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古文與生活- 林紓文學活動析論
作者:黃雅雯
作者(外文):Huang Ya-we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孫永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林紓古文文學活動文學理論近代文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7
在文學史上,林紓雖有文名,但始終未能獲得較為真切的認識。歷來評論和研究林紓者,多以其為桐城派文人,且多認為他提倡古文乃是由於鄙視和反對白話文,探討林紓文學表現的視域範圍猶且多集中在其所翻譯的小說上,稱說其翻譯之成就,或以其翻譯之謬誤作為指摘的焦點。然而值得思考的是,難道林紓就沒有其他別於翻譯之文學表現,而能足夠突顯其文學地位及價值之所在?順此,本題研究遂不再從翻譯的角度切入,而從古文的層面著手,探究林紓於生活中進行的古文及其相關之文學活動,力求林紓文學活動面貌之具體呈顯,以期更為認識和理解林紓,更加突顯其文學地位及價值。
本論題展開,第二章〈文學意識的形成〉,分別從時代環境的促使、教學氛圍的薰染、人際關係的聯繫、知識學問的累積等面向進行探討,揭示影響林紓的文學表現,促使其文學活動形成之因素。第三章勾勒和釐清林紓文學評論表現之內涵,以為學習古文以及好文章之形成有其方法和進程,作者若能廣泛閱讀詩書,修養好情意和學識,之後於為文之時注意語辭筆法的運用與行使,則能成就佳文,本章即分別從情意學識的修養、語辭筆法的行使、文章範例的閱讀等面向進行探討,以為〈文學評論的表現〉。第四章〈文學活動的實踐〉,探究和觀看林紓於生活中進行的古文相關文學活動之具體實踐與展現,包括家居感懷、旅遊觀覽、教育學習、文藝論輯、譯作運用等內容面向。第五章〈文學活動呈顯的意義〉,站在前三章的基礎之上,對於林紓的文學活動作一整體的觀照,掘發出現實生活的關注與體驗、啟蒙教化的力行與落實、文化傳統的保護與延續等呈顯的意義面向。第六章結論,本題總結以為林紓的古文相關文學活動,有其承傳前人之處,亦有其個人的風格和特色,在中國文學和文化走向現代的進程中,起著重要性的作用。
Although Lin Shu has a literary reput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ut he failed to obtain a real understanding of others. In many studies, most people think he is Tongcheng prose writer. And most people think that he advocated ancient prose, because he despise and oppose the vernacular. Most Lin Shu’s studies of literary expression focus on the transiation, and said Lin Shu’s achievements or errors in transiation. It is worth pondering whether you have other literary performance has characteris? Unlike translation, in this study, starting from the study of ancient prose. Discussion focuses on Lin Shu’s literary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ancient prose. Expect to obtain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Lin Shu and literary activitises.
The study spread out: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 what are the reasons affeacting Lin Shu’s literary activities. The third chapter investigate theory of literature about the method of composing articles. The fourth chapter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of literary activities. The fifth chapter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activity in Lin Shu. The last chapter is conclusion. Here we discovered the importance of Lin Shu’s literary activitises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一、原典文獻

1.林紓:《畏廬文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九十四輯
2.林紓:《畏廬續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九十四輯
3.林紓:《畏廬三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九十四輯
4.林紓:《畏廬詩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九十四輯
5.林紓:《畏廬論文》,《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九十四輯
6.林紓:《畏廬論文等三種》(臺北:文津出版社)
7.林紓:《文微》,《歷代文話》第七冊
8.林紓:《春覺齋論文》,《歷代文話》第七冊
9.林紓:《春覺齋論文》,與《初月樓古文緒論》《論文偶記》合刊本
10.林紓:《韓柳文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
11.林紓:《韓文研究法》,《歷代文話》第七冊
12.林紓:《柳文研究法》,《歷代文話》第七冊
13.林紓:《莊子淺說》(臺北:廣文書局)
14.林紓選評:《左傳擷華》(臺北:文光圖書公司)
15.林紓選評、慕容真點校:《林紓選評古文辭類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6.林紓評注:《左孟莊騷精華錄》 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17.林紓編纂:《師範學校中學校修身講義》 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18.林紓選評:《評選船山史論》 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19.林紓:《畏廬漫錄》,《近代筆記大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林紓:《畏廬瑣記》,《近代筆記大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1.林紓等著:《近人筆記》(臺北:廣文書局)
22.林紓等著,國學扶輪社編:《林嚴合鈔》(臺北:文海出版社)
23.林紓選評:《方望溪集選》,《林氏選評名家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24.林紓選評:《震川集選》,《林氏選評名家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25.林氏選評:《嘉祐集選》,《林氏選評名家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26.林紓選評:《汪堯峰集》,《林氏選評名家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27.林氏選評:《元豐類稿選本》,《林氏選評名家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28.林紓:《春覺齋論畫》,《畫論叢刊(下)》(臺北:鼎文書局)
29.林紓:《金陵秋》(上海:商務印書館)
30.林紓:《冤海靈光》(上海:商務印書館)
