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古典詩論中的寫實概念--以現代詮釋為研究進路
作者:廖啟宏
作者(外文):Ci-hong Liao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岑溢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摹形寫實諷諭寫實出位之思寫實主義寫實概念realismrealism conceptmimicking-realismsatirizing-realismthinking of Tsu-We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1
就文學研究來說,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乃是其中主要的範疇。當這些範疇都論及寫實詩歌時,它們的存在便獲得了證明;而作為一個「典型」研究者卅讀者,則應深入該論題的語境,對其重要性和存在樣式提出解釋。
中國藝術雖自古即有寫實的元素,但它卻與西方「寫實主義」的涵蘊略有差異。故本文將之區分為「(西方)寫實主義傳統」、「寫實概念傳統卅概念系統」以利探討。另外,儘管論者屢稱中國文學的榮采多在抒情(小詩)傳統;不過,受到壓抑的敘事傳統仍值得關注。從西方文學的統緒來看,史詩(Epic)、戲劇與小說可謂血脈相連,敘事(長篇)更被視為寫實的充分條件。中國的寫實詩歌裏當然不乏敘事佳作,但它們無關Epic──無論是解作史詩、故事詩或敘事長詩──,且不勞冗長地鋪述文字來營造寫實效果。凡此思維亦反映在相關的現代批評上。故按其呈現的性質趨向,本文二、三章即以「摹形寫實」、「諷諭寫實」之名整合兩大類批評資料,分別進行研究。
而對「寫實論題」中詩論涉及的「出位之思」(藝術門類間跳出本位的企圖)──『摹形』指向繪畫,『諷諭』指向小說──,本文也將在第四章予以廓清。接著,再從後設層面省察中國文學批評加諸「寫實主義」的種種誤讀與誤判。至於本文的詮釋效力,和研究上可能的限制、發展性等問題,則在終章一併檢討,以期為「中國古典詩論中的寫實概念」提出可受檢驗的闡釋。
For Literature research, literary theory,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terary history are its core research topics. When these three categories all mention realistic poetry, their existences were proved; as a ‘model’ reader/researcher, we should dedicate ourselves into the atmosphere of the topic and come up with explanations for its importance and existing form.
Although Chinese art has possessed the element of realism for a long time, it’s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realism’.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realism’ was separate into ‘(Western) realism tradition’ and ‘realistic concept tradition/conceptual system’ for further analysis precisely. Besides, although scholars claimed lyric poetry can be on behalf of the flourishing Chinese literature, oppressive narrative tradition is still worthy to pay attention. Under the Western literature context, epic, drama and novels are inseparable; feature-length narrative is also regarded as a requisition of realism. Chinese realistic poetry certainly has fine pieces; however, they’re nothing to do with epics- no matter it is called epic, story poetry or feature-length narrative- and usually pile up words to build the realism effect. This thinking also reflects on relevant modern criticism.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is feature, the paper (Chapter 2 and 3) used ‘mimicking-realism’ and ‘satirizing-realism’ to integrate the criticism documents and proceeded research respectively.
As for ‘the thinking of Tsu-Wei’ (the attempt to jump out the artistic position) mentioned in realism topic in the poetry, - ‘mimicking’ indicates painting rather ‘satirizing’ indicate novels- they’ll be clarified in Chapter 4. Moreover, we will review the misreading and erroneous judgments added o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As for the question such as interpretation efficiency, potential research limitation and possibility of development, they will be reviewed in the final chapter. This paper aims to come up with a rigid interpretation for ‘The Realism Concept in Chinese Classic Poetry.’
壹、專著
一、古代典籍

(一)經部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詩經注疏》。影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書銘出版公司,1992年9月。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釋名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95年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影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8月。
〔清〕吳闓生評注,《詩義會通》。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印行,1970年2月。

(二)史部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
1986年9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8月。

(三)子部

〔北齊〕顏之推撰,〔清〕趙曦明注、盧文弨補注,周法高補正,《顏氏家訓彙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5月。
〔唐〕張彥遠著,〔日〕岡村繁譯注,俞慰剛譯,《歷代名畫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宋〕釋惠洪、晁補之著,《石門文字禪.濟北先生雞肋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叢刊初編縮本》第五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6月。
〔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宋〕郭熙,《林泉高致集》。收入〔清〕永瑢、紀昀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一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董逌等撰,《廣川畫跋(及其他五種)》。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第四八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
〔宋〕蘇軾,《東坡題跋(及其他一種)》。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第四八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

