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鳳雙飛》:變動時代中的女性彈詞小說
作者:林麗裡
作者(外文):Lin Li-li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班
指導教授:胡曉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鳳雙飛程蕙英晚清女性彈詞小說變動時代游戲報性別主體身體政治Feng shuang feiCheng Hui-yingFemale TanciLate-QingFemale IdentityHistorical Chan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5
摘要
女性彈詞小說《鳳雙飛》於晚清前期南中士人之間的流傳,到晚清末期在海上文壇出版過程特殊,穿越了傳統說部的流佈與新式媒體的傳播兩種過程。而此兩個時期正好對應著《鳳雙飛》的創作與出版,同時也對應著由作品傳達的中國境內紛擾,與實際中國面對西方動盪的兩個時期。而這兩個時期正是包含在晚清的時空背景之中。程蕙英以女性彈詞小說作家之姿,藉由《鳳雙飛》與晚清海上社會文化、通俗文學產生聯繫,且進入海上文壇的過程極具代表性。而追究《鳳雙飛》文本所關注的主題,無疑為文本中所欲展現女性在性別認同與性別政治的性別議題為核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則屬程蕙英創造出一批具強烈主體意識的女性角色,她們在各自不同的人生情境與生命歷程之中「主導」自己的人生,且堅持自我的人生選擇。再者,透過作品解讀創作者思維方面,當女性如何面對時代的動亂,在經歷重大歷史事件(如太平天國)對土地、文化、思想的摧殘之後,作家如何在作品中透過性別政治、身體政治,來反應對舊制度的反省,也是值得思考的重點。《鳳雙飛》從固有傳統規範的邊緣出發,尋找舊制度縫隙所透露得以與時代對應的對話空間,使得轉以男性為敘事主體的《鳳雙飛》,得以在所有象徵、規範的縫隙尋求彼此對應、對話的機會。
關鍵字:鳳雙飛 程蕙英 女性彈詞小說 晚清 變動時代 游戲報
性別主體 性別認同 身體政治
參考書目

一、古籍文獻(依時代先後)
(一) 書籍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註》,十二篇女部,台北:天工書局,1992 年。
(漢)鄭玄注,《禮記鄭注》,台北:中華書局,1970 年。
(宋)司馬光,《書儀》 (《涑水家儀》)《欽定文淵閣本四庫全書本,經部》,台北:台灣商務,1986年,
(元) 王實甫著,金聖嘆評點,林岩校,《西廂記》,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6年。
(明) 西周生 黃肅州校注,《醒世姻緣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 田汝成,範鳴謙補刊,《西湖遊覽志餘》(三),明萬曆十二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明)呂坤,《規範》,台北:中華書局,1984 年。
(明)李晚芳,《女學言行纂》,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
(明)申行時撰,《明會典》,台北:商務出版社,2001 年。
(明)商景蘭,《錦囊集》,收入《祁彪佳集》,上海:中華書局,1960 年。
(明)張岱著,夏咸淳、程維榮校注,《陶庵夢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明)葉紹袁編,《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清) 王藴章輯,《然脂餘韻》卷三,收入杜松柏編,《清詩話訪佚初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清)田藝蘅編,《詩女史》,《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 年。
(清) 李漁著,匡盧居士、雲間木叟合評,《慎鸞交.全終第三十六》,《笠翁傳奇十傳》。南京:江蘇古藉出版社,1992年。
(清) 李漁,《李漁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 李漁,《十二樓》,台北:三民出版社,1998年。
(清) 周楫,《西湖二集》(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清)沈善寶,《名媛詩話》,收錄於杜伯松主編《清詩話訪佚初編》,台北:新文豐出版,1987年。
(清)周駿富輯,《清史稿.列女傳一》,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 年。
(清)單士釐,《清代閨秀藝文略》,北京:中華書局,1916 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出版社,1984 年。
(清)徐世昌編,《晚晴簃詩匯》,卷183。
(清)徐乃昌輯,《小檀欒室彙刻百家閨秀詞》,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南陵徐氏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
(清〉張紫琳,《紅蘭逸樂乘一卷》,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五十一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隨園三十八種》著易堂刊刻,清光緒壬辰年版,收藏於中央圖書館台灣分管線裝書室。
(清)袁宏道,《 袁中郎全集》,台北:偉文出版社,1976 年。
(清)陳森,《品花寶鑑》,台北:三民出版社,1998年。
(清)章學誠,《丁巳劄記‧婦學篇》,台北:藝文出版社,1968 年。
(清)章學成,《文史通義》,台北:世界書局,1956 年。
(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3 年。
(清)鄒漪《紅蕉集》,見王秀琴編,《歷代名媛文苑簡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清)雷瑨、雷瑊輯,《閨秀詞話》四卷,1916 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清)鍾惺編,《名媛詩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 年。
(清)鄧之誠,《桑園讀書記》,遼寧:萬有圖書,1998 年。
(清)鄧漢儀,《詩初觀》,《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年。
(清) 謝肇淛,《筆記小說大觀.五雜俎》,台北:新興書局,1984年。

(二) 彈詞小說
(清)陳端生撰,梁楚生續,《再生緣》二十卷,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清)陳端生著,劉崇義編校,《再生緣》,河南:中州書畫社,1982年。
(清)侯芝,《再造天》,廣州:醉經堂,同治六年木刻本。首有宋淑吉序。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古籍全文影像檢索。
(清)邱心如,黃明校注,《筆生花》,台北:三民出版社,2001年。
(清) 陶貞懷,《天雨花》,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 鄭澹若,《夢影緣》,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清) 孫德英,《金魚緣》,光緒癸卯仲(二十九年)春上海書局石印本。
(清) 程蕙英,《新刊五十二回鳳雙飛全傳》,上海:上海書局石印本,1899年。中央研究院博斯年圖書館微卷版本影印。
(清) 程蕙英,《新編鳳雙飛前後全傳》,怡怡軒主人石印版本,光緒戊戌(1899年)。
(清) 程蕙英,《新編鳳雙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清) 程蕙英,《鳳雙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清) 周芳穎,《精忠傳》,上海:商務印書局,1931年。
(清) 彭靚娟,《繪圖綉像四雲亭新書全傳》。光緒已亥(1899年),複印本。

(三) 報刊
(清) 蔣芷湘、錢昕伯、王韜等主編,《申報》1872年4 月30日 創刊
(清) 李伯元主編,《游戲報》1897年 6月24日 創刊。
(清) 寅半生主編,《游戲世界》月刊,創刊於1906年,杭州。
(清) 李伯元主編,《指南報》創刊於1896年6月6日(光緒22年4月25日)。

二、專書
(一)中文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年。
王立、劉衛英,《紅豆:女性情愛文學的文化心理透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一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年。
王逢振,《女性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5 年。
王強模,《古詩十九首評譯》,台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年。
王瑞芳、江民繁,《中國歷代才女小傳》,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
王國維,《紀念王國維先生誕辰120 周年學術論文集》,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台北:生智文化公司,1999年。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德威,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2003年。
王璦玲、胡曉真合編,《 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方正耀,《晚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內藤湖南 王青譯,《燕山楚水》《兩個日本漢學家的中國行記》,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
天花藏主人,《兩交婚小傳》,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 年。new window
中央常州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常州市地方志辦公室編《常州之最》,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年。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矛鋒,《同性戀文學文學史》,台北:笙易出版社,2000年。