31.林紓:《劫外曇花》,《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32.林紓:《京華碧血錄》,《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33.林紓、曾宗鞏譯:《魯濱孫飄流記》(上海:商務印書館)
34.林紓、魏易譯:《冰雪因緣》(上海:商務印書館)
35.林紓、魏易譯:《迦茵小傳》(北京:商務印書館)
36.林紓、魏易譯:《塊肉餘生述》(上海:商務印書館)
37.林紓、曉齋主人譯:《巴黎茶花女遺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8.朱羲胄述編:《林琴南先生學行譜記四種》(臺北:世界書局)
39.朱羲胄述編:《貞文先生年譜》,《林琴南先生學行譜記四種》
40.朱羲胄述編:《春覺齋著述記》,《林琴南先生學行譜記四種》
41.朱羲胄述編:《貞文先生學行記》,《林琴南先生學行譜記四種》
42.朱羲胄述編:《林氏弟子表》,《林琴南先生學行譜記四種》
43.張俊才、薛綏之編:《林紓研究資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44.林紓著、林薇選注:《林紓選集‧小說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45.林紓著、林薇選注:《林紓選集‧文詩詞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46.林紓著、曾憲輝選注:《林紓詩文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47林紓著、李家驥、李茂肅、薛祥生等整理:《林紓詩文選》(北京:商務印書館)
48.林紓著、林薇選編:《畏廬小品》(北京:北京出版社)
49.林紓著、吳俊標校、錢谷融主編:《林琴南書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50.林紓著、許桂亭選注:《鐵筆金針-林紓文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51.(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52.(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藝文志》(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
53.(梁)劉勰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54.(唐)柳宗元:《柳河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5.(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56.(宋)蘇軾:《蘇東坡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57.(宋)蘇軾撰、張志烈等校注:《東坡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58.(宋)張淏:〈艮嶽記〉,李勇先主編《宋元地理史料匯編(三)》(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59.(明)李濂:《汴京遺蹟志‧山岳》,《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第240輯
60.(明)呂坤:《呻吟語》(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61.(清)魏際瑞:〈伯子論文〉《歷代文話》第四冊
62.(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63.(清)方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4.(清)劉大櫆:《論文偶記》,《歷代文話》第四冊
65.(清)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合刊》(臺北:里仁書局)
66.(清)嚴復撰、周振甫選注:《嚴復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67.(清)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68.(清)陳衍:〈林紓傳〉,《畫論叢刊(下)》(台北:鼎文書局)
69.《小說月報》:(上海:商務印書館)
70.《禮拜六》:(上海:中華圖書館)
71.《申報》:(上海:申報館)
72.《大公報》:(北京:大公報社)
73.魏紹昌編:《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史料部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
74.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九十四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75.趙爾巽等撰、楊家駱編:《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
76.張若英編:《中國新文學運動史資料》(上海:上海書店,1982)
77.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
78.阿英輯:《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79.張恨水:《寫作生涯回憶》(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3)
80.魯迅著、楊澤編:《魯迅小說集》(臺北:洪範書店,1994)
81.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82.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83.張少康、盧永璘編;《先秦兩漢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84.舒蕪等編選:《近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85.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譜》(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
86.王永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87.賈文昭:《桐城派文論選》(北京:中華書局,2008)
88.芮和師等編:《鴛鴦蝴蝶派文學資料(下)》(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二、近人論著

1.寒光:《林琴南》(上海:中華書局,1935)
2.黃霖:《中國文學批評通史—近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6)
3.葉慶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臺北:時報文化,1976)
4.陳映襄主編《民國文人》(臺北:長河出版社,1977)
5.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
6.錢鍾書等:《林紓的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7.孔立:《林紓和林譯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81)
8.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2)
9.《抵制華工禁約文學集》(臺北:廣雅出版有限公司,1982)
10.政治大學中文系主編:《漢學論文集》第三集,晚清小說討論會專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11.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new window
