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黃庭堅散文及其文藝理論研究
作者:鄭雅文
作者(外文):CHENG, YA-WE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
指導教授:周虎林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黃庭堅散文文藝理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黃庭堅(1045-1105)是宋代少數具備多樣文學才華的文人,作為北宋中葉具有強烈創新意識與創作能力的文化巨擘,他的作品數量可謂追冠古今,尤其是他的散文,在所有作品中佔量最多。本論文乃針對黃庭堅散文與其文藝理論,進行多方面而深入的研究。
黃庭堅的散文共計2874篇,所作類別亦有34類之普,本論文即在這樣的基礎上,將研究分為黃庭堅散文創作的文化成因、生平際遇、散文中的文藝思想、創作方法與寫作特色、文藝理論等五個部份來論述。期望藉以對黃庭堅散文與文理論的研究能開展出新風貌,對於宋代散文乃至散文史、散文理論的發展,亦或放於中國散文發展史而言,都會是有其貢獻的。
Huang Ting Jian's(1045-1105)is Song generation minority to have diverse scholar of literature artistic talent, Be north Song middle period has the cultural the most outstanding of strong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ons ability, his work amount it may be said makes track for a hat for ancient time now, particularly his prose, in all works have quantity at most.This thesis is aiming at Huang Ting Jian's prose and it literature theories, carry on a various and thorough research..
Huang Ting Jian's prose adds up to 2874, the category made also has 34 types of of Pu, this thesis is on the foundation like this and is divided into research culture that Huang Ting Jian's prose creates to become because, all one's life chance, the literature thought in the prose, create the method and writing special feature, and literature theories...etc. Be five to partially come to discuss.Expect by with can develop new appearance to the research of Huang Ting Jian's prose and the text theories, for Song generation development that the prose is going to a prose history, prose theories, also or Be put to a Chinese pros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speech, will have what it contribute.
參考文獻

書目分為古籍與今著二部分。古籍採年代先後;今著採姓氏筆畫作編輯

一、古籍部分

周.晏嬰,《晏子春秋》,欽定四庫全書本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02月
梁.劉勰著/周挀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05月
馬鳴菩薩造/梁西印度三藏法師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2冊,No.1666),CBETA 電子佛典 V1.15 (Big5) 普及版,2009年04月
智覺禪師,《宗鏡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8冊,No.2016),CBETA 電子佛典 V1.15 (Big5) 普及版,2009年04月
宋.石介著/陳植鍔點校,《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07月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2002年09月
宋.張載撰/清.王夫之注,《張子正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02月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06月
宋.李覯著/王國軒校點,《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8月
宋.王安石著/唐武標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07月
宋.程顥.程頣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07月
宋.黃庶著,《伐檀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02月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03月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北京市:中國書店,1986年06月
宋.蘇轍/曾棗莊.馬德富點校,《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08月
宋.黃庭堅撰,《山谷集》,《四庫全書.集部三》影印本
宋.黃庭堅撰.《山谷外集》,《四庫全書.集部三》影印本
宋.黃庭堅撰,《山谷別集》,《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影印本
宋.黃庭堅撰,《山谷簡尺》,《四庫全書.集部三》影印本
宋.黃庭堅撰/清.周心如校刊,《山谷老人刀筆》,紛欣閣叢書刻本
宋.黃庭堅撰/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2001年05月
宋.黃庭堅著/屠友祥校注,《山谷題跋校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08月
宋.邵伯溫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2月
宋.秦觀撰/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宋.呂本中/王雲五主編,《東萊呂紫微師友雜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宋‧陳師道/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後山集─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惠洪撰/李保民校點,《冷齋夜話》(收錄於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點校,《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06月
