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革時期湖南道縣事件與記憶
作者:徐芃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PON HSU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學術研究所
指導教授:高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文革滅族屠殺集體記憶Cultural RevolutionGenocideCollective Mem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4
本研究旨在還原1967年湖南省道縣文化大革命初期集體屠殺的背景、經過、
原因、當時政府的處理態度等真相,及集體屠殺事件過後42年的集體記憶,並以國際處理集體屠殺經驗來探討防制之道。研究中所採取的方法則以田野調查、文獻分析法與比較分析法為主。
在道縣事件演變過程上,道縣之所以會成為「文革」的「重災區」,是「文
革」從中央到地方的全國性運動中,經由道縣地方事件中的幾個現象與特質而擴大、漫延所造成。而追究政治性集體謀殺的主要動機與心理依據,與各國的集體屠殺因素不同之處在於,其屠殺對象與因素,表面上歸類於為建立社會主義理想制度,必須處理因經濟階級或意識形態差異所產生的對立,實則為國家領導階層權力鬥爭下的國家罪責,最終造成道縣屠殺事件的施暴者與加害者屬同縣、同鄉、同宗、同村、同姓者比比皆是的慘劇。
在彌補傷痛的「制度性的金錢及物質補償」方式上,中共曾進行過三個階段的處理工作,以1984年第三階段處理時,成立「處理文革殺人遺留問題工作組」立案審查、追究責任,作出調查結果,並善後安置。在「撫平社會性創傷的精神方式」上則僅僅採取了「教育性的加強法制思想」一環,勉強遮掩悲劇傷痛,但未獲受害遺屬認同。
受害遺屬堅持的是:一個具有可信度的調查,並據此追究主要殺人策劃者的刑事責任;法院方面則應嚴守審判程序的正義,公正、公開的審判與執行。
在集體記憶、儀式的內容上,由於「目睹見證者的回憶」逐漸凋零,且官方刻意主導壓抑記憶論述,導致道縣呈現「結構性健忘」的社會現象。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道縣集體屠殺的經過和原因符合聯合國定義滅族屠殺、違反人道罪行的要件。由責任歸屬的追究中亦得知,國家罪行與國家領導人要為造成道縣集體屠殺負上最主要的責任。而由各國處理屠殺經驗中歸納出「查明真相」、「追究責任、懲罰負責人」、「國家道歉」、「賠償受害者」,「建立可供警惕、回憶、撫平創傷的儀式」、「建立公民責任的道德政治」、「國際法庭的努力」、「以和平與寬恕共赴未來」等作法,是記取教訓、預防政治性集體屠殺的現行具體對策。
This study is to restore the fact of the clan wiping out and slaughter of Tao County, Hunan Province, Mainland China in the early stage of Culture Revolution in 1967.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tries to explore background of this event, ins and outs, the cause, the attitude of the government’s handling and the collective memory 42 years later. This research uses the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documentation analysi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dealing with the slaughter to prevent such incident from happening.
In developing process of Tao incident, the reason why Dao became a disastrous center of Culture Revolutionary is because that during the movement, from Central government to local, several phenomena of slaughter peculiarities has been expanded and sprea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tive and psychological basis of Chinese political collect murder and the factor of other nation’s slaughter was that the object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slaughter was categorized in establishing an ideal system of Socialism and the opposition produced by discrepancy of ideology. Actually it is an atrocity of Chinese government and its leader’s power struggle and in the end it became a tragedy that the victims and murderers belonged to the same County, the same village, and even the same family.
Chinese government used two ways to make up the pain. The first was called “compensate with money and material by system.” I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to deal with. As the third phase was underway in 1984, a team dealing with unsolved problems of the murder of Culture Revolution was established to accredit investigation, to find out who was to be responsible for, to get a result of investigation and to rehabilitate and settle it down. The second was called. “To sooth the social wound by way of spirit.” Unfortunately, the Government only used a way to enhance the thought of legal system educationally trying to cover the painful tragedy reluctantly.
Inside the content of collective memory and rites, we found that the memory of witnesses has been faded gradually and the officials masterminded to suppress any comment on the incident. This caused a social phenomenon of structure amnesia among the people of Dao County.
During the study, we found the process and reason of Dao’s clan wiping out and
slaughter was correspond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same term by United Nations. From the investigation of 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is event, it is obvious that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laughter and be blamed of. From the experiences gained in dealing with the slaughter incident by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e can classify it into seven categories; 1. Find out the truth, 2. Punish the person who bore the responsibility, 3. Government’s apology, 4. Compensate the victims, 5. The rites of comforting the wounds, 6. Establish moral politics of citizen’s
responsibility, and 7. The effort of international court etc. These ar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member the lessons and to prevent political clan wiping out and slaughter from happening again.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印,1973。《中共文化大革命重要文件彙編》。