江蘇省常州市委黨史工作委員會、常州市地方志辦公室編《常州掌故》,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 年。
余國藩,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的情欲與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社,城邦文化發行,2004年。
吳宗錫主編,《評彈文化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6年。
吳燕娜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第一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吳建國,《雅俗之間的徘徊—16世紀至18世紀文化思潮與通俗文學創作》,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李小江等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李甲孚,《中國古代的婦女生活》,台北:黎明文化,1978年。
杜芳琴、王政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年。
阿英編,《晚清文學叢鈔.說唱文學卷》冊上,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阿英,《彈詞小說評考》,上海:中華書局,1937年。
  ,《小說閒談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小說二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巫人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書局,2005 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年。
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新華書店,2000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9 年。
宋致新,《長江流域的女性文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
林明德,《文學典範的反思》,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李伯元,《文明小史.楔子》,台北:博遠出版社,1987年。
李達三,《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李栩鈺,《「午夢堂集」女性作品研究》,台北:里仁出版社,1996 年。
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年。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台北:一方出版公司,2002 年。new window
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插圖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孟兆臣,《中國近代小報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青心才人編次,丁夏校點,《金雲翹傳》,收於殷國光、葉君遠主編,《明清言情小說大觀》(中),北京:華廈出版社,1999年。
周良編,《蘇州評彈舊聞鈔》,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1995 年。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香港:三育圖書公司,1980年。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年。
周育德,《昆曲與明清社會》,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邵雍,《中國近代妓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胡適,《胡適作品集》十四,〈三百年中的女作家〉,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三百年中的女作家》,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胡士瑩,《彈詞寶卷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二版。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台北:麥田出版, 2003年。
胡益民,《張岱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年。
施淑儀,《清代閨閣詩人徵略》,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
俞平伯,《紅樓夢辨》,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洪丕謨、姜玉珍,《古代女性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洪煜,《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2007年。
祝瑞開,《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1993年。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台北:學英文化事業,1994 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3 年。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 年。
孫玉聲,《退醒廬筆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
孫希旦,《禮記集解》(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章學成,《文史通義》,台北:世界書局,1956 年。
章學誠,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台北:燕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
清史稿校注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注》第四冊。台北:國史館,1986年。
曹虹,《陽湖文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 年。
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
梁乙真,《清代婦女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27 年。
   ,《中國婦女文學史綱》,台北:開明書店,1932 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書局,2001 年。
   ,《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台北:允晨出版社,1992 年。
   ,《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年。
馬光仁主編,《上海新聞史1850~1949》,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 年。new window
華瑋,〈無聲之聲:明清婦女戲曲中之情、欲書寫〉 羅久蓉主編《無聲之聲(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2年。new window
  ,《權力,身體與自我—福柯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黃嫣梨,《清代四大女詞人——轉型中的清代知識女性》,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
黃麗貞,《李漁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1995年。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 年。
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藉出版社,1997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new window
   ,《性別越界》,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性/別 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一輯:總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年。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年。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性別學與婦女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
張唯驤,《清代毘陵名人小傳稿》,《毘陵三種》卷三,台北:鼎文書局。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張曉軍,《李漁創作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張靈聰,《從衝突走自融通—晚明至清中葉審美意識嬗變論》上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舒新城,《我和教育》,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
程麗紅,《清代報人研究》,吉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郭沫若,《郭沫若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陳寅恪,《論再生緣》,台北:地平線出版社,1970年。