(四)集部

〔晉〕陸機著,楊牧校釋,《陸機文賦校釋》。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4月。
〔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梁〕劉勰著,〔清〕黃叔琳注、紀昀評,《文心雕龍注》。收入楊家駱主編《文心雕龍注等六種》。臺北:世界書局,1966年2月。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
〔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7月。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7月。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9月。
〔唐〕李白著,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8月。
〔唐〕〔日〕遍照金剛撰,盧盛江校考,《文鏡祕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唐〕韓愈撰,錢仲聯編,《韓昌黎詩繫年集釋》。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1月。
〔唐〕釋皎然著,許清雲輯校,《皎然詩式輯校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3月。
〔宋〕王直方等撰,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12月。
〔宋〕孔武仲等,《三孔先生清江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一六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6月。
〔宋〕朱熹集注,《楚辭集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10月。
〔宋〕汪元量撰,孔凡禮輯校,《增訂湖山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6月。
〔宋〕和峴等撰,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3月。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宋〕孫光憲等撰,程毅中主編,《宋人詩話外編》。北京:新華書店,1996年3月。
〔宋〕孫光憲等撰,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宋〕黃裳,《演山集》。收入〔清〕永瑢、紀昀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一二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張舜民,《畫墁集》。收入〔清〕永瑢、紀昀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一一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4月。
〔宋〕歐陽修等撰,郭紹虞撰,《宋詩話考》。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月。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集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7月。
〔明〕高棅,《唐詩品彙》。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7月。
〔明〕張以寧等撰,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明〕許學夷著,杜維沫點校,《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8月。
〔明〕董其昌,《容臺別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輯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一七一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6月。
〔明〕鍾惺、譚元春合編,《古詩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輯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三三七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6月。
〔清〕王士禛著,袁世碩主編,《王士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6月。
〔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11月。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5月。
〔清〕王阮亭選,黃香石評,吳退庵、胡甘亭輯註,《唐賢三昧集箋註》。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11月。
〔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輯,《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8月。
〔清〕尤侗,《尤西堂雜俎》。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5月。
〔清〕毛先舒等撰,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9月。
〔清〕宋長白,《柳亭詩話》。收入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二0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
〔清〕沈德潛注,王蒓父箋注,劉鐵冷校刊,《古詩源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9月。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清〕沈德潛,《歸愚文鈔》。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沈歸愚詩文全集本。收入吳宏一、葉慶炳編輯《清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9月。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清〕袁枚,《隨園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2月。
〔清〕徐釚等撰,杜松柏主編,《清詩話訪佚初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
〔清〕陳祚明評選,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清〕陳沆,《詩比興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9月。
〔清〕康熙御製,王全等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月。
〔清〕程正揆,《青溪遺稿》。收入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輯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一九七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6月。
〔清〕厲鶚輯,《宋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
〔清〕劉熙載撰,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96年6月。
余冠英選註,《樂府詩選》。香港:世界出版社印行,1956年6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二、現代專著

(一)文學史、批評史及藝術史

王忠林等,《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5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6月。
王金凌,《中國文學理論史──六朝篇》。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4月。
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淮陰: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方漢文主編,《東西方比較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日〕吉川幸次郎著,劉向仁譯,《中國詩史》。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4月。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4年2月。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2月。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12月。
孟瑤編著,《中國文學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0年3月。
金維諾,《中國美術史論集》。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10月。new window
林同華,《中國美學史論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8年。
周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7月。
胡適,《白話文學史上卷》。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9月。
胡雲翼著,江應龍校訂,《增訂本中國文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9月。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8月。
華仲麔,《中國文學史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5年10月。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1月。
許仁圖編著,《新編中國文學史》。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門1955級集體編著「白皮本」。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9年11月。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卷》。臺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9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9月。
張松如主編,鍾優民撰寫,《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new window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new window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梁容若,《中國文學史研究》。臺北:三民書局印行,1990年2月。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12月。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7月。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9月。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97-1916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陳國球編,《中國文學史的省思》。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陳國球,《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5月。new window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11月。
裴斐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北京:中央民族文學出版社,1996年9月。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5月。
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7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4月。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臺北:莊嚴出版社,1991年1月。
謝旡量,《中國大文學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6月。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3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90年2月。
羅宗強,《唐詩小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二)文學及藝術本論