1978。《中共人名錄》,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1987。《政治學辭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丁望,1970。《中共文革運動中的組織與人事問題》。香港:當代中國研究所出版。
-------,1967。《文化大革命評論集》。香港:當代中國研究所出版。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1991。《「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來》。
中共湖南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1986。《湖南黨史大事年表》。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四冊》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1990。《當代中國的湖南》。
毛澤東,1969。《毛澤東選集-卷四》。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力,1992。《現場歷史:文化大革命紀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王友琴,2004。《1966-1976文革受難者:關於迫害、監禁與殺戮的尋訪實錄》。香港:開放出版社。
王年一,1998。《大動亂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坤仁,2006。《血痂》。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1。《濂溪情韵》。湖南省道縣珠海出版社。
丘為君,2003。《走入近代中國》。臺北:五南出版社。
朱立熙,2007。《國家暴力與過去清算–從南韓518看臺灣228》。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米鶴都,1993。《紅衛兵這一代》。香港:三聯書局。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何清漣,2006。《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2004。《二十世紀後半葉歷史解密》。香港:博大出版社。
宋永毅、孫大進著, 2002。《文革大屠殺》,香港:開放雜誌社。
---------,1997。《文化大革命和它的異端思潮》。香港:田園書屋。
李志綏,1994。《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李美枝,2002。《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實際》。臺北:文笙書局。
李英明,2007。《中國研究-理論與實際》。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2006。《中國研究:實踐與反思》。臺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
李逸民,1986。《李逸民回憶錄》。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汪學文,1995。《中共文化大革命與紅衛兵》。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中共文化大革命》。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肖東連,2000。《求索中國-文革前十年史(下冊)》。北京:紅旗出版社。
周陽山,2004。《民粹台灣》,臺北:時英出版社。
林培瑞,1999。《半洋隨筆》。臺北:三民書局。
金春明,1995。《「文化大革命」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
柏楊,1991。《中國人史綱(上冊)》。臺北:星光出版社。
胡昌智,1988。《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胡華,1979。《中國革命史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祝勇,2008。《反閱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韋政通,2001。《一陣風雷驚世界》。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唐有章口述,劉普慶整理,1988。《革命與流放》。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唐德剛,2005。《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臺北:遠流出版社。
席宣、金春明,1996。《文化大革命簡史》。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
徐弘祖著,2005。《徐霞客遊紀》。臺北:商周出版社。
馬思樂,2005。《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與烏托邦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1996。《毛澤東傳(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巢峰主編,1993。《「文化大革命」詞典》。香港:港龍出版社。
常建,2006。《湖南人的性格讀解》。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康正果,2005。《出中國紀-我的反動自述》。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張化、蘇采青主編,2005。《回首「文革」-中國十年「文革」分析與反思(上)(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清‧李鏡蓉修、許清源簒,清光緒三年刊本,1976。《湖南省道州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二九四號。臺北:成文出版社。
許子東,2000。《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郭德宏主編,2005。《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共黨史研究的新進展》。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陳永發,2004。《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1988。《延安的陰影-為曠古所未聞之人間慘劇尋找歷史根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出版。
陳益南,2006。《青春無痕:一個造反派工人的十年文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陳凱歌,2001。《少年凱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彭懷恩編著,2004。《21世紀政治學辭典》。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智效民,2008。《劉少奇與晉綏土改》,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黃俊傑,2003。《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臺北:台灣大學出版。
楊克林編著,1995。《文化大革命博物館》。香港:東方出版公司。
楊尚昆,2001。《楊尚昆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鄒讜,2002。《中國革命再闡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實錄》。香港:開放出版社。
趙鼎新,2007。《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更新和中國經驗》。臺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劉小楓,1997。《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劉興華、華章合著,1991。《瘋狂歲月-“文革”酷刑實錄》。北京:朝華出版社。
鄭義,1993。《紅色紀念碑》。臺北,華視文化公司出版。
餘羽廣,1988。《位卑未敢忘憂國-「文化大革命」上書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駱冬青,2004。《形而上學:美學新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龍應台,2009。《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北:天下雜誌公司。
戴煌,1998。《胡耀邦與平反冤假錯案》。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魏明德,1995。《暴力與政治》。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嚴家其、高皋,1989。《「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下冊)》。天津:人民出版社。
蘇紹智,1996。《十年風雨-文革後的大陸理論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龔育之,2002。《黨史雜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二)譯著