陳寅恪,徐秀榮編,《陳寅恪先生全集》下冊,台北:里仁出版社,1979年,
陳夢雷原編,楊家駱類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 年。
陳無我,〈游戲主人擬舉行遴芳會議〉,《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
陳東榮,陳長房編,《典律與文學教學》,台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
陳平原、夏曉虹,《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0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葉紹袁,《午夢堂全集》,上海:貝葉山房,1936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漢俠女兒(秋瑾),中華書局上海編譯編,收於《秋瑾集.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
趙景深,《彈詞考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6月。
   ,《彈詞研究》,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87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劉士聖,《中國古代婦女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年。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臺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1998 年。
蔣瑞藻,《小說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年。
鄭樹森、周英雄、袁鶴翔合編,《中西比較文學論集》,台北:時報出版社,1980年。
鄭逸梅,〈《官場現形記》作者李伯元〉,《鄭逸梅選集》冊6《名人掌故》。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本書根據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本複印);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年。
熊月之、張敏,《上海通史.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魯迅,《魯迅全集.〈集外集拾遺〉補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年。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下冊,北京: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0 年。
鮑家麟編選,《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79 年。
鮑震培,《清代女作家彈詞研究》,天津:開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謝無量,《中國婦女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16 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年。
譚正壁、譚尋,《評彈通考》,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5年。
譚正壁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台北:河洛出版社,1978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台北:明書店,1930 年。後改名為《中國女性文學史》。
   ,《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台北:華嚴出版社,1986年。
   ,《中國文學史》,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
   ,《中國文學進化史》,上海:光明書局,1931年。
戴伯元,《常州文史雜談》,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1998 年。
羅蘇文,《滬濱閑影》,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魏紹昌 編,《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年。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
克莉絲‧維登(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年。
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年。
Eric Hobsbawm著,沈思仁等譯,《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費絲言(Fei Siyan),《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new window
賀蕭(Gail B. Hershatter),《危險的愉悅》,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年。
Gayle Greene、Coppelia Kahn 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年。
Hall, Stuart、陳光興、唐維敏編譯,《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Kathryn Woodward 編,林文琪譯,〈性別如何表演〉,《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台北:韋伯出版社,2004年。
Luce Irigaray 著,李金梅譯,《此性非一》,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2005 年。
凱特‧米利特(Millett, Kate)《性政治》,宋文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伊沛霞(Patricia Ebray),《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年。
馬克夢(R. Keith McMahon),《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羅莎琳‧邁爾斯(Rosalind Miles)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出版,1998 年。
Rosemarie Tong 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 年。
舍克 (Schoeck, Helmut),王祖望、張田英譯,《嫉妒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1988年。
施堅雅(Skinner, G. William)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
曼素恩(Susan Mann),定宜庄、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年。按:台灣出版為曼素恩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期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
Susan Brownmiller 著,徐飆、朱萍譯,《女性特質》,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蘇珊‧S.蘭瑟(Susan Sniader Lanser),黃必康譯,《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社,2000年。
Toril Moi 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年。
Whitney Chadwick 著,李美蓉譯,《女性,藝術與社會》,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
Sylviane Agacinski 著,吳靜宜譯,《性別政治》,台北:桂冠圖書,2005 年。

(二)英文著作(依姓氏排列)
Andrew Bennett & Nicholas Royle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riticism and Theory (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 1995)
Aldridge, A. Owe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atter and Method. Urbana, (Chicago, Lond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9. )
Barricelli, Jean-Pierre. & Joseph Gibaldi. Interrelations of Literature. (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82. )
Bernheimer, Charles. e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Baltimore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Guill, Claudio. The Challeng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ambridge, Mass. &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Hinsch, B. Passions of the Cut Sleeve.(斷袖之情)(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90).