12.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商務印書館編《1897-1987商務印書館九十年:我和商務印書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14.林薇:《百年浮沉-林紓研究綜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
15.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16.龔鵬程《近代思想史散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17.金耀基《現代人的夢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18.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new window
19.陳燕:《清末民初的文學思潮》(臺北:華正書局,1993)
20.曾憲輝《林紓》:(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1.鄒振環:《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
22.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23.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24.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出版,1996)
25.袁進:《中國文學觀念的近代變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26.王基倫:《韓柳古文新論》(台北:里仁書局,1996)
27.于迎春:《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28.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中)》(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29.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0.馮奇編著:《林紓評傳‧作品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
31.孔慶茂:《林紓傳》(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
32.上海書店編《中國近代文學的歷史軌跡》(上海:上海書店,1999)
33.郭延禮:《中西文化碰撞與近代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34.尚學鋒、過常寶、郭英德等著《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35.郭延禮:《近代西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
36.王宏志:《重釋「信達雅」:二十世紀中國翻譯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
37.林薇:《清代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38.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2000)new window
39.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0.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臺北:麥田出版,2000)
41.王宏志:《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2.啟功等著:《說八股》(北京:中華書局,2000)
43.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4.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
45.袁進:《近代文學的突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6.王一川:《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清末民初文化轉型與文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47.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new window
48.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
49.哈伯瑪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
50.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1.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new window
52.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3.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03)new window
54.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new window
55.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6.陳平原:《當年遊俠人-現代中國的文人與學者》(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57.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58.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9.曾昭旭:《儒學傳統與現代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60.韓南著:《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1.東華中文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62.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new window
63.柳珊:《在歷史縫隙間掙扎-1910-1920年間《小說月報》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
64.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new window
65.陳國球:《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6.韓洪舉:《林譯小說研究-兼論林紓自撰小說與傳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67.郝嵐:《林譯小說論稿》(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68.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new window
69.李偉:《中國近代翻譯史》(濟南:齊魯書社,2005)
70.李歐梵:《未完成的現代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1.陳平原主講:《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臺大》(臺北:麥田出版,2005)