Bartlett, F. C.著,李維譯,1998。《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研究》。臺北:桂冠書局。
Brook, Timothy編,王了因、陳廣恩等譯,2007。《南京大屠殺史料新編》(Documents on the Rape of Nanking)。臺北:商務印書館。
Buchanan, Mark著,葉偉文譯,2007。《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The Social Atom: Why the Rich Get Richer, Cheaters Get Caught and Your Neighbor Usually Looks Like You),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Chirot , Daniel & Clark McCauley著,薛絢譯,2007。《為什麼不殺光》(Why Not Kill Them All?)。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Crepon, Marc著,李鳳新譯,2005。《製造敵人的文化》(L’imposture du choc des civilisations),臺北:城邦文化事業公司。
Enzo, Collottio著,文心譯,2006。《希特勒與納粹主義》(Hitler and Nazis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Felman , Shoshana & DoriLaub著,劉裘蒂譯,1997。《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Testimony:Crises of Witnessing in Literature ,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 )。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Halbwachs, Maurice著,畢然、郭金華譯,2002。《論集體記憶》(On Collective Memory)。上海:人民出版社。
Heywood, Andrew著,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合譯,2001。《最新政治學新論》。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Hoffer, Eric著,梁永安譯,2004。《狂熱份子》(The True Believer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Huntington, Samuel P.著,劉軍譯,2008。《第三波:廿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臺北:五南書局。
Joanna, Bourke著,孫寧譯,2005。《面對面的殺戮》(An Intimate History of Killing: Face to Face Killing in Twentieth-Century War fare)。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Kleinman, Arthur著,郭金華譯,2008。《苦痛和疾病的社會根源-現代中國的抑鬱、神經衰弱和病痛》(Social Origins of Distress and Disease:Neurasthenia,Depression and Pain in Modern China)。上海:三聯書店。
Lauren, Paul Gordon 著,徐子婷、楊雅婷、司馬學文譯,2008。《國際人權的進展》(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臺北:國立編譯館與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合作發行。
Mcadam, Doug、Sidney Tarrow and Charles Tilly著,李義中、屈平譯,劉東主編、彭剛副主編,2006。《鬥爭的動力》(Dynamics of Contention )。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Naisbitt , John 著,潘東傑譯,2006。《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Mind Set!),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Nathan, Andrew J.(黎安有)著,何大明譯,2007。《中國政治變遷之路-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From Totalitarian Rule to Resilient Authoritarianis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Rigby, Andrew著,劉成譯,2003。《暴力之後的正義與和解》(Justice and Reconciliation : after the Violence )。南京:譯林出版社。
Sidney, Tarrow著,吳慶宏譯,2005。《運動中的力量:社會運動與鬥爭政治》(Power in Movement: Social Movements and Contentious Politcs)。南京:譯林出版社。
Snow, Edgar著,陳雲翩譯,1976。《漫長的革命》(The Long Revolution)。香港:南粵出版社。
Sofsky, Wolfgang著,邱慈貞譯,2006。《暴力十二章》(Traktat uber die Gewalt)。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公司。
Soyinka, Wole著,陳雅汝譯,2007。《恐懼的氣氛》(The Climate of Fear)。臺北:城邦文化事業公司。
Surowiecki, James著,楊玉齡譯,2005。《群眾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Tilly, Charles著,謝嶽譯,2006。《集體暴力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Collective Violence)。上海:人民出版社。
星徹著,葉世純、張應祥、劉雨珍譯,2007。《日本老兵懺悔錄》。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索忍尼辛著,黃文範譯,1980。《古拉格群島》。臺北:遠景出版社。
張純如著,蕭富元譯,2007。《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梁恆、夏竹麗原著,莫昭平、傅依萍中譯,1983。《革命之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三)專書論文
Meaghan , Morris,<導言>,Meaghan , Morris & Brett de Bary主編,2004。《「種族」的恐慌與移民的記憶》(Race Panic and the Memory of Migration)。江蘇教育出版社。頁3-6。
中國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編,1988。《文化大革命研究資料》。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年一,1994。<歷史、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歷史研究所,頁1-25。
王軍濤,2007。<名辭整理及解釋>,周陽山主編,《中國研究導論(上輯)》。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出版,頁103-197。
王紹光,1996。<拓展「文革」研究的視野>,劉青峰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527。new window
---------,1988。<群眾與文化大革命>,李少民主編,《大陸知識份子論政治、社會、經濟》。臺北:桂冠圖書公司。頁90。
宋永毅主編,2002。《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目錄索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出版。
---------,2002。《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宋永毅,2002。<中共的國家機器行為>,宋永毅主編,《文革大屠殺》。香港:開放雜誌社,頁19。
李英明、關向光編著,2007。《中國研究的多元思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周玉山,2007。<中國研究趨向>,周陽山主編,《中國研究導論(下輯)》。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出版,頁522-584。
周樑楷,2006。<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思想–2歷史與現實》。臺北:聯經出版社,頁125-162。new window
金鐘,2002。<文革屠殺事件的特徵>,宋永毅主編,《文革大屠殺》。香港:開放雜誌社,頁269-272。
張倫,2007。<中國社會變遷>,周陽山主編,《中國研究導論(下輯)》。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出版,頁246-313。
德利克,1996。<世界資本主義下的兩個文化革命>,劉青峰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頁463-482。