Jost, Francois.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dianapolis and New York: The Bobbs-Merrill Company, Inc., 1974.)
Katerina Clark and Michael Holquist, Mikhail Bakhtin (Cambridg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Koelb, Clayton. and Susan Noakes. eds.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Literature:
Approaches to Theory and Practice.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 )
Stallknecht and Frenz.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ethod & Perspectiv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1.)
Weisstein, Ulric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heory. (Bloomington,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3.)
Susan Mann, "Grooming a Daughter for Marriage,"收於Rubie S. Watson and Patricia Ebrey Eds., Women and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 1991.)
Margery Wolf, Women and Family in Rural Taiwa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Silverman, Kaja.1992. Mail Subjectivity at the Margins.(New York and Lond: Routledge.)
Shulamith Firestone, The Dialectic of Sex:The case for Feminist Revolution.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70.)
Virginia Wolf, A Room of one’s Own and Three Guineas, (London: Penguin Books,1993.)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Aron Gurevich, Medieval Popular Culture: Promblems of Belief and Perception.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translated by Janos M. Bak and Paul A. Hollingsworth, pp.177-178.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 , 155-162.
Bulter, Judith, “Performance Acts and Gender Constitution: An Essay in Phenomenology and Feminist Theory” in Feminist Theory Reader: Local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Carold R. McCann and Seung-Kyung Kim,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p 415-427.
Li Yu, A History of Read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000-1800, (Ph. 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2003), pp. 150-215.

Moi, Toril. (1987) Sexual/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Routledge.p.53
Yenna Wu, “The Inversion of Marital Hierarchy: Shrewish Wives and Henpecked Husbands in Seventeen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8.2(Dec,1988), pp.363-382.
大木康,〈晚明俗文學興盛的精神背景〉,收入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1年。頁103-126。
文迎霞,〈心的飛翔─彈詞中的女扮男裝故事與女作家寫作心態〉,《南昌高專學報》期4(2004年),頁36-39。
文迎霞、陳東有,〈彈詞中的女扮男裝故事與受眾欣賞期待〉,《江西社會科學》期3,(2004年),頁64-70。
尤靜嫻,〈找回聲音—談「彈詞」、「女彈」、的敘事性〉,《中國文學研究》期18(2004年6月),頁173-192。
方紅,〈《再生緣》與女性文學),《湖北教育學院學報》卷18 期6(2001年11月〉,頁15-22。
王金中,〈淺說吳地狀元之盛的緣由〉,《無錫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期3
(1994年),頁48-50。
王建華,〈中國古代文人和妓女〉,《大理師專學報》期3(2000 年),頁104-106。
王璦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劇之「言情」內涵及其所引生之審美構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期18(2001 年3 月),頁139-188。
王萌,〈論明清時期女性創作群體逃避婚姻的心態〉,《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卷23 期4(2004年),頁92-94。
王兆鵬,〈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六個層面〉,《江漢論壇》(2006年5月),頁109-113。
