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熹孟子學研究
作者:吳慧貞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威熊
陳金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朱熹孟子學心性論道德修養論道統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27
《朱熹孟子學研究》共有九章,筆者試著從朱熹的《孟子集注》中,研究朱熹在注解《孟子集注》時,從孟子本身繼承了那些?發展了那些?從歷代研究孟子的著作吸收、淘汰了那些?從北宋以來的理學家的孟子研究中鎔鑄了那些理論?自己又創獲了那些思想?再者,朱熹自己又在《孟子精義》、《孟子或問》、《孟子集注》中闡發了多少自己的思想?他對這三本書的思想觀念,如何對待、去取?這些都是筆者所關注,亦是本論文的貢獻處。
本論文共有九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四書在
朱熹學術中的重要性」,其中朱熹以《孟子》學建立其內聖、外王之學。第三章「朱熹孟子學的詮釋方法-以〈梁惠王上〉篇為例」。此章以《孟子集注‧梁惠王上》七章為例,分析朱熹「所用的詞彙概念」及「義理詮釋」。第四章、「朱熹孟子學(一)本體論」。首言「太極」是朱熹本體論的中心,次言理氣說,並舉《孟子集注》之章節佐證。第五章、「朱熹孟子學(二)心性論」。朱熹的心性論可分二部分:一、對「孟子性善論」的繼承與發展,二、朱熹心性論的創獲。創獲有三(一)、論性-1、性即理,2、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二)、論心-道心與人心。(三)、心統性情。第六章、「朱熹孟子學(三)道德修養論」。朱熹以理學的觀點注釋《孟子集注》時,創造了以「居敬」、「窮理」、「致知」、「力行」為主要特徵的方法論體系,使孟子的道德修養論更為圓熟。第七章、「朱熹孟子學(四)道統論」。朱熹首創「道統」二字,確立道的傳授統緒。其注解《四書》,儼然以自己接續二程,集道統論之大成。第八章、「朱熹孟子學(五)仁政論」。朱熹其仁政主張,除了「創辦社倉」為其新創外,均為孟子仁政思想的繼承、改良與發揚。第九章談「朱熹孟子學」研究所見及「朱熹孟子學」的現代價值。
朱熹《孟子》學繼承、發展了孟子思想,賦予 《孟子》新的意涵 ,朱熹《孟子》學有其經學、理學的價值。
參考書目(以作者筆劃排序)

一、 四書類之傳注及著作

(一)、引用古籍


朱熹集注 趙順孫纂疏《四書纂疏》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年2月
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朱子全書(陸)》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朱熹撰《論孟精義》《朱子全書(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12月
何晏注 邢昺疏《論語注疏》上下《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臺北:
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紀昀等著:《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
焦循撰《孟子正義》上下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
趙岐注 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
館,1986年6月
趙岐注 孫奭疏《孟子注疏》上下《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臺北:
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藝文印書館編輯部改編《皇清經解四書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
館,1986年6月
藝文印書館編輯部改編《續經解四書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6年6月
藝文印書《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二)、引用近人著作

大槻信良撰《四書章句集註典據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年4月
ㄠ峻洲撰 《大學說解、中庸說解》 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9

王邦雄等撰 《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04年10月new window
何曉明撰 《亞聖思辨錄-孟子與中國文化》 河南:河南大學出
版社,1995年6月
李明輝主編 《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
年5月
李明輝撰 《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6月
李紀祥撰 《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
年8月
杜敏撰 《趙岐、朱熹孟子注釋傳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2004年12月
林漢仕撰 《孟子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7月
邱漢生撰 《四書集注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年8月
吳康撰 《孔孟荀哲學》(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
司,1987年10月
吳康撰 《孔孟荀哲學》(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
司,1987年10月
高柏園撰 《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10月
袁保新撰 《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 臺北:文津
出版社,1992年2月
陳大齊撰 《孟子待解錄》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9月
陳贇撰 《中庸的思想》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12月
唐明桂撰 《論語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3

