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養生思想研究
作者:陳昭銘
作者(外文):CHEN ZHAO-MING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崇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魏晉養生思想嵇康抱朴子曹操道教阮籍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5
養生之道,起源甚早,《周易‧繫辭》中言陰陽二氣之調和,戰國遺物《行氣玉銘》敘述吸氣與呼氣之過程,《管子‧內業》闡述導引的原理,提出靜養精神,動養形體之道裡,《列子》更說明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人之生死存亡,身體之強健衰弱,皆與天地密切關連:「一體之盈虛消息,接通於天地,應於萬類。」。人類必須協調好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在飲食起居各方面都要依循天道規律,才能使身心調適,陰陽平和,自然就可以延年益壽。然而何謂「養生」?中國養生思想產生於上古時期人民為了對抗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防治疾病的需要,其最初形式乃是透過巫術儀式來展現,後來則進步到藉由飲食、藥物、行氣導引等方式來保養生命,養生方法的進展,透露出人類對於生命存續的殷切願望,壽命若得以延長,就可以繼續享受在人間生活的情感與物質上的滿足,此乃「戀生」;而死亡卻正是剝奪人類此項心理需求的最大原因,故而欲繼續享受人間生活則必須有效防阻死亡的威脅,這是「惡死」。因此,「戀生」與「惡死」的意識就成為人類養生思想與行為背後的根本動機。而「養生」一詞始見於《莊子‧養生主》,所謂「養」,就是保養、培養、護養;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生活。「養生」一詞連用就有達成保養身體、精神旺盛、延壽長生甚至變化成仙之目的。基於這樣的目的,「養生」成為人類對抗衰老與死亡,獲得青春與體力的方式。
魏晉思想研究以才性與玄理為主軸,「養生」思想只是其中之一的議題,而根據《世說新語‧文學第四》第二十一條記載:
舊云王丞相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
可知「養生」至少在王導之時甚受重視,而成為玄談名題,但若由整個魏晉的歷史來看,便能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養生」實際上才是整個魏晉時期的生命關懷之所在,特別是道教所提倡的服食成仙之說,更是對於魏晉社會的養生風氣有著推波助瀾之效。魏晉時期承繼漢末以來的紛擾世局,繼之以政治鬥爭劇烈的朝代更替之禍,士人生命籠罩於死亡陰影的氛圍內,道家與道教提倡的清靜無為與長生成仙之說,便成為用來逃避現實紛擾與死亡威脅的心靈慰藉,而「養生」也就自然地形成討論話題。養生思想發展到魏晉時期,除了承繼先秦兩漢以來的形、神、氣的養生特點之外,更加入了本時期所興起的玄學風氣以及道教信仰等因素,使得養生思想的內容更富含了魏晉之時代特色,非常值得研究探討。
參 考 書 目
(依出版日期降冪排列)


一、專著

(一)、古代經部、子部等雜著
【漢】鄭 玄:《論語注》(台灣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版)
【魏】王 弼 注:《老子》(台灣台北:中華書局,1991年)
【周】墨 翟:《墨子》(台灣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版)
【周】孟 軻:《孟子》(台灣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版)
【周】莊 周/【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灣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初版二刷)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灣高雄:復文書局,1991年)
【周】荀 況/【唐】楊 倞注:《荀子》(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周】管 仲/【唐】房玄齡 注:《管子》(台灣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漢】韓 嬰:《韓詩外傳》(台灣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版)
【秦】呂不韋/【漢】高 誘註:《呂氏春秋》(台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漢】劉 安/【漢】高 誘註:《淮南子》(台灣台北:世界書局,1991)
【漢】王 充:《論衡》(台灣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版)
王 明:《太平經合校》(中國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
王 卡 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中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版)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中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王 明:《抱朴子內篇校釋》(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2)
【梁】陶宏景:《養性延命錄等三十二種》(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二)、古代史部專著
【漢】司馬遷:《史記》(台灣台北:藝文出版社,1982年)
【晉】陳 壽:《三國志》(台灣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
盧 弼:《三國志集解》(中國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南朝】范 曄:《後漢書》(台灣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 固/【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台灣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唐】房玄齡等奉敕撰:《晉書》(中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三)、古典文學集部與彙編專著
傅亞庶:《三曹詩文全集譯注》(中國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東漢】許 慎/【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灣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8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卷八十九,(中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七刷)
【北宋】張君房輯:《雲笈七籤》(中國濟南:齊魯書攝,2003年3月,影印涵芬樓翻明正統道藏本)

