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逆寫慈母──台灣戰後女性小說的母親書寫研究
作者:陳靜宜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ng-I Chen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賴芳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母親形象母職文化母親書寫女性小說母女關係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8
「母親」是歷來不曾斷絕過的文學主題,不同時空背景之下作家所描繪出來的母親形象亦有差異。以目前台灣戰後女性小說的母親書寫之相關文獻看來,論者幾乎都集中在八0年代以後的作品,其中又以針對「母女關係」這一區塊的研究最多。從文學史的角度綜觀,台灣戰後歷經數度不同思潮的衝擊與文藝流派的遞嬗,文學中的母親形象應也隨之變動並因此有不同的詮釋空間。四、五0年代的大陸遷台女作家既承襲古典文學的溫雅風格,又曾接受五四新文學中性別教育的啟蒙,加上時空遷移的流離經驗,其筆下的文學母親想必具有值得深究之處。此外,六、七0年代學院派的現代主義女作家也陸續寫出了不同面向的母親,指涉另類的文化意涵,充滿前衛精神,但這些文本卻甚少被發掘,相關論述更是付之闕如。從四、五0年代的慈母神話到世紀末的解構母親,筆者以為唯有透過整個戰後女性小說中母親書寫的爬梳與探討,才更能窺見不同階段女作家對這個角色的思索、演變,及其女性意識的突破與蛻變。
審視台灣戰後的女性小說家們,她們生長於不同的世代、族群和地理空間,也陸續經歷了不同階段的經濟、政治與文化上的轉型過程。對她們而言,越來越開放多元的視野使她們勇於突破禁忌,抒發自我的聲音,然而另一方面,她們也無法完全拋開傳統的道德包袱。她們不認同母親那一輩的勞苦與認命,拒絕走向傳統的桎梏,而當自己成為母親之後,子女又在許多認知上與她們疏異,形成難以跨越的代溝。正因種種外在與內在的衝突,使得女性小說中的母親書寫具有更多重的詮釋空間——無論是從女兒的角度或母親的立場來舖展這個主題。母親書寫因此不只是女作家單純的文字經營,其更深層、繁複的意義更在於反觀自我生命、重思女性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以及辯證人我(母親與女兒)之間的愛恨關係。
本論文探討的時空範圍從五0到九0年代,選取的文本包括不同階段之女性小說的母親書寫,除了緒論及結論之外,論文中間依照時序先後分四大章,各章選取二到四位能夠突顯各個時期的母親形象之特質的作品為探討對象。論述以文本的細讀剖析與深度詮釋為首要,並配合不同階段台灣的政經背景、社會脈絡、文史思潮,以及女性主義各個流派的母職理論,加以互證詮解。
none
參考文獻
一、文學作品
王令嫻〈球〉《球》,台北:仙人掌,1969.11
朱天心〈新黨十九日〉《我記得》,台北:遠流,1989.7(原刊於《自立早報副刊》,1989.1.22~26)
朱天心〈袋鼠族物語〉《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2.5(原刊於《中時晚報副刊》,1990.8.26)
艾雯〈考驗〉《霧之谷》,台北:正中書局,1958.3
艾雯〈犧牲者〉《一家春》,台北:正中書局,1959.12
艾雯〈捐〉《與君同在》,台北:復興書局,1962.7
艾雯〈風雨之夕〉《池蓮》,台北:正中書局,1966.5
艾雯〈老人與牌〉《弟弟的婚禮》,台北:立志,1968.12
吉錚〈會哭的樹〉《孤雲》,台北:水牛圖書,1985.12(原刊於《中央日報副刊》,1965.3)
成英姝〈我的幸福生活就要開始〉《公主徹夜未眠》,台北:聯合文學,1994.10
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公主徹夜未眠》,台北:聯合文學,1994.10
成英姝〈惡鄰〉《好女孩不做》,台北:聯合文學,1998.3
李昂〈西蓮〉《殺夫》,台北:聯經,1983.11(發表於1973)
林海音〈母親的秘密〉《冬青樹》,台北:游目族文化事業,2000.5(台北:重光文藝,1955.12)
林海音〈母親是好榜樣〉《冬青樹》,台北:游目族文化事業,2000.5(台北:重光文藝,1955.12)
林海音〈再嫁〉《冬青樹》,台北:游目族文化事業,2000.5(台北:重光文藝,1955.12)
林海音〈週記本〉《綠藻與鹹蛋》,台北:純文學,1980.12(台北:文華,1957.7)
林海音〈蘭姨娘〉《城南舊事》,台北:爾雅,1960.7
林海音《曉雲》,台北:游目族文化事業,2000.5(台北:紅藍,1959.12)
林海音〈瓊君〉《燭芯》,台北:愛眉文藝,1971.1(台北:文星,1965.4)
林海音〈燭〉《燭芯》,台北:愛眉文藝,1971.1(台北:文星,1965.4)
林海音〈金鯉魚的百襉裙〉《燭芯》,台北:愛眉文藝,1971.1(台北:文星,1965.4)
於梨華〈有一個春天〉《也是秋天》,台北:皇冠,1970.10(台北:文星,1964)
於梨華〈母與子〉《雪地上的星星》,台北:皇冠,1966.4
於梨華〈母女情〉《相見歡》,台北:皇冠,1989.3
於梨華〈踏碎了的九重葛〉《屏風後的女人》,台北:九歌,1998.3(原刊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1)
於梨華〈月兒彎彎照九州〉《屏風後的女人》,台北:九歌,1998.3(原刊於《中華日報副刊》,1993.10.21~11.25)
孟絲〈生日宴〉《生日宴》,台北:大林,1980.10(台北:文星,1967)
孟絲〈燕兒的媽媽〉《白亭巷》,台北:仙人掌,1969.11
孟絲〈唐人街的故事〉《吳淞夜渡》,台北:三民,1970.11
周芬伶《母系銀河》,台北:INK,2005.4
施叔青〈回首‧驀然〉《完美的丈夫》,台北:洪範,1985.1
施叔青〈最好她是尊觀音〉《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1988.10
畢璞〈慘綠和蒼白〉《寂寞黃昏後》,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3
畢璞〈最美麗的媽媽〉《秋夜宴》,台北:水牛圖書,1968.8
畢璞〈媽媽沒有哭〉《綠萍姐姐》,台北:東方,1969.9
畢璞〈母親•兒子•情人〉《綠萍姐姐》,台北:東方,1969.9
畢璞〈歌星的媽媽〉《再見!秋水!》,台北:三民,1970.2
畢璞〈再見!秋水!〉《再見!秋水!》,台北:三民,1970.2
畢璞〈溝的兩邊〉《黑水仙》,台北:水芙蓉,1977.3
畢璞〈獨腳戲〉《溪頭月》,台中:學人文化,1978.9
畢璞〈冤家〉《出岫雲》,台北:中央日報社,1979.9
畢璞〈春日芳華知幾許〉《清音》,台北:水芙蓉,1981.9
畢璞〈做了半日娜拉〉《清音》,台北:水芙蓉,1981.9
畢璞〈母親的眼淚〉《清音》,台北:水芙蓉,1981.9