毛澤東,《毛澤東論文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12月。
木鐸編輯室編,《文學研究叢編第一輯》。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7月。
王水照,《唐宋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7月。
王瑤,《中國文學:古代與現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8月。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8月。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4月。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11月。new window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
王運熙,《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增補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
〔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6月。
〔美〕M. H. 艾布拉姆斯著,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王寧校,《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美〕卡勒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德〕本雅明著,〔美〕漢娜.阿倫特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立元、李鈞主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4年7月。new window
〔古羅馬〕西塞羅著,王曉明譯,《西塞羅全集卷一.修辭學》。臺北:左岸文化,2005年6月。
〔法〕米.杜夫海納著,韓樹站譯,陳榮生校,《審美經驗現象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8月。
李辰冬,《文學欣賞的新途徑》。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8月。
李正治主編,《政府遷臺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11月。
李福順編著,《蘇軾與書畫文獻集》。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6月。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9月。
沈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7月。new window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8月。
〔美〕巫鴻著,文丹譯,黃小峰校,《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荷〕佛克馬、蟻布思著,袁鶴翔等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7月。
〔日〕岡村繁著,陸曉光譯,《漢魏六朝的思想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
林同華,《美學心理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
林明德策畫,《中國文學新詮釋──關涉與意涵》。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8月。
周英雄,《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2月。
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12月。
洪炎秋,《文學概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年6月。
姚一葦,《藝術的奧祕》。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8年11月。
姚一葦,《欣賞與批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7月。
〔美〕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5月。
〔美〕哈洛.卜倫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美〕哈羅德.布魯姆著,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1月。
〔美〕哈羅德.布魯姆著,吳瓊譯,《批評、正典與預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英〕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3月。
柯慶明,《境界的再生》。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12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月。new window
〔德〕H. R.姚斯、R. 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滕守堯審校,《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3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9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7月。new window
徐復觀著,劉桂榮編,《游心太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孫康宜,《抒情與描寫》。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高辛勇著,《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2月。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3月。new window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4月。
許文雨,《文論講疏》。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8月。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4年9月。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3月。
張少康,《文心與書畫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4月。new window
葉紀彬,《中西典型理論述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現》。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7月。
陳國球,《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2月。
陳國球編,《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5月。
陳燕,《清末民初的文學思潮》。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9月。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陳平原主編,《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黃偉倫,《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7月。new window
〔德〕萊辛著,朱光潛譯,《拉奧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德〕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3月。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4月。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4月。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4月。
程正民、程凱,《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知識體系的建構──文學理論教材與教學的歷史沿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奧〕舒茲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集(第一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5月。
〔美〕琳達.諾克林(Linda Nochlin)著,刁筱華譯,《寫實主義》。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
楊家駱主編,《宋人畫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4月。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
楊牧,《隱喻與實現》。臺北:洪範書店,2001年3月。
〔義〕達文西著,雄獅圖書公司編譯,《達文西論繪畫》。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6月。
〔美〕雷內.韋勒克著,張金言譯,《批評的概念》。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12月。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9月。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8月。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8月。
蔡源煌,《當代文學論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8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3月。
鄭樹森、周英雄、袁鶴翔合編,《中西比較文學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8月。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4月。
〔日〕廚川白村著,陳曉南譯,《西洋近代文藝思潮》。臺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6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5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10月。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6月。new window
穆克宏、郭丹編著,《魏晉南北朝文論全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錢鍾書著,舒展選編,《錢鍾書論學文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6月。
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new window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7月。new window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
羅根澤,《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
羅宗強,《羅宗強古代文學思想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美〕羅伯特.休斯著,劉豫譯,《文學結構主義》。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月。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1月。
龔鵬程,《文學散步》。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10月。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1月。
〔美〕Rudolf Arnheim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2年9月。
〔英〕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7年10月。
〔英〕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3月。
〔法〕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2月。
〔美〕David Couzens Hoy(霍伊)著,陳玉蓉譯,《批評的循環》。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8月。
〔英〕John D. Jump主編,顏元叔主譯,《西洋文學術語叢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2月。
〔美〕Frank Lentricchia & 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美〕Bates Lowry著,杜若洲譯,《視覺經驗》。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7月。
〔英〕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9月。
〔美〕James Phelan, Peter J. Rabinowitz主編,申丹、馬海良、寧一中、喬國強、陳永國、周靖波譯,《當代敘事理論指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三)分體文學理論、批評及作品

