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代情志賦略論
書刊名:輔大中研所學刊
作者:李孟君
作者(外文):Lee, Meng-chun
出版日期:2001
卷期:11
頁次:頁99-121
主題關鍵詞:漢代情志賦騷體賦抒情短賦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26
  • 點閱點閱:36
期刊論文
1.廖國棟(19921100)。漢賦「夸飾」之省察。成大中文學報,1,179-2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承德(19990100)。兩漢賦論思想。中國文化月刊,226,64-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凌瀚(19980100)。不朽與一統:漢賦與大一統權力詩學。文明探索叢刊,12,32-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香港中文大學(1994)。第二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賦學專輯。新亞學術集刊,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曹明綱(1987)。兩漢抒情賦概論。文學遺產,198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徐公持(1992)。賦的詩化與詩的賦化--兩漢魏晉詩賦關係之尋蹤。文學遺產,1992(1),16-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簡宗梧(19800400)。漢代賦家與儒家之淵源。孔孟學報,39,91-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毓瑜(20000300)。直諫形式與知識分子--漢晉辭賦的擬騷、對問系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151-2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成文、游適宏(2000)。政治大學賦學研究述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2),193-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顏崑陽(1996)。論漢代「賦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臺北:政大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立信(1997)。論六朝賦之詩化。第三屆魏晉南北朝國際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大寧(1990)。漢賦興起的歷史意義。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文史哲。323-3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顏崑陽(1990)。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毓瑜(1996)。賦體中「遊觀」的型態及其所展現的時空意識:以〈天子游獵賦〉、〈思玄賦〉、〈西征賦〉為主的討論。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何于菁(1998)。東漢辭賦與政治(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曹淑娟(1982)。論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慶元(2000)。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范曄(1981)。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學常(2000)。文學話語與權力話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英俊(1989)。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日剛(199707)。中國辭賦流變史。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班固(198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簡宗梧(199810)。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局: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屈萬里(1986)。詩經通釋。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康熙(1978)。全唐詩。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費正剛、胡雙寶、宗明華(1989)。全漢賦。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夢鷗(1990)。中古文學探索。正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研究室(1992)。西漢文學參考史料。里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復觀(1985)。兩漢思想史--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沈德潛、王蒓父(1984)。古詩源箋注。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范文瀾(1991)。文心雕龍註。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于迎春(199706)。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禮卿(1981)。文心雕龍通解。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余英時(1997)。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何沛雄(1990)。漢魏六朝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大杰(1986)。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屈原、洪興祖(1984)。楚辭補注。臺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廖國棟(2000)。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龔克昌(1990)。漢賦研究。山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蕭統、李善(1991)。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朱光潛(1982)。詩論。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葉慶炳(1987)。中國文學史。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周桂鈿(1993)。中國歷代思想史(秦漢卷)。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蔡英俊(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馬積高(1987)。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簡宗梧(1993)。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葛洪(1981)。西京雜記。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學玲(1999)。文學歷史中的漢代騷體賦--文學評價方法的檢討與提出。先秦兩漢論叢。臺北:洪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