袁瓊瓊〈希元十六歲〉《春水船》,台北:洪範,1985.2(台北:皇冠,1979)
袁瓊瓊〈瘋〉《春水船》,台北:洪範,1985.2(台北:皇冠,1979)
袁瓊瓊〈媽媽〉《兩個人的事》,台北:洪範,1983.7
袁瓊瓊〈家劫〉《滄桑》,台北:洪範,1985.2
袁瓊瓊〈迴〉《滄桑》,台北:洪範,1985.2
郝譽翔〈萎縮的夜〉《洗》,台北:聯合文學,1998.4
陳若曦〈喬琪〉《陳若曦自選集》,台北:聯經,1976.5(原刊於《現代文學》第7期,1961.3.15)
陳若曦〈最後夜戲〉《陳若曦集》,台北:前衛,1993.12(原刊於《現代文學》第10期,1961.9.15)
陳若曦〈素月的除夕〉《貴州女人》,台北:遠流,1989.6(原刊於《文學季》夏季號,1985)
陳若曦〈清水嬸回家〉《清水嬸回家》,台北:遠流,1989.6
陳若曦〈演戲〉《王左的悲哀》,台北:遠流,1995.1
陳若曦〈玫瑰和菖蒲〉《王左的悲哀》,台北:遠流,1995.1
陳若曦〈媽媽寂寞〉《女兒的家》,台北:探索文化,1999.2
陳若曦〈媽媽的原罪〉《完美丈夫的秘密》台北:九歌,2000.5
陳文玲《多桑與紅玫瑰》,台北:大塊文化,2000.5
陳玉慧《海神家族》,台北:INK,2004.10
陳雪〈尋找天使的翅膀〉《惡女書》,台北:INK,2005.7
童真〈泥彈〉《古香爐》,高雄:大業書店,1958.5
童真〈穿過荒野的女人〉《黑烟》,台北:明華書局,1960.8
童真〈秋虹〉《爬塔者》,台北:復興書局,1963.11
童真《寂寞街頭》,台北:文史哲,2005.11(台北:立志,1969)
童真〈母親的理想屋〉《樓外樓:短篇小說下集》,台北:文史哲,2005.11(完成於1974.4)
童真《離家的女孩》,台北:文史哲,2005.11(完成於1974)
琦君〈琴心〉《琴心》,台北:爾雅,1980.12(台北:國風,1954.1)
琦君〈長相憶〉《琴心》,台北:爾雅,1980.12(台北:國風,1954.1)
琦君〈懇親會〉《百合羹》,台北:開明,1958.9
琦君〈沉淵〉《百合羹》,台北:開明,1958.9
琦君〈岳母〉《百合羹》,台北:開明,1958.9
琦君〈聖心〉《百合羹》,台北:開明,1958.9
琦君〈媽媽離家時〉《琦君小品》,台北:三民,1966.12
琦君〈燈下〉《琦君小品》,台北:三民,1966.12
琦君〈完整的愛〉《錢塘江畔》,台北:爾雅,1980.4
歐陽子〈那長頭髮的女孩〉《那長頭髮的女孩》,台北:大林,1984.7(台北:文星,1967)(原以〈蛻變〉為題刊於《現代文學》第12期,1962;1967年曾改題為〈那長頭髮的女孩〉;1970年全部改寫,易題〈覺醒〉)
歐陽子〈近黃昏時〉《秋葉》,台北:爾雅,1980.9(原刊於《現代文學》第26期,1965)
歐陽子〈魔女〉《秋葉》,台北:爾雅,1980.9(原刊於《現代文學》第33期,1967)
瓊瑤《窗外》,台北:皇冠,1963.10
瓊瑤〈三朵花〉《六個夢》,台北:皇冠,1966.1
蕭颯〈水月緣〉《日光夜景》,台北:聯經,1977.5(原刊於《中華日報副刊》,1976.12.3)
蕭颯〈我兒漢生〉《我兒漢生》,台北:九歌,1981.1(原刊於《聯合報副刊》,1978.6.27)
蕭颯〈廉禎媽媽〉《我兒漢生》,台北:九歌,1981.1(原刊於《聯合報副刊》,1978.12.6)
蕭颯《霞飛之家》,台北:聯經,1981.3(1980年聯合報中篇小說獎)
蕭颯《返鄉劄記》,台北:洪範,1987.5
蕭颯〈小駱先生的一天〉《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台北:洪範,1984.4(原刊於《光華雜誌》,1981.2)
蕭颯《單身薏惠》,台北:九歌,1993.3
鍾梅音〈遲開的茉莉〉《遲開的茉莉》,台北:三民,1957.12
鍾梅音〈路〉《遲開的茉莉》,台北:三民,1957.12
鍾文音《女島紀行》,台北:探索文化,1998.11
鍾文音〈我的天可汗〉《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台北:大田,2001.2
鍾文音《在河左岸》,台北:大田,2003.2
鍾文音《少女老樣子:一個女兒與母親的城市對話》,台北:大田,2008.6
叢甦〈百老匯上〉《想飛》,台北:聯經,1977.7(原刊於《聯合報副刊》,1976.8.15)
蘇偉貞〈長亭〉《人間有夢》,台北:現代關係,1983.9
蘇偉貞〈黃花落〉《舊愛》,台北:洪範,1985.7(原刊於《台灣日報》,1984.1.13~14)
蘇偉貞〈大夢〉《離家出走》,台北:洪範,1987.2
蘇偉貞〈斷線〉《流離》,台北:洪範,1989.2(原刊於《聯合報副刊》,1988.8.9~12)
蘇偉貞《離開同方》,台北:聯經,1990.11
蘇偉貞〈背影〉《熱的絕滅》,台北:洪範,1992.9
蘇偉貞〈以上情節……〉《魔術時刻》,台北:INK,2002.5(原刊於《聯合文學》,1999.5)

二、單篇論文
王德威〈尋找女主角的男作家〉,《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1986.3
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聲喧嘩──三0到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9
王德威〈作母親,也要作女人〉,《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6new window
王德威〈賈寶玉也是留學生─—晚清的留學生小說〉,《小說中國——晩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6new window
王德威〈出國•歸國•去國─—五四與三、四0年代的留學生小說〉,《小說中國——晩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6new window
王德威〈感傷的嘲諷──評袁瓊瓊的《情愛風塵》〉,《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1991.9
王德威〈原鄉神話的追逐者──沈從文、宋澤萊、莫言、李永平〉,《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6new window
王德威〈以愛欲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試讀蘇偉貞的小說〉,收入蘇偉貞《封閉的島嶼:得獎小說選》,台北:麥田,1996.10new window
王德威〈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收入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4new window