宋.汪應辰/王雲五主編,《文定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朋九萬撰/王雲五主編,《東坡烏臺詩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9年12月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03月
宋.道原著/顧宏義譯注,《景德傳燈錄譯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01月
宋.陸游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朱熹著,《晦庵集》,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本
宋.朱熹著/王雲五主編,《朱子文集》(叢書集成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0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1月
宋.陳善著,《捫蝨新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03月
宋.樓鑰著,《攻媿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12月
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宋.黃撰,《黃山谷年譜》,適園叢書本
宋.黃撰,《黃山谷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10月
宋.陳模撰/鄭必俊校注,《懷古錄》,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宋.左圭輯,《左氏百川學海─孫公談圃》,武進陶涉園影印宋咸淳本,1927年
宋.李幼武纂集,《宋名臣言行錄續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宋.陳仁子,《牧萊脞語》,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宋.佚名撰/孔一校點,《道山清話》(收錄於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宋.劉辰翁撰,《須溪集》,《四庫全書》影印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金.元好問著,《遺山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第1359-1370冊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1月
明.吳納等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徐師曾著,《文體明辯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05月
明.袁衷.錢曉等著,《庭幃雜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何良俊撰,《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明.陳邦瞻編,《宋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05月
明.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宋元學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王夫之著/舒士彥點校,《宋論》,臺北: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清.畢沅編著,《續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06月
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07月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08月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03月
清.章學程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05月
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09月
清.劉一明,《道書十二種》,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0年07月
清.石成金編著/張惠民點校,《傳家寶全集:人事通》,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01月
清.何文渙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今著部分

于安瀾,《畫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
中華大典編纂委員會,《中華大典.文學典.宋遼金元分典》,南京:江蘇古藉出版社,1999年09月
方健著,《范仲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06月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王向峰,《中國美學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01月
王忠林等編,《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公司,1985年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10月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03月
弘學講析,《永嘉玄覺禪師《証道歌》講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11月
皮朝綱編著,《中國古代文藝美學概要》,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12月
印順法師著,《大乘起信論講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06月
印順法師著,《中國禪宗史》,新竹:正聞出版社,1998年01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建宏出版社,1987年6月new window
朱安群、杜華平、葉樹發譯注,《黃庭堅詩文》,臺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朱安群等譯注,《黃庭堅詩文選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05月
朱東潤.李俊民.羅竹風主編,《中華文史論叢》(總第四十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
考試院考詮叢書指導委員會,《中國考試制度史》,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11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08月
何金蘭,《法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威秀資訊,2011年11月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08月new window
余秋雨,《何謂文化》,臺北:天下遠見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1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3年08月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07月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09月
