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字考:關於文學─人類學的詮釋可能
作者:劉紹鈴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ao-Ling Liu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指導教授:鄭毓瑜
謝大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文/文學儀式/儀式性興觀群怨ritual/ritualityhsing (stim)kuan (observing)ch''un (exp....Wen(text)/litera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3
將文學放在文之物相雜的詮釋衝突上檢視文學的實存意義。借用文之儀式性迂迴地證明文學在人類學意義上的詮釋可能。討論「文」之背後所蘊含的儀式性的象徵符號,是如何喚醒、引導、甚至控制人的情感、知覺,以及行動。從一個人在文學中的位置上思考文學背後,既是社會學意義上複雜的文際關係、儀式象徵符號的多重指涉,亦是命名背後的共時性投射,更是人類實存意義上的衝突詮釋,和一個神聖絕對域與真實情感的倫理境遇下,一個主體與他者相遇之超越存有的豐富儀式意涵下「物相雜」的實存向度。而文學也唯有在此一普遍存在的內在辯證的向度中,才能為我們揭露超越的可能、倫理的可能,並藉此與實在界相互統合,理解文學─儀式是如何──通過象徵之林召喚聖性事物的再現(可以興);對神聖絕對域的意向(可以觀);對他者的開放(可以群);和深植於複雜的情感行動中,進而賦予感情神聖統一的表現形式和維繫共同體之間的情感體系(可以怨),完成一個美學整體。
none
參考文獻(按筆劃順序)
古籍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出版,1991年。
王先謙等編:《皇清經解續編》,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王弼撰:《老子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王肅注:《孔子家語》,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據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印。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雄渾》,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成伯璵撰:《毛詩指說》,收入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呂祖謙撰,李振興、簡宗梧譯:《東萊左氏博議》,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朱永嘉、王知帝譯註︰《新譯春秋繁露》,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朱謙之校:《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
阮元校:《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1815年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撰,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孫詒讓撰:《周禮正義》,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 撰:《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徐元誥撰︰《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班固撰、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老子甲本及卷後佚書》,上海︰文物出版社,1963年。
國學整理社原輯:《諸子集成》,台北:中華書局,1954年。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版。
陳壽撰、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黃壽祺、張善文譯注:《周易譯註》,上海:上海古籍,2001年。
臺灣開明書店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台北:臺灣開明,1991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劉向,《說苑》,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劉安等著,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劉勰原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1998年。
─── 原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1986年。
戴震著,張岱年主篇:《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韓愈著,錢仲聯、馬茂元校點︰《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專著
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編:《文字新詮》,台北: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71年。
巴什拉,加斯東(Bachelard, Gacheton,184-1962)著,顧嘉琛譯:《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巴特,羅蘭(Barthes, Roland,1915-1980)著,屠友祥譯:《文之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巴特勒,瑞克斯(Butler, Rex)著,胡太平等譯︰《齊澤克寶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巴塔耶,喬治(Bataille, Georges,1897-1962)著,汪民安編:《色情、耗費與普遍經濟:喬治.巴塔耶文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 著,陳慶浩、澄波譯︰《文學與惡》,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 著,劉暉譯:《色情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巴赫金,米哈伊爾•米哈伊格洛維奇(Bakhtin, Mikhail Mikhailovich,1895-1975)著,白春仁等譯:《詩學與訪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 著,李兆林等譯:《拉伯雷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 著,李輝凡等譯,《周邊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 著,曉河等譯:《哲學美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文幸福:《孔子詩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7年。new window
方丹,達維德著,陳靜譯:《詩學—文學形式通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木山英雄著,趙京華編譯:《文學復古與文學革命── 木山英雄中國現代文學思想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金凌:《中國文學理論史•上古篇》,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開明書局,1973年。
──── 著,周錫山編校:《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王霄冰主編:《儀式與信仰:當代文化人類學新視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卡爾維諾,伊塔羅(Calvino, Italo,1923-1985)著,吳潛誠校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
史華慈,本杰明(Schwartz, Benjamin I.,1916—1999)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布朗肖,莫里斯(Blancho,t Maurice,1907-2003)著,顧嘉琛譯:《文學空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弗林斯(Frings, Manfred S.,1925-2008)著,王芃譯:《舍勒思想評述》,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弗萊,諾思羅普(Frye, Northrop,1912-1991)著,陳慧等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弗雷澤,J.G.(Frazer, James George,1854-1941)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桂冠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 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白川靜(1910-2006):《說文新義》,京都:五典書院,1972年。
