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推動人權教育之核心理念與實施現況及其困境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為焦點
作者:施振典
作者(外文):Shih Cheng-Tien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國賜博士
李新鄉博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人權人權教育人性尊嚴自由平等Human rightsHuman rights educationHuman dignityFreedomEqual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6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灣推動人權教育之核心理念與實施現況和其困境為何?主要分成兩個研究主題,一是台灣推動人權教育之核心理念,另一個是學校人權教育的實施現況和困境之研究。
在台灣推動人權教育的核心理念方面,首先從文件和文獻中分析出人性尊嚴、自由、平等的意涵。接著從倫理學、政治哲學、法理學的角度,分析古今中外學者專家對於人性尊嚴、自由、平等的不同詮釋,以及其與人權和人權教育的關聯。
而學校實施人權教育和困境方面,本研究以焦點團體訪談、深度訪談、學校實施人權教育現況檢核和學校文件檔案去了解台南市國小實施人權教育的現況與遭遇到的困境。
綜合本研究的結果與主要發現,提出結論如下:
一、台灣推動人權教育的主要核心理念是人性尊嚴、自由、平等。學校在各項教育措施方面漸能注重「人性尊嚴」,在軟硬體設施方面都能考慮以學生的需求為主。學校教育自由的程度提高,由學生和教師共同決議的事情增加,學校行政也較以往更具彈性。學校各方面對落實平等的要求提高,在編班和教學方面許多學校都能一視同仁。
二、學校普遍重視人權教育環境的建置,且人權教育實施有多元化的趨勢。
三、人權教育示範學校皆能致力於人權教育教學單元的開發與設計,使人權教育更能落實於教學中。
四、非人權教育示範的學校實施計畫與組織欠周延,相關人員的心態和觀念有待導正。
五、師資培育機構應廣設人權教育相關課程,並且適當的增加學校人權教育的實施時間。
根據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教育主管機關應早日建構我國推動人權教育的理論架構,改變目前人權教育申辦方式為全體學校實施,並增加實施的時間;在師資培育學程廣設人權教育課程,並研發適合於各級學校使用的人權教育教材。
二、學校要能整合溝通社區與家長的觀念,建構完善的人權教育環境,落實人權教育的推動。
三、校長應適當的調整心態與觀念,帶領學校團隊積極辦理和推動人權教育。
四、教師應充實人權教育知識,配合學校人權教育的實施,並能包容差異、尊重多元,落實零體罰。
T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re belief in promoting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what are the difficulties in its implement.
As to the core belief in promoting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Taiw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from the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writings. They are human dignity, freedom and equality. Then from the angles of ethnics,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jurisprud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n human dignity, freedom and equality,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rights and human rights education, which are written by many native and foreign experts.
In the implement conditions and difficulties in school human rights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used focusing group interviewing, depth interview, the checking of the implement condition and school records’ analyzing and use the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the way school practices human rights and the difficulties they encounter.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main discussion of the promoting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comes from the core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that is, they are human dignity, freedom and equality.As to education equipment, schools gradually put emphases on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dignity and they consider setting up boundless-space equipment both in software and hardware. Besides, degree in freedom has risen, and students have more chances to decide matters with teachers. Also, school administration is more flexible than before. In many aspects, the requirements for equality in school have been lifted. Class-arrangement and teaching have been treated equally fairly, too.
2. In general, a lot of schools put emphase on the environment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schools have a tendency to practice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diverse ways.
3. Human rights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schools are all dedic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in human rights education.
4. As to schools which don’t demonstrate human rights education, the human rights committee and projects are fictitious. And the cencept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need to be corrected.
5. The institutions of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be set up courses which are related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schools also have to increase the hours to practice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research has made the following four suggestions:
1.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should form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bout human rights in school and change the situation which only some schools practice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to all schools in Taiwan. Besides, add more hours to practing human rights education learning. Moreover, open more human rights education course in teachers’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nd develop suitable materials for all schools to use.
2. Schools should integrate the concepts between the communities and students’ parents, and therefore found an ideal human rights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make the human rights widerspread.