王德威〈女作家的後現代鬼話──評袁瓊瓊《恐怖時代》〉《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5
王玲珍〈女性的鏡界:歷史,性別,和主體建構──兼論馬曉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中外文學》第34卷第11期,2006.4new window
王列耀〈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性審視〉,收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選編《台灣香港澳門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福州:海峽文藝,1993.3
王淑英、賴幸媛〈台灣的托育困境與國家角色〉,收入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1997.9new window
平路〈傷逝的週期——張愛玲作品與經驗的母女關係〉,收入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1999.10
司徒衛〈琦君的「菁姐」〉,收入隱地編《琦君的世界》,台北:爾雅,1980.11
司徒衛〈林海音的「冬青樹」〉,《五十年代文學評論》,台北:成文,1979.7
白先勇〈棄婦吟──讀琦君〈橘子紅了〉有感〉,收入琦君《橘子紅了》,台北:洪範,1991.9
安克強〈春風息息,春花爛漫,春樹繁茂──專訪畢璞女士〉,《文訊》第83期,1992.9
羊憶蓉〈女性知識分子成長歷程中的衝突〉,收入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女性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台北:聯經,1989.6
朱嘉雯〈推開一座牢固的城門──林海音及同時代女作家的五四傳承〉,收入李瑞騰主編《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5
朱雙一〈世俗風情畫和女性真我的展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聯合文學》第163期,1998.5
朱雙一〈《自由中國》與台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脈流〉,收入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
呂正惠〈閨秀文學的社會問題〉,《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5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台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5.7new window
呂正惠〈五0年代的林海音〉,收入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台北:文津,2005.1
何欣〈歐陽子的主題與人物〉,收入歐陽子《歐陽子集》,台北:前衛,1993.12
李仕芬〈當代臺灣女作家小說中的母子關係〉,《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第43卷第1期,1998.4new window
李美枝〈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格的改變〉,收入《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1985new window
李金梅〈寡頭母職——牛頭人身怪的由來〉,《當代》第62期,1991.6
李有成〈眷村的童騃時代〉,收入蘇偉貞《離開同方》,台北:聯經,1990.11
李元貞〈母親情結〉《女人的明天》,台北:健行文化,1991.2
李元貞〈做一個新時代的母親〉《女人的明天》,台北:健行文化,1991.2
李元貞〈蛻變中的母親〉《女人的明天》,台北:健行文化,1991.2
李元貞〈家庭主婦再出發的重要性〉《女人的明天》,台北:健行文化,1991.2
李元貞〈一位現代母親的憂傷〉《女人的明天》,台北:健行文化,1991.2
汪淑珍〈「女性哭歌」──林海音三角婚姻情節模式分析〉,《中國文化月刊》第229期,1999.4new window
沈曉茵〈胴體與鋼筆的爭戰──楊惠姍、張毅、蕭颯的文化現象〉,《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7new window
吳達芸〈造端乎夫婦的省思──談蕭颯小說中的婚姻主題〉,《文星》第110期,1987.8
孟瑤〈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週刊》,1950.5.7
季季〈關於「六十五年短篇小說選」〉,《書評書目》第49期,1977.5
林素英〈流放者之歌:試論母職理論與《客途秋恨》中之母女關係〉,《中外文學》第28卷第5期,1999.10new window
林太乙〈琦君與我〉,收入琦君《青燈有味似兒時》,台北:九歌,1988.7
林依潔〈蕭颯‧小說‧七十年代〉,《明道文藝》第68期,1981.11
林淑貞〈困境與掙扎──歐陽子短篇小說析論〉,《台灣人文》第2號,1998.7
林麗如〈時代的顯影——專訪童真女士〉,《文訊》第244期,2006.2
林麗如〈以行動證明對理想的始終如一——專訪陳若曦女士〉,《文訊》第209期,2003.3
林秀蘭〈琦君的社會寫實小說《繕校室八小時》〉,《文訊》第207期,2003.1
林海音〈舊時三女子〉,《我的京味兒回憶錄》,台北:遊目族文化事業,2000.5
林海音〈爲時代女性裁衣──我的寫作歷程〉,《英子的鄉戀》,台北:九歌,2003.12
林芳玫〈女體的凝固與蒸發──市場、家庭與國家對待女體的方式〉,《聯合文學》第11卷第4期,1995.2
邱貴芬〈「失聲畫眉」──探討台灣女性小說壓抑的母親論述〉,《台灣文藝》新生版第5期,1994.10
邱貴芬〈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裡的孤女現象〉,《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9
邱貴芬〈族國建構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9new window
邱貴芬〈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第27卷第9期,1999.2new window
邱貴芬〈女性的「鄉土想像」──台灣當代鄉土女性小說初探〉,收入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10new window