〔日〕小川環樹著,譚汝謙編,譚汝謙、陳志誠、梁國豪譯,《論中國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年。
〔法〕巴爾扎克著,傅雷譯,《歐也妮.葛朗台卅高老頭》。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12月。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8月。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2月。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7月。
古添洪,《記號詩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7月。new window
古添洪,《不廢中西萬古流──中西抒情詩類及影響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4月。
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11月。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9月。
〔義〕安貝托.艾柯著,黃寤蘭譯,《悠遊小說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捷克〕米蘭.昆德拉著,孟湄譯,《小說的藝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美〕伊恩.P.瓦特著,高原、董紅鈞譯,《小說的興起》。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9月。
邱燮友,《中國歷代故事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3月。
呂正惠,《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4月。
呂正惠,《杜甫與六朝詩人》。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
〔英〕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12月。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3年8月。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賀拉斯著,羅念生、楊周翰譯,《詩學.詩藝》。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周振甫,《周振甫論古代詩詞》。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洪順隆,《從隱逸到宮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7月。
洪順隆,《抒情與敘事》。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臺北:純真出版社,1988年11月。
馬持盈註譯,《詩經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10月。
〔美〕哈洛.卜倫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4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5月。
袁愈荌,《詩經藝探》。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耀譯,武菲校,《唐詩的魅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2010年4月。new window
黃永武、張高評編著,《宋詩論文選輯(一)》。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8年5月。
張夢機,《近體詩發凡》。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年8月。
張夢機,《鷗波詩話》。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11月。
張夢機,《讀杜新箋──律髓批杜詮評》。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3月。
張夢機,《詩學論叢》。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5月。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以翻案詩、禽言詩、詩中有畫為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
張高評編,《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張明高、鬱沅,《六朝詩話鉤沉》。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3月。
張健編著,《元代詩法校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張靜二編著,《西洋戲劇與戲劇家》。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3月。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1月。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4月。
葉慶炳,《唐詩散論》。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7年1月。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7月。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6月。
陳文華,《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1月。new window
陳子展撰述,《詩經直解》,范祥雍、杜月村校閱。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8月。
陳子展撰述,《詩三百解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陳國球,《唐詩的傳承──明代復古詩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述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陳家煌,《白居易詩人自覺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2009年6月。new window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0月。
〔日〕淺見洋二著,金程宇、〔日〕岡田千穗譯,《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日〕萩原朔太郎著,徐復觀譯,陳淑女校訂,《詩的原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月。
楊義,《李杜詩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3月。
〔法〕福樓貝著,胡品清譯,《波法利夫人》。臺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1月。
雷家驥,《孔雀東南飛箋證》。臺北:蘭臺出版社,2008年6月。
趙謙,《唐七律藝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new window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8月。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new window
〔匈〕盧卡奇著,楊恆達編譯,丘為君校訂,《小說理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7月。
〔日〕靜永健著,劉維治譯,《白居易寫諷諭詩的前前後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簡明勇,《杜甫詩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3月。
〔美〕韓南著,徐俠譯,《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顏崑陽,《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3月。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3月。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5月。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0月。new window
龔鵬程,《讀詩隅記》。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8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new window