──── ︰《白川靜著作集》,東京:平凡社,1999-2000年。
──── 著,杜正勝譯:《詩經的世界》,台北:東大出版社,2001年。
──── 著,范月嬌譯:《中國古代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伊利亞德,米爾恰(Eliade, Mircea,1907-1986)著,王建光譯:《神聖與世俗》,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伊瑟爾,沃爾夫岡(Iser, Wolfgang,1926-2007)著,陳定家等譯:《虛構與想像── 文學人類學疆界》,瀋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列維納斯,埃馬紐埃爾(Emmanuel Lévinas,1906-1995),于中先譯:《上帝,死亡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 著、吳蕙儀譯:《從存在到存在者》,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吉爾伯特,史蒂夫(Gilbert, S.)編著,歐陽昱譯:《文身的歷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宇文所安(Owen, Stephen,1946-)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 著,程章燦譯:《迷樓:詩與欲望的迷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朱天文:《巫言》,台北:印刻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朱熹︰《詩集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牟斯,馬塞爾(Mauss, Marcel,或譯毛斯,1872-1950)著,佘碧平譯:《社會學與人類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艾布拉姆斯,M. H.(Abrams, Meyer Howard,1912-)著,張照進、童慶生等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利奇,埃德蒙(Leach, Edmund,1910-1989)著,郭凡、鄒和譯:《文化與交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 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北京三聯書局,2005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事業,1998年。new window
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台北: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李維—史陀(Lévi-srauss, Claude,或譯李維—史特勞斯、列維—斯特勞斯,1908-)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 著,陸曉禾、黃錫光等譯:《結構人類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
杜普瑞(Dupré, Louis,1932-2001)著,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里克爾,保羅(Ricoeur, Paul,或譯利科,1913-2005)著,汪堂家譯:《活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 著 ,姜志輝譯:《歷史與真理》,上海:上海譯文,2004年。
──── 著,林宏濤譯:《詮釋的衝突》,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
──── 著,翁紹軍譯︰《惡的象徵》,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周法高:《金文詁林補》,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所,1982年。
──── 編:《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
周英雄:《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拉德克利夫─布朗,A. R.(Radcliffe-Brown, A. R.,1881-1955)著,潘蛟等譯︰《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舍勒,馬克斯(Schele, Max,1874-1928)著,倪梁康譯:《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北京:三聯,2004年。
──── 著,孫周興譯:《死・永生・上帝》,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年二版。
──── 著,劉小楓編選:《舍勒選集》,上海:上海三聯,1999年。
青木正兒(1887-1964):《中國文學思想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7年。
哈里森,簡•艾倫(Harrison, Jane Ellen,1850-1928)在《古代藝術與儀式》,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威廉斯,雷蒙(Roaymond, Williams,1921-1988)著,丁爾蘇譯︰《現代悲劇》,上海︰譯林出版社,2007年。
施密特,詹姆斯(Schmidt, James)著,尚新建、杜麗燕譯:《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台北:桂冠,1992年。
柯小剛:《在茲:錯位中的天命發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柄谷行人著,中田友美譯:《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
柳存仁:《上古秦漢文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年。
珀蒂德芒熱,居伊(Petitdemange, Guy)著、劉成富等譯:《二十世紀的哲學與哲學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
科耶夫,亞歷山大(Kojève, A.,1902-1968)著,姜志輝譯:《黑格爾導讀》,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
──── 著,邱立波編譯:《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國》,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
紀傑克(Žižek, Slavoj,或譯齊澤克,1949-)著,應奇等譯:《敏感的主體── 政治本體論的缺席中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胡塞爾,埃德蒙德(Husserl, Edmund,1859-1938)著,李幼蒸譯:《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Ι》,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new window
──── 著,張廷國譯:《笛卡爾式的沉思》,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年。
胡適:《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1988年。
胡樸安:《詩經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韋勒克,勒內(Wellek, René,1903-1995)、沃倫,奧斯汀(Warren, Austin)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 著,張今言譯:《批評的概念》,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
倪梁康主編:《面對實事本身:現象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倪德衛(Nivison, David S.,1923-)著,萬百安編,周熾成譯:《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唐君毅全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3年。
