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岸職業訓練政策與法規之比較研究
作者:陳金福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指導教授:侯 世 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兩岸職業訓練職業訓練政策職業訓練法規比較研究質性研究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Vocational TrainingVocational Training PoliciesVocational Training RegulationsComparative StudyQualitative Researc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9
本研究之目的即在剖析兩岸職業訓練政策與法規之內容及其配套措施、比較其異同,並提供改進建議。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比較研究法為主要研究途徑。本研究歸納出下列六項主要結論:
(一)臺灣因經濟起飛帶動職訓政策與法規的突破;大陸職業訓練則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滯發展,並因經濟改革開放而帶動職業教育法的實施,故職業訓練政策與政治發展、經濟建設息息相關。
(二)近年來兩岸職業訓練體制轉型原因不同,臺灣是因政黨的輪替而轉型,大陸則因成為世界工廠而進行職訓轉型。
(三)目前大陸中央職業訓練行政組織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臺灣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明年將升格為勞動部,故大陸以「部」的型態比較臺灣為早且新穎。
(四)大陸的主要職業訓練法律為職業教育法,較臺灣的職業訓練法晚13年,惟其規範範圍大於後者,乃因兩岸政府體制不同所致。
(五)在臺灣以訂定產業人才投資方案及辦理訓練品質評鑑(TTQS)
為職業訓練政策配套措施之特色,而大陸則以建立勞動預備制度為其政策配套措施之特色。
(六)比較兩岸職業訓練的配套法律,兩岸部分類似,臺灣部分法律較大陸為進步,反之亦然,兩岸互可參考借鏡。
本研究最後並分別對兩岸職業訓練政策與法規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in term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policies, regulations, and other supporting mechanisms; based on which we will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improvements. This paper takes a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study approach and draws the seven main conclusions below:
1. Taiwan’s vocational train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d a breakthrough following a series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whereas vocational training in Mainland China remained stagnant due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t was not until the late economic reforms in Mainland China that gave birth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Law. Therefore, vocational training polic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olitical movemen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2. In recent years,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s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s in both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but for different reasons. Transformation took place in Taiwan due to the rot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while vocational training transformed in Mainland China to become the world’s factory.
3. Currently,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are the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 Council of Labor Affairs, the Executive Yuan, in Taiwan, which will be elevated into the Ministry of Labor in the coming year. Mainland China’s approach to govern labor affairs at the Ministerial authority is more advanced compared to Taiwan.
4. Mainland China’s governing law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i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Law; it was introduced 13 years after than Taiwan’s Vocational Training Act but provided a broader governance compared to the latter. This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ir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5. Taiwan had introduced the Industrial Human Resource Investment Plan and the Taiwan TrainQuali System (TTQS) as support mechanisms to its vocational training policies; whereas Mainland China created its own labor reserve system.
6. Both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implemented similar regulations with regards to vocational training. Some parts of Taiwanese laws are more advanced than Chinese laws, and some were inferior. The two laws may complement each other.