   ,〈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思考〉,《文學遺產》期2(2006年),頁14-16。
王細芝,〈清代閨秀詩人的集中分佈及其成因〉,《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卷20 期1(2006 年3 月),頁26-28。
朱我芯,〈彈詞小詞《天雨花》的女性書寫特徵〉,《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卷44(2003年7月),頁159-182。new window
史梅,〈清代江蘇婦女文獻的價值和意義〉,《文學評論叢刊》卷4 期1(2001 年3 月),頁66。
石旻,〈亂離中的玉女——明末才女商景蘭及其婚姻與家庭〉,《中國古籍與文化》期38(2001 年),頁118-124。
田同旭,〈女性在明,小說中地位的變化〉,《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1992年),頁83-87。
吳存存,〈何謂三從四德中的婦容〉,《百科知識》期12(1997年),頁29-30。
呂啟祥,〈夢在紅樓之外──《再生緣》與《紅樓夢》〉,《紅樓夢學刊》期2(1996年),頁239-269。
宋致新,〈中西女性文學中瘋女人形象之比較〉,《江西社會科學》期9(2002年),頁70-72。
宋清秀,〈清代才女文化的地域性特點-以王照園、李晚芳為例〉,《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0 期4,總第139 期(2005 年),頁35-39。
   ,〈試論明末清初才女文化的特點〉,《求索》期9(2005年),頁195-198。
李亞光,〈試探重男輕女風氣之源〉,《錦洲師範學院學報》卷22第 期1,(2000年1月),頁47-48。
李孝悌,〈士大夫的逸樂:王士禎在揚州(1660-1665)〉,《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言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76卷1期(2005),頁81-115。
李志宏,〈論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佳人」形象範式的原型及其書寫-以作者論立場為討論基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卷18 期2(2005 年9 月),頁25-62。
李敏,〈近二十年來明末清初女詞人群體研究回顧〉,《宜賓學院學報》卷6 期3(2006年3 月),頁66-69。
邵曼珣,〈明代中期蘇州文人尚趣之研究〉,《古典文學》集12,頁 177-199。
定宜庄,〈從婚書契約看清代的婦女再嫁問題〉,收於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冊2,頁85-108。new window
林文淇,〈戲、歷史、人生:《霸王別姬》與《戲夢人生》中的國族認同〉《中外文學》卷23 期1許1994年6月),頁139-56。new window
林維紅,〈Chastity in Chinese Eyes—Nan-Nu Yu-Pieh〉,《漢學研究》9:2(台北:1991年12月,頁13-40。
林保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女俠形象〉,《中研院文哲所集刊》期11(1997年9月),頁43-85。new window
林志宏,〈清遺民的心態及處境:以劉聲木《萇楚齋隨筆》為例〉,《東吳歷史學報》期9(2003 年3 月),頁183。
林麗月,〈風俗與罪愆:明代的溺女記敘及其文化意涵〉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6月,頁1-24。new window
段江麗,〈從《醒世姻緣傳》看明清小說中的「女尊男卑」〉《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頁147-151。
   ,〈善書與明清小說中的果報觀〉,《明清小說研究》期1(2002年),頁48-60。
段穎惠,〈從《明史.列女傳》析明代婦女的貞節觀念〉,《殷都學刊》期4(2005年),頁109-112。
紀德君、洪哲雄,〈明代擬話本小說中的貞節與情愛〉,《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期115 期4(2001年),頁93-99。
胡曉真,〈「皇清盛世」與名媛閫道─評介Susan Mann: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6(1998 年8 月),頁247-258。
   ,〈秩序追求與末世恐懼─由「彈詞小說」《四雲亭》看晚清上海婦女的時代意識〉,《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8(2000年6月),頁89-128。
   ,〈晚清前期女性「彈詞小說」試探─非政治文本的政治解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期11(1997年9月),頁89-135。
   ,〈閨情、革命與市場:由民初彈詞小說家姜映清談起〉,收入羅久蓉、呂妙芬編,《無聲之聲(I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2003年,頁101-135。
   ,〈文苑、多羅與華鬘:王蘊章主編時期(1915-1920)《婦女雜誌》中女性文學的觀念與實踐〉,《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2(2004.12),頁169-192。
   ,〈藝文生命與身體政治:清代婦女文學史研究趨勢與展望之探析〉,《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3(2005年12月),頁27-64。
   ,〈酗酒、瘋癲與獨身──清代女性彈詞小說中的極端女性人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期28(2006年3月),頁50-80。
   ,〈知識消費、教化娛樂與微物崇拜——論《小說月報》與王蘊章的雜誌編輯事業〉,《近代史研究集刊》,期51(2006年3月),頁55-90。
   ,〈旅行、獵奇與考古──《滇黔土司婚禮記》中的禮學世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期29,(2006年9月),頁47-83。
   ,〈聲色西湖──「聲音」與杭州文學景味的創造〉,《中國文化》期25/26(2007年秋季號),頁72-92。