────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
唐諾:《文字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容肇祖:《中國文學史大綱》,上海:開明書局,1935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精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
朗格,蘇珊(Langer, Susanne,1895-1985)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格爾茨,克利福德(Geertz, Clifford,或譯格爾茲,1926-2006)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年。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1943-)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2002增訂二版年。
海德格,馬丁(Heidegger, Martin,1889-1976)著,孫周興譯:《在通向語言的途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 著,孫周興譯:《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特納,維克多(Turner, Victor,1920-1983)著,趙玉燕等譯:《象徵之林── 恩登布人儀式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 著,黃劍波、柳博贇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 著,劉珩、石毅譯:《戲劇、場景及隱喻:人類社會的象徵性行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馬庫色(Marcuse, Herert,又譯馬爾庫塞,1898-1979)著,黃勇、薜民譯:《愛欲與文明─對弗洛依德思想的哲學探討》,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new window
高達美,漢斯—格奧爾格(Gadamer, Hans-Georg,或譯加達默爾,1900-2002)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出版組,1960年。
張光直:《青銅揮塵》,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 著,郭淨、陳星譯:《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3年。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出版社,1997年。
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張樹國:《宗教倫理與中國上古祭歌型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曹順慶編:《中外文化與文論第10輯》,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
梅洛—龐蒂,莫里斯(Merleau-ponty, Maurice,1908-1961)著,王東亮譯:《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北京:三聯,2002 年。
──── 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 ,2003年。
──── 著,姜志輝譯:《符號》,北京:商務,2002年。
──── 著,楊大春譯:《世界的散文》,北京:商務,2005年。
──── 著,羅國祥譯:《可見者與不可見者》,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 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盛寧:《二十世紀美國文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郭宏安、章國鋒、王逢振:《廿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997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台北:丹青圖書,1983年。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國球:《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書局,1998年。
章太炎著,傅杰編校:《章太炎學術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傅柯,米歇爾(Foucault, Michel,1926-1984)著,洪維信譯:《外邊思維》,台北:行人出版社,2003年。
博格,雷諾(Bogue, Ronald)著,李育霖譯:《德勒茲論文學》,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彭兆榮:《文學與儀式:文學人類學的一個文化視野── 酒神及其祭祀儀式的發生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普羅普,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ПPOПП, B. я.,1895-1970)著,賈放譯:《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曾昭旭︰《文學的哲思》,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曾勤良:《左傳引詩賦詩之詩教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湯淺博雄著,趙漢英譯:《巴塔耶:消盡》,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new window
黃錦樹:《國學與現代性:經學的終結與近代國學之起源》,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章太炎語言文字之學的知識(精神)系譜》,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黑格爾(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1770-1831)著,朱光潛譯:《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塔塔爾凱維奇,瓦迪斯瓦夫(Tatarkiewica, Wladyslaw,1886-1980)著,劉文潭譯:《西方六大美學觀念史》,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楊大春:《感性的詩學:梅洛—龐蒂與法國哲學主流》,北京:人民,2005年。new window
────等主編:《列維納斯的世紀或他者的命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1996年。new window
葉舒憲、俞建章:《符號,語言與藝術》,上海:上海人民,1988年。
────:《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文學與人類學── 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詩經的文化闡釋》,西安:陜西人民,2005年。
葛蘭言(Granet, Marcel,1884-1940)著,趙丙祥、張宏明譯:《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詹姆斯,威廉(James, William,1842-1910)著,尚新建譯:《宗教經驗種種》,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 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趙沛霖:《興的源起── 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北京:中國社科,1987年。
劉小楓:《個體信仰與文化理論》,成都:四川人民,1997年。
────:《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劉小楓主編,楊德友等譯:《20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1985年。