吳言生,《經典禪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11月
李春青,《宋學與宋代文學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03月
李澤厚,《美學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09月
杜保瑞,《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年08月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周俊杰等編著,《書法知識千題》,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1年07月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明道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唐宋散文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法.泰納(Hippolyte-Adolphe Taine)/傅雷譯,《藝術哲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04月
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03月
金開誠,《文藝心理學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金開誠,《文藝心理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04月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周揚譯,《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原名《生活與美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社,2009年2月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02月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美.M.H.艾布拉姆斯(M.H.Abrams)/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鏡與灯: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美.孔恩(Thomas Kuhn)著/傅大為.程樹德.王道還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6月
美.包弼德(Peter Bol),《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美.肯.羅賓森(Ken Robinson)著/黃孝如.胡琦君譯,《讓創意自由(Out Of Our Minds Learning To Be Creative)》,臺北:天下遠見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08月
美.普汶(Lawrence A.Pervin)著/洪光遠.鄭慧玲譯,《人格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07月
美.劉子健,《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胡經之,《文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
徐中玉主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專題資料叢刊─通變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2年09月
桂第子,《宣和書譜》,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12月
涂美雲,《北宋黨爭與文禍、學禁之關係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01月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3月
祝尚書編,《宋集序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07月
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04月
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主編,《通經致用:第二屆中華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12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new window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04月new window
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02月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04月new window
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03月new window
張高評,《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兼論唐宋詩之異同》,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11月new window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09月
張高評,《創意造語與宋詩特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8年06月new window
張高評,《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成功大學出版,2000年08月new window
張高評主編,《文學藝術與創意研發研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12月
張高評主編,《典範與創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12月
張鳴編,《宋代都市文化與文學風景》,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3年09月
莫礪鋒,《杜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郭紹虞,《郭紹虞說文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05月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09月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03月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宋遼金元卷),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3年1月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04月