   ,2007 年12 月13-15 日。〈離亂杭州:戰爭記憶與杭州記事文學〉。「進入中國城市:社會史與文化史的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2007 年8 月30-31 日 。〈血債血償──女性彈詞小說中的戰爭暴力與愛情隱喻〉。「記傳、記遊與記事:明清敘事理論與敘事文學」。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文學與性別──明清婦女文學〉。《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李貞德編。頁333-375。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
夏愛軍,〈試評《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婦女研究論叢》期6,(2005年11月),頁78-79。
孫遜,〈釋道「轉世」、「謫世」觀念與中國古代小說結構〉,收於黃子平主編,《中國小說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8年),頁185。
孫康宜,〈改寫文學史——婦女詩歌的經典化〉,《讀書》期2(1997 年)。
   著、李奭學譯,〈明清詩媛與女子才德觀〉,《中外文學》卷21 期11,頁52-53。
   ,〈性別與經典論:從明清文人的女性觀說起〉,《中國婦女史與文學論集二》(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 年),頁135-152。
   ,〈走向男女雙性的理想-女性詩人在明清文人中的地位〉,《古典與現代的女姓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 年),頁72-84。
   ,〈明清文人的經典論和女性觀〉、〈婦女詩歌的經典化〉、〈女子無才便是德?〉、〈何謂「男女雙性」?─試論明清文人與女性詩人的關係〉、〈寡婦詩人的文學「聲音」〉、〈末代才女的亂離詩〉,以上篇章皆收於自著《文學經典的挑戰》,天津: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年。
梁其姿,〈財富與雅俗之分在晚明與晚清的關係〉,中研院文哲所「世變中的通俗與雅道──再思晚明與晚清的文化與社會」。2000年1月14日。
秦燕春,〈晚清以來彈詞研究的誤區與盲點─「書場」缺失與「案頭」的百年分流〉,《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2004年1月),頁103-109。
   ,〈鴛蝴文人的民間情結—以案頭彈詞創作及評彈演出、發展為中心〉,《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年9月 第5期),頁98-105。
祝均宙、黃培瑋輯錄,《中國近代文藝報刊概覽》,收入魏紹昌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第十二集,第三十卷,史料索引集二,頁175-177。
康正果,〈重新認識明清才女〉,《中外文學》卷22 期6(1993 年11 月)。
   ,〈邊緣文人的才女情結及其所傳達的情意─《西青散記初探》〉,《九州學刊》卷6 期2(1994 年7 月)。
陳泳超,〈妒婦悍妻:類型敘阿的語法與心理〉,《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1期,頁109-115。
陳書錄,〈德才色主體意識的復甦與女性群體文學的興盛—明代吳江葉氏家族女性文學研究〉,《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期5(2001 年),頁132-138。
陳雅娟,〈“毗陵四女”對常州詞派的繼承與創新〉,《作家雜誌—古典文學新探》。2010第5號,頁101-103。
黃曉丹,〈清代毗陵張氏家族的母教與女學〉,《長江師範學院學報》卷24 期5(2008年9月)。頁121-126。
游鑑明,〈千山我獨行?二十世紀前半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9(2001年6月),頁122-178。new window
張純,〈《游戲報》—晚清小說研究資料的大發現〉,《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3期,頁214-231。
張淑麗,〈逆讀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從《玉嬌梨》談起〉,收於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出版社,1996年),頁6。
張玉雁,〈試論中外戲劇文學中的「女扮男裝」現象〉,《當代戲劇》期5(2005年),頁30-32。
張俊,〈18世紀的中國「意識流」──論《再生緣》的心理描寫〉,《宜賓學院院報》期8(2005年8月),頁57-60。
  ,〈女狀元「這一個」-論孟麗君的女性自主意識〉,《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期4(2005年),頁36-38。
張樹亭,〈彈詞文學興盛之原因〉,《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卷24 期1(2003年2月),頁8。
張燕萍,〈明清女性彈詞文學管見〉,《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卷18 期4(1998年10月),頁69-73。
盛志梅,〈清代書場彈詞之基本特徵及其衰落原因〉,《齊魯學刊》期5 總176期(2003年),頁80-84。
   ,〈試論清代彈詞的江南文化特色〉,《江淮論壇》期1 總197期(2003年),頁109-112。
   ,〈彈詞淵源流變考述〉,《求是學刊》,卷31 期1(2004年1月),頁97-101。
   ,〈清代女性彈詞中女扮男裝現象論析〉,《南開學報》期3(2004年),頁21-28。
許周鶼,〈論明清彈詞文化與吳地婦女〉,《蘇州大學學報》期2(1996年),頁98-104。
   ,〈吳地女子「內剛」品性溯源〉,《常熟高專學報》期3(2003年5月),頁116-119。
許麗芳,〈試論《再生緣》之書寫特徵與相關意涵〉,《中山人文學報》期5(1997年1月),頁137-158。new window
   ,〈性別與書寫之錯置與超越─以「女才子書」與「再生緣」之作者自序為中心之分析〉,《國文學誌》期5(2001年12月),頁209-246。
   ,〈女性於書寫中之自我定位與詮釋--以陳端生之「再生緣」序文為例〉,《大陸雜誌》(2002年4月),頁1-17。
   ,〈聲音與權力:試析清代女詩人之題詠書史〉,《國文學誌》期7(2003 年 7 月)。