(四)、現、當代歷史思想專著
黃俊傑:《史學方法論文選集‧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台灣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new window
唐長儒:《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出版地不詳,版本不詳。)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中國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8月)
袁 珂:《中國神話史》,(中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敏 澤:《中國美學思想史》卷一(中國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7月)
王 瑤:《中古文學史論》(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中國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辛 旗:《中國歷代思想史》卷三《魏晉南北朝隋唐卷》(台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修訂第二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思想史(魏晉南北朝)》(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二刷)
邱福海:《道教發展史》(台灣台北:淑馨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

(五)、現、當代學術思想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灣台北:華正書局,2002年8月版)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三)》(台灣台北:1977年7月初版)
王叔岷:《莊學管窺》(台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台灣台北:自由出版社,1979年)
袁 珂:《山海經校注》(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燕國材:《漢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中國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
丁冠之:《中國著名哲學家評傳‧阮籍》(中國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
馬林諾夫司基:《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中國: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台灣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王葆玄:《正始玄學》(中國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台灣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灣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莊萬壽:《嵇康研究及年譜》(台灣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10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中國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湯用彤:《理學、玄學、佛學》(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金正耀:《道教與科學》(中國北京:中華社會出版社,1991年7月一版)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著:《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周來祥 編:《中國美學主潮》(中國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6月)
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中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方立天:《中國哲學研究》(台灣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1月一版)
干春松:《神仙信仰與傳說》(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一)》〈神仙考〉,(台灣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袁 珂:《中國神話通論》(中國四川:巴蜀出版社,1993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灣台北:1993年)new window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灣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灣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8月)
顏進雄:《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台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8月一版)
曾春海:《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台灣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
湯其領:《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史研究》(中國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周一良:《周一良學術論著自選集》(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姚偉鈞:《中華養生術》(台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3月)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5月台灣初版第二刷)
魯 迅、容肇祖、湯用彤:《魏晉思想》乙編三種:(台灣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初版)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台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new window
辛 旗:《阮籍》(台灣台北:東大圖書公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6月)
趙 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中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一刷)
張蕙慧:《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台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4月一版)new window
高晨陽:阮籍評傳》,(中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原》(台灣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初版)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台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容志毅:《中國煉丹術考略》(中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5月)
徐儀明、冷天吉:《人仙之間--《抱朴子》與中國文化》(中國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蕭登福:《周秦兩漢早期道教》(台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灣台北:里仁出版社,1999年9月)new window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范子曄:《中古文人生活研究》(中國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序》,(台灣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月2版)new window
李 申:《道教本論》,中國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3月)new window
鄭基良:《魏晉南北朝形盡神滅或形盡神不滅的思想論證》(台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4月)new window
李土生:《儒釋道論養生》(中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9月)
陳華昌:《曹操道教及其遊仙詩研究》(中國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講》(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孫明君:《漢魏文學與政治》(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3月)
王曉毅:《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9月第一版)
劉 屹:《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廖芮茵:《唐代服食養生研究》(台灣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5月)new window
李 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金正耀:《道教與煉丹術論》(中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
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溯源》(中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孔令宏:《從道家到道教》(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許抗生、趙建功、田永勝:《六朝宗教》(中國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7月)
周與沈:《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點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陳廣忠、梁宗華:《道家與中國哲學:漢代卷》(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程宏宇、夏當英:《道家與中國哲學(魏晉南北朝卷)》(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汪涌豪、俞灝敏:《中國遊仙文化》(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台灣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1月)