72.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3.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4.黃強:《八股文與明清文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5.周振甫:《周振甫講古代文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76.劉曾兆:《清末民初的商務印書館-以編譯所為中心之研究(1902-1932)》(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
77.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78.夏曉虹:《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北京:中華書局,2006)
79.史春風:《商務印書館與中國近代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0.楊聯芬:《流動的瞬間:晚清與五四文學關係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6)
81.袁進:《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82.謝曉霞:《《小說月報》1910-1920:商業、文化與未完成的現代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
83.柳春蕊:《晚清古文研究-以陳用光、梅曾亮、曾國藩、吳汝綸四大古文圈子為中心》(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
84.梅家玲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2006)
85.張俊才:《林紓評傳》(北京:中華書局,2007)
86.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87.龔鵬程:《近代思潮與人物》(北京:中華書局,2007)
88.陸德海:《明清文法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9.復旦大學歷史系等編:《中國現代學科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0.黃肇基:〈鑑奧與圓照-方苞林紓的《左傳》評點〉(臺北:允晨文化,2008)
91.孫郁主編:《苦境—中國近代文化怪傑心錄》(北京:團結出版社,2008)
92.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new window
93.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94.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95.余杰:《徬徨英雄路—轉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
96.王立群:《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徵—王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97.胡素萍:《李佳白與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98.靳義增:《中國文法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99.張向東:《語言變革與現代文學的發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100.袁進:《中國近代文學史》(臺北:人間出版社,2010)
101.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10)new window
102.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03.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0)new window
104.萬京華:《近代女子教育思潮與女性主體身分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05.耿傳明:《決絕與眷戀:清末民初社會心態與文學轉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106.陳平原:《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07.付建舟:《近現代轉型期中國文學論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108.張天星:《報刊與晚清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109.季桂起:《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的歷史源流:明代中葉到清末民初中國文學的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10.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new window
111.賀昌盛:《晚清民初「文學」學科的學術譜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三、學位論文

1.沈乃慧《林琴南及其翻譯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2.王瓊馨《林琴南古文研究》(臺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3.林淑雲《林琴南先生的文章學》(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4.呂立德《林琴南古文理論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new window
5.林承治《晚清散文新變》(臺北: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new window
6.黃肇基《清代方苞林紓《左傳》評點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7.潘少瑜《清末民初翻譯言情小說研究-以林紓與周瘦鵑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new window
8.楊舒帆《林紓《畏廬詩存》研究》(臺北: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9.蔡祝青《譯本外的文本:清末民初中國閱讀視域下的《巴黎茶花女遺事》》(臺北:輔仁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10.劉雪真《依違於古今中外之間-林紓譯/著言情小說研究》(臺北: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new window
11.張文婷《林紓翻譯西方言情小說的接受與影響-以《巴黎茶花女遺事》、《迦茵小傳》為研究對象》(臺北: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四、單篇論文

1.蔡祝青:〈重譯之動力,新譯之必要:一九二六年兩種《茶花女》劇本析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2012年06月,頁1-19。new window
2.許俊雅:〈林紓及其作品在臺灣考辨〉,《中正漢學研究》,2012年第1期,2012年6月,頁255-284。new window
3.潘少瑜:〈國恥癡情兩淒絕:林譯小說《不如歸》的國難論述與情感想像〉,《編譯論叢》,第五卷,第一期,2012年3月,頁97-120。new window
4.鍾欣志:〈晚清「世界劇場」的理論與實踐—以小說《黑奴籲天錄》的改編演出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4期,2011年12月,頁83-131。new window