邱貴芬〈從戰後初期女性創作談台灣文學史敘述〉,《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9new window
於梨華〈把各種女性介紹給讀者〉《屏風後的女人》,台北:九歌,1998.3
周蕾〈愛(人的)女人──被虐待、狂想和母親的理想化〉,《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1995.11new window
周芬伶〈千里懷人月在峰──與琦君越洋筆談〉,收入琦君《青燈有味似兒時》,台北:九歌,1988.7
周芬伶〈千面媽媽〉,《女阿甘正傳》,台北:健行文化,1996.6
周芬伶〈女人的一生〉,《女阿甘正傳》,台北:健行文化,1996.6
胡錦媛〈母親,妳在何方?——被虐狂、女性主體與閱讀〉,收入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1999.10
施淑〈現代的鄉土──六、七0年代的台灣文學〉,收入楊澤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11
施佳瑩〈戰後台灣文學史的建構與女作家小說〉(上)、(下),《國文天地》第19卷第2期,1993.7~8new window
俞彥娟〈女性主義對母親角色研究的影響〉,《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0期,2005.12
封德屏〈遷台初期文學女性的聲音——以武月卿主編《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週刊》為研究場域〉,收入李瑞騰主編《永恆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系琦君研究中心,2006.7
范銘如〈台灣新故鄉──五0年代女性小說〉,《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3new window
范銘如〈「我」行我素──六0年代台灣文學的「小」女聲〉,《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3
范銘如〈台灣現代主義女性小說〉,《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3new window
范銘如〈來來來,去去去──六、七0年代海外女性小說〉,《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3
范銘如〈由愛出走──八、九0年代女性小說〉,《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1.3.1new window
高全之〈由幾個形構學觀點論歐陽子〉,《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1998.2new window
郝譽翔〈荒涼虛無的故事高手──閱讀袁瓊瓊〉,《幼獅文藝》第563期,2000.11
郝譽翔〈筆,是她的劍——閱讀陳若曦〉,《幼獅文藝》第550期,1999.10
郝譽翔〈社會、家庭、鄉土──論八0年代台灣女性小說中的三種「寫實」〉,《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4
郝譽翔〈沒有光的所在──論袁瓊瓊和蘇偉貞小說中的「張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4new window
畢璞〈那一段危樓歲月〉,《老樹春深更著花》,台北:東大圖書,1993.3
畢璞〈當年勇〉,《老樹春深更著花》,台北:東大圖書,1993.3
畢璞〈四十顆紅寶石〉,收入封德屏《聯珠綴玉──十一位女作家的筆墨生涯》,台北:文訊雜誌社,1988.7
袁瓊瓊〈傷心誌〉,《紅塵心事》,台北:爾雅,1981.2
袁瓊瓊〈談小孩〉,《隨意》,台北:洪範,1983.2
袁瓊瓊〈寧為舊女性〉,《隨意》,台北:洪範,1983.2
夏志清〈陳若曦的小說〉,收入陳若曦《陳若曦自選集》,台北:聯經,1976.5
孫康宜〈寡婦詩人的文學「聲音」〉,《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4
孫康宜〈關於女性的新闡釋〉,《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4
孫隆基〈人道主義還是媽道主義?〉,《女性人》第2期,1989.7
孫隆基〈「母胎化」之精神現象學──現代中國小說中的一些男性樣相〉,《女性人》第5期,1991.9
唐文慧、游美惠〈社會母職:女性主義媽媽的願景〉,《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第63期,2002.6
章方松〈琦君的文學理念〉,《幼獅文藝》第610期,2004.10
許俊雅〈光復後台灣小說的階段性變化〉,《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1997.10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戰後台灣小說發展〉,《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9new window
梅家玲〈女性小說的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林海音與凌叔華的北京故事〉,《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9new window
陳惠娟、郭丁熒〈「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1輯,1998.7new window
陳碧月〈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收入李瑞騰主編《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5
陳碧月〈90年代:顛覆「母親神話」的大陸女性小說〉,《兩岸當代女性小說選讀》,台北:五南,2007.9
陳芳明〈挑戰大敘述──後戒嚴時期的女性文學與國家認同〉,《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4new window
陳芳明〈永恆的鄉愁──楊牧文學的花蓮情結〉《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4new window
陳義芝〈悲憫撼人,為一個時代作結〉,收入蘇偉貞《離開同方》,台北:聯經,1990.11
陳若曦〈女人依靠什麼〉,《女兒的家》,台北:探索文化,1999.2
