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詮釋學觀點探討博物館學習研究
書刊名: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
作者:吳國淳
作者(外文):Wu, Gwo-chuen
出版日期:2005
卷期:32
頁次:頁1-16
主題關鍵詞:詮釋學博物館館員觀眾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2
  • 點閱點閱:89
觀眾與博物館學習研究之詮釋學觀點,主要在探討創造與接受博物館學習的兩個主體—人員與觀眾,透過展示內容(文本),三者之間如何溝通及產生了些什麼詮釋經驗,本質上即是人精神活動意義之理解。博物館學習經驗之「詮釋-理解」是一個不斷溝通及交換意義的過程和循環。筆者以服務於博物館所發現的問題省思,做為本文行文論述的脈絡,以期讀者對博物館學習研究的主要議題可以獲致有系統的理解。詮釋學提供一種理論的描述,凡是能被瞭解和說明的皆在詮釋學的範圍。在博物館當中不斷進行著意義的理解與詮釋,館員如何詮釋並呈現文本(展示內容),博物館觀眾學習意義的基本結構為何將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經由博物館的展覽與活,我們致力於創造與加深觀眾的經驗與知識,同時讓他們瞭解環境與人類的關係,在不同意見的社會中博物館如何創造一個具有對話空間的環境,將是博物館未來發展所思者九重要方向。博物館的各項展覽及活動,並非一種知識的單獨呈現,她同時是一種觀看知識成形的過程和參與。博物館參觀經驗要讓所有的觀眾有所反應並在其中獲的的意義,展覽諭廳有空間讓觀眾去思考和發問,去表達思想和情感,而且能詮釋出傳統和現代的關聯,讓觀眾體驗歷史及藝術的意義和真理,在其中產生理解、感動與再創造。
圖書
1.Müller-Vollmer, K.(1985)。The Hermeneutics Reader。Padstow:TJ.Press。  new window
2.谷風出版社編輯部(198805)。意義的探究。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彭懷棟、博藍尼、浦洛施(1993)。意義。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嘉德美、洪漢鼎(1993)。真理與方法。台北市: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ooper-Greenhill, Eilean(1994)。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New York。  new window
6.Apel, Karl-Otto(1984)。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a transcendental-pragmatic perspective。MIT Press。  new window
7.陳榮華(1998)。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