   ,〈女子弄文誠可罪──試析女性書寫意識中之自覺與矛盾〉,《挑撥新趨勢 第二屆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學生,2003年,頁219-239。
陳娟娟,〈女性自我意識覺醒道路上的遠行者─《再生緣》中孟麗君形象解析〉,《藝術百家》期2(2006年),頁54-56。
陳勝勇,〈理學貞節觀、寡婦再嫁與民間社會─明代南方地區寡婦再嫁現象之考察〉,《史林》期2(2001年),頁22-43。
曹淑娟,〈寓山園林的女性空間〉,《臺大中文學報》期23(2005 年12 月),頁277-322。
   ,〈晚明文人的休閒理念及其實踐〉,《戶外遊憩研究》卷4 期3(1991 年9 月),頁35-63。
郭英德,〈論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戲曲小說的審美趣味〉,《文學遺產》期5(1987 年),頁71-80。
郭松義,〈清代的納妾制度〉,《中國近代婦女研究》期4(1996年8月),頁35-62。new window
郭延禮,〈明清女性文學的繁榮及主要特徵〉,《文學遺產》期6(2002 年)。
郭玉峰、王貞,〈中國古代的貞節:並非僅對女性的規範〉,《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期164 期5(2002年),頁29-33。
   ,〈中國古代貞節的結構、演變及其實質〉,《天津社會科學》期5(2002年),頁132-136。
陳學文,〈論明清江南流動圖書市場〉,《浙江學刊》總期113 期6(1998年),頁107-111。
張燕萍,〈明清女性彈詞文學管見〉,《信陽師範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卷18 期4(1998年10月),頁70-72。
張樹亭,〈彈詞文學興盛之原因〉,《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卷24 期5(2003年2月),頁58-61。
雷霞,〈女性彈詞小說繁榮於江南的原因〉,《平原大學學報》卷24 期5(2007年10月),頁58-61。
傅麗,〈男權壓抑下的悍婦心理〉,《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1期,頁194-198。
傅衣凌,〈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經濟的分析〉,《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上)》(台北:谷風出版社,1980 年),頁367-372。
葉凱蒂(Catherine Vance Yeh),〈上海:「世界遊戲場」—晚清妓女生意經〉,收入張仲禮,《中國近代城市企業.社會.空間》,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頁308-11。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期19(2001年9月),頁55∼108。new window
楊莉馨,〈命名的困境與闡釋的焦慮──女性主義文論觀照下的中國女性文學寫作界定研究〉,《中西文化研究》期1(2004年6月),頁77-87。
楊興梅,〈觀念與社會:女子小腳的美醜與近代中國的兩個世界〉,《近代史研究》期4(2000年),頁53-86。
楊聯芬,〈二十世紀初文人的邊緣與文化“游戲”說的萌生〉,《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第15卷(總61期)。海南:海南師範學院,頁13-19。
黃嫣梨,〈從徐燦到呂碧城-清代婦女思想與地位轉變〉,《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集1(台北:稻香出版社),1998 年。
廖朝陽,〈重述與開放:評巴特勒的「造就身體」〉,《中外文學》卷24 期7(1995),頁122-29。new window
雷勇,〈明末清初的才女崇拜與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明清小說研究》期2(1994年),頁145-154。
解昆樺,,2005年6月21日,〈清中葉江南女性彈詞出版對女性公眾化意識的影響〉,文學社會學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中文所主辦。
趙咏冰,〈帶著腳鐐的生命之舞──從《再生緣》看傳統中國女性寫作的困境〉,《明清小說研究》期2(2005年),頁244-254。
樂黛雲,〈無名、失語中女性夢幻-十八世紀中國女作家陳端生和她對女性的看法〉,《中國文化》期10(1994年8月),頁161-166。
蔣悅飛,〈超時代的女性意識與權力困惑──《再生緣》在現代視角下的人文價值〉,《婦女研究論叢》期2(2000年),頁52-54。
蔡祝青,〈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性別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期58(2001年3月),頁15-20。
   ,〈三言二拍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婦女與兩性學刊》期12(2001年6月),頁1-38。
   ,〈雙性理想:論扮裝後的「郎才女貌」〉,《婦言縱橫》,2004年10月,頁31-40。
鮑震培,〈中國女性文學敘事傳統的建立—清代女作家彈詞小說創作回眸〉,《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4 期4(2002年12月),頁304-308。
   ,〈晚清以來彈詞研究—兼論清代女作家彈詞的文體定位〉,《天津社會科學)》期2(2002年),頁137-142。
   ,〈閨中無靜女—晚清女作家彈詞與「振興女權」〉,《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卷36 期4(2004年7月),頁41-48。
   ,鮑震培,〈清代女中丈夫風尚與彈詞小說女豪傑形象〉,《山西大學報》卷30 期1(2003年1月),頁94-97。
鄭媛元,〈明代未婚女子的貞節觀──從「烈士不背君,貞女不辱夫」談起〉,《婦言縱橫》期67(2003年7月),頁73-79。
盧振杰,〈論中國文學中女扮男裝母題的嬗變〉,《重慶教育學院學報》卷18 期1(2005年1月),頁16-18。
閻廣芬,〈簡論古代女子的倫理道德觀〉,《中華女子學院學報》期4(1998年),頁44-46。
鮑震培,〈真實與想象──中國古代易裝文化的嬗變與文學表現〉,《南開學報》期2(2001年),頁68-75。