劉師培:《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金的文化轉型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德希達,雅克(Derrida, Jacques,或譯德里達,1930-2004)著,趙興國等譯:《文學行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蔣孔陽:《德國古典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蔣年豐:《文本與實踐: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台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 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文化出版,2005年。new window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諾斯洛普•弗萊著,吳持哲譯:《神力的語言──「聖經與文學」研究續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錢宗頤:《文轍:文學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香港︰龍門書店,1965年。
錢穆:《中國文學講演集》,台北:三民書局,1968年。
錢鍾書︰《錢鍾書論學文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
鮑伊,菲奧納(Bowie, Fiona)著,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韓高年:《禮俗儀式與先秦詩歌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藤野岩友著,韓基國譯:《巫系文學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再版。new window
讓.貝西埃等主編,史忠義譯:《詩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單篇論文
王風:〈劉師培文學觀的學術資源與論爭背景〉一文,收入夏曉虹、王風等著:《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 從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銘銘︰〈從禮儀看中國式社會理論〉,《中國人類學評論︰第2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new window
布洛克,H.M.(Block, Haskell M.):〈文化人類學與當代文學批評〉,收入周憲等編:《當代西方藝術文化學》,北京:北京大學,1988)
布迪厄,皮埃爾(Bourdieu, Pierre,1930-2002)著,周憲譯:〈純美學的歷史起源〉,收入周憲編譯:《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田哲益(達西烏拉灣.畢馬力):《台灣的原住民-泰雅族》,台北:台原出版社,2001年。
列維納斯著,胡繼華譯:〈意義與方向感〉,收入汪民安主編:《生產》第五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 著,陸丁譯:〈倫理學作為第一哲學〉,收入趙汀陽主編:《年度學術2005:第一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成中英:〈論「觀」的哲學涵義〉,《本體詮釋學》第2輯,北京:北京大學,2002年。
伊利亞德,米爾西•:〈宇宙創生神話和「神聖的歷史」〉,阿蘭•鄧迪斯主編,朝戈金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辮子〉,《逍遙遊》,台北:大林出版社,1977年。
巫仁恕:〈節慶、信仰與抗爭──明清城隍信仰與城市群眾的集體抗議行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0年12月new window
李正治:〈四十年來文學研究理論之探討〉,《文訊》期40(1992.5)
李維史陀:〈馬賽爾.毛斯的著作導言〉,收入毛斯(Marcel Mauss)著,佘碧平譯:《社會學與人類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李豐楙:〈台灣慶成醮與民間廟會文化── 一個非常觀狂文化的休閒論〉,載於《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卷23,1993年8月
里克爾:〈隱喻過程〉,收入劉小楓主編,楊德友等譯:《20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林素玟:〈文學理論研究概況〉,收入龔鵬程主編:《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林素娟:〈飲食禮儀的身心過渡意涵及文化象徵意義──以三《禮》齋戒、祭祖為核心進行探討〉,《中國文哲所集刊》期32(2008.3),頁171-216。new window
林啟屏:〈古代文獻中的「德」及其分化── 以先秦儒家為討論中心〉,《清華學報》35卷1期(2005.6)new window
舍勒:〈論悲劇性現象〉,收入劉小楓編選:《德語詩學文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金克木:〈《梨俱吠陀》的祭祖詩和《詩經》中的「雅」、「頌」〉,收入程郁綴等主編:《學術的風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施淑:〈漢代社會與漢代詩學〉,《中外文學》卷10期10(1982.3)。new window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收入李正治編《政府遷台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new window
────︰〈從中國「文學」創生的一些「理論」思維〉,收入林明德策劃︰《中國文學新境界》,台北縣︰立緒文化,2005年。
徐送迎︰〈《詩經》情詩的反思〉,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輯6,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期30(2007.3)。
────︰〈五十年來台灣地區中國古典文學批評研究綜述〉,《漢學研究通訊》25︰2(2006)。
張珣︰〈儀式與社會︰大甲媽祖轄區之擴展與變遷〉,林美容主編︰《信仰、儀式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new window
梅洛─龐蒂,莫里斯著,張堯均譯:〈梅洛─龐蒂的一份未刊稿:他本人作品的內容介紹〉,http://www.cnphenomenology.com/0306192.htm。
陳元朋:〈身體與花紋── 傳統社會的文身習尚及其流變〉,《「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1999年。
陳平原:〈「文學史」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立〉,《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雅克慎,羅曼(Jakobson, Roman,或譯雅各布森,1892-1986)、克勞德•李維—史陀著,滕守堯譯:〈波德萊爾的《貓》〉,趙毅衡編選:《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黑爾德,勞斯(Held, Klaus,1936-)著,倪梁康譯:〈對倫理的現象學還原〉,收入倪梁康主編:《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現象學與倫理》輯七,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楊晉龍:〈台灣近五十年詩經學研究概述1949-1998〉,《漢學研究通訊》20:3(2001.8)。
劉金榮:〈試論孔子「詩可以群」的命題含義及文化意蘊〉,《哈爾濱學院學報》卷27期11(2006.11)。
鄭毓瑜:〈先秦「禮(樂)文」之觀念與文學典雅風格的關係〉,收入呂正惠、蔡英俊編:《中國文學批評》,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鄧元尉:〈列維納斯語言哲學中的文本觀〉,《中外文學》卷36期4(2007.12)new window
謝大寧:〈比興的現象學──《詩經》詮釋進路底再檢討〉,《南華通識教育研究》期2(2004.9)。
────:〈言與意的辯證:先秦、漢魏《易經》詮釋的幾種類型〉,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台北: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儒學的基源問題──「德」的哲學史意函〉,《鹅湖學誌》期16(1996.6)。
顏崑陽:〈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的建構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報告,計畫編號:NSC94-2411-H-032-012(http://web1.nsc.gov.tw)new window
────:〈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式」意義〉,《東華人文學報》,期8(2006.1)。
羅賓斯,傑爾(Robbins, Jill)著,楊姝鈺譯:〈美學整體與倫理無限〉,《中外文學》卷36期4(2007.12)new window
龔鵬程:〈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9-2411-H-343-004。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