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劉蕺山道德抉擇論研究
作者:陳美玲
作者(外文):Chen Mei-li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葉海煙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劉蕺山道德困境道德抉擇立本達末意念之辨工夫經權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3
本論文主要是以「道德困境」和「道德抉擇」為核心論題,向劉蕺山提問,以探究蕺山如何面對在道德實踐的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種種困境,乃至於如何作道德判斷、道德抉擇。全篇分成五個章節,依序從緒論(研究動機等等)、道德抉擇的意義脈絡(解題)、道德困境的根源性問題(提問)、立本達末的道德抉擇之道(回答)及結論(反省、總結)來進行論述。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看見蕺山並不從事物的表相上來作道德判斷和道德抉擇,而是在不斷地探本溯源中發現問題的根源,並尋找解消問題的方法。其間,蕺山發現道德困境與「念」密切相關,然而最根源性的問題卻是因為人沒有好好地長養我固有之的道德本心,使得人心當中本具的明德之性(獨)、好惡之機的道德意向(意)、知善知惡的道德理性(知)、先驗的道德知識(物),以及思善思惡(思)、覺善斷惡(覺、抉)等等的種種作用無法發揮,以致於無法察覺念念之遷流而陷入了困心衡慮之困,並逐漸流於過和惡。
因此解消道德困境的大本方法和基礎之所在,就是回歸到我固有之的道德本心──立心而達道體之本,立道體之本而達道體之用,這就是蕺山之「立本達末的道德抉擇之道」。而要能達到事事反本歸心就必須要落實慎獨、誠意、讀書、養氣、治念、改過、事上磨練……等等的工夫,透過這種種的方法存養保荏,以使人能不斷地回歸到本心的善和種種作用功能;同時藉由生活日用中一切的人事往來、對待以磨練道德本心,藉由時時的反省,檢視自我存養工夫是否得力。這一來一往間正是由本以達末、又由末而返本,形構了即本體即工夫、體用一原、顯微無閒的道德抉擇論體系。
在論文的最後,除了對蕺山提出反省之外,並提出七個命題作為「儒家道德抉擇論」的體系建構──道德主體的確立、道德情境的面對、工夫論的實踐、道德律則的提出、道德實踐的理想境界、形上基礎與核心關懷、事上磨練與倫理教育,並以此作為未來研究的願景和開展。
壹、原典(按文本年代)
一、劉蕺山部分
〔明〕劉宗周撰:《劉子全書》(共六冊),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據清.道光刊本影印。
〔明〕劉宗周撰:《劉子全書及遺編》(共兩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明〕劉宗周撰:《人譜》(附類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據山陰傅氏刻本。
〔明〕劉宗周撰,戴璉璋、吳光主編,蔣秋華編審:《劉宗周全集》(共六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6年。
姚名達:《劉宗周年譜》,收入《民國叢書第四編,第85卷:歷史、地理類》,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據商務印書館1931年版影印。
二、其他原典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書局,1965年,嘉慶二十年重栞宋本,據文選樓藏本校定。
〔漢〕趙岐:《孟子趙注》,《四書備要.子部》,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據永懷堂本校刊。
〔宋〕朱熹:《四書集注》,《四書備要.子部》,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吳縣吳氏倣宋本校刊。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7年。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証》,台北:商務印書館印行,1978年。
〔周〕荀況撰、〔唐〕楊倞注:《荀子》,《四部備要.子部》,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據守山閣本校刊。
〔宋〕周敦頤:《周濂溪先生全集》,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宋〕張載:《張載集》,《四部刊要.子部.儒家類》,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宋〕張載:《張子全書》,《四部備要.子部》,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據高安朱氏藏書本校刊。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上、下兩冊),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據清治十年涂宗瀛刊本。
〔宋〕程顥、程頤撰:《二程全書》(共三冊),《四部備要.子部》,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據江寧刻本校刊。
〔宋〕程頤:《易傳》,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台北:中華書局,1999年。
〔宋〕朱熹撰,郭喬、尹波點校:《朱熹集》,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上、下),《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雜家子部》,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據萃古齋精鈔本。
〔明〕王守仁著:《王陽明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明〕王守仁撰:《王陽明全集》(共兩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王守仁著、陳榮捷註:《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明〕王畿:《王龍溪全集》,台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
〔明〕袁了凡撰、黃涵之語譯:《了凡四訓今譯》,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98年。
〔明〕顧憲成撰,馮從吾、高攀龍校:《小心齋劄記》,《中國哲學思想要籍叢編》,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據光緒丁丑重刊本。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六.別集類五》,(集部231),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清〕黃宗羲著:《明儒學案》(共四冊),《四部備要.子部》,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據鄭氏補刻本校刊。
〔清〕黃宗羲撰:《宋元學案》(共三冊),《四部備要.子部》,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貳、專書
一、蕺山專論
東方朔:《劉蕺山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東方朔:《劉宗周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東方朔、杜維明:《杜維明學術專題訪談錄──宗周哲學之精神與儒家文化之未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振綱:《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黃敏浩:《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new window