陳靜宜〈《赤地之戀》的政治∕情慾書寫〉,《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台北:文津,2005.4new window
尉天驄〈對現代主義的攷察──幔幕掩飾不了污垢,兼評歐陽子的「秋葉」〉,《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
尉天驄〈台灣婦女文學的困境〉,《文星》第110期,1987.8
張娟芬〈女性與母職——一個嚴肅的女性思考〉,《當代》第62期,1991.6
張系國〈少年漢生的煩惱──〈我兒漢生〉讀後〉,收入蕭颯《我兒漢生》,台北:九歌,1981.1
張瑞芬〈琦君散文及五○、六○年代女性創作位置〉,《臺灣文學學報》第6期,2005.2new window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6new window
張誦聖〈袁瓊瓊與八0年代台灣女作家的「張愛玲熱」〉,《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6new window
張誦聖〈當代台灣文學與文化場域的變遷〉,《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6new window
張誦聖〈台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6new window
張誦聖〈現代主義與台灣現代派小說〉,《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6new window
張昌華〈夕陽,牽著駝鈴遠去——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傳記文學》第18卷第1期,2002.1
張小虹〈子宮戰場:女性與生育的政治文化意義〉,《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1993.5new window
張小虹〈叛離母職的詩人:安竺•瑞琪〉,《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1993.5new window
張小虹〈西方論著如何顛覆母職?〉,《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1993.5new window
張淑麗〈「閨怨」美學的挑戰——當代台灣女性書寫的異∕移位〉,《文訊》第149期,1998.3
張大春〈曖昧、轇轕的眷村傳奇〉,收入蘇偉貞《離開同方》,台北:聯經,1990.11
張秀亞〈琴韻心聲──我讀「琴心」〉,收入隱地編《琦君的世界》,台北:爾雅,1980.11
張愛玲〈談跳舞〉,《流言》,台北:皇冠,1991.9
梁一萍〈封閉之外:〈以上情節…〉導讀〉,《文學台灣》第38期,2001.4
游惠貞採訪〈月光下我記得──李昂、林正盛、楊貴媚的三角習題〉,《聯合文學》第245期,2005.3
游素玲〈書寫∕母職──以艾莉絲‧沃克為例〉,收入游素玲編《母職研究再思維──跨領域的視野》,台北:五南圖書,2008.12
童真〈我的創作之旅〉,《文訊》第28期,1987.2
琦君〈一點心願——由散文到小說四十年〉,《母心•佛心》,台北:九歌,1990.10
彭歌〈東方的寬柔〉,收入隱地編《琦君的世界》,台北:爾雅,1980.11
彭小妍〈巧婦童心──承先啟後的林海音〉,收入李瑞騰、夏祖麗主編《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12
彭小妍〈一座文學的橋──銜接世代的林海音〉,李瑞騰、夏祖麗主編《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12new window
彭瑞金〈現代主義下的鹿城故事〉,《書評書目》第54期,1977.10
黃錦珠〈摹寫人生與人性的平凡及永恆──讀林海音《金鯉魚的百襉裙》〉,《文訊》第179期,2000.9
曾瑞真〈幼年的母女關係與母職模式〉,《應用心理研究》第7期,2000.9
詹悟〈陳若曦的《女兒的家》真好〉,《明道文藝》第301期,2001.4
楊照〈神話的文學•文學的神話──論五0、六0年代的台灣文學」〉,《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10
楊照〈四十年台灣大眾文學小史〉,《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10
楊照〈何惡之有?──序陳雪小說集《惡女書》〉,收入陳雪《惡女書》,台北:INK,2005.7
楊巧玲〈母親與兒子〉,《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第63期,2002.6
葉石濤〈林海音論〉,收入李瑞騰、夏祖麗主編《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12
趙慶華〈相聚、離開、沉默、流浪——閱讀蘇偉貞「眷村四部曲」〉,《台灣文學研究》創刊號,2007.4
趙淑俠〈從留學生文藝談海外的知識份子〉,《文訊》第13期,1984.8
廖輝英〈勇敢一生做母親〉《愛情原來是這樣》,台北:皇冠,1992.7
廖輝英〈母親是夏娃〉《愛情原來是這樣》,台北:皇冠,1992.7
廖玉蕙〈逃與困──聶華苓女士訪談錄〉(上)《自由時報》2003.1.13
齊邦媛〈超越悲歡的童年〉,收入林海音《城南舊事》,台北:爾雅,1960.7
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的小說〉,《千年之淚:當代台灣小說論集》,台北:爾雅,1990.7new window
齊邦媛〈從灰濛凝重到恣肆揮灑──五十年來的台灣文學〉,《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1998.10
齊邦媛〈江河匯集成海的六0年代小說〉,《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1998.10
蔡振念〈叫母親太沈重——台灣現代小說中的母親及母女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20期,2000.12
蔡雅薰〈台灣留學文學到移民文學的發展與近況〉,《文訊》第172期,2000.2
蔡秀枝〈克麗絲特娃對母子關係中「陰性」空間的看法〉,《中外文學》第21卷第9期,1993.2new window
蔡英俊〈女作家的兩種典型及其困境──試論李昂與廖輝英的小說〉,《文星》第110期,1987.8
劉惠琴〈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第6期,2000.6new window
劉秀美〈略論留外華人小說中主題意識之轉變〉,《文訊》第172期,2000.2