(四)期刊論文
。.






Abrahamian, Line,2007/9。<從仇恨到希望>,《讀者文摘》,9月號,頁97-103。
White, Lynn Ⅲ,1996。<對中國文革的解釋>,《當代中國研究》,第2期(總第53期)。
巴金,1986。<懷念胡風>,《文匯月刊》, 10月號。
王友琴,2009。<是否寫入受難者:文革歷史寫作中的主要分歧>,《黃花崗雜誌》,第28期,頁83-91。
王汎森,1991。<集體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第91期,頁40-49。
王明珂------,1996。<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第34卷3期,頁147-184。
---------,1994。<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第5卷3期,頁119-140。
---------,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頁6-19。
王思睿,2001。<試析今日中國左派光譜>,《當代中國研究》,第2期(總第72期)。
任國慶,2003。<沉重的使命-回顧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當代中國研究》,第4期(總第83期)。
宋永毅,2002。<文革中的暴力與大屠殺>,《當代中國研究》,第3期(總第78期),頁1-18。
---------,2006。<被掩藏的歷史:劉少奇對『文革』的獨特貢獻>,《當代中國研究》,第3期(總第94期),頁1-23。
邢小群,2006。<口述史與『文革』研究>,《當代中國研究》,第2期(總第93期),頁1-20。
林元輝,1998。<以連橫為例析論集體記憶的形成、變遷與意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頁1-56。new window
邱阿澎,1993。<阿柏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第91期,頁20-39。
唐少傑,2005。<文化大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地位>,《當代中國研究》,第4期(總第91期)。
唐毅,2002。<當代中國社會中暴力蔓延的根源>,《當代中國研究》,第3期(總第78期),頁62。
夏春祥,1997。<什麼是傳播思想史?談傳播研究中的歷史問題>,《傳播研究簡訊》,第12期,頁8-9。
徐 賁,2003。<國家非正義行為與平反、道歉>,《當代中國研究》,第1期(總第80期),頁1-20。
章成,2002。<湖南道縣農村大屠殺>,宋永毅主編,《文革大屠殺》。香港:開放雜誌社。
傅恆德,1998。<建構政治暴力與革命行動的簡約模型>,《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頁5-10。new window
單正平,2003年。<文化大革命:神權政治下的國家罪錯>,《當代中國研究》,第3期(總第82期)。
景軍,2001。<社會記憶理論與中國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第1卷,頁326-341。
2007。<蘇聯大清洗密件曝光八千五百多華人被逮捕>,《亞洲週刊》,21卷43期。
程映虹,2005。<國家罪錯、政府責任和公民意識-讀何清漣女士主編的《二十世紀後半葉歷史解密》>,《當代中國研究》,第1期(總第88期),頁4。
費孝通,1978。《人物》, 6月號,頁40。
歐陽新宜,1999/5。<大陸社會動員的理論探索與建構:以「法輪功事件」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5期,頁53-55。new window
潘維洛、陳閩,1994。<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美國學者對中國問題的研究(下)>,《當代中國研究》,第3期(總第42期)。
蔡詠梅,2006。<恐怖:毛澤東政權的基礎>,《開放雜誌》,2006年10月號,頁50。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第1期,頁247-296。new window
譚天榮,2006。<新中國與文化大革命>,《當代中國研究》,第1期(總第92期)。
關向光,2006。<文革再認識>,《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6期,頁9。
蘇陽,2006。<「文革」中的集體屠殺:三省研究>,《當代中國研究》,第3期(總第94期),頁1。