康有為撰 《孟子微》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2月
陸建猷撰《四書集注與南宋四書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年8月
黃忠慎撰《四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3月
黃俊傑撰 《孟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10月
黃俊傑撰 《孟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2月
黃俊傑主編 《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
年5月
董洪利撰 《孟子研究》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楊澤波撰 《孟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楊國榮撰 《孟子的哲學思想》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6月
溫晉城選注《孟子會箋》 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9月
蒙培元撰 《蒙培元講孟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

葉繼業撰 《孟子思想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10月
蔡仁厚撰 《孔孟荀哲學》 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9月
錢基博撰 《四書解題及其讀法》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年5月
錢穆等撰 《論孟研究論集》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1月
錢穆撰 《四書釋義》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8月
譚宇權撰 《孟子學術思想評論》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2

劉培桂撰 《孟子林廟歷代題詠集》 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8

鄭卜五撰 《孟子著述考(一)》 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2

龔寶善撰 《孟子今解》臺北:臺灣書店,1988年5月


二、經學類之著作

(一)、引用古籍

孔安國傳 孔穎達疏《尚書注疏》《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
印書館,1985年12月
朱熹撰《周易本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朱熹撰《易學啟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朱熹撰《詩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杜預注 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
文印書館,1985年12月
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3月
鄭玄注 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
書館,1985年12月
藝文印書《十三經注疏1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藝文印書《十三經注疏2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藝文印書《十三經注疏3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藝文印書《十三經注疏5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藝文印書《十三經注疏8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藝文印書《十三經注疏8孝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二)、引用近人著作

皮錫瑞撰《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
朱維錚撰《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10
朱彝尊:《經義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
李威熊撰《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

吳雁南等主編《中國經學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3

林慶彰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5月
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下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年3月
夏傳才撰《十三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馬宗霍撰《中國經學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
許道勛、徐洪興撰《中國經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

黃忠慎撰《朱子詩經學新探》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3月
彭林編《經學研究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6月
蔡方鹿主編《經學與中國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6月
錢基博編《經學通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鄭傑文、傅永軍主編《經學十二講》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



三、史學之著作

王懋竑纂訂《宋朱子年譜》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8

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 臺北:洪氏出版
社,1982年10月
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5

班固撰《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11月
脫脫等撰《宋史》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
黃宗羲原著 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 臺北:正中書局,1987
年5月
黃宗羲撰《明儒學案》 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2月
劉知幾《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9月。

四、 子部及文集之著作

王安石撰《臨川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8月
石介著 陳植鍔點校《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7月
皮日休撰《皮子文藪》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朱熹撰《延平答問》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朱熹撰《朱子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朱熹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朱熹編 張京華注譯《近思錄》 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10月
李翱撰《李文公集》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李侗撰《李延平集》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6月
李滌生撰《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9月
周敦頤撰《周子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
周敦頤撰《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莊子撰《莊子》臺北:中華書局,1993年6月
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黃幹撰《勉齋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6年3月
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8月
陸九淵撰《陸九淵集》 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月
程顥、程頤撰《二程集》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韓愈撰《韓昌黎全集》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年9月
歐陽修撰《歐陽修全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蘇軾撰 孔凡禮點校 《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五、近人著作