劉心皇〈導言:自由中國文學三十年〉,收入劉心皇編著《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1981.8
劉叔慧〈生活的藝術家──訪艾雯女士〉,《文訊》第101期,1994.3
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9new window
潘淑滿〈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0期,2005.12
鄭明娳〈談琦君散文〉,收入隱地編《琦君的世界》,台北:爾雅,1980.11
簡瑛瑛〈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中外文學》第18卷第10期,1990.3new window
簡瑛瑛〈處處是女兒家〉,收入陳若曦《女兒的家》,台北:學英文化,1999.2
應鳳凰〈五、六0年代女性小說的性別與家國話語——比較琦君與林海音〉,收入李瑞騰主編《永恆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系琦君研究中心,2006.7
應鳳凰〈林海音與台灣文壇〉,收入李瑞騰、夏祖麗主編《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12
應鳳凰、鄭秀婷〈戰後臺灣文學風華——五0年代女作家系列(2):永保赤子之心的希世珍琦——琦君〉,《明道文藝》第346期,2005.1
應鳳凰、鄭秀婷〈戰後臺灣文學風華——五0年代女作家系列(4):永遠青春的姑蘇姑娘——艾雯〉,《明道文藝》第348期,2005.3
應鳳凰、黃恩慈〈戰後臺灣文學風華──五0年代女作系列(11):穿過林間的海音──林海音〉,《明道文藝》第358期,2006.1
應鳳凰〈在那激越的年代〉,《文訊》第262期,2007.8
鍾梅音〈女人不是鋼鐵鑄的〉,《海濱隨筆》,台北:大華晚報社,1954.11
鍾年〈中國文史裡的寡婦〉,《國文天地》第13卷12期,1998.5new window
鍾鳳美〈讓缺憾從人性中躍昇──縱談袁瓊瓊小說《滄桑》〉,《文藝月刊》第205期,1986.7
鍾玲〈女性主義與台灣女性作家小說〉,收入邵玉銘、張寶琴、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6new window
謝敏〈心理分析與女性主義:簡介夏多若〈母性的複製〉〉,《女性人》第5期,1991.9new window
謝小芩〈男性如何可能成為女性主義思考主體〉,《當代》第142期,1999.6
隱地〈讀「紅紗燈」〉,收入隱地編《琦君的世界》,台北:爾雅,1980.11
闕瀅芬〈從於梨華、吉錚論「留學生文藝」之多元發展〉,《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3期,2003.9
闕瀅芬〈極真——吉錚〈會哭的樹〉〉,《中國語文》第556期,2003.10
蕭蘋、李佳燕〈母職的社會建構與解構〉,《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第63期,2002.6
蕭義玲〈女性情慾之自主與人格之實現──論蘇偉貞小說中的女性意識〉,《文學台灣》第26期,1998.4
藍佩嘉〈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當代》第62期,1991.6
藥婆〈琦君的《菁姐》〉,收入隱地編《琦君的世界》,台北:爾雅,1980.11
蘇偉貞〈書寫生活的原型──林海音的「家的文學」光譜〉,收入李瑞騰、夏祖麗主編《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12
龔鵬程〈文學人口的結構變遷〉,《我們都是稻草人》,台北:久大文化,1987.4
龔鵬程〈文學與歷史的交會──論蕭颯的〈我兒漢生〉〉,《當代》第7期,1986.11
伊蘭•修華特(Elaine Showalter)著,張小虹譯〈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1986.3new window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著,蔡美麗譯〈社會主義和女性主義〉(Socialism and Feninism),《女性人》第4期,1990.9
茱麗葉‧米切爾(Juliet Mitchell)〈父權制、親屬關係與作為交換的婦女〉(Patriarchy, Kinship, and Women as Exchange Objects),收入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1

三、文史專書
(一)、中文著作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0到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9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1991.9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6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5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圖書,1999.10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女性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台北:聯經,1989.6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2006.7
司徒衛《五十年代文學評論》,台北:成文,1979.7
江寶釵、范銘如主編《島嶼妏聲:台灣女性小說讀本》,台北:巨流,2000.10
宇文正《永遠的童話──琦君傳》,台北:三民,2006.1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台北:大安,2001.9new window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2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6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5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5.7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1990.5new window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6.5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2000.5
