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周海門儒釋之見
書刊名:興大中文學報
作者:葉守桓
作者(外文):Ye, Shou-huan
出版日期:2016
卷期:40
頁次:頁61-99
主題關鍵詞:周海門儒釋之見佛法正輪陽明後學Chou HaimenViews o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Fofa zhanglunDisciples of Wang Yangm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65
  • 點閱點閱:23
期刊論文
1.黃文樹(20110900)。陽明後學與禪師的交往及其涵義。玄奘佛學研究,16,85-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偉(20080300)。合儒釋而會通之:周汝登與佛教。普門學報,44,75-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義正(20020700)。儒佛會通方法研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185+187-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中曾(19921200)。明末禪宗在浙東興盛之緣由探討。國際佛學研究,2,141-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彭國翔(2012)。周海門與佛教交涉--一項歷史的考察。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34,114-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釋見曄(19941000)。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及其因由之探討。東方宗教研究,新4,67-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彭國翔(20010900)。周海門的學派歸屬與《明儒學案》相關問題之檢討。清華學報,31(3),339-3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呂妙芬(19991200)。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165-2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傅偉勳(1995)。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理探討:心性體認本位的中國生死學與生死智慧。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臺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679-6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杜保瑞(2002)。《金剛經》的無相境界。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昇輝(2012)。《聖學宗傳》、《理學宗傳》對明代理學之論述與回應(博士論文)。淡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馨元(1999)。周海門及其聖學宗傳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釋僧祐(1975)。弘明集。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起元(1995)。太史楊復所先生證學編。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汝登(1997)。周海門先生文錄。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修平(2004)。中國佛教與儒道思想。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霞(2005)。圓融之思--儒道佛及其關係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熹(200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元璋、胡士萼(1991)。明太祖集。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海門(1997)。東越證學錄。臺南:莊嚴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錢穆(1995)。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國平(1992)。林兆恩與三一教。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陽明、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汝登(1996)。聖學宗傳。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宗羲、沈芝盈(1987)。明儒學案。臺北市: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宗羲、沈善洪、吳光(2005)。黃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魏月萍(2016)。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援庵(1987)。明季滇黔佛教考。臺北:彙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鳩摩羅什、宗泐(1956)。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大藏經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鳩摩羅什(1956)。妙法蓮華經。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大藏經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道誠集(1956)。釋氏要覽。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大藏經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羅欽順(1975)。羅整庵先生存稿。臺北:廣學社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周汝登(2003)。佛法正輪。北京:桂林:商務印書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程樹德(1997)。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丁福保(1991)。六祖壇經箋註。臺北:大乘講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吳有能(2001)。對比的視野--當代港臺哲學論衡。臺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江燦騰(1984)。王陽明與禪。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來(1991)。有無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徐興無、侯迺慧(2013)。新譯金剛經。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傅偉勳(20090000)。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程曦(2008)。明代儒佛會通思想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趙旗(2001)。心學與禪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盧升法(1995)。佛學與現代新儒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吳汝鈞(19930000)。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酒井忠夫、劉岳兵、孫雪梅、何英鶯(2010)。中國善書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來(2003)。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彭國翔(2003)。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賴永海(1995)。佛學與儒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錢明(2002)。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畿、吳震(2007)。王畿集。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江燦騰(2006)。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鄭志明(1988)。明代三一教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羅永吉(20060000)。良知與佛性: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比較研究。臺北:萬卷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程顥、程頤、王孝魚、吳廷棟(1983)。二程集。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荒木見悟(1972)。明代思想研究:明代における儒教と仏教の交流。創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Ch'en, Edward T.、宋家復(2014)。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余英時(20040000)。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蘇軾(1975)。東坡後集。蘇東坡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古正美(20090000)。大乘佛教孝觀的發展背景。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冉雲華(20090000)。中國佛教對孝道的受容及後果。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彭國翔(2005)。儒家的身心修煉及其治療意義--以古希臘羅馬哲學傳統為參照。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