卜道成著 謝曉東譯《宋熹和他的前輩們:朱熹與宋代新儒學導論》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王健撰《在現實真實與價值真實之間-朱熹思想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方彥壽撰《宋熹書院門人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王瑞明撰《宋儒風采》湖南:岳麓書社出版社,1997年10月
田浩撰《宋熹的思維世界》 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6年5月
田浩編《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石明慶撰《理學文化與南宋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7月
申美子撰《朱子詩中的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月
朱漢民撰《宋明理學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朱漢民、肖永明撰《曠世大儒-朱熹》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1月
朱漢民、肖永明撰《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12月
朱傑人、嚴文儒主編《朱子全書與朱子學-2003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朱恆夫撰《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朱瑞熙撰《宋代社會研究》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12月
牟宗三撰《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牟宗三撰《心體與性體(三)》臺北:正中書局,2005年3月
牟宗三撰《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2076年4月
束景南撰《朱熹佚文輯考》鹽城: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
束景南撰《朱子大傳》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
束景南撰《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束景南撰《朱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余英時撰《朱熹的歷史世界-宋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3年6月
余英時撰《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 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4年7月
余英時撰《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
李有兵撰《道德與情感-朱熹中和問題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6月
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6月
李明輝撰《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4月
李澤厚撰《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10月
呂變庭撰《程朱理學與理範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吳震主編《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吳國武撰《經術與性理-北宋儒學轉型考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3月
金春峰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5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 《朱熹與中國文化》 學林出版社,1989年6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 《海峽兩岸論朱熹》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周天令撰《朱子道德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1
周淑萍撰 《兩宋孟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侯外廬等編《宋明理學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侯外廬等編《宋明理學史》(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徐復觀撰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7月
徐復觀撰 《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9月
徐復觀撰《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
陳谷嘉撰《宋代理學倫理思想研究》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榮捷撰《朱熹》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2月
陳榮捷撰《朱學論集》 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4月
陳榮捷撰《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 臺北:學生書局,1998年2月
陳榮捷撰《朱子新探索》 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4月
陳榮捷撰《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12月
陳榮捷撰《朱子門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陳來撰《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
陳來撰《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陳來撰《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
陳志信撰《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 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2月
陳少峰撰《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
陳國代等撰《大教育家朱熹-朱熹的教育歷程與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3月
陳運寧撰《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陳逢源撰 《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9月
郭齊撰《朱子學新探》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
莫礪鋒撰《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
張立文撰《朱熹思想研究》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張立文撰《朱熹評撰》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張立文撰《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
張加才撰《詮釋與建構-陳淳與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董金裕撰《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12月
曾春海撰《儒家哲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5月
曾春海撰《朱熹哲學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3月
黃俊傑撰《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8月
黃俊傑撰《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3月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6月
黃俊傑、林維杰編《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12月
黃俊傑撰《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10月
黃俊傑編《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黃忠慎撰《儒學長短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1月
馮友蘭撰《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葉紹翁撰《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2月
勞思光撰《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1月
梁啟超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學史》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8月
曾亦、郭曉東《宋明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趙峰撰《宋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楊曉塘撰《程朱思想新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楊永龍撰《朱子語類完成體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楊祖漢撰《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6月
蔡方鹿撰《宋明理學心性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3月
蔡方鹿撰《朱熹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蔡方鹿撰《中華道統思想發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蔡方鹿撰《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蔡方鹿等主編《新視野 新詮釋-朱熹思想與現代社會》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蔡方鹿撰 《宋明理學心性論》四川:巴蜀書社,2009年5月
蔡方鹿撰《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蔡方鹿撰《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蔡仁厚撰《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
蔡仁厚撰《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
蔡仁厚撰《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9月
蔡仁厚撰《孔孟荀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9月
蔡仁厚撰《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8月
趙顯圭撰《朱熹人文教育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0月
蒙培元撰《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月
蒙培元撰《中國心性論》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4月
蒙培元撰《朱熹哲學十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漆俠撰《宋學的發展和演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潘立勇撰《朱子理學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12月
錢穆撰《朱子新學案》 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4月
錢穆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1月
錢穆撰《宋代理學三書隨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2月
錢穆撰《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6月
錢穆撰《朱子學提綱》 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2月
錢穆撰《宋明理學概述》 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2月
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
劉述先撰《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 臺北:學生書局,1995年8月
劉述先編《當代儒學論集:傳統與創新》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12月
劉述先編《當代儒學論集:挑戰與回應》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12月
黎靖德編《朱子讀書法》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4月
樂愛國撰《朱子格物致知論研究》湖南:岳麓書社出版社,2010年1月
蔣秋華、馮曉庭主編《宋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6年10月
龍念主編《朱子學研究-2008年卷》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