   ,〈晚清以來的彈詞研究──兼論清代女作家彈詞的文體定位〉,《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頁138-143。
   ,〈清代「女中丈夫」風尚與彈詞小說女豪傑形象〉,《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0 期1(2003年1月),頁93-96。
   ,〈從「彈詞小說」看清代女作家的寫作心態〉,《天津社會科學》期3(2003年),頁88-93。
   ,〈閨中無靜女──晚清女作家彈詞與「振興女權」〉,《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36 期4(2004年7月),頁41-48。
戴慶玉,〈明清蘇州名門才女群的崛起〉,《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1(1996年),頁130-133。
鍾年、楊海,〈中國歷史上女性的反禮教行為〉,《歷史月刊》期135(1999年4、5月),頁52-58。
鍾慧玲,〈期待、家族傳承與自我呈現——清代女作家課訓詩的探討〉,《東海中文學報》期15(2003年7月),頁177-204。new window
鄭毓瑜,〈流亡的風景—<遊後樂園賦>與朱舜水的遺民書寫〉,《漢學研究》卷20 期2(2002年12 月),頁1。new window
鄭培凱,〈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卷6 期2(1994 年7 月),頁43。
   ,〈晚明袁中道的婦女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1993 年),頁201-216。
劉大鵬,《退想齋日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劉詠聰,〈清初四朝女性才命觀管窺〉,《明清史集刊》卷2(1986-1988)。
潘知常,〈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的美學風貌〉,《社會科學輯刊》期6(1986 年),頁98-102。
盧興基,〈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說〉,《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期2(1988 年),頁1-10。
羅愛華,〈晚清士人生態與文學活動〉《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22 期6(2008年11月),頁82-6。
魏愛蓮(Ellen Widmer)著,劉裘蒂譯,〈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中外文學》卷22 期6(1993 年11月),頁55-81。
顧盼、張純寧,〈明代徽州婦女繼承、處置夫家產業之權限-以徽州散件賣契為例〉,《東吳歷史學報》期9(2003 年3 月),頁145-182。

四、博碩士論文(依畢業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邱茂生,《晚清小說理論發展試論》,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研究論文,1987年。
許玉薇,《明清文人的才女觀-以《西青散記》與賀雙卿為例之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郭淑芬,〈馮夢龍〈情史類略〉之「才女形象」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方紅,《再生緣與女性文學》,浙江: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嘉義: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何志宏,《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葉懿慧,《侯芝及其彈詞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尤淑君,《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嘉靖政治文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王秋文,《明代女詞人群體關係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張俊,《再生緣三論》,重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李秋菊,《彈詞再生緣結局新析》,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王慧瑜,《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身世背景之研究》,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盧振杰,《再生緣女性意識對「女扮男裝」母題的超越》,遼寧: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楊貴玉:《再生緣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邱靖宜,《邱心如及其筆生花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張世瑛,《清末民初的變局與身體》,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new window
陳文璇:《邱心如《筆生花》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趙海霞,《彈詞小說論》,山東: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黃曉晴,《《再生緣》之女性自我實現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鄭宛真,《邱心如《筆生花》的女性刻畫與文化意涵》,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駱育萱,《《天雨花》、《再生緣》及《筆生花》主題思想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楊詞萍,《李伯元《游戲報》、《繁華世界報》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