李楯《性與法》,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4
李元貞《女人的明天》,台北:健行文化,1991.2
李瑞騰、夏祖麗主編《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12new window
李瑞騰主編《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5
李瑞騰主編《永恆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系琦君研究中心,2006.7
周芬伶《女阿甘正傳》,台北:健行文化,1996.6
周芬伶《聖與魔──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台北:INK,2007.3new window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4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1995.11new window
林丹婭《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廈門:廈門大學,2003.3
林海音《英子的鄉戀》,台北:九歌,2003.12
林芳玫《權力與美麗──超越浪漫說女性》,台北:九歌,2005.5new window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3.9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9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1998.3
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下),台北:女書文化,2001.7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9new window
邵玉銘、張寶琴、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6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台北:文津,2005.1
封德屏《聯珠綴玉──十一位女作家的筆墨生涯》,台北:文訊雜誌社,1988.7
胡幼慧《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圖書,1995.2new window
胡曉眞《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2003.10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3
禹燕《女性人類學》,北京:東方,1988.6
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1998.2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4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4
夏祖麗《握筆的人》,台北:純文學,1977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台北:天下遠見,2000.10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4new window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7.5new window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5new window
陳碧月《兩岸當代女性小說選讀》,台北:五南,2007.9
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台北:文津,2005.4new window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1997.10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10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0與八、九0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9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1993.5new window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1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6
張春興《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89.5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1991.9
盛英《中國女性文學新探》,山東:中國文聯,1999.9
盛英《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縱橫談》,北京:九州,2004.10
章方松《琦君的文學世界》,台北,三民,2004.9
傅光明《林海音》,香港:三聯書店,2003.10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7.8
游素玲編《母職研究再思維──跨領域的視野》,台北:五南圖書,2008.12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1989.1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2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10
楊澤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4.11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1999.10