At the end of this study, we have offere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existing vocational train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nd opin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一、中文部分
(一)臺灣出版品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84)。三民主義建設成果專輯。臺北市:正中。
中華民國中小企業協會(2010)。產業人才投資方案計畫網。2010 年 3 月 10 日,取自 http://www.ihrip.org.tw/
中華民國職業訓練研究發展中心(2010)。中心簡介。2010 年5 月 21 日,取自 http://www.training.org.tw/。
內政部(2011a)。內政統計年報。2011 年 8 月 1 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內政部(2011b)。縣市改制直轄市相關資訊。2011年2月11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countyreform/news
內政部職業訓練局(1984)。職業訓練、技能檢定與就業輔導統計。臺北市:作者。
王如玄(2011)。開創勞動力發展的新格局--勞動部的願景。研考雙月刊。35(2)。109-113。
王作榮(1985,8月)。大陸經濟改革與臺灣經濟發展策略。載於工商時報舉辦之「大陸經濟改革與臺灣經濟發展策略研討會實錄」(頁429-439)。臺北市。
王瑞宏(2003)。職業訓練機構辦理中高齡失業者再就業訓練方案規劃與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new window
王曉寒(1994)。大陸新聞中的特殊用語。臺北市:正中。
立法院(2011)。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臺北市:作者。
全國職業訓練金監理委員會(1976)。中華民國職業訓練金條例立法經過輯要。臺北市:作者。
江豐富(2009)。誰會是高失業率與低工資率的相對弱勢者。2009 年 3 月 9 日,取自 http://www.econ.sinica.edu.tw/upload/file/09-A002(all).pdf
行政院主計處(1982)。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勞工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1984)。中華民國勞工統計月報(11月)。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勞工統計月報(12月)。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2011a)。政府統計-就業、失業統計。2011 年 3月 22 日,取自 http://www.dgbas. gov.tw/ct.asp?xItem
行政院主計處(2011b)。國民所得統計摘要(100年2月)。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主計處(2011c)。總體統計資料庫。2011 年 3 月 18日,取自 http://ebas1.ebas.gov.tw/pxweb/Dialog/statfile9L.asp
行政院主計處(2011d)。人力資源主要指標。2011 年 3 月 22 日,取自 http://www.dgbas.egov.tw/ ct.asp?xItem=4151901&ctNode=11593&mp=14
行政院主計處(2011e)。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2010年(100年3月)。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2011)。99 年度及 100 年第1季上市櫃公司海外及大陸投資情形。2011 年 6 月10 日,取自http://www.fscey.gov.tw/Layout/main_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42614&frame=1&LanguageType=1&path=1736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67)。日本職業訓練法令。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0)。青年創業服務。2010年9月19日,取自 http://www.nyc.gov.tw/a0.php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行政院組織新架構。2010年10月12日,取自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 =4151901&ctNode=11593&mp=14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73)。中華民國第六期臺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人力資源小組、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第四處(1966)。全國各界辦理職業訓練情形專案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專技及職業訓練小組(1977)。中華民國推行職業訓練五年計畫。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組織改造(2011)。行政院組織新架構。2011年2月24日,取自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529654&ctNode
=11593&mp=14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7)。就業安全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9a)。勞動統計年報九十八年版。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9b)。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0a)。青年人才培訓深耕方案。2010年10月21日,取自 http://www.cla.gov.tw/cgi-bin/Message/ 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a408d4f:4241&theme=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0b)。兩岸經濟協議(ECFA)對勞工之影響及因應方案。 2010 年 9 月29日,取自 http://ecfa.cla.gov.tw/site/45cc121a/4b71250c/4b98927d/files/1-1.pdf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a)。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近三年施政績效。2011 年 7 月 6 日,取自 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4e13f43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b)。微型創業貸款。2011 年 3 月 1 日,取自 http://beboss.cla.gov.tw/cht/index. php?code=list&
flag=detail&ids=4&article_id=449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10a)。技能競賽專區。2010年9月18日,取自 http://www.labor.gov.tw/level.asp?content