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二、宋明理學通論(按作者姓氏筆劃)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共三冊),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new window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侯外廬等:《宋明理學史──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1994年。
陳福濱:《晚明理學思想通論》,台北:環球書局,1983年。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1996年。new window
陶清:《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7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三卷下》,台北:三民書局書局,1995年。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傅武光等人合著:《高攀龍.劉宗周.黃道周.朱之瑜.黃宗羲.方以智》〔中國歷代思想家:14〕,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
三、儒學/倫理學方面
王臣瑞:《倫理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王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王育濟:《天理與人欲──理學理欲觀演變的邏輯進程》,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
里查.赫爾著,黃慧英、方子華譯:《道德思維》,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new window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年。new window
林火旺:《倫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new window
孫偉平:《赫爾》,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張永雋:《二程學管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台北:貫雅文化,1991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出版社,1992年。
陳谷嘉:《儒家倫理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陳特:《倫理學釋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曾仰如:《倫理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new window
葉海煙:《道德、理性與人文的向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葉海煙:《中國哲學的倫理觀》,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蒙培元:《情感與理性》,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鄔昆如:《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蔡信安:《道德抉擇理論》,台北:時英出版社,1993年。
潘小慧:《德行倫理學》,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3年。
劉述先:《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new window
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魏元珪:《孟荀道德哲學》,台北:海天出版社,1980年。
William K.Frankena,Ethics,台北:雙葉書廊,1989年。
Richard Marvyn Hare,Moral Thinking : Its Levels, Method and Poi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參、論文
一、學位論文
王涵青:《劉蕺山對王學的反思與批判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杜保瑞:《劉蕺山的功夫理論與形上思想》,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吳幸姬:《劉蕺山的氣論思想──從本體宇宙論之進路談起》,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孫中曾:《劉宗周的道德世界》,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袁光儀:《晚明之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劉蕺山《人譜》與《了凡四訓》、《菜根譚》之比較》,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陳立驤:《劉蕺山哲學思想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陳美玲:《論孟子的道德抉擇理論》,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廖俊裕:《道德實踐與歷史性──關於蕺山學的討論》,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二、期刊論文
于化民:〈劉宗周的理學思想〉,《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頁169-186。
王永智:〈人類共生主義的道德理想──兼論儒家倫理的現代價值〉,《宗教哲學季刊》,第4期,1995年10月,頁63-71。new window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63本第3分,1993年7月,頁679-712,1993。new window
王汎森:〈清初的講經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3分,1997年9月,頁503-588。new window
王瑞昌:〈論劉蕺山的無善無惡思想〉,《鵝湖雜誌》,第25卷第9期,2000年3月,頁18-32。new window
王開府:〈由動機、結果及行為之倫理判斷探討儒家倫理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8期,1986年6月,頁15-35。new window
王鳳賢:〈論劉宗周對理學傳統觀念的修正〉,《孔子研究》,第4期,1991年,頁85-95轉44
王鳳賢、丁國順:〈以劉宗周為代表蕺山學派〉,《浙東學派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頁237-259。
田宜芳:〈道德判斷的客觀性──論赫爾[Richard Mervyn Hare]的主張〉,《哲學與文化》,第22卷,第12期,1995年12月,頁1097-1111。new window
田宜芳:〈羅斯的「初適責任」〉,《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1期,2001年11月,頁988-996+1077。new window
古清美:〈劉蕺山對陽明致良知說之繼承與發展〉,《台大中文學報》,1985年11月,頁367-396。new window
古清美:〈劉蕺山對周濂溪誠體思想的闡發及其慎獨之學〉,《幼獅學誌》,第19卷,第2期,1986年10月,頁79-111。