3. School masters should adjust their thoughts and notions so that they can lead their teams to manage and promote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ctively.
4. School teachers should acquire more knowledge on human rights and promotethe implement of school human rights’ education. There should b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 variety of cultures and no more physical punishment in school.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人權教育基金會(2006)。人權教育基金會。線上檢索時間:2006年7月12日。網址:http://www.href.org.tw/intro/brief.html。
大英百科全書線上檢索(2006)。人權。線上檢索時間:2006年9月16日。網址:http://tw.britannica.com/。
中國人權協會(2006)。中國人權協會簡介。線上檢索時間:2006年4月20日。網址:http://www.cahr.org.tw/。
中國人權協會(2006)。不當體罰仍存在,校園人權需關心。線上檢索時間:2006年4月20日。網址:http://www.cahr.org.tw/。
中國人權協會(2007)。人權法典。線上檢索時間:2007年6月25日。網址:http://www.cahr.org.tw/。
中華民國兒童人權協會(2006)。中華民國兒童人權協會。線上檢索時間:2006年7月12日。網址:http://www.children-rights.org.tw/about.htm。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7)。人權諮詢委員會─人權三法。線上檢索時間:2007年5月22日。網址:http://www.president.gov.tw/。
王利明(2005)。人格權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王振東(2005)。自由主義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
王浩博(2002)。人權教育綱要內重要人權文獻之簡析。研習資訊,19(4),19-26。
王鈺婷(2006)。人權教育的民主理論基礎─以Robert A. Dahl與Giovanni Sartori觀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台灣人權促進會(2007)。台權會簡介。線上檢索時間:2006年3月20日。網址:http://www.tahr.org.tw/。
石元康(2004)。羅爾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石元康(2004)。海耶克論自由與法治。載於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法治、人權與公民社會(頁61-94)。台北:桂冠。new window
申育誠(2004)。日本同和教育實踐之研究─以小學同和教育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台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決議書。線上檢索時間:2006年4月20日。網址: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all。
羊憶容(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
朱峰(2000)。人權與國際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曲相霏(2001)。人權主體論。載於徐顯明主編的人權研究(頁1-57)。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李玉萍(2005)。人權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一位國小四年級導師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李步雲(1998)。憲法比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李念祖(2002)。憲法原理與基本人權概論。台北:三民出版社。
李茂生(1992)。法律與生活。台北:正中書局。
李章瑋(2000)。兒童人權教育的迷思。教育研究,78,38-43。new window
李復甸、劉振鯤(2003)。法學概論。台北:元照出版社。
李震山(2000)。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出版社。new window
李瑋宸(2005)。盧梭人權觀與教育觀對人權教育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李鴻禧(1995)。憲法與人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new window
但昭偉(2003)。「人權教育」說帖─就教於教育實務工作者。學生輔導,86,182-198。
但昭偉(2005)。馬拉松加障礙賽─淺談師資養成教育中人權教育的推廣與落實之道。載於楊洲松主編,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頁61-78)。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何文馨(2005)。人權教育與校規演變--以兩所國民中學為焦點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周道濟(1983)。基本人權在美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周德偉(2005)。自由哲學與中國聖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周輔成編(1964)。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讀。台北:商務印書館。
林子儀(1997)。論人格權之經濟利益。載於固有法制與當代民視法學—戴東雄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1-120)。台北:三民書局。
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台北:台灣書店。new window
林火旺(2004)。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正順、楊富強、陳龍騰(2005)。人權保障與實用法律。高雄:復文書局。
林紀東(1999)。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三民書局。
林秀麗(2006)。屏東縣國小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人權教育議題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屏東。
林映蓮(2006)。台南市國民小學實施人權教育的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台南。
林師如(2003)。人權教育研究:教師素養與學生管理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
吳宗立(2001)。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61,46-53。
吳庚(1998)。基本權的三種性質—兼論大法官關於基本權解釋的理論體系。載於: 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論文集。台北:司法院秘書處。new window