(四)義理及其它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編著,《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8月。new window
〔美〕孔恩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7月。
〔義〕艾柯等著,〔英〕柯里尼編,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牟宗三,《增訂九版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new window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12月。
〔英〕吉爾伯特.萊爾著,劉建榮譯,余國良校閱,《心的概念》。臺北:桂冠圖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7月。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1年10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4月。
李天命,《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臺北:鵝湖出版社,1993年4月。
沈清松編,《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
何秀煌,《記號.意識與典範──記號文化與記號人性》。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英〕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
〔德〕柯勒著,李姍姍譯,《完形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美〕A. P.馬蒂尼奇編,牟博、楊音萊、韓林合等譯,《語言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2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10月。
高宣揚,《羅素哲學概論》。臺北:遠流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2月。
高宣揚,《解釋學簡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
〔英〕泰瑞.伊格頓著,李尚遠譯,《理論之後》。臺北:商周出版卅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
〔德〕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法〕笛卡兒著,錢志純、黎惟東譯,《方法導論.沉思錄》。臺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11月。
勞思光,《思想方法五講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沙.巴利、阿.薛斯藹編,弘文館出版社編輯部譯,《普通語言學教程》。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年10月。
〔美〕喬舒亞.庫珀.雷默著,杜默譯,《不可思議的年代》。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09年10月。
〔羅馬〕奧古斯丁著,周士良譯,《懺悔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7月。
〔美〕愛德華.希爾斯著,傅鏗、呂樂譯,《論傳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5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5月。new window
〔法〕德勒茲著,陳蕉譯,《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
〔英〕羅素著,何保中、陳俊輝、張鼎國、莊文瑞合譯,《西方的智慧》。臺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4月。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8月。new window
龔鵬程,《思想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1月。
〔美〕Irving M. Copi著,張身華譯,《邏輯概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8月。

(五)工具書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臺北:天華出版公司,1984年8月。
〔德〕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臺北:華香園出版社,1992年8月。
〔美〕艾布拉姆斯著,吳松江等編譯,《文學術語詞典第7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英〕安東尼.弗盧主編,黃頌杰等譯,《新哲學詞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1月。
朱賢智主編,《心理學大詞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1月。
姜椿芳總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8月。
廖蓋隆、羅竹風、范源主編,《中國人名大辭典.歷史人物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2月。

(六)英文著作

M. H. Abrams: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Seventh Editon.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8月。
Chris Baldick: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er Bak: How Nature Work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Umberto Eco: The Role of the Reader.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
Jean H. Hagstrum: The Sister Art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Roman Jakobson: Language in Literature. Lond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
Douwe Fokkema & Elrud Ibsch: Theories of Litera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79.

貳、單篇論文

李琨(元尚),〈《中國文學史》祖本紅皮本〉。元尚博客。[Online]. Availabl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049410100 fzxu.html(2009.12.17)。
李琨(元尚),〈《中國文學史》的過渡本白皮本〉。元尚博客。[Online]. Availabl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049410100 fzxu.html(2009.12.17)。
李琨(元尚),〈《中國文學史》的定本藍皮本〉。元尚博客。[Online]. Availabl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049410100 fzxu.html(2009.12.17)。
岑溢成,〈「生之謂性」試論〉。《鵝湖學誌》第一期。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5月。
岑溢成,〈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玄學〉。《鵝湖學誌》第九期。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1992年12月。new window
岑溢成,〈魏晉「言意之辨」的兩個層面〉。《鵝湖學誌》第十一期。臺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年12月。new window
岑溢成,〈詭辭的語用學分析〉。收入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主編,《邏輯思想與語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12月。new window
林文月,〈宮體詩人的寫實精神〉。收入鄭騫等著《中國古典文學論叢冊一:詩歌之部》。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85年3月。new window
林文月,〈中國山水詩的特質〉。收入鄭騫等著《中國古典文學論叢冊一:詩歌之部》。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85年3月。new window
〔美〕南西.阿姆斯壯(Nancy Armstrong)著,馮品佳譯,〈何謂寫實主義中的真實?〉。《中外文學》第30卷第12期(2002年5月)。new window
張安祖,〈杜甫「沉鬱頓挫」本義探原〉。原載《文學遺產》2004年第3期。另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辨,中國文學網。[Online]. Available: 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8320 (2003.11.14)。
勞思光,〈哲學方法與哲學功能〉。收入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9月。
楊春時、劉連杰,〈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在中國的誤讀與誤判〉。收入《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長春:社會科學戰線雜誌社,2007年7月。
廖蔚卿,〈從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想的關係談六朝巧構形似之言的詩(上)、(下)〉。收入鄭騫等著《中國古典文學論叢冊一:詩歌之部》。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85年3月。new window
廖啟宏,〈論中國詩歌的寫實傳統──從梁啟超《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談起〉。收入《長庚科技學刊》第5期(2006年12月)。
蕭滌非,〈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珠──談左思的《嬌女詩》〉。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漢魏六朝詩歌鑑賞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7月。
顏崑陽,〈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為討論起點》〉。收入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顏崑陽,〈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清華學報》第28卷第2期(1998年6月)。new window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收入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7月。
龔鵬程,〈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 第十二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