(五)學位論文
吳國偉,2008。《中共文革集體暴力研究》。花蓮:國立冬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麗,1997。《政府犯罪》。臺北: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韋玉莉,1990。《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關於「文革」起因之研究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夏春祥,2000。《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常永旭,1977。《從「土改」到「人民公社」-中共土地鬥爭策略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蕙燕,1990。《中共群眾路線之研究-以「計畫生育個案為例」1978-1988)》。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舒中興,1997。《論文化大革命中的社會衝突》。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福,1980。《暴力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報紙
卡瑪(Carma Hinton),2006/10/13。<文革之惡,具普世意義>,《中國時報》,版A13。
2006/10/13。<土耳其小說家帕慕克奪諾貝爾文學獎>,《中國時報》,版A17。
2007/1/17。<私刑燒乳事件與問題少女疑團>,《瀟湘晨報》,版A19。
徐冰,2007/1/18。<活在歷史的細節當中>,《瀟湘晨報》,版A2。
2007/1/18。<私設公堂審小偷>,《檢察日報》,版4。
2008/7/23。<塞頭號戰犯卡拉迪契落網>,《中國時報》,版A4。
2009/1/19。<押扒手遊街示眾,重慶公安挨批>,《中國時報》,版A13。
2009/8/23。<美萊村大屠殺,美軍官道歉>,《聯合報》,版A12。

(七)網際網路
2006/9/25。<8位中外人士獲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特別貢獻獎章>,《新華網》,
2007/6/28。《人權教育術語彙編》,
2004/10/9。丁抒。<文革死亡人數統計為兩百萬人>,《公民議政》,;及《大紀元》,
2007/10/29。山人。<文革初期湘南屠殺回憶>,《博訊》,
2007/6/28。<大屠殺列表>,《Wikipedia》,