吳庚(2003)。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作者自印。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人權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9。new window
吳雪如(2002)。屏東縣國小學生人權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南大報導(2007年6月28日)。台南大學「柏楊文物館」啟用典禮。台南大學研發處。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藹若(2005)。臺灣婦女人權運動與政治參與。台北:大航家企業。
洪如玉(2005)。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理論與實踐。載於楊洲松主編,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頁79-114)。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洪如玉(2006)。人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洪柏禎(2003)。立憲主義下的人權教育─台日美中學教科書的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台北。
柏楊(1998)。名家談人權教育序。載於柏楊主編,名家談人權教育(頁1-2)。台北:遠流。
高博銓(2002)。教育研究法:焦點團體訪談法。教育研究月刊,103,101-110。new window
柴松林(2001)。人權基礎、人權譜系與人權發展。訓育研究,40(1),21-28。
徐宗林(1995)。人權與教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 ,36,19-51。
徐敏誠(2005)。國中學生人權知識與人權態度之調查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班。台北。
孫哲(1995)。新人權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孫效智(2003)。與他者的關係。載於沈清松等著的哲學概論(頁27-76)。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孫雲平(2004)。存有與自由問題─海德格對康德自由觀的探討與批判。東吳哲學學報,10,145-177。new window
翁凱婷(2007)。另類學校鐘的人權教育之研究:以種籽親子實驗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殷海光(1990)。自由人底反省與再建。載於林正弘主編的殷海光全集:學術與思想〈一〉(頁149-183)。台北:桂冠。
殷海光(1990)。自由的倫理基礎。載於林正弘主編的殷海光全集:學術與思想〈三〉(頁1139-1199)。台北:桂冠。
梁福鎮(2004)。連哈特人權教育學之探究。教育科學期刊,4(2),203-231。new window
夏勇(2001)。人權概念起源─權利的歷史哲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夏智瑩(2002)。人權教育策略與實施原則之研究─以教育部人權教育實施方案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台北。
常健(1997)。人權的理想、爭論與現實。台北:洛克出版社。
曹愛鳳(2005)。國小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人權教育內容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許佳慧(2002)。國小實施人權教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許淑娟(2006)。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權知識與人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學系碩士班。台南。
許慶雄(1992)。社會權論。台北:眾文圖書公司。new window
陳玉佩(1999)。國民中學人權教育內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台北。
陳秀容(1997)。近代人權觀念的轉變:一個社會生態觀點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2),101-132。new window
陳怡君(2004)。社會行動取向人權教育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以「2004兒童生態體驗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陳宗韓、劉振仁(2003)。人權與民主。台北:高立圖書公司。
陳奎德(2005)。張佛泉:自由的卓越闡述者。線上檢索時間:2007年5月20日。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5/11/22/n1128151.htm。
陳清秀(1997)。憲法上人性尊嚴。載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六秩祝賀文集(頁1-93)。台北:月旦。
陳景雲編著(2005)。三民主義。台北:泰宇出版社。
陳新民(2001)。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作者自印。
陳慧馨(1993)。親屬法諸問題研究。台北:月旦出版社。
陸敬忠(2005)。自然與自由: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三背反之文本系統內在性詮釋。中原學報,33(4),645-665。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new window
教育部(2002)。人權教育-推廣與深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簡介。上網檢索時間:2007年12月5日。網址:http://hre.pro.edu.tw/1-1.php?s=5。
傅木龍(2001)。人權教育之契機與發展。學生輔導,73,6-19。
傅木龍(2005年4月)。從「破與立」建構師資培育機構之人權新文化。人權教育電子報,17。
單耀海(2003)。現代漢語辭典。上海:上海辭源出版社。
張金鑑(1994)。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張京育(1971)。人權。載於羅志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佛泉(1993)。自由與人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春津(1989)。人權論。天津:天津出版社。
張素真(1998)。尊重人權是民主政治的體現─人權教育內涵。新世紀智庫論壇,4,51-61。
張國聖(2003)。現代人權的發展源流與意涵。開南管理學院通識研究集刊,4,1-18。new window
張馨丹(2003)。校園人權教育環境之探究─以台南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台南。
張儷儀(2006)。案例教學法應用於七年及社會學習領域人權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台北。
葉怡秀(2004)。高雄市國小中年級學童人權知識與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學系碩士班。台南。