5.許東海:〈帝都‧藝文‧方志-明代李濂《汴京遺蹟志》之以文代史與艮岳書寫〉,《成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99-128。new window
6.王楊〈林紓古文論的「承」與「變」〉,《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0卷,第2期,2011年6月,頁26-34。
7.陳俊啟:〈晚清報刊雜誌中小說讀者群體概念的形塑和消解〉,《漢學研究》第28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201-232。new window
8.陸德海:〈林紓文法思想對桐城家法的堅持與突破〉,《東方叢刊》,2009年1月,頁179-195。
9.張勝璋:〈意境:「文之母也」-林紓古文藝術論〉《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96-100。
10.關詩珮:〈現代性與記憶-五四對林紓文學翻譯的追憶與遺忘〉《現代中國》第十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頁91。
11.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2008年9月,頁77-137。new window
12.張勝璋:〈林紓古文論研究評議〉,《閔江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8年8月,頁19-23。
13.關詩珮:〈從林紓看文學翻譯規範由晚清中國到五四的轉變:西化、現代化和以原著為中心的觀念〉,《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7卷,2008年8月,頁343-370。new window
14.王文仁〈嚴復與《天演論》的接受、翻譯與轉化〉,《成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8年7月,頁145-166。。new window
15.康韻梅:〈唐代古文與小說的交涉—以韓愈、柳宗元的作品為考察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8期,2008年5月,頁105-133。new window
16.張勝璋:〈論林紓的文體觀〉,《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2期,2008年4月,頁290-293。
17.樽本照雄:〈林琴南冤獄-林譯莎士比亞和易卜生〉,《政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7年12月,頁1-12。new window
18.許子濱:〈淺議桐城文派的韓、柳古文比較論〉,《人文中國學報》,第十三期,2007年9月,頁216-265。new window
19.陳俊啟:〈吳宓與新文化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6期, 2007年6月,頁45-89。new window
20.程華平:〈林譯小說的讀者意識與古文策略〉,《文藝理論研究》,2007年,第6期,頁107-113。
21.王濟民:〈林紓與桐城派〉,《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3期,2007年5月,頁105-110。
22.張麗華:〈略論林紓的教書人生〉,《福建工程學院學報》,第5卷,第2期,2007年4月,頁103-108。
23.何寄澎:〈韓愈文形成的背景—論唐文的兩個傳統〉,《台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頁135-152。new window
24.田若虹:〈林紓《評選船山史論》考述〉,《鵝湖月刊》第六期,總號第378,2006年12月,頁48-52。new window
25.江中柱〈《大公報》中林紓集外文三篇〉,《文獻》季刊,第4期,2006年10月, 頁83-87。
26.郝嵐:〈「林譯小說」與意識型態、出版機構的關係〉,《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頁60-65。
27.郝嵐:〈林紓的思想價值-試論其西方觀、婦女觀與身分危機〉《中西文化研究》第8卷,2005年12月,頁154-161。
28.張耀杰:〈林紓與《新青年》的文化之爭〉,《傳記文學》,第86卷,第2期,2005年2月,頁42-52。
29.周振甫:〈林紓的文章論〉,《周振甫講古代文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0.陳國球:〈文學立科-〈京師大學堂章程〉與文學〉,《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頁1-44。new window
31.邱韶瑩:〈從林紓《傅眉史》看民初的武俠觀〉,《中國文化月刊》,第274期,2003年10月,頁58-70。
32.呂立德:〈林琴南論古文意境〉,《正修學報》,第15卷,2002年11月。new window
33.吳微:〈「小說筆法」:林紓古文與「林譯小說」的共振與轉換〉,《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四期,2002年,頁29-37。
34.王瓊馨:〈林琴南山水遊記研究〉,《建國學報》,第20卷,2001年6月,頁73-79。
35.單德興:〈翻譯‧介入‧顛覆:重估林紓的文學翻譯-以《海外軒渠錄》為例〉《文山評論》,第1卷,第4期,2000年10月,頁23-77。new window
36.紀元文:〈迻議‧越界與文本多義性:以林紓翻譯的《魯濱孫漂流記》為例〉,《文山評論》,第1卷,第4期,2000年10月,頁79-111。new window
37.王瓊馨:〈古文殿軍-林琴南的古文特色〉,《建國學報》,第19卷,2000年6月,頁119-127。
38.林薇:〈喜看古樹綻新葩-林紓的小說理論建樹〉,《清代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頁267。
39.王壽來:〈「臺灣文獻」與林琴南〉,《聯合文學》,第15卷,第4期,1999年2月,頁165-167。
40.羅志田:〈林紓的認同危機與民初的新舊之爭〉,《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1.呂立德:〈林琴南與桐城派〉,《正修學報》,第11期,1998年,頁1-16。new window
42.皮述民:〈五四運動與文學革命〉,《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6期,1997年6月,頁209-216。
43.蔣英豪:〈林紓與桐城派、改良派及新文學的關係〉,《文史哲》,第1期,1997年,頁71-78。
44.劉克敵:〈晚年林紓與新文學運動〉,《文學理論研究》,第4期,1996年,頁53。
45.呂立德:〈林紓的詩歌理論〉,《正修學報》,第9期,1996年,頁259-266。new window
46.賴芳伶:〈小談林紓〉,《興大中文學報》,第九期,1996年1月,頁131-150。new window
47.葉龍:〈林紓研究〉,《能仁學報》,第四期,1995年12月,頁287-323。
48.夏曉虹:〈林紓的古文與文論〉,《文史知識》,第3期,1991年3月,頁92-96。
49.孔立:〈可憐一卷茶花女,道盡支那蕩子腸-介紹翻譯家林紓〉,《國文天地》,第6卷,第四期,1990年9月,頁48-51。new window
50.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頁65-152。
51.張俊才:〈林琴南古文的陰柔美〉,《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頁1-7。
52.東爾:〈林紓與商務印書館〉,《1897-1987商務印書館九十年:我和商務印書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頁527。
53.張俊才:〈林紓古文理論述評〉,《江淮論壇》,1984年3期,頁86-93。
54.林瑞明〈孽海花與晚清新舊交替的世代〉,收錄於《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
55.葉慶炳:〈禮教社會與愛情小說〉《幼獅文藝》第45卷,第6期,1977年6月,頁73-80。
56.葉慶炳:〈從我國古代小說觀念的演變談到古代小說的歸類問題〉,《圖書館學刊》,第3期,1976年6月,頁1-6。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