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整合傳統文化、觀光產業資源與閒置人口以發展原住民社區--以三地門鄉為例
書刊名:產業管理評論
作者:朱惠琴 引用關係鄭孝中
出版日期:2006
卷期:6:2
頁次:頁34-47
主題關鍵詞:原住民社區休閒觀光產業部落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61
  • 點閱點閱:34
期刊論文
1.林振春(199912)。終身學習社區的營造策略。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6,8-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培蓉、鄭欽龍、鄭祈全(2000)。六龜試驗林經營決策中發展地方民眾參與之研究。台灣林業科學,15(2),245-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培蓉(2000)。森林、生態與生活。林業研究專訊,36,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002)。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籌備暨經營計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簡訊月刊,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001)。傾力改善原住民生計--提昇社經教育水準。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簡訊月刊,46,64-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000)。加入WTO後對原住民產業發展影響評估及因應策略--未來原住民保留地的經營策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簡訊月刊,42,4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000)。原住民失業率高的原因。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簡訊月刊,32,3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宗瓊(2003)。部落觀光衝擊認知的探討--居民參與以及觀光展階段影響之論述。中國地理學會會刊,31,13-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靳之勤(1994)。環境知識、態度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11,47-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大川(1992)。有關原住民母語問題之若干思考。島嶼邊緣,5,33-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aptiste, I.(2001)。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Common phases, strategic differences. Forum。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2(3)。  new window
12.Enis, B. M.、Mokwa, M.、Kangun, N.(1978)。Marketing Perspective Would Improve Public Policy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Marketing News,11(17),2。  new window
13.Ko, D. W.、Stewart, W. R.(2002)。A structural equation of model of residents'attitud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Tourism Management,23,521-530。  new window
14.Perdue, R. R.、Long, R. T.、Allen, L.(1987)。Rural resident perceptions & attitudes。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4(4),420-429。  new window
15.李易駿(20021200)。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式。社區發展季刊,100,148-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欽龍、古曉燕(19990300)。社區林經營與公眾參與。中華林學季刊,32(1)=124,79-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宗成、吳忠宏、郭建池(20011000)。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公共事務評論,2(2),91-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反應、反省。民意學術專刊,1985(夏),29-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Fennell, D. A.、Eagles, P. F. J.(1990)。Ecotourism in Costa Rica: A conceptual framework。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8(1),23-34。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盧政春(2003)。原住民就業政策宜以綜合性多元原鄉在地產業發展為基礎。原住民人權國際研討會,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素醫、侯錦雄(1998)。休閒文化觀光行為之規範。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卓文倩、華蓉(2000)。從「社區主義」論古蹟保存法制的落實。千禧年古蹟管理與週休二日休閒活動研討會,49-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登讚(1998)。社區總體營照的推動與展望兼談地方文化產業振興。社區總體營造文化產業振興研討會,37-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敏惠、吳宗瓊(2000)。原住民部落發展觀光歷程之研究--以阿里山山美社區為例。干禧年古蹟管理週休二日休閒活動研討會,199-2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魏源金(2001)。觀光休閭活動與社區總體營造發展趨勢--以金,九地區觀光與文化古蹟結合為例。千禧年古蹟管理與週休二日休閒活動研討會,中華民國觀光協會 6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素醫、侯錦雄(1998)。休閒文化觀光行為之規範。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1993)。文化建設與社會倫理的重建。行政院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呂嘉泓(1998)。我國鄉村社區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秀玉(2003)。原住民族意識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邵族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穎寬(2002)。嘉義地區原住民就業狀況及其歸因(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柯賢城(2002)。都市邊緣原住民家庭生活之考察:以三鶯部落阿美族為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湯宏忠(2002)。鄒族原住民社區永續發展之探討--以阿里山鄉山美社區經驗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賴慧儀(2000)。都市原住民社區類型與環境品質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宋莉瑛(2002)。觀光對原住民環境衝擊之研究--以屏東霧台鄉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玉婷(2002)。社區營造永續觀光評估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趙芝良(1996)。森林生態旅遊地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振豐(2001)。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區為觀察焦點(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瓊如(2001)。山美鄒族從事達娜伊谷溪資源管理之探討(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洪廣冀(2000)。森林經營之部落、社會與國家的互動--以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為個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明川(2003)。社區居民對生態旅遊衝擊認知與發展態度之研究--以嘉義縣山美村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郭建池(1999)。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呂嘉泓(2000)。社區營造在永續發展中之角色--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莊啟川(2002)。地方居民對觀光影響的知覺與態度之研究--以山美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昭帆(2001)。社會變遷與弱勢族群--原住民的遷徙、就業與歧視問題(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2002)。原漢差距正在縮短中,2002年原住民就狀況調查結果的層面。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允傑、邱昌泰(2000)。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空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美溶(1991)。原住民與觀光:從社區主權、文化尊嚴、經濟價值談起。台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萬益、林清河(2000)。業研究方法。台北市:華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銘惇(2000)。社會科學研究法--社會關係研究取向。台北:桂冠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高橋(1998)。加強原住民謀生技能提昇職業層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Bailey, K. D.(1994)。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New York:Macmillan。  new window
8.Guilford, J. P.(1965)。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 education。New York:McGraw-Hill。  new window
9.Kerlinger, F. N.(1986)。Foundation of behavioral research。New York:Holt, Rinehart:Winston。  new window
10.Patton, M.(1985)。Qual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11.葛樹人(1994)。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93)。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翁徐得、宮崎清(1996)。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南投: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沛良(1992)。社會研究的統計分析。台北:巨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巿: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瓦歷斯.尤幹(1992)。番刀出鞘。臺北:稻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際手冊。台北市:元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瓦歷斯.諾幹(1992)。荒野的呼喚。台中: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白秀雄(1992)。社會工作。臺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俊英(1998)。多變量分析。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白秀雄(1989)。社會福利行政。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孫大川(1991)。久久酒一次。臺北:張老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順宇(2000)。多變量分析。臺北:華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Merriam, Sharan B.(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Jossey-Bass。  new window
27.陳向明(2002000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郭岱宜(19990000)。生態旅遊:21世紀旅遊新主張。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Nunnally, Jum C.、Bernstein, Ira H.、Berge, Jos M. F. ten(1967)。Psychometric Theory。New York: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new window
其他
1.(2000)。嘉義縣阿里山山美社區發展協窗第四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議記錄,嘉義:山美社區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00)。社區總體營造總體--專案調查簡報資料,行政院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登輝(1994)。台北市文化研習觀摩會講辭,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瓦歷斯‧ 尤幹(1992)。對立與瓦解。島嶼邊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ernard, H. R.(1998)。Unstructured &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ing。Research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Newbury Park:Sage。  new window
3.Fontana, A.、Frey, J. H.(1994)。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e。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Gale, J.。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