六、期刊論文

大槻信良撰 黃俊傑譯〈從四書章句集注論朱子為學的態度〉,《大
陸雜誌》第60卷6期,1980年6月
孔令宏撰〈宋明理學的納道入儒與儒學的新發展〉,《河北學刊》,
2008年第1期
向世陵撰〈朱熹「性理」學及與他的理本論體系-從二程、胡宏
到朱熹的「性善」與「性無善惡」之辨〉,《哲學與文化》
(朱熹哲學專題)第374期,2005年7月
向世陵撰〈宋代理學本體論體的創立-從「繼善成性」和「性善」說起〉,《河北學刊》,2008年第1期
朱漢民撰〈朱熹《四書》學的人文信仰特徵〉,《求索》,2004年10月
朱漢民撰〈儒家人文信仰的完成〉,《湖南大學學報》,第18卷5
期,2004年9月
朱漢民撰〈朱熹《四書》學詮釋的二重進路〉,《求索》,,2004
年1月
沈享民撰〈青年朱熹的哲學探索-以《延平答問》對「理一分殊」的討論為中心〉,《哲學與文化》(朱熹哲學專題)第374期,2005年7月
李方澤撰〈重詮與開新-從經典詮釋學視角看朱熹對《大學》文本的解讀〉,《孔子研究》,2006年5月
杜保瑞撰〈朱熹哲學研究進路〉,《哲學與文化》(朱熹哲學專題)第374期,2005年7月
李明輝撰〈《孟子》知言養氣章的義理結構〉,《孟子思想的哲學探
討》,1995年5月
束景南、王曉華撰〈四書升格運動與宋代四書學的興起〉,《歷史
研究》,2007年第5期
岑溢成撰〈大學之單行及改本問題評議〉,《鵝湖》第101期,1983年11月
吳慧貞撰〈《孟子》知言養氣章的多元詮釋-以徐復觀、黃俊傑、李明輝為討論核心〉,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人文研究期刊》第四期,2008年6月。
吳慧貞撰〈朱子對孟子修養論的繼承與發展-以《孟子集注》為範圍的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第四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
吳慧貞撰〈朱子對孟子心性論的繼承與發展-以《孟子集注‧告子上》第六章的義理疏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第五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2009年11月。
周光慶撰〈朱熹四書解釋方法論〉,《孔子研究》,2000年6月
徐洪興:〈唐宋間的孟子升格運動〉《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5new window