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07月
陳惠英,《抒情的愉悅》,香港:中華書局,2008年09月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年
陳慶元撰,《三曹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陳橋生,《中國古典詩詞精品賞讀:陶淵明》,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10月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莊子》,臺北:立緒出版社,2005年04月
傅璇琮編,《古典文學資料彙編.黃庭堅和江西詩派卷》,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單周堯主編,《東西方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05月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08月
甯慧如,《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年10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08月
馮志弘,《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04月
黃啟方,《黃庭堅研究論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黃啟方,《黃庭堅與江西詩派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10月new window
黃啟方編輯,《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09月
黃復山,《王安石《字說》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09月
黃篤書,《黃山谷全傳》,臺北:五洲出版社,1998年02月
黃寶華,《黃庭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0月
楊柳橋著,《荀子詁釋》,新竹:仰哲出版社,1987年09月
楊慶存,《宋代文學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03月
楊慶存,《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09月
楊慶存,《黃庭堅與宋代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04月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03月
聖嚴法師,《禪門修證指要》,臺北:法鼓文化,2001年,03月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2月
詹杭倫,《中國文學審美命題研究》,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年01月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06月
蓋琦紓,《黃庭堅的散文藝術》,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09月new window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new window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1月new window
劉維崇,《黃庭堅評傳》,臺北:黎明文化,1981年
劉學斌,《北宋新舊黨爭與士人政治心態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社,2009年04月
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
德.姚斯(Hans Robert Jauss)著/周寧、金元浦合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潻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02月new window
蔣述卓,《佛教與中國古典文藝美學》,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04月
鄧喬彬,《有聲畫與無聲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年5月
鄧廣銘,《鄧廣銘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鄭永曉,《黃庭堅年譜新編》,北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7年12月
鄭毓瑜主編,《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07月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06月
賴賢宗.張瑋儀,《文本與詮釋:人文傳統及當代詮釋》,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02月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錢谷融.魯樞元主編,《文學心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08月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06月
錢穆著,《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06月
駢宇騫等譯注,《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03月
魏正申,《陶淵明評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03月
羅秀美,《宋代陶學研究─一個文學接受史個案的分析》,臺北:秀威資訊,2007年
羅斯寧.彭玉平,《宋遼金元文學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黃漢超,〈宋神宗實錄前後改修之分析〉上,《新亞學報》第7卷第1期,363~409頁,1965年new window
黃漢超,〈宋神宗實錄前後改修之分析〉下,《新亞學報》第7卷第2期,157~195頁,1966年new window
傅申,〈黃山谷遠謫宜州的近因〉,《大陸雜誌》第52卷第5期,230(36)~231(37)頁,1976年
胡昭儀,〈《宋神宗實錄》朱墨本輯佚簡論〉,《四川大學學報》第1期,71~78頁,1979年
大野修作,〈黃庭堅と後漢書范滂傳〉,《書論雜誌》第20號,306~312頁,1982年
涂又光,〈論黃庭堅作品的哲學基礎〉,《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9~13頁,1986年
詹八言,〈黃庭堅父子史實考辨(三則)〉,《九江師專師報》第4期,15~20頁,1986年
周裕鍇,〈黃庭堅家世考〉,《中華文史論叢》第4 輯,185~206頁,1986年
黃麟羽,〈黃庭堅後期史跡的發現和考辨〉,《廣東社會科學》第2期,63~69頁,1987年
王毅,〈《黃庭堅家世考》訂補〉,《文獻》第3 期,19~30頁,1988年
石守謙,〈無佛處稱尊─談黃庭堅跋寒食帖的心理〉,《故宮文物月刊》第8期,18~29頁,1990年new window
無鞍,〈讀黃庭堅茶詩拾掇〉,《農業考古》第2期,118~119頁,1991年
無鞍,〈讀黃庭堅茶詩拾掇(續)〉,《農業考古》第4期,169~171頁,1991年
無鞍,〈讀黃庭堅茶詩拾掇(續)〉,《農業考古》第2期,149~150頁,1992年