2008/10/29。<大清洗運動的嚴重後果>,《鳳凰資訊》,

2008/3/4。<土總參謀長警告美眾院勿通過『種族屠殺』議案>,

2008/8/1。心水。<陸克文總理道歉顯德政>,《夢寫家》,

2005/3/7。巴凌。<荒誕歲月-何謂走資派>,《大紀元網系》,
2006/4/29。<中國擴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新華網》,

2007/4/27。<北京奧運抵制聲浪起,人權份子抗議中國漠視蘇丹種族屠殺>,
2009/3/6。<失竊的一代>,《Wikipedia》,

2007/5/25。<世界多國悼念納粹大屠殺中死難者>,《美國之音中文
網》,
2008/5/2。<以色列開始納粹大屠殺紀念日活動>,《法輪功受迫害真相聯合調查團》,
2008/6/4。<正義來臨,加國總理將向原住民道歉>,《台灣立報》,

2007/6/28。<光州事件>,《Wikipedia》,

2008/2/18。<向原住民道歉後,陸克支持率創歷史新高>,《yam天
空新聞》,
2006/12/13。<江蘇各界舉行集會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遇難同胞」,
《新華網》,
2008/2/27。<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hinese Page》,
2008/2/27。<何謂種族平等,階級平等????>,《YaHoo!奇摩知識﹢》,
1008010802664>。
2008/5/13。<辛德勒的名單>,《Wikipedia》,

2007/7/16。吳宗達報導。<世紀人禍,重返盧安達大屠殺現場>,

2007/4/24。吳穀豐。<日本政府承認南京大屠殺中有殺害非戰鬥人員
行為>,04/24/content_6022978.htm>。
2009/12/10。吳若愚。<中共機密文件紀錄的文革廣西大屠殺>,《博訊》,
2007/6/28。<南京大屠殺>,《Wikipedia》,

2006/4/29。<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所在南京大學成立>,《新華網》,

2006/9/25。<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將擴充陳列內容>,《新華網》,

2009/1022。<南斯拉夫內戰>,《維基百科》,
2002/5/6。<美國撤銷簽署刑事法庭公約>,《BBC Chinese》,
2003/611。<除了WTO,台灣更應加入國際刑事法院>,

2008/12/13。<原住民受迫害,加國總理道歉>,《ipobar news》,

2009/10/22。張順祥。<消逝的光復節?學者:沒光復台灣何來民進黨!>,《中央廣播電台》,

2008/5/13。<紐倫堡審判>,《Wikipedia》,

2006/10/19。<站在向陽的地方審視歷史>,《阿扁總統電子報》

2006/7/21。章成。<西元一九六七年夏末秋初湖南道縣農村大屠殺紀實>,《中國文革浩劫遇難者紀念園》,
2009/10/22。梅汝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理南京大屠殺事件之經過>,《南京博物館》,
2009/3/13。<國際刑事法院問題與解答>,《國際刑事法院概述》,
2009/3/13。<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
2009/3/13。<國際刑事法院概述>,《國際刑事法院》,
2009/3/13。<國際刑事法院簡介:澄清事實>,《國際刑事法》,
2009/3/6。<國際刑事法庭,無牙老虎>,《香港文匯報》,
2007/2/28。<國際法院宣判波黑種族屠殺案>,《國際–人民網》,

2008/5/13。<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Wikipedia》,
2001/6/24。<清算行動不停息>,《S-21的悲鳴在風中迴盪》,
2001/6/18。<堆屍陵罪惡之館>,《S-21的悲鳴在風中迴盪》,
2007/2/3。曹長青。<三場屠殺,為何不同結局?>,《國家暴力與過去清算》序,
2007/6/28。<猶太人大屠殺>,《Wikipedia》,

