(1), 105-134.
Thakur, R., & Hale, D. (2013). Service innov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S and Indian service firm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6(8), 1108-1123.
Throsby, D. (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idd, J., Bessant, J., & Pavitt, K. (2001).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2n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Ulrich, K. (1995). The role of product architecture in the manufacturing. Research Policy, 24(3), 419–440.
UNESCO. (2009). Measuring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current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UNESCO.
UNESCO. (UNDP)/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 (2010). 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10. UNDP and UNCTAD, Geneva and New York, NY.
Van Ark., B. Broersma & Hertog, P., L. (2003). On the soft side of Innovation: Services innovation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De Economist, 151(4), 433.
Venkatraman, N., & Ramanujam,V. (1986).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Strategy Research: A Comparison of Approach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1(4), 801-814.
Venlataraman, S., & Sarasvathy, S. D.(2001). Strategy and entrepreneurship: outlines of an unfold story. Handbook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Hitt M. A., Freeman E., Harrison J. S. (eds.), Blackwell: Oxford.
Wijnberg, N. M., & Gemser, G., ( 2000). Adding Value to Innovation: Impressionis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in Visual Arts. Retrieved 20151016 from http://pubsonline.informs.org/ doi/pdf/10.1287/ orsc.11.3.323.12499
Wiklund, J. (1999).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1), 37-48.
Wind, J., & Mahajan, V. (1997). Issues and Opportunitie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4(1), 1-12.
Wood, D., Bruner, J. S.,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2), 89-100.
Woodman, R. W., Sawyer, J. E., & Griffin, R. W. (1993).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 293-321.
Woodruffe, C. (1991). Competent by any other name. Personnel management, 23(9), 30-33.
Yates, L., & Skarzynski, P. (1999)How do companies get to the future first. Management Review, 88(1),16-22.
Yeung , A. K., (1996). Competencies for HR professional :An interview with Richard E. Boyatzi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 35(1), 119 -132.
Yeung, I. Y., & Tung, R. L. (1996). Achieving business success in Confucian
societies: The importance of guanxi (connection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5(2), 54-65.
Zheng Zhou, K., Tse, D. K. (2005). 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s on Technology- and Market-Base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69(2), 42-60.
Zirger, B. J. (1997). The Influence of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Product Innovativeness on Product Outcome.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9(3), 287-29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