黃俊傑撰〈從朱子《孟子集註》看中國學術史上的注疏傳統〉,《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8月
徐洪興撰〈論唐宋間的「孟子升格運動」〉,《孔孟月刊》,第32卷3期,1993年11月
黃彰健撰〈論四書章句集注定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8期上,1956年12月
黃俊傑撰〈從孟子集註看朱子思想中舊學與新知的融會〉,《史學評論》,第5期,1983年1月
黃俊傑撰〈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詮釋及其迴響〉,《孟學思想史論》卷二,1997年6月
黃俊傑撰〈宋儒對於孟子政治思想的爭辯及其蘊涵的問題-以孟子對周王的態度為中心〉,《孟學思想史論》卷二,1997年
6月
黃俊傑撰〈孟子運用經典的脈絡及其解經方法〉,《孟學思想史論》卷二,1997年6月
信廣來撰〈《孟子‧告子上》第六章疏解〉,《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1995年5月
陸建猷撰〈學、庸、論、孟中的心性義理基礎-朱熹四書集注理學思想系列之一〉,《人文雜誌》, 2001年第1期
郭齊撰〈朱熹四書次序考論〉,《四川大學學報》, 2006年6期
郭齊撰〈朱熹四書次序考論〉,《四川大學學報》, 2006年6期
康雲山撰〈朱子《四書集註》與理一分殊概念的關係〉,《南師語教學報》,第3期,2005年4期
陳宗敏撰〈朱子與四書〉,《孔孟月刊》,第74期,1968年10月
陳鐵凡撰〈四書章句集注考源〉上、下,《孔孟學報》,4、5期,1962年9月、1963年4月、
陳鐵凡撰〈四書章句集注考源〉上、下,《孔孟學報》,4、5期,1962年9月、1963年4月、
陳逢源、黃瀚儀合撰〈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徵引書目輯考〉,《政大中文學報》,第3期,2005年6月new window
陳逢源撰〈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
陳來撰〈宋代理學話語的形成〉,《河北學刊》, 2008年第1期。
張永儁撰〈朱熹「義利之辨」之倫理價值觀探源〉,《哲學與文化》,第28第1期,2001年1期
張永儁撰〈宋儒之道統觀及其文化意識〉,《文史哲學報》,第38期,1990年12期
張亨撰〈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識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4年6期
程元敏撰〈論四書原來的編次〉,《孔孟月刊》,第51期,1966年11月
程元敏撰〈大學改本述評〉,《孔孟學報》,第23期,1972年4月
曾春海撰〈朱子德性修養論中的『格物致知』教〉,《朱熹哲學論叢》,2001年3月
曾春海撰〈朱熹的政治思想〉,《朱熹哲學論叢》,2001年3月
曾春海撰〈朱熹對『理一分殊』說的承繼和發展〉,《朱熹哲學論叢》,2001年3月
曾春海撰〈朱熹人性論與楚簡儒家佚籍性情說之比較〉,《新視野、新詮釋-朱熹思想與現代社會》,2007年12月
黃釗撰〈論朱熹關於修身方法的理論建構〉,《新視野、新詮釋-朱熹思想與現代社會》,2007年12月
傅玲玲撰〈從朱熹與陳亮之辯論論朱熹之價值觀〉,《哲學與文化》(朱熹哲學專題)第374期,2005年7月
董金裕撰〈朱熹與四書集注〉,《國立政治大學學報-人文學科類》,70期上,1995年6月
楊祖漢撰〈朱子對孟子學的詮釋〉,《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1995年5月
楊儒賓撰〈《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6月
楊國榮撰〈心性之學與意義世界〉,《河北學刊》,2008年第1期
張立文撰〈未發已發論之縱貫-朱子參究未發已發論之挫折、轉變和影響〉,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1992年5月
蒙培元撰〈朱熹心性論的重建〉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1992年5月
蒙培元撰〈朱熹是怎樣注釋《四書》的?-從方法的角度看〉《湖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蔡方鹿撰〈論漢學、宋學經典詮釋之不同〉,《哲學研究》2008年第1期
錢遜撰〈四書集注與中國文化傳統-兼談「道統」的實際內容與意義〉,《朱子學刊》第1991年1期,1991年
劉述先撰〈孟子心性論的再反思〉,《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1995年5月
劉笑敢撰〈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六期,2005年3月
劉振維撰〈論朱熹《四書》中人性論之引據及其詮釋〉,《新視野、新詮釋-朱熹思想與現代社會》,2007年12月
劉少航撰〈朱熹理學的思想淵源〉,《零陵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4年1月
劉原池撰〈朱熹對張載「心統性情」說的開展〉,《哲學與文化》(朱熹哲學專題)第374期,2005年7月
蔣小云撰〈朱熹修養方法的兩橛性及其出路〉,《新視野、新詮釋-朱熹思想與現代社會》,2007年12月


七、學位論文

王淙德《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成書研究》 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朱媛鳳《朱熹孟子三書研究》 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朴龍模《朱熹「理氣」哲學思想之研究》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new window
洪翠屏《朱熹孟子學外王思想研究》 高雄師大國文系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柯玫妃《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研究-以詮釋傳意方法分析》 高雄師大國文系博士論文,2006年new window
孫曉東《朱熹政治哲學研究》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高荻華《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解經研究》 臺灣師大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年
曹海東《朱熹經典解釋學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陳俊良《朱熹論語集注的思想史分析》 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new window
游騰達《朱子對北宋四子的理解與詮釋》 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國華《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理學義理探微》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盧淑敏《朱熹的孟子詮釋》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羅雅純《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