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戰爭詩析論
作者:甘秉慧
作者(外文):Ping-Hui Kan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顏崑陽
鄭靖時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戰爭詩儒系詩學詩教唐詩war-related poetrypoetics of Confuciansmpoetic educationTang dynasty's poe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5
唐詩作為一種載體,在唐代不僅只是用於個人抒發情志,更重要的是詩歌也具有社會功能性的實用價值,除了唐代的科舉考試與選官制度皆須寫詩、廣泛的社交活動也以詩歌傳達。以唐代的社會環境而言,戰爭是當時社會關心的現象,寫詩、吟詩與歌詩也是一種普遍的創作方式,而唐代詩人書寫戰爭詩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現象,留給世人得見唐代的戰爭思潮與社會反映樣貌。
中國古典詩歌不僅承載著歷史的社會現象,還包含著傳統儒家詩學的體用觀。在重視政教實用外,也很重視詩的藝術性。準此,唐詩不僅繼承漢魏六朝還遠溯於風騷,駸駸然蔚為詩壇盛世。其中唐代的戰爭詩更彰顯了詩教的功能,而其藝術性與實用性是兼備的,這也是本文立論的核心基礎與目的!
In the Tang dynasty, poetry was not just written for expressing
individual emotion, but more importantly, poetry had the
practical value of social function. For example, people had
to write poetry when they took part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r Officials Selection, and people often wrote poetry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wide range of social
activities. In the case of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wars were the common phenomenon of social
concerns, and the poetry was the common way of creation,
therefore, the poets in the Tang Dynasty wrote a lot of war-related
poetry to reflect the social phenomenon at the time. We can
see the thoughts about war and social appearance in the Tang
dynasty from the war-related poetry.
Well-known,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not only reflects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history, it also contains the view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poetics. In addition to the
poli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hey als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rt of poetry.
The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 not only inherits from the poetry
in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it also dates back to the
Feng-Sao. They are the golden age of in Chinese poetry’s
history. Among the poetry in Tang dynasty, the war-related
poetry highlights the feature of education, art and
practicality, which is the core foundation and purpose of
arguments for this thesis!
Key words: war-related poetry, poetics of Confucianism ,
poetic education , Tang dynasty's poetry
一、古代典籍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年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 年
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年
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 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年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年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87年
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班固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

范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 年
司馬光 :《資治通鑑》,臺北: 臺灣商務,1984年
魏徵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房玄齡敕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王定保撰,姜漢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上海社科院出
版, 2002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出版社,1963年
歐陽修、宋祁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台北:鼎文
書局,1979年
葉紹翁:《四朝見聞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計有功輯撰:《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

徐松:《登科記考》,東京:中文出版社,1982年
楊家駱主編:《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筌:《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葛洪著、楊明照校箋:《抱樸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定保著,姜漢樁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王讜著,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逯欽立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台北:世界書局,1969年
劉勰著、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王重民、孫望、童養年輯錄:《全唐詩外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郭茂倩編:《樂府詩集》 ,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董誥編:《全唐文》,北京市 : 中華書局,1996年
陳鴻墀纂:《全唐文紀事》,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李 昉:《文苑英華》,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
王維撰、趙殿成箋注:《王右丞詩箋注》,中華書局,1961年
高適撰、劉開揚注:《高適詩集編年校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
岑參撰、劉開揚注:《岑參詩集編年箋註》,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元稹撰、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白居易撰、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劉禹錫撰、瞿蛻園著:《劉禹錫詩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
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朱熹:《楚辭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印行,1982年
丁仲祜編訂:《續歷代詩話》 ,臺北:中華書局, 1997年
臺靜農編 :《百種詩話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徐師曾纂:《詩體明辨》,臺北:廣文書局 ,1992年
王夫之:《薑齋詩話》,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校注:《杜詩詳注》,台北市 : 正大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74年
明‧胡震亨 著 :《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2年
明‧許學夷 著 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年
巴壺天:《兩晉南北朝文彙》,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0年
吳 訥 著:《文章辨體序說》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日‧遍照金剛 著:《文鏡秘府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74年
計有功編撰:《唐詩紀事》 ,臺北:鼎文書局,1971年
梁章鉅撰:《試律叢話》,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
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李調元編、何光清點校:《全五代詩》,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傅璇琮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初盛唐卷•中唐卷•晚唐卷》,遼海出版社,1998年
王士禎:《律詩定體》 輯錄於《清詩話》上, 臺北:西南書局,1979年