查清華,〈黃庭堅與嚴羽的人格意識〉,《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5卷第4期,25~28,49頁,1992年
殷嘯虎,〈「烏臺詩案」與宋代法制〉,《法治論叢》第8卷第5期,63~66頁,1993年
黃寶華,〈“元祐更化”中的黃庭堅〉,《河池師專學報》第2期,11~18頁,1994年
韋鳳娟,〈論陶淵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文學遺產》第2期,22~31頁,1994年
何忠禮,〈宋代官吏的俸祿〉,《歷史研究》第3期,102~115頁,1994年
莫礪鋒,〈論黃庭堅詩歌創作的三個階段〉,《文學遺產》第3期,70~79頁,1995年
張宏生,〈元祐風的形成及其特徵〉,《文學遺產》第5期,90~99頁,1995年
鄭永曉,〈宗黃與宗杜──“江西”詩學嬗變淺論〉,《中國詩學》第3輯,1995年
周祚紹,〈論黃庭堅和北宋黨爭〉,《九江師專學報》第2期,55~59頁,1996年
白政民,〈論黃庭堅的道家思想及道家思想對其詩風的影響〉,《西北大學學報》第26卷第4期,4~7頁,1996年
黃寶華,〈回歸自性正心誠意─試論黃庭堅倫理思想的歷史地位〉,《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85~91頁,1996年
白政民,〈黃庭堅的禪家思想及禪宗對其詩歌的影響〉,《人文雜誌》第1期,118~121頁,1997年
錢志熙,〈論黃庭堅的“情性說”〉,《河池師專學報》第1期,39~47頁,1997年
蕭慶偉,〈論熙豐、元祐黨爭的文化背景〉,《漳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58~64頁,1998年
王炳照,〈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與人格養成教育〉,《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1卷第1期,22~24頁,1998年
羅龍炎,〈黃庭堅的詩歌審美意識及其結構─兼談黃庭堅的審美理想〉,《江西社會科學》第11期,78~81頁,1998年
曹繼英,〈北宋熙寧、元豐興學運動〉,《勝利油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3卷第1期,45~47頁,1999年
吳言生,〈楞嚴三昧印禪心─續論《楞嚴經》對禪思禪詩的影響〉,《唐都學刊》第15卷第2期,38~43頁,1999年
牛月明,〈錢鍾書的“理趣”論〉,《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第2期,90~96頁,2000年
王文龍,〈烏臺詩案縱橫談〉,《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12~17頁,2000年
王德明,〈黃庭堅的詩歌句法理論〉,《東方叢刊》第3期,94~103頁,2000年
聶巧平,〈宋代杜詩學論〉,《學術研究〉,110~115頁,2000年
羅靖,〈儒學的嬗變與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變遷〉,《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68,74~76頁,2001年
郭婭,〈宋代童蒙教育的主要特點〉,《史學月刊》第5期,47~52頁,2001年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103~136頁,2001年new window
金振華,〈黃庭堅散文特徵論〉,《蘇州大學學報》第4期,63~66頁,2001年
宮云維,〈宋人筆記與宋代科舉制度研究〉,《齊魯學刊》第6期(總第165期),89~95頁,2001年
崔銘,〈基本人生取向與人格理想:論蘇軾與黃庭堅的內在契合〉,《南京師大學報》第1期,148~154頁,2002年
蕭慶偉,〈杜詩之顯與黃庭堅紹聖以來的詩論〉,《福州大學學報》第1期,39~42頁,2002年
楊福生.毛慶其,〈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及其教育方式〉,《巢湖學院學報》第4 卷第4期,44~47,59頁,2002年
張勁,〈宋哲宗“紹述”時期新舊黨爭述論〉,《古代史研究》第5期,123~127頁,2003年
鍾美玲,〈黃庭堅遷謫時期之生命意義探究〉,《高苑科大文化與歷史論文研討會》,1~15頁,2003年
徐建平,〈北宋教育家胡瑗〉,《文史知識》8期,48~56頁,2003年
祝尚書,〈“舉子事業”與“君子事業”─論宋代科舉考試與文學發展的關係〉,《廈門大學學報》第4期,75~84頁,2004年
何海燕,〈論宋代文人對陶淵明的接受〉,《貴州大學學報》第22卷第5期,103~107頁,2004年
呂變庭,〈北宋士大夫的人格特徵〉,《北方論叢》第2期,66~70頁,2005年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理學─兼論理學對科場時文的影響〉,《社會科舉研究》,177~184頁,2005年
祝尚書,〈論宋代科舉時文的程式化〉,《廈門大學學報》第5期,61~69頁,2005年
周揚波,〈宋代科舉會社〉,《雲南社會科學》第5期,100~103頁,2005年
田耕宇,〈宋代右文抑武政策對宋型文化形成的影響〉,《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總26卷第2期,209~216頁,2005年
張永儁,〈略論兩宋理學在中國文化的歷史與創新〉,《第八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1~9頁,2005年
傅璇琮,〈《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序〉,《中國文化研究》秋之卷,171~173頁,2005年
鄭永曉,〈關於黃山谷學杜的歷史爭議及重新認識〉,《廣州大學學報》第4卷第8期,59~64頁,2005年
鍾美玲,〈黃庭堅遷謫時期的心靈存養〉,《高苑學報》第11期,1~18頁,2005年
鍾美玲,〈北宋詩人黃庭堅的生死智慧探究〉,《生死學研究》第3期,210~248頁,2006年new window
張福勳.溫斌,〈父與子:文學風格未必承傳——以黃庶、黃庭堅為例〉,《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第35卷第3期,99~102頁,2006年
鍾美玲,〈黃庭堅遷謫時期的生活意趣〉,《高苑學報》第12期,229~251頁,2006年
張高評,〈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191~223頁,2006年new window
陳善巧,〈黃庭堅入蜀與北宋黨爭〉,《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92~94頁,2007年
張胤賢,〈孟子「踐形、養氣」論之檢討〉,《玄奘人文學報》第7期,43~78頁,2007年
張艷艷,〈孟子“践形”的德性身體觀初探〉,《汕頭大學學報》第23卷第3期,37~40頁,2007年
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之新變自得──兼論唐人別集之雕印與宋詩之典範追尋〉,《文與哲》第10期,227~270頁,2007年new window
馬麗娜,〈黃庭堅的詩學主張〉,《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第6期,121~122頁,2007年
林湘華,〈從「成體之文」到「成體之詩」─古文運動對江西詩派的典範效應〉,《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8期,81~106頁,2007年new window
卓國浚,〈黃山谷書學理論體系〉,《藝術評論》第17期,1~23頁,2007年new window
鐘巧靈,〈論黨爭漩渦里文人退隱心態——關于元祐蘇門汴京題山水畫詩唱和〉,《東岳論叢》第29卷第2期,138~141頁,2008年
張高評,〈宋代雕版印刷之政教指向─印刷傳媒之控制研究〉,《成大中文學報》第20期,175~210頁,2008年new window