URL=./service/textcontent2.asp&parent=13&rfnbr=53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10b)。中華民國參加第40屆國際技能競賽大會報告書。臺中市:作者。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6)。臺灣職業訓練回顧與展望。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10a)。立即訓用計畫。2010 年10 月 21 日,取自 http://www.evta.gov.tw/files/7/ 立即訓用計畫 990813 定版 .doc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10b)。訓練品質評核系統。2010 年 7 月 29 日,取自 http://ttqs.evta.gov.tw/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10c)。技能檢定統計。表17技能檢定合格數(1995-2009年)。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泰山職業訓練中心(2011)。臺灣人才決勝全球。2011 年 2 月 23 日,取自http://forum.vtu.nat.gov.tw/www/12/tsvtc_c0301_p01.html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7)。跨世紀人力發展計畫(1997-2000)。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2004-2008)。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職業能力在提升方案第二期計畫(2005-2007)。臺北市:作者。
余煥模(1991)。中華民國職業訓練的演進與展望。載於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職業訓練研究發展中心舉辦之「人力培訓與產業升級」研討會論文集(頁155-180),臺北市。
余煥模(1997)。三十年來臺灣人力發展政策實施之演進。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
余鑑、陳金福、范淑婷、鄭宇珊(2010,2月)。美國外派來臺宣教士跨文化訓練內容之探討—以摩門教為例。載於國立南臺科技大學舉辦之「2009年人力資源發展與策略」研討會論文集(頁162-183)。臺南市。
吳中書(2009)。臺灣經濟情勢總展望。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9(2),161-162。
吳育昇(2007)。公立職業訓練機構推動產訓合作策略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M. Q. Patton原著。質性硏究與評鑑。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允傑、張其恆、王方、郭振昌、吳俊明(2005)。職業訓練與就業安全。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李健鴻(2008)。國人赴大陸就業資訊蒐集及分析計畫。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辦理。臺北市:作者。
李國雄(2004)。比較政府與政治。臺北市:三民。
李隆盛(2008)。未來我國發展國家資歷架構之探討與建議。就業安全半年刊,97(1),4-8。
李碧涵(2006,12月)。勞動政策的發展:全球化的挑戰與改革。載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舉辦之「全球化經濟時代的勞動政策」研討會論文集(頁1-12),臺北市。
汪芳涵(2009)。國家職能標準制度建構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重要事件推動進展一覽表(無日期)。2011年6月15日,取自 http://www.ecfa.org.tw/event.aspx。
兩岸雙聯學制,教育部促簽教育備忘錄。中國時報(2010,10月18日),A4 版。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臺北市:智勝文化。
林瑞鑫(2007)。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訓用落差改善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new window
林毅夫、蔡昉、李周(2000)。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臺北市:聯經。
林麗娟(2003)。日本推動女性職業能力開發之政策經緯剖析。人文藝術學報,2,77-98。new window
林鐘雄(1989)。臺灣經濟發展四十年。臺北市:自立晚報。
侯世光、黃進和、陳金福、林倩綾(2010)。我國參加國際技能競賽成效之關鍵因素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系。
侯家駒(1985,8月)。臺灣經濟發展策略暨對中共經濟改革因應之道。載於工商時報舉辦之「大陸經濟改革與臺灣經濟發展策略研討會實錄」(頁259-312)。臺北市。
姚裕群(2008)。中國大學生的就業與職業問題。臺北市:秀威資訊。
洪純福(2003)。公共職訓人員對公共職業訓練中心轉型與發展的意見調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雯柔(2000)。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臺北市:揚智文化。new window
洪榮昭(1998)。第三期加強職業訓練工作六年計畫之評估。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倪嘉穗(2006)。臺灣職業訓練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唐亮(2004)。漸進民主:變革中的中國政治。臺北市:八方文化。
孫明德(2007)。世界工廠或市場?解構中國經濟大未來。臺北市:臺灣經濟研究院。
財團法人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中華職訓中心(2011)。勞動力發展署願景。2011 年 3 月 2 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_qAZyZWRBgMTa3nRcY3T/article?mid=66&prev=68&next=-1&cata_id=0&mcata_id=0&SearchDataValue=
寇健文(2010)。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臺北市:五南。
張永一(2002)。大陸職業訓練改革之研究(1979-2000)。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清溪(1985)。臺灣職業訓練的回顧與前瞻。臺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
教育部(2011)。主管法規查訊系統。2011年7月18日,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縣:精華。
郭振昌(2009)。澳洲面臨全球金融危機的職業教育與訓練革新國際研討會紀要。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出國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陳正茂(2003)。臺灣經濟發展史。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陳金隆(2008)。兩岸大三通對臺灣經濟發展的意義。中央網路報智庫論壇。2008 年 12 月 28 日,取自 http://www.cdnews.com. tw.