二、期刊論文

唐亦璋:〈神仙思想與遊仙詩研究〉(《淡江學報(文學部門)》(台灣淡水:淡江大學),1976年4月,第十四期。
江建俊:〈過江三理---聲無哀樂論、養生、言盡意論探微〉,《成功大學學報‧人文篇》,1981年6月,第16期。
高柏園:〈論莊子與嵇康的養生論〉,《鵝湖月刊》(台灣台北:鵝湖月刊出版社),1990年4月,第15卷第4期總號172號。new window
楊福程:〈楚辭遠遊釋譯〉,《中國文化月刊》(台灣台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1991年4月,第138期。
戴璉璋:〈阮籍的自然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3,第三期。new window
龔鵬程:〈道、道家、道教—道教史上幾個基本名詞的考察〉,《漢學研究》(台灣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3年2月,第11卷,第2期。new window
陳朝暉:〈儒道二家的生死觀〉,《中國文化月刊》(台灣台中:中國文化月刊出版社),1994年2月。
羅時銘、李克夏:〈魏晉玄學養生初探〉,《成都體育學院學報》(中國成都:成都體育學院學報編輯部),1994年4月,總71期,第2期
陳美朱:〈嵇康、阮籍的「理想士人」論---由「宏達先生」與「大人先生」的形象談起〉,《孔孟月刊》(台灣台北:孔孟月刊雜誌社),1995年,第34卷第2期。new window
王中江:〈玄學生死觀的理路及其主導觀念〉,《中國哲學史》第一期(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7年。
辛金順:〈從生命的型態試論曹操的遊仙詩〉,《文明探索叢刊》(台灣台北:文明探索叢刊),1997年4月。
吳冠宏:〈何晏「聖人無情說」試解〉,《台大中文學報》(台灣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6月,第九期。
王開府:〈思想研究方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台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98年6月,第27期。
駱水玉:〈論魏晉詩歌中的遊仙意識〉,《國立編譯館館刊》(台灣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6月,第27卷第1期。
曾春海:〈魏晉玄學及台灣近五十年來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哲學雜誌》(台灣新莊:業強出版社,1998年8月),第25期。
高華平:〈阮籍、嵇康與酒及道釋宗教之關係〉,《江漢論壇》(中國武漢:江漢論壇編輯部),1999年10月。
李 慶:〈養生和飛升—魏晉時期道家和道教生死觀的一個側面〉,《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台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鄭又榮:〈試論曹操遊仙詩之思想意涵〉,《受業集》(台灣淡水: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8月。
陳啟文:〈郭象《莊子注》之「自生」義試析〉,《哲學與文化》(台灣台北:哲學與文化雜誌社),2002年2月,第29卷,第22期。
李玲珠:〈魏晉養生意識的文化思維〉,《哲學雜誌》(台灣新店:業強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三十八期
廖美雲:〈六朝練形養生觀與服食植礦物藥餌研究〉,《台中技術學院學報》(台灣台中:台中技術學院),2002年6月,第三期。new window
李美燕:〈《淮南子》的形神觀與養生論〉,《中華學苑》(台灣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2月。
辛剛國:〈魏晉玄學視野中的養生論〉,《貴州社會科學(文史哲)》(中國貴陽:貴州社會科學編輯部),2003年3月,總182期,第2期。
劉姿君:《阮籍「聖人觀」探析》,《鵝湖》(台灣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2003年6月,第28卷第12期。new window
陳盈慧撰〈郭象生死觀的理論模式與實踐態度〉,《東方人文學誌》(台灣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3年6月,第2卷第2期。
羅 因:〈魏晉死亡觀中的形神思想〉,《第五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灣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4年3月26~27日。)
廖堂智:〈曹植遊仙詩探索〉,《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台灣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2004年5月,第九輯。
吳聯益:〈嵇康養生思想及其黃老、道教之淵源〉,《中國文學研究》(台灣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年6月。
王 璟:〈九州不足步,願得凌雲翔---曹植遊仙詩探析〉,《古今藝文》(台灣彰化:古今藝文雜誌社),2005年5月,第31卷第3期。
















三、學位論文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台灣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78)new window
張金儀:《漢鏡所反映的神話傳說與神仙思想》(台灣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江建俊:《魏晉玄理與玄風之研究》(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7)new window
張鈞莉:《六朝遊仙詩研究》(台灣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
金仁壽:《嵇康養生思想之研究》(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95)
蔡忠道:《魏晉玄學儒道互補思想之研究》(台灣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8)new window
陳昭銘:《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研究》(台灣台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李玲珠:《魏晉自然思潮研究》(台灣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0)new window
王玉娟:《嵇康及其〈養生論〉研究》(台灣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碩士論文,2001)
楊 旋:《嵇康之養生論與樂論研究》(台灣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
張澤文:《嵇康神仙思想之研究》(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3)
張靜文:《葛洪形神思想之研究》(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3)
丁婉莉:《葛洪養生思想研究》(台灣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3)
陳秋燕:《阮籍生命情懷研究》(台灣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3)
郭璟瑩:《魏晉名士養生思想研究》(台灣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長春:《東晉南朝道教與政治社會之關係》(台灣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