二、近現代專著類
胡雲翼:《唐代的戰爭文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
蘇雪林:《唐詩概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
陳寅恪,楊家駱 主編:《元白詩箋證稿》《元氏長慶詩集》,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何寄澎著:《總是玉關情:唐代邊塞詩初探》,臺北:聯經,1978年
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何寄澎:《落日照大旗》,臺北:故鄉出版社,1981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開明書局,1982年
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陳文華:《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臺北 : 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洪 讚:《唐代戰爭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西北師範學院中文系:《唐代邊塞詩研究論文選粹》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年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 ,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new window
馬銘浩:《唐代社會與元白文學集團關係之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6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new window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許 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蔣 寅:《大歷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年
謝海平:《唐代文學家及文獻研究》,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杜曉勤:《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 ,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
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黃麟書:《唐代詩人塞防思想》,九龍:造陽文學社,1997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顏崑陽:《蘇辛詞》,臺北:臺灣書局,1998年
蔡瑜:《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黃益庸、衣殿臣:《歷代愛國詩》,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 年1 月
任昭坤:《中國軍事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郭春鷹:《悠遠的軍魂:古代軍旅詩詞中的軍人精神世界》,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沉》,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炳海、于雪棠:《唐代邊塞詩傳》,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正治:《神州血淚行》,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吳相洲:《唐代歌詩與詩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廷杰:《宋夏戰事詩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年
馬蘭州:《唐代邊塞詩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胡可先:《政治興變與唐詩演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吳相洲:《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張娣明:《戎馬不解鞍 鎧甲不離傍──三國戰爭詩研究》,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李建崑:《中晚唐苦吟詩人研究》,臺北:秀窩資訊科技,2006年new window
張 暉:《詩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張蜀蕙:文學觀念的因襲與轉變 : 從《文苑英華》到《唐文粹》,2007年new window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new window
汪守德:《中國戰爭詩歌》,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9年1
胡大雷:《金戈鐵馬詩裡乾坤----漢魏晉南北朝軍事戰爭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傅璇琮:《唐人選唐詩新編》,臺北:中華書局,2014年

三、單篇論文
王文進:〈邊塞詩形成於南朝論--兼論文學史上南北朝詩風交融之說〉,《古典文學》第十集,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劉漢初:〈梁朝邊塞詩小論〉,《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1994年11月 
林韻梅:〈悲情與反省──談戰爭詩歌中的含義〉, 《中國語文》,74卷3期 ,1994年3月
顏崑陽:〈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清華學報》 28:2,1998年6月new window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
國詩用學」初論〉, 《東華人文學報》1期, 1999年7月 
張蜀蕙:〈論唐代邊塞詩「邊境」的意義的轉變—以盛唐邊塞詩與中晚唐陷蕃詩為考察〉(香港大學中文系)「李白杜甫與盛唐文化國際會議」,2001年3月
顏崑陽:〈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2年
王文進:〈南朝士人的時空思維〉,《東華人文學報》5,2003年7月 new window
王文進:〈論裴松之的「統一觀」〉,《六朝學刊》1期,2004年12月
劉勇剛:〈傷離悼亂,烽煙鬼唱──蔣春霖戰爭詞探微〉,《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卷2期,2001年5月
張娣明:〈三曹戰爭詩探析〉,《中國學術年刊》24期,2003年6月 new window
張娣明:〈三國時代戰爭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 47期,2003年6月 
黃素嬌:〈戍邊將士的沈吟--論《詩經》中的戰爭詩〉,《中國文化月刊》卷期:315期,2007年 
王立軍:〈漢字與古代田獵文化〉,《中國教師》,2008年4月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18期,2008年6月 new window
王兆鵬:〈『陽關圖』到『送元二使安西』的圖畫傳播〉,《中國韻文學刊》第25卷第2期,2011年4月new window

四、學位論文
王福棟:《論唐代戰爭詩》,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博士論文,2010年3月
何寄澎:《唐代邊塞詩研究》,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1978年
林玉玫:《宋代戰爭詞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3月
張家豪:《敦煌講唱文學中的戰爭敘事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楊寧禎:《敦煌邊塞詞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年
蔡淑月:《初唐四傑邊塞詩研究》,彰師大國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陳鴻圖:《岑參邊塞詩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2年
莊桂英:《陸游邊塞詩研究》,台南:宏大出版社,1997年
張寶貴:《高適邊塞詩析論》,台南:宏大出版社,1997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