2007/6/21。<猶太人大屠殺,猶太復國主義與西方>,《YAHOO奇摩搜尋》,
2007/5/29。曾根一夫。《南京大屠殺親歷記》,《Yahoo奇摩知識》,
2006/5/30。葉舟:<葉以群的最後十年>,沈展雲等編,《中國知識份子悲歡錄》,頁333。轉載自裴毅然,<文革狂濤中的知識份子>,《廿一世紀》網路版,二ΟΟ六年五月號,總第50期,
2008/5/13。<斯雷佈雷尼察屠殺>,《Wikipedia》,
2008/10/29。<殘酷血腥的大清洗>,《鳳凰資訊》,
2001/6/26。<第一次清算行動>,《S-21的悲鳴在風中迴盪》,
2008/3/4。<喬森潘被捕,涉種族屠殺赤棉領導人全到案>,

2004/1/29。「<聖座要求改善現存法律、加強國際機構的角色來對抗滅族屠殺的現象>,《梵蒂岡廣播電台-官方網站》,
209/4/27。「<道歉是和解的開始>」,《臺北市教育e週報》,EDM=EPS20080220180332T7Z>。
2007/7/16。<新聞、歷史,面對殺戮的客觀與旁觀>,《網路城邦》,
2008/5/13。<種族滅絕>,《Wikipedia》,
2007/3/5。<種族屠殺暴行,國際法庭判定塞爾維亞有『過』>,《大紀元時報》,
2006/9/6。<與時間爭奪南京大屠殺倖存記憶>,《新華網》,

2008/10/29。<對黨內人士的清洗>,《鳳凰資訊》,
2008/10/29。<對軍隊優秀幹部和各界人士的清洗>,《鳳凰資訊》,
2008/4/30。<請問『盧安達戰犯法庭』的詳細資料>,《YaHoo!奇摩知識﹢》,
2008/4/30。<請問大家知道書籍裡有哪本書是有關盧安達事件的嗎?>,《Yahoo!奇摩知識﹢》,
2009/3/13。<審理獨裁者和戰爭罪犯的永久性國際刑事法庭正式成立>,《歐洲圓明園網》,
2001/6/21。<「憎恨日喚起憎恨>」,《S-21的悲鳴在風中迴盪》,
2007/10/29。鄭義。<廣西吃人狂潮真相>,《博訊》,
2007/7/16。<歷史上的今天>,
2005/7/8。<歷史不容遺忘,血證警示世人>,《新華網》,

2007/7/16。<盧安達共和國>,

2008/5/13。<盧旺達大屠殺>,《Wikipedia》,
2008/2/13。<澳洲總理向原住民正式道歉>,《明報即時新聞》,
2007/6/25。<聯合國大會決議文260(III)>,