葉保強(1991)。人權的理念與實踐。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黃宗秀(2005)。台北市高中生人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萬華區公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
黃明珠(2001)。國小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黃佩貞(2005)。人權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研究─以國中社會學習領域為範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班。台北。
黃政傑(1990)。以潛在課程落實民主教育。師友,277,16-18。
黃振豐(2003)。麥金泰爾(Alasdair MacIntyre)人格教育理論。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new window
黃翊筠(2006)。台南市國小教師人權態度與管教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學系碩士班。台南。
黃越綏(1998)。從生活中的人權教育著手。載於柏楊主編,名家談人權教育(頁159-160)。台北:遠流。
黃默、但昭偉、湯梅英、幸曼玲(1998)。人權保障與人權教育─小學階段人權教育之探討(1)。(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6-2413-H-133-006-F11)。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ew window
黃默(2002)。台灣人權教育的倡導、現況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1(2),69-84。
黃默(2004)。勾勒人權教育圖譜:從普世化人權價值談起。載於林佳範主編,人權教育理念與教學設計(頁1-10)。台北: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
黃默總編輯(2007)。人權字典。台北:教育部。
黃藿(2004)。德行倫理學、品格教育與人權教育。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9,1-22。
黃藿(2005)。師資培育機構開設人權教育的規劃與挑戰。載於楊洲松主編,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頁35-59)。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馮朝霖(2002)。「希望的種籽」撒往何處?序於蔣興儀、簡瑞容譯: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馮朝霖(2004a)。21世紀人權教育—審訂序。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馮朝霖(2004b)。人權教育作為一種人權的辯證思考:兼論台灣學校人權教育的困境。載於載於李永熾、張炎憲、薛化元等主編的人權理論與歷史輪文集(頁372-399)。台北:國史館。
游美惠(2004)。教師作為轉化型人權教育工作者的人種誌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班。台北。new window
湯梅英(1998)。人權教育──關乎人類尊嚴的教育。載於柏楊主編,名家談人權教育(頁171-172)。台北:遠流。
湯梅英(1999)。人權教育理論與實際──以教師工作坊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7,173-198。new window
湯梅英(2001)。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之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學生輔導,73,40-51。new window
彭堅汶(2006)。民主社會的人權理念與經驗。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鄔昆如(1993)。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鄂振輝(2005)。自然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
楊洲松(2005)。人權教育:理念、實踐與問題。載於楊洲松主編,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頁1-33)。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楊國賜(2001)。強化人權教育培育一流國民。台灣教育,61,2-7。
維基百科全書(2006)。人權。線上檢索時間:2006年7 月15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全書(2006)。政治哲學。線上檢索時間:2006年7 月15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全書(2007)。府城教會報。線上檢索時間:2007年8 月5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全書(2007)。湯德章。線上檢索時間:2007年8 月5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全書(2007)。美國獨立宣言。線上檢索時間:2007年5 月5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
維基百科全書(2007)。法國人權宣言。線上檢索時間:2007年5 月5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
鄧正來(2002)。哈耶克法律哲學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管怡聲(2004)。人權非政府組織與中等學校人權教育協力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維剛(1998)。人權教育與立法。載於柏楊主編,名家談人權教育(頁205-206)。台北:遠流。
潘毓彬(2003)。高雄縣市國小教師人權教育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歐用生(2004)。校長的課程領導和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1(1),60-70。
廖飛筆(1999)。國中在職教師與未來教師人權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台北。
劉文彬(2005)。西洋人權史──從英國大憲章到聯合國科索沃決議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new window
劉信雄(2003)。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人權教育實施現況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新竹。
劉美秀(2006)。高雄縣國民小學人權教育實施效能之研究─CIPP評鑑模式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高雄。
蔡保田、林淑玲、陳麗珠、林錦雲、黃月麗、王保進et al.(1990)。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
蔡英文(2002)。人權之議題:人之主體權利、國家之政治權力與文化差異性。載於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法治、人權與公民社會(頁123-160)。。台北:桂冠。
蔡素芬(1998)。從基礎教育開始。載於柏楊主編,名家談人權教育(頁197-199)。台北:遠流。
蔡榮貴、洪如玉、許家驊、黃芳銘(2005)。人權教育與其他相關教育議題理論整合與教學研究(教育部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PG9204-1091)。台北:教育部。