陳金福(2004)。勞工行政與勞工問題。臺北市:五南。
陳雨晨(1985,8月)。中共的經濟體制改革。載於工商時報舉辦之「大陸經濟改革與臺灣經濟發展策略研討會實錄」(頁7-58)。臺北市。
陳添壽(1996)。臺灣政經發展策略。臺北市:黎明。
陳添壽(2003)。資本主義與臺灣產業發展之研究。華人經濟研究,1(2),28-50。new window
陳添壽、蔡泰山(2006)。揭開致富面紗:臺灣經濟發展史略。臺北市:立得。
陳聰勝、陳育俊、林益昌、許惠東、張吉成、黃惇勝、蔡美華(1997)。各國職業訓練制度。臺北市:五南。
陸民仁(1997)。臺灣經濟發展與競爭。臺北市:健行文化。
喻維真(2005)。職業訓練中心如何規劃及調整訓練課程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泰山職業訓練中心委託研究報告。臺北縣: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泰山職業訓練中心。
彭仁桂(2000)。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訓練成效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懷恩(1995)。臺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市:風雲論壇。new window
程可勝(2002)。人力資源開發出新德國。商業時代,2。43-44。
黃茂夫(2006)。我國人才培訓產業辦理職業訓練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經濟部研究發展委員會(2009)。國內外經濟情勢分析。臺北市:作者。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11)。中華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2011年2月11日,取自http://cus93.trade.gov.tw/bftweb/fsci/asp
葉至誠、葉立程(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
葛建培(2007)。訓練品質、組織承諾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瑞銘(1987)。新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7冊)。臺北市:丹青。
廖運源(2008)。2008 中國投資環境劇變與臺商風險分析。未出版手稿,臺北市。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 : 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 師大書苑。new window
臺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2011)。社會責任報告:朝向以責任競爭力為導向的持續競爭優勢。2011 年 4 月 12 日,取自 http://www.csrtaiwan.org/index.php?Itemid=2&id=1&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
遠見(2009,7月)。2020 關鍵報告。48。臺北市:遠見。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昉、林毅夫(2003)。中國經濟。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蔡美華(1992)。韓國職業訓練基本法。就業與訓練雙月刊,9(1)。90-94。
蔡學儀(2003)。兩岸經貿之政治經濟分析。臺北縣:新文京。
衛民、許繼峰(2005)。勞資關係與爭議問題。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鄭竹園(1980)。中共經濟的診斷。臺北市:聯經。
鄭竹園(2000)。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關係。臺北市:聯經。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賴樹立(2010)。因應金融海嘯之人力資源發展政策作為。就業安全半年刊,9(1)。2010年11月8日。取自全民勞教 e 網http://cla.hilearning.hinet.net/periodical.do?periodical=12a4194eaa500000a799
鍾錦季(2009)。政府因應金融海嘯之就業服務措施與執行現況之探討。就業安全半年刊,8(1)。2010年11月8日,取自http://cla.hilearning.hinet.net/periodical.do?periodical=12357b7e1060000052fb&type=chapter&id=1235a2f711700000727e
鎮天錫、余煥模、張丕繼(1983)。人力政策的形成與實施。臺北市:聯經。new window
譚仰光(2002)。臺灣經驗另一章--職業訓練技能競賽野史另一章。臺北市:宇河文化。
邊裕淵(1985,8月)。大陸工業結構之變遷。載於工商時報舉辦之「大陸經濟改革與臺灣經濟發展策略研討會實錄」(頁337-372)。臺北市。
鐘琳惠(2010)。澳洲職業訓練與資歷架構制度之研究。99 年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公務出國報告。臺北市:作者。
鐘綉月(2010)。中共因應金融海嘯之作為及對臺灣的影響。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二)大陸出版品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09)。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年鑑。北京市:作者。
于法鳴(2004)。培訓與就業。(第二版)。北京市: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中國技能走向世界——中國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組織(2011)。2011 年 6 月 20 日,取自 http://www.osta.org.cn/ htm/322/138437.html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現代漢語詞典。香港:商務印書館。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2010)。學院簡介。2010 年 10 月 12 日,取自 http://www.ciir.edu.cn/intro.html
中港澳國際新聞網(2011)。我國加緊修訂《職業教育法》 健全完善相關制度。2011 年 6 月 17 日,取自http://www.chmnews.com/html/20115/6277.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0)。“文化大革命”的十年。2010 年 8 月 17 日,取自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5-06/24/ content_9300.htm
王延中(2004)。中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問題。北京市:經濟管理。
吳敬璉(2008)。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怎樣才能夠持續。載於張維迎(主編),中國改革30年-10位經濟學家的思考。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君甫(2004)。貧困地區農民非農就業中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研究。國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經濟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楊淩市。
李培林(1998)。老工業基地的失業治理:後工業化和市場化。載於胡耀蘇、陸學藝(主編),中國經濟開放與社會結構變遷(頁83-105)。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
李新功(2005)。歐盟職業培訓:政策與實踐。國立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上海市。
李懷康(1999)。職業培訓和技能鑑定。北京市:法律。
阮崇武(1993)。關於我國企業勞動制度改革。載於中國勞動年鑑1990-1991。北京市: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周葉中(2000)。憲法。北京市:北京大學。
岳經綸(2007)。中國勞動政策:市場化與全球化的視野。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聚任、劉玉安(200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社。
竺子(2003)。部分高校學生揣上了就業通行證。中國勞動保障報(2003年8月19日)。
建立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2009)。2009 年 6 月 11 日,取自 http://www. chinact.org.cn/Html/200821913491-1. Html2009/2/11
孫從學(2001)。國有企業培訓管理及對策研究。國立湖南大學工商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長沙市。
祝慈壽(1999)。中國工業勞動史。上海市:上海財經大學。
崔霞(2010)。職業經理人培訓效果綜合評估體系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企業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上海市。
國家統計局(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6 年 1 月 15 日,取自 http://www.stats.
