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書刊名: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作者:丁亞傑
作者(外文):Ting, Ya-chien
出版日期:2010
卷期:44
頁次:頁79-121
主題關鍵詞:方苞禮學女性Fang BaoRitual thoughtWom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5
  • 點閱點閱:183
人類的生命是一成長、變化的歷程,生命禮儀就是為人類生命中的成長與變化所舉行的儀式,用以周知生命已邁入新的階段。中國傳統禮學,很早就有生命禮儀,體現在冠、昏、喪、祭的儀式中。方苞對待女性有極為特殊的觀點,對儒家的禮有生死以之的宗教精神,女性禮學,是其關注的重點之一,在經典解釋中,經常出現。經由方苞的分析,冠禮中家族的傳承側重在母拜受顯現。婚禮是親人從生至死的託付。喪服中女性主要是以母的身分出現。在特牲饋食禮中女性用特豖饋食貫穿了生命的開始與終結,也貫穿了家族的源始與延續。是以從其禮學中對女性的解釋可得知,在兩性位置上,未必像後人所想像或論述,女性完全受到壓抑,居於配屬的地位。兩性地位的尊卑異同,也需要從禮學作更細致的分析。
期刊論文
1.石磊(1982)。儀禮喪服篇所表現的親屬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瑞(2003)。清代中期徽州山區生態環境惡化狀況研究--以棚民營山活動為中心。安徽史學,2003(6),75-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婉窈(19931000)。清代桐城學者與婦女的極端道德行為。大陸雜誌,87(4),1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小健(2004)。從儀禮看性別的社會化。婦女研究論叢,5,4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燦(2009)。被忽視的另一面─談三禮中尊重女性和子女的思想。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3,109-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傳滿(2008)。徽州地理人文環境與明清徽州節烈現象。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5(3),48-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傳滿(2009)。明清徽州節烈婦女的家庭義務。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3,56-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成實、伍純初(2004)。試論中國古代母親概念的異化─以服母喪的變化為視角。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3,3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周鶼(2009)。徽商與徽吳兩地的女性地位。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01-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晶萍(2004)。乾嘉考據學者的婦女觀─關於乾嘉考據學者義理觀的探討之二。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3(2),8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愛平(2001)。18世紀中國社會知識界對婦女問題的關注。故宮博物院院刊,1,36-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弋濤、趙樹貴(1994)。試論禮教中女性的地位問題。江西社會科學,9,63-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羅曉蓉(2008)。雙重樣態:婚姻禮制和社會生活中的春秋婦女─以儀禮士昏禮與春秋經傳為中心的探討。福建論壇,9,67-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光裕(1971)。儀禮士昏禮、士相見之禮儀節研究。儀禮士昏禮、士相見之禮儀節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孔穎達(198512)。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彭林(2005)。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方苞(1995)。朱子詩義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Mann, Susan、定宜庄、顏宜葳(2005)。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Naquin, Susan、Rawski, Evelyn S.、陳仲丹(2008)。十八世紀中國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侃、黃延祖(2006)。黃侃國學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戍國(200202)。中國禮制史.先秦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良樹(1971)。儀禮宮室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段玉裁、鍾敬華、劉盼遂(2008)。經韻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龔鵬程(1998)。飲食男女生活美學。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Langer, Susanne Katherina、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群(1986)。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尾形勇、張鶴泉(2010)。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淩廷堪、彭林(2002)。禮經釋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啓方(197102)。儀禮特牲饋食禮儀節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胡培翬、段熙仲(1993)。儀禮正義。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章景明(1971)。先秦喪服制度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Lévi-Strauss, Claude、張祖建(2006)。結構人類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素英(19970000)。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存陽(2008)。三禮館:清代學術與政治互動的鏈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鄭玄、孔穎達(1985)。禮記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存陽(2002)。清初三禮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周何(1998)。禮學概論。台北市: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素娟(20070000)。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Bray, Francesca、江湄、鄧京力(2006)。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以周、王文錦(2007)。禮書通故。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周何(1992)。古禮今談。臺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壽安(20010000)。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Eliade, Mircea、楊素娥、胡國楨(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錢玄(1996)。三禮通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鄧聲國(2006)。清代《儀禮》文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丁鼎(2003)。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方苞、劉季高(1983)。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小健(2008)。中國古代性別結構的文化學分析。中國古代性別結構的文化學分析。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安宅(2005)。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黃亞平(2004)。典籍符號與權力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楊天宇(2004)。儀禮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鄧聲國(2005)。清代五服文獻概論。清代五服文獻概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漢)鄭玄,(唐)賈公彥(1985)。儀禮注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蘇惇元(1981)。望溪先生年譜,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程頤(1986)。二程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清)方苞(1983)。儀禮析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清)方苞(1983)。禮記析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慶彰(2002)。清乾嘉考據學者對婦女問題的關懷。清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