蔡慧琦(2005)。國小三年級人權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蔡維音(1982)。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18(1),36-48。
盧雪崑(2002)。康德自由學說綱要(二)。鵝湖月刊,313(3),11-19。new window
錢永祥(2003)。為政治尋找理性─Will Kymlicka《當代政治哲學導論》中譯本導讀。載於劉莘譯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薛玉蓮(2002)。人權教育融入國小教學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謝世民(2002)。邁向務實的烏托邦。載於姚大志譯的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之導讀。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內文。
韓德強(2001)。人權價值論。載於徐顯明主編的人權研究(頁58-134)。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蘇永明(2005)。從康德的「對他人的義務」來看人權的道德意涵。中等教育,56,4-18。new window
顧肅(2006)。自由主義基本理念。台北:左岸文化new window
蕭欣義(2004)。國際上有關人權理論的爭議與共識。載於李永熾、張炎憲、薛化元等主編的人權理論與歷史論文集(頁35-65)。台北:國史館。
鐘文斌(2003)。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國際人權法治教育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人權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基隆。










外文部分
Andreopoulos, G. J., & Claude, R. P. (EDs.). (1997). Human Rights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reface. In G. J. Andreopoulos & R. P. Claude (EDs.) Human Rights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pXIX-XXII).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Baxi, U. (1997). Human Rights Education: The Promise of the Third Millennium?In G. J. Andreopoulos & R. P. Claude (EDs.).. Human Rights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p142-154).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Berlin, I.(1969).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in Berlin’s Four Essays on Liber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nedek, W.(2005). 人權體系的介紹。載於「人的安全網絡」組織編寫的人權教育手冊(李保東譯)。北京:三聯書店。(原著出版於2003)。
Bogdan, R. C.,& Biklen, S. K. (2001). 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第三版,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等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1998)。
Carey, M. A.(1994). The group effect in focus groups: Planning, implementing, and interpreting focus group research. In Morse, J. M. (ED), Critical Issu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Claude, R. P.(2002). 全民人權教育(王淑英;蔡明殿譯)。台北:巨流出版社。(原著Popular Education for Human Rights出版於2000)。
Constant, B.(1997). 古代人與現代人的自由之比較。刊於公共論叢,4(李強譯)。北京:三聯書店。(原著出版於1819)。
Cranston, M.(1973). What are Human Rights? London: The Bodley Head.
Dias, C. (1997).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s a Strategy for Development. In G. J. Andreopoulos & R. P. Claude (EDs.) Human Rights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p51-63).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onnelly, J.(1985). The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Donnelly, J.(1989). 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Dowrick, F. E. (Ed.). (1984). Human Rights: Problems, Perspectives and Texts, reprinted ed. England: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Dworkin, R. (1977).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einberg, J. (1973). Social Philosophy-Foundations of Philosophy series. N. J.: Englewood Cliffs.
Finnis, J. (1980). 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lowers, N. & Shiman, D. A. (1997).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Human Rights Vision. In G. J. Andreopoulos & R. P. Claude (EDs.).. Human Rights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p161-175).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Fuller, L. L. (1969). The Morality of Law.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Goetz, J. P.,& Lecompte, M. D.(1984).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N Y: Academic Press.
Greenbaum, T. L.(1998). The Handbook for Focus Group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f.:Sage Publications.