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60227_402307796.htm
國家統計局(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 2010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1 年 7 月 15 日,取自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2/28/c_121130464.htm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規劃財務司(2009)。中國勞動統計年鑑。北京市:作者。
畢結禮(2008)。30 年中國職業培訓與資格證書制度建設。職業技術教育,10月,58-59。
陳向明(2006)。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new window
陳志武(2008)。對中國奇蹟與改革路徑的再思考。載於張恭迎(主編),中國改革 30 年:10 位經濟學家的思考(頁230-243)。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新華網(2011)。李鵬政府工作報告。2011 年 7 月 11 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3/17/content_2709145.htm
雍冀慧(2010)。歐盟職業教育與培訓政策及其對中國的啟示。國立南開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天津市。
厲以寧(2008)。我國經濟和社會改革的可持續發展。載於張維迎(主編),中國改革30年-10位經濟學家的思考(頁109-122)。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蔡兵(2008)。職業培訓。北京市: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對海爾啟動信息革命的觀察。青島日報(2007,10月12日)。2011 年 7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haier.cn/about/ culture_expert.shtml
鄭尚元(2008)。勞動合同法的制度與理念。北京市:中國法政大學出版社。
鄧雅林(2000)。企業員工培訓管理資訊系統。國立天津工業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天津市。
羅利平(2010)。勞動者職業培訓制度創新研究。國立湖南師範大學社會保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長沙市。
=107&docid=100747198.asp 2009/4/27
王鵬捷(2009年4月27日)。三次江陳會成果豐碩,ECFA等事項待推動。中央日報網路報。2010年5月27日,取自http://www.cdnews.com.tw/ 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
李春玲、呂鹏(2010)。“80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載於李培林(主編),社會藍皮書(頁138-151)。2011 年 1 月 22 日,取自 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upload/2010/12/d20101227134857563.pdf
人民日報(2011)。第十一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决議。2011年3月15日,取自http://jfzlzx.jfdaily.com/qglh/2011qglh/2011qglh/wjjh_2011 qglh/201103/t20110315_418897.html
新華網江蘇頻道(2011)。南京市職工教育聯合會。2011 年 3 月30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js.xinhuanet.com/xin_wen_zhong_xin/2011-03/30/content_22409450.htm
二、 英文部分
Ashton, D.,Green F. ,Sung. J. & James D. (2002).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rategies in Singapore,Taiwan and S. Korea:a development model of skill form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15(1).5-30.
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2007). Australian qualifycations framework : implementation handbook. (4rth Edtion). Carlton: 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Advisory Board.
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Council Secretariat (2010).About the AQF. Retrieved July 11, 2011, from http://www.aqf.edu.au/AbouttheAQF/TheAQF/tabid/108/Default.aspx
Bereday, G. Z. F. (1964). 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New York:Hot, Rineehart and Winston.
Berg, B. L.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lanpain, R. (1982). Comparatirism in 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R. Blanpain (Ed.), Comparative 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pp.18-19). Boston, MD: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obl.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5). Towards a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 Retrieved Febuary 11, 2011,from http://ec.europa.eu/education/policies/2010/doc/consultation_eqf_en.pdf
Creswell, J. W. (2002).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Dunlop, J. T. (1958). 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 New York: Henry Holt.
Easton, D. (1965) .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Wiley.
Guo Z., & Lamb S. (2010).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China’s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New York: Springer.
Lee, C. T. & Huang, D. S. (2009). Trade and labor market integration with heterogeneous labor. Retrieved March 8, 2009, from http://www.econ.sinica.edu.tw/upload/file//09-A004(all) .pdf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
Pearsall, J. (1998).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rocter., P. (2001).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Harlow,Essex,England:Longman Group Ltd.
Sinclair, J. (1987).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New York: Collins ELT.
The Hong Kong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2011).Concept and principles of QF credit under Hong Kong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Retri-ved March, 13, 2011 from http://www.hkqf.gov.hk/media/QF%20Credit_Eng_Feb%202010_1.pd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