古清美:〈蕺山學的儒釋之辨〉,《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1997年7月,頁179-209new window
成中英:〈論儒家孝的倫理及其現代化:責任、權利與德行〉,《漢學研究》,第4卷,第1期,1986年6月,頁83-107。new window
成中英:〈自目的論與責任論分析與重建儒家道德哲學〉,《漢學研究》,第7卷,第1期,1989年9月,頁307-349。new window
沈清松:〈德行倫理學與儒家倫理思想的現代意義〉,《哲學與文化》,第22卷,第11期,1995年11月,頁975-992。new window
何澤恆:〈論語孟子中所說的『權』〉,《孔孟月刊》,第24卷,第3期,1985年11月,頁14-21。new window
李明輝:〈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頁1-32。new window
李承貴:〈「德」「智」之間──由「德」、「智」關係的歷史嬗變看傳統道德的現代走向〉,《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2期,1999年2月,頁128-139+189-190。new window
李興源:〈劉蕺山誠意之學探析〉,《中國國學》,第17期,1989年11月,頁289-298。
林安梧:〈論劉蕺山哲學中「善之意向性」──以「答董標心意十問」為核心的疏解與展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9卷,第1期,1990年6月。頁107-115。
林火旺:〈多元價值和「對」的優先性〉,《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15卷,1992年1月,頁35-52。new window
林月惠:〈劉蕺山對「大學」「誠意」章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卷,2001年9月,頁407-449。new window
胡訓正:〈道德判斷的客觀性〉,《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997年4月,頁39-51。
韋政通:〈朱熹論「經」、「權」〉,《史學評論》,第5期,1983年,頁99-114。
莊永清:〈王陽明與劉蕺山學術思想比較略論──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讀後,兼論劉蕺山的思想史地位〉,《雲漢學刊》,高雄:復文書局,1993年,創刊號,頁1-18。
徐文助:〈孔孟權道思想析論〉,《孔孟月刊》,第25卷,第1期,1984,年9月,頁15-23。new window
許珠武:〈海峽兩岸劉蕺山思想研究綜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1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83-94。new window
孫效智:〈兩種道德判斷──論「道德善惡」與「道德正誤」的區分〉,《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19卷,1996年1月,頁223-254。new window
陳美玲:〈劉蕺山論《中庸》首章──蕺山哲學的慎獨論〉,《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10期,2002年10月,頁948-964。new window
陳福濱:〈道德「良知」及其現代意義〉,《哲學論集》,第29卷,1996年6月,頁105-114。new window
張永雋:〈論劉蕺山的心學思想與易學思想〉,《中華易學》,第17卷,第3期,1996年11月。頁16-23
張永雋:〈明末大儒劉宗周之人生價值觀──從「敬身以孝」以釋之〉,《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2、3期,1991年2月、3月。頁142-151。
張永雋:〈論蕺山心學之特質及其歷史意義〉,《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11期,2000,頁1001-1017+1093。
張永雋:〈略述理學之價值根原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15卷,1992年1月,頁143-161。
張學智:〈論劉宗周的意〉,《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3期(總第238期),頁260-269,1994年3月。new window
張學智:〈論劉蕺山「慎獨」之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70期,頁22-35,1993年12月。
張懷承:〈蕺山心論及其對傳統心學的總結〉,《中國文化月刊》,第128期,1990年6月,頁4-19。
董平:〈論劉宗周心學的理論構成〉,《孔子研究》,第4期,1991年,頁85-95轉44。
黃敏浩:〈劉宗周「四句」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3期,1998年9月,頁105-116new window
葛榮晉:〈中庸之道及其現代價值〉,《哲學雜誌》,第17期,1996年8月,頁152-170。
劉若韶、王靈康譯,柯雄文:〈儒家倫理傳統的性質〉,《哲學雜誌》,第17期,1996,頁136-151。
三、研討會論文
林聰舜:〈劉蕺山與黃梨洲──從「理學殿軍」到「經世思想家」〉,《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中國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台北:弘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頁177-219。
曾錦坤:〈從劉蕺山的慎獨之學看明末學風的轉變〉,《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中國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台北:弘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頁141-175。
葉海煙:〈儒學與當代倫理教育〉,《倫理哲學教育論文集》,丁福寧主編,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0,頁205-220。new window
蔣年豐:〈從朱子與劉蕺山的心性論分析其史學精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鐘彩鈞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1993,頁1115-1138new window
四、網路論文
張萬鴻,〈劉蕺山以意代知所涉及之問題〉,《人文月刊》,htt頁://www.arts.cuhk.edu.hk/~hksh頁/thesis/h94-08.txt
張萬鴻,〈劉蕺山的慎獨之學〉,《人文月刊》,htt頁://www.arts.cuhk.edu.hk/~hksh頁/thesis/h96-092.txt
張萬鴻,〈劉蕺山對先儒論性之評論(一)〉,《人文月刊》,htt頁://www.arts.cuhk.edu.hk/~hksh頁/thesis/h96-081.txt
張萬鴻,〈劉蕺山對朱子的褒揚、批評及轉進〉,《人文月刊》,htt頁://www.arts.cuhk.edu.hk/~hksh頁/thesis/h95-31.html
五、工具書
羅國杰主編,《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
Robert Audi,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中文譯本,由林正弘召集審訂、王思迅主編,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Simon Blackburn,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