Hayek, F. A. (1976). The Road to Serfdom.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Hayek, F. A. (1997). 自由秩序原理(鄧正來譯)。北京:三聯書店。(原著出版於1960)。
Hobbes, T. (1932). 利維坦(朱敏章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於1651)。
Hodgson, D.(1998). The Human Right to Education. England: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t.
Kant, I.(1997)﹝1785﹞.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Mary Grego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nt, Il.(1989). 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李明輝譯)。台北:聯經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785)。
Lillegard, N. (2004). 伊壁鳩魯(王利譯)。北京:中華書局。(原著出版於2003)。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95). “Emerging Criteria for Quality in Qualitative and Interpre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Inquiry, 1(3), 275-289.
Lister, I. (1984). Teaching and Learning about Human Rights.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261924)
Locke, J. (1986). 政府論次講(葉啟芳;瞿菊農譯)。台北:唐山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690)。
Lynch, J.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 London. New York.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Press.
MacCallum, G. C. (1994).政治哲學(李少軍、尚新建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原著出版於1986)。
MacIntyre, A. (1984). 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Maritain, J (1943). The Rights of Man and Natural Law. Doris C. Anson(trans.) N.Y.:Charles Scribner's Sons.
McClelland, F. S. (2002). 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棟譯)。海口:海南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6)。
Mclean, I. (1996).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Politics. N. 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leod, I.(2000). 法理論(楊智傑譯)。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於1998)。
Meintjes, G. (1997).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s Empowerment: Reflection Pedagogy. In G. J. Andreopoulos & R. P. Claude (EDs.).. Human Rights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p64-79).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2nd ed.), CA:
Sage.
Montesquieu, C. L. de Secoudat.(1998). 論法的精神(張雁深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於1750)。
Morgan, D. L. (1988). 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Nozick, R. (1974).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New York: Basic Books.
Nozick, R. (1996). 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王建凱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74)。
Osler, A.(ed.)(1994) Development Education: Global Perspectives in the Curriculum. London: Cassell.
Osler, A. & Starkey, H. (1996). Teacher education and human rights. London: D. Fulton Publishers.
Patrick, J.(1989). Human Rights in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itution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lightened Citizenry.Ed313290.
Rawls, J. (2002).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姚大志譯)。台北:左岸文化。(原著出版於2001)。
Rawls, J.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y, D. (1994). Education for Human Rights. Paris: UNESCO.
Ray, D. &Tarrow, N. B. (1987). 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An Overview. In Tarrow, N. B.(ed.) 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pp3-16). N Y: Pergamon Press.
Reardon, B. A.(1996/2002). 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蔣興儀、簡瑞容譯)。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6)。
Rousseau, Jean-J. (1987). 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台北:唐山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762)。
Shiman, D. (1991). Teaching Human Rights.: Classroom Activities for a Global Age in Hugh Starkey(ed).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London:Cassell.
Singh, B. R.(1986). Human Rights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10(3), p76-85.
Skocpal, A.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P. B. Evans, et. al. (ed.),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A. (2000). 國富論(謝宗林譯)。台北:先覺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776)。
Spector, P. (1997).Training of Trainers. In G. J. Andreopoulos & R. P. Claude (EDs.).. Human Rights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p176-193).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tarkey, .(ed.)(1991).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London: Cassell.
Starkey, .(1994).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Osler, Audrey(ed.) Development Education: Global Perspectives in the Curriculum. London: Cassell.
Stobart, M. (1987). 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Prologue. In Tarrow, N. B.(ed.) 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ppIX-XI). N Y: Pergamon Press.
Tocqeville, C. A. de(2004). 論美國的民主(董果良譯)。香港: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於1835)。
UNESCO(1994). Preparation of a plan of action for a United Nations decade for human rights education. General Assembly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Vaughn, S., Schumm. J S.,& Sinagub, J.(1996). Focus Group Interview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
Vincent, R. J.(1986). Human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for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Walker, D. M. (2003). 牛津法律大辭典(李雙元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室。(原著出版於1980)。
Wood, A. (1999). Kant’s ethical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