2009/4/10。<聯合國紀念盧安達種族滅絕事件15周年>,《聯合國新聞首頁》,
2001/6/22日。<縮微膠卷記史跡>,《S-21的悲鳴在風中迴盪》,

2001/6/17。<邊城古校冤魂飄>,《S-21的悲鳴在風中迴盪》,
2008/10/29。<蘇聯大清洗七十年-回顧、反思與救贖>,《鳳凰資訊》,

2001/6/24。<黨內敵人是細菌>,《S-21的悲鳴在風中迴盪》,


(八)官方文獻
中共湖南省道縣組織史資料編輯組編寫,《中國共產黨湖南省道縣政軍統群系統組織史資料(1926年-1987年10月)(上)(中)(下)》。
中央湖南省委檔,湘發(1985)12號「關於『文化大革命』」中殺人問題處理意見的批復」。
吳多祿主編,湖南省江永縣志編纂委員會編,1995。《江永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東安縣志編纂委員會,1995。《東安縣志》,湖南出版社。
桂陽縣志編纂委員會編,1994。《新田縣志》,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常寧縣志編纂委員會編,1995。《常寧縣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新田縣志編纂委員會編,1995。《新田縣志》,北京:新華出版社。
湖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1999。《湖南省志第一卷大事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湖南省道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編,1994。《道縣誌》,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發行。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縣志編篡委員會,1994。《江華瑤族自治縣志》,中國城市出版社。
湖南省寧遠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1993。《寧遠縣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湖南省嘉禾縣志編纂委員會編,1994。《嘉禾縣志》,黃山書局出版。
湖南省藍山縣志編纂委員會編,1995。《藍山縣志》,中國社會出版社。
道縣黨史館藏,黃義大,1999。《道縣文革中大屠殺慘案紀實—一個倖存者的心聲》。
道縣黨史館藏,李念德,1985。《我的血淚控告書》,
零陵地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01。《零陵地區志》,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廣西省黨政辦公室編印,1990。《廣西文革大事年表》,廣西人民出版社。


貳、西文書目
(一)專書

Hinton, Alexander L. ed., 2002. Annihilating Difference: The Anthropology of Genocid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anjamin, Valentino 2004. Final Solution:Mass Killing and Genocide in Twentith Century.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Browning, Christopher R., 1992. Ordinary Men:Reserve Police Battalion 101 and the Final Solution in Polan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Barkan, Elazar 2000. Guilt of Nations:Restitution and Negotiating Historical lInjustice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ell,C., 1997. Ritual: Perspective and dimension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Miller, Donald .E., and Miller, L.T., 1993. Survivors: An Oral History of the Armenian Genocid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urkheim, Emile 1965.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A Study in Religious Sociology .by Joseph Ward Swain(trans)﹐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Benoit, L. Willaim,.1994. Accounts, Excuses, and Apologies:A Theory of Image Restoration Strategie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ead, G. H. 1929.“The nature of the past,”in J. Coss(ed.)Essays in Honor of John Deway:235-242 ,New York:Henry Holt.
……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59. The Philosophy of the Present, LaSalle, Illinois :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Olick, J. K. & Robbins, J. 1959. The Philosophy 0f the Presen. LaSalle, Illinois: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Ignatieff, Michael,. 1997. The Warrior’s Honor:Ethnic War and the Modern Conscience. New York:Henry Holt.
Radcliffe-.Brown, A., 1952.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64. TheAndaman Islanders. New York:Free:Press.
…… 1980. Impressiom Management: The Self-Concept,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Moterey, C.A.:Brooks/Cole.
Rummel, Rudolph J.,1994. Death by Government.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 1911. China's Bloody Century: Genocide and Mass Murder Since 1900. Rutgers,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Schwartz, B. ,1990. The reconstruction of Abraham Lincoln, in D. Middleton & D. Edwards(ed),Collective Remembering, London:Sage Publication.
Schurmann,frange., 1966.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urner, Victor, 1974. Dramas, and Metaphors :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 Ithaca, N. Y.::Cornel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
Frow, John , 1998.“A Politics of Stolen Time,”Meanjin 57:2.
Nathan, Andrew J.,1973.“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The China Quarterly, No.53, January, pp.33-66.
Powr, R. Mary, 2000.“Reconciliation, Restoration and Guilt:The Politics of Apologies”,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and Policy,No.95.May:191-206,p.193.
Schwartz, B. ,Edwards(eds), 1991.“Social change and collective memory: the democratization of George Washington,”Collective Remember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2221-236.
Teitel, Ruti ,1996 .“Judgment at The Hague.” East European Constitutional Review 5, p81.
Wanger-Pacifici, R. 1996. “ Memories in the making:the shapes of things that went”, Qualitative Sociology,19,3. P.302.


參、報紙
Franiere, Sharon La, 2009/6/2.“To Students in China, Tiananmen Protest Seems Distant,” The New York Times, p.A4.


肆、網路
2007/6/25。“Ethnic Cleansing–An Attempt at Methodology”,

2007/6/25。. “Genocide”,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
2007/6/25。“The international legal definition of genocide–Prevent Genocide International”,

2009/4/21。“The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End Genoci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