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
作者:陳志信
出版日期:2003
出版項:臺北:臺灣學生
集叢:經學研究叢刊;5
ISBN:9571511706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12)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4
期刊論文
1.蔣年豐(19901200)。從「興」的觀點論孟子的詩教思想。清華學報,20(2),301-3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慶甫(199203)。朱熹經典解釋方法論初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3,102-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光慶(1993)。中國經典解釋學研究芻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2),113-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靜二(1993)。朱熹的理氣論與詩文觀。中外文學,22(4),88-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健(199312)。朱子詠植物詩研究。漢學研究,11(2),201-2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鍾月岑(199803)。比較分析措詞、相互主體性與出入異文化--錢新祖先生對比較研究的另類選擇。台灣杜會研究季刊,29,75-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麗君(199809)。當代德國哲學及其處境--訪問德國現象學家克勞思•黑爾德。當代,133,64-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斯維至(1948)。殷代風之神話。中國文化研究彙刊,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俊傑(19970900)。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Hermeneutics Exhibited in the History of Mencius Exegesis。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1,281-301。new window  new window
10.蔣年豐(19900600)。品鑒人格氣象的解釋學。東海學報,31,33-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亨(19940300)。試從黃宗羲的思想詮釋其文學視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177-2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蔣年豐(19920600)。馬孚經學思想的解釋學基礎。東海學報,33,155-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亨(19960400)。論語中的一首詩。臺大中文學報,8,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俊傑(19881200)。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詮釋及其迴響。清華學報,18(2),305-3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志信(19981100)。從文以載道到文道合一。鵝湖,24(5)=281,33-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安梧(19841100)。知識與道德之辯證性結構:對朱子學的一些檢討。思與言,22(4),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亨(19920600)。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臺大中文學報,5,3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汪文聖(19980900)。從現象學意義的探源到世界的理解--克勞斯.黑爾德(Klaus Held)教授思想介紹。當代,15=133,77-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宋黃榦(1985)。黃勉齋先生文集•朝奉大夫文華閣待制贈寶謨閣直學士通議大夫諡文朱先生行狀。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懋竑(1985)。朱子年譜。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澤厚(198710)。美的歷程(新校本)序本。臺北:崑崙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溫偉耀(199610)。成聖之道--北宋二程修養工夫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申美子(198801)。朱子詩中的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熹(199002)。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勰、范文瀾(198607)。文心雕龍注。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Gadamer, H. G.、洪漢鼎(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臺北市:上海譯文出版社: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恩斯特•卡西勒、于曉、張思明(199802)。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儒賓、林安梧、蔣年豐(199706)。地藏王手記--蔣年豐先生紀念集。嘉義: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熹(1961)。詩集傳。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4)。林中路。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高宣揚(1988)。解釋學簡論。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Palmer, Richard E.、嚴平(1992)。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蕭統、李善(1987)。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3)。走向語言之途。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牟宗三(1969)。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榮捷(1982)。朱子門人。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牟宗三(1968)。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榮捷(1988)。朱子新探索。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勞思光(1990)。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來(1989)。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楊儒賓(19930000)。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皮錫瑞、周予同(1983)。經學歷史。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龔鵬程(1992)。文化符號學。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述先(19950000)。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程頤、程顥、王孝魚(1981)。二程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朱熹、郭齊、尹波(1996)。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朱熹、黎靖德、王星賢(1994)。朱子語類。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鳴(199606)。即物即理,即境即心--略論兩宋理學家詩歌對物與理的觀照把握。文學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威廉•狄爾泰、李家沂、杰夫瑞•C•亞歷山大、史蒂芬•謝德門、吳潛誠(199709)。文化與杜會:當代論辯。人文研究。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斯維至(199704)。殷代風之神話。十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亨(199711)。思文之際論文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論語》論詩。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榮捷(199305)。論朱子《觀書有感》詩。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美麗(199503)。朱子「格物致知」的現象學式解讀。維納斯之變顏--理性與感性論文。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袁保新(1995)。盡心與立命--從海德格基本存有論重塑孟子心性論的一項試探。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蔣年豐(199505)。孟學思想「興的精神現象學」之下的解釋學侧面--從馬浮論詩教談起。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儒賓(19960000)。從氣之感通到貞一之道--《易傳》對占卜現象的解釋與轉化。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俊傑(1996)。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蔣年豐(19960000)。從「興」的精神現象論《春秋》經傳的解釋學基礎。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