趙知悌(尉天驄)編著《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選編《台灣香港澳門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福州:海峽文藝,1993.3
廖輝英《愛情原來是這樣》,台北:皇冠,1992.7
樊琪、嚴明《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洪葉文化,1999.6
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女書文化,1997.9
劉岩編著《母親身分研究讀本》,武漢:武漢大學,2007.7
劉心皇編著《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1981.8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丁文化理論述評》(Bakhtin's Dialogism and Cultural Theory),台北:麥田,1995.5new window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9
齊邦媛《千年之淚:當代台灣小說論集》,台北:爾雅,1990.7new window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九歌,1998.10
鍾梅音《海濱隨筆》,台北:大華晚報社,1954.11
隱地編《琦君的世界》,台北:爾雅,1980.11
蘇芊玲《不再模範的母親》,台北:女書文化,1996.5new window
蘇芊玲《我的母職實踐》,台北:女書文化,1998.9new window
龔鵬程《我們都是稻草人》,台北:久大文化,1987.4

(二)、外國譯作
〔美〕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著,李令儀譯《女性迷思》(The Feminine Mystique),台北:月旦,1995.9
〔法〕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著,李幼燕譯《野性的思維》(La Pensee Sauvag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1
〔德〕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 ),台北:志文,1969.9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The Great Mother:An Analysis of the Archetype),北京:東方,1998.9
〔美〕葛羅麗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m)著,羅勒譯《內在革命》(Revolution from Within),台北:正中,1992.8
〔美〕海瑞亞•勒那(Harriet Lerner)著,汪芸譯《與兒女共舞:母親的成長之路》(The Mother Dance: How Children Change Your Life),台北:天下遠見,2000.4
〔英〕珍妮特•榭爾絲(Janet Sayers)著,劉慧卿譯《母性精神分析─—女性精神分析大師的生命故事》(Mother of Psychoanalysis: Helene Deutsch, Karen Horney, Anna Freud, Melanie Klein),台北:心靈工坊,2001.10
〔美〕珍•貝克•密勒(Jean Baker Miller)著,鄭至慧、劉毓秀、葉安安、顧效齡合譯《女性新心理學》(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Women),台北:女書文化,1997.5
〔英〕裘依‧瑪姬西絲(Joy Magezis)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Teach Yourself Women’s Studies),台北:女書文化,2000.3
〔法〕露西•伊瑞葛萊(Luce Irigaray)著,李金梅譯,朱重儀校閱《此性非一》(Ce sexe quin’en est pas un),台北:桂冠,2005.2
〔美〕南西•邱多若(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台北:群學,2003.10
〔美〕羅絲瑪莉‧佟斯(Rosemarie Tong)著,刁小華譯《女性主義思潮》(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台北:時報文化,1996.11
〔奧〕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台北:志文,1971.3
〔法〕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第二性》(Le Deuxieme Sexe)(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1992.9new window
〔法〕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美惠譯《第二性》(Le Deuxieme Sexe)(第二卷:處境),台北:志文,1992.9new window
〔法〕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翠屏譯《第二性》(Le Deuxieme Sexe)(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台北:志文,1992.9new window
〔美〕托里‧莫以(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Sexual∕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台北:駱駝,1995.6

四、學位論文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0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0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
許雅茹《蕭颯小說中的母親形象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