祝尚書,〈王安石“道德性命”之學及其對科舉的影響〉,《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1卷第1期,107~115,131頁,2008年
朱紅梅.王鳳翔,〈童子科考試在唐宋時期的發展與變化〉,《邢台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57~59頁,2008年
胡四川,〈宋代文字獄成因淺探〉,《安康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78~79頁,2008年
劉成國,〈北宋黨爭與碑志初探〉,《文學評論》第3期,35~42頁,2008年
黃啟方,〈投荒萬死鬢毛班─黃庭堅貶謫黔戎之心境〉,《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4期,37~56頁,2008年new window
何忠禮,〈科舉改革與宋代人才的輩出〉,《河北學刊》,67~70頁,2008年
高葉青,〈“宋無罰金之刑”質疑〉,《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7卷第5期,50~54頁,2008年
錢建狀,〈南宋進士分科考試制度的形成契機─兼論宋代科舉史上的“經義與詩賦之爭”〉,《廈門大學學報》第5期,85~91頁,2008年
顏建益,〈《孟子》修養工夫論之實踐特色──從「知言養氣」與「踐形」談起〉,《第七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1~13頁,2008年
李存山,〈“先識造化”:張載的氣本論哲學〉,《中國哲學史》第2期,59~71頁,2009年
羅彩娟,〈儂智高研究綜述〉,《廣西民族研究》第3期,96~103頁,2009年
龔鵬程,〈中和之美〉,《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79~88頁,2009年new window
李真真,〈蜀黨的立黨及成員〉,《西華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38~42頁,2009年
李真真,〈從元祐調停看宋代朋黨政治傾向的惡性膨脹〉,《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176~180頁,2009年
張高評,〈方東樹《昭昧詹言》論創意與造語 ──兼論宋詩之獨創性與陌生化〉,《文與哲》第14期,121~158頁,2009年new window
鞍山八中.胡素文,〈文字獄的先河─烏台詩案〉,《蘭台世界》,38頁,2009年7月
劉鶴文,〈宋代山谷書論中傳播效果思想探析─談“韻”與“意義未定和空白”理論〉,《新聞知識》,54~56頁,2009年
李燿騰,〈黃庭堅書論分析〉,《書畫藝術學刊》第7期,405~434頁,2009年new window
陽達,〈試論宋代科舉的義約現象〉,《學術研究》第4期,153~155頁,2009年
祝尚書,〈論科舉與文學關係的層級結構─以宋代科舉為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62~69頁,2010年
周興祿,〈宋代科舉解試、省試詩文獻考論〉,《貴州大學學報》第28卷 2期,109~113頁,2010年
周興祿,〈論宋代科舉的解試與省試詩〉,《銅仁學院學報》第12卷第1期,19~23頁,2010年
熊鳴琴,〈“義利之辨”與北宋新舊黨的對立〉,《中州學刋》第3 期,192~196頁,2010年
孫海燕,〈從黃庭堅看儒釋道對宋代士大夫人格建構的影響〉,《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127~133頁,2010年
李金善.賈月,〈論蘇門四學士騷體文學的創作成就〉,《河北大學學報》第35卷第6期,6~11頁,2010年
崔延平,〈北宋士大夫的淡交觀與淡交傾向探析〉,《東岳論叢》第31卷第11 期,107~110頁,2010年
張高評,〈張鎡《仕學規範.作文》評述:兼論詩法與文法之會通〉,《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1期,255~283頁,2010年new window
劉鈺琳,〈童子舉之歷史文化溯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1卷第10期,93~94頁,2010年
王梅,〈宋人筆記中的黨爭及其士風——以“舊黨”筆記為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S1期,75~79頁,2011年
張高評,〈苕溪漁隱論宋詩宋調之形成─以歐、王、蘇、黃詩風為例〉,《中國學術年刊》第33期(春季號),29~58頁,2011年new window
羅洪,〈政治學視域下的北宋新舊黨爭探析——擺脫黨爭困境的一些思考〉,《理論與改革》第4期,30~32頁,2011年
林曦.吳在慶,〈北宋時期對韓愈的接受〉,《廈門大學學報》第5期,90~97頁,2011年
羅洪,〈政治學視域下的北宋新舊黨爭探析〉,《中國城市經濟》第15期,300~301頁,2011年
張玉奇,〈黃庭堅詩法三辨─黃庭堅詩法研究之一〉,《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5期,37~42頁,2011年
項雷達,〈試論北宋公文的文士風格〉,《文教資料》第36期,141~143頁,2011年
張高評,〈「苕溪漁隱曰」論蘇軾、黃庭堅詩〉,《師大學報》第56卷.第2期,33~66頁,2011年new window
蕭麗娟,〈荀子「禮義治氣養心」之養生詮解〉,《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7期,1~20頁,2011年new window
劉金平,〈周敦頤對儒學的新發展〉,《光明日報》,2011年
張高評,〈禪思與詩思之會通─論蘇軾、黃庭堅以禪為詩〉,《中文學術前沿》第2輯,86~94頁,2011年
張高評,〈墨梅畫禪與比德寫意:南北宋之際詩、畫、禪之融通〉,《中正漢學研究》第1期(總第19期),135~174頁,2012年new window
朱紅梅,〈唐宋時期童子科及第者入仕情況考〉,《綏化學院學報》第32卷第1 期,59~61頁,2012年
閔健,〈試解蘇軾書論中的“新意”與“法度”〉,《美術界》第4期,77頁,2013年
王雪卿,〈「生命實踐」視域下的張載工夫論:大心與變化氣質說及其具體實踐〉,《揭諦》第24期,53~99頁,2013年new window
雷紅英.黃兵,〈接受美學的理論向導─讀姚斯的《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文藝生活》,9,13頁,2013年
張高評,〈方東樹《昭昧詹言》論創意與造語─兼論宋詩之獨創性與陌生化〉,《文與哲》,97~134頁,2014年new window

(二)學位論文

張上翡,《宋人筆記所見北宋科舉制度之研究》,臺灣中正大學/碩士,1993年07月
毛雪,《蘇軾、黃庭堅題跋文研究》,河南鄭州大學/碩士,2003年05月
鍾美玲,《黃庭堅遷謫時期之生死智慧研究》,臺灣南華大學/碩士,2004年12月
梁桂芳,《杜甫與宋代文化》,山東大學/博士,2005年04月
楊洪濤,《從宋代筆記小說看宋代科舉制度下的社會心態》,曲阜師範大學/碩士,1996年04月
王璧寰,《北宋新舊黨爭與詞學》,臺灣中山大學/博士,2006年06月new window
林湘華,《「江西詩派」研究》,臺灣成功大學/博士,2006年07月
馬君怡,《黃庭堅題畫文學研究》,臺灣清華大學/碩士,2006年07月
陳善巧,《黃庭堅入蜀及蜀中創作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2007年04月
李如冰,《北宋黨爭與蘇門詞人詞風嬗變關係研究》,聊城大學/碩士,2007年05月
劉學斌,《北宋新舊黨爭與士人政治心態研究》,南開大學/博士,2007年05月
方慧,《宋代福建科舉文化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2008年04月
徐建平,《黃庭堅散文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2009年04月
張瑋儀,《元祐遷謫詩作與生命安頓》,臺灣成功大學/博士,2009年05月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