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中生節能減碳教學效果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生為例
作者:唐孝蘭
作者(外文):Hsiao-Lan T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葉國樑
曾治乾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國中生節能減碳全球暖化junior high studentcarbon reductionglobal warm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1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針對國中學生之節能減碳教學介入課程,並探討該介入課程之成效。本研究採取方便取樣(convenience sampling),以台北市北安國中100學年度九年級學生為對象,選取四個班級為實驗組(127人),四個班級為對照組(134人),再以台北市弘道國中100學年度九年級學生,選取四個班級為校外對照組(139人),此外,為瞭解台北市與其他縣市是否有差異性,選取新竹市立育賢國中100學年度九年級四個班級,作為他縣市之校外對照組(119人),實驗組接受本研究設計之節能減碳教學課程,共計八節課。本研究採問卷調查進行前後測,比較四組間的差異,以及教學介入之前後測的不同,並以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一、節能減碳教學介入後,能夠增進實驗組節能減碳知識、增強節能減碳正向態度、提升環境敏感度、提高節能減碳之行為意圖,並達到顯著效果。
二、實驗組研究對象節能減碳行為意圖,與態度、環境敏感度間,存在不等程度之正相關,表示節能減碳態度越積極、環境敏感度越正向,其節能減碳行為意圖也越強烈。
三、實驗組對於節能減碳教學內容、課程喜愛程度及授課教師滿意度,都給予高度正向的肯定。
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顯示「節能減碳教學」介入課程具有不錯的教學成效。因此,建議教育單位可參考運用本研究之介入課程,將節能減碳議題融入現行教科書內容,有系統地推行學校節能減碳教育。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reate and evaluate the efffectiveness of global warm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intervention curriculums among junior high students. This study used convenience sampling to select 8 classes (4 classes for experimental group, and 4 classes for control group) in ninth grade of Beia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to conduct the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cluded 8 classes 251 students in Beian Junior High School, 4 classes 139 students in Taipei Municipal Hongdao Junior High School, and 4 classes, 119 students in Yu-hsien Junior High School in Hsinchu City. The intervention used self-compiled teaching modules in eight topics.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t pre-test and post-test.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was conducted.
The main research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knowledge, attitude,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and behavior inten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fter education intervention. (2)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 sensitivity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behavior inten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he subjects’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 sensitivity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ir behavior inten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3)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satisfactions with global warm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
In conclusion,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global warm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 was effective. It is encouraging to see the sign of behavior change in energy use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 Suggestions drawn from this study will be provided to edit the new version of health education textbook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2℃-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2010)。±2℃-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2010年7月11日,取自http://www.bcc.com.tw/bcc_event/2c/0224/01.html。
98年能源委員會(2009)。會議緣起。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
工業技術研究院(2004a)。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全球資訊網。2009年12月15日,取自http://sd.erl.itri.org.tw/fccc/ch/intro/intro_3.htm
工業技術研究院(2008b)。何謂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
工業技術研究院(2008)。京都議定書。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
于寧、賴明伸(2005)。綠色消費的國際發展趨勢。科學發展,387,20-25。
方德隆(譯)(2004)。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著。課程發展與設計(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II, 4th edition)。台北:高等教育。
王文科(1988)。課程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王亦欣(2003)。探討國二學生閱讀漫畫表徵的文本對地球科學概念學習的影響~以天文和溫室效應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new window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永誠(2011)。以E-STS教學模組進行全球暖化相關議題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花蓮。
王如哲(2009)。教育新知能源教育的未來與展望。台灣教育,660,16-22。
王宣中(2010)。學校師生上下學通群之交通生態足跡研究~以萬來國小為例。大業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王柏鴻譯(2007),史帝芬.李柏(Stephen Leeb)、葛倫.史垂西(Glen Strathy)原著。石油衝擊(The Coming Economic Collapse)。台北市:時報文化。
王進榮(2009)。漫談節能減碳與政策。能源報導,2009(1),33-36。
王從恕(2010)。全球變遷下全球與台灣的永續發展願景。應用倫理評論,48, 61-70。new window
王彬墀、李育明、陳秋楊(2009)。PAS 2050產品與服務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評估規範之探討,2009永續性產品與產業管理研討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王琬舒(2009)。碳足跡標準規範之永續產品設計研發節能效益分析與評估。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論文。台北。
王順美(2002)。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計畫之現況。2002 環境教育研討會。
王逸欣(2006)。我國大學生的全球暖化現象之相關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王馨敏(2011)。七年級學生進行碳足跡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毛榆涵(2010)。花蓮地區國小學童全球暖化及節能減碳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台灣電力公司(2008)。http://www.taipower.com.tw/。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月。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2008)。保衛家園‧抗暖化。台北市: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2011)。2010年台灣環境回顧。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月。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http://www.e-info.org.tw/。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月。
田振榮(1997)。推動能源教育之現況與檢討。技術與職業教育雙月刊,40,28-31。
江哲銘(2008)。教育部永續校園推動緣起、目標與成果。載於九十七年度教育部永續校園初期綜合輔導會議技術手冊。台南市: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江俊忠(2008)。南投縣國小教師能源使用態度及行為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縣。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9)。EcoLife Taiwan清淨家園顧厝邊綠色生活網—無悔十大宣言。2009年4月13日,取自 http://ecolife.epa.gov.tw/cooler/flash/eco2_main_01.html
任孟淵、王順美(2009)。推動永續消費之環境教育觀點。環境教育研究,7(1), 1-26。new window
李方齡譯(2006),PETER TERTZAKIAN著。每秒千桶-看準下一波能源大勢與世紀商機。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李永展、陳安琪 (1999)。應用生態足跡分析探討貿易對永續發展之影響。都市與計劃,26(2),133-151。new window
李永展(2007)。生態足跡入門-什麼是生態足跡?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李育豪(2007)。氣候變遷-玉山也受害。天下雜誌,369,124-126。
李培芬(2008)氣候變遷對生態的衝擊,科學發展,424,34-43。
李堅明(2009)。台灣推動部門節能減碳策略與措施。能源報導,2009年五月,P5-P7。
李涵茵、吳再益、楊正光(2008)。台電公司推動ESCO 策略。能源季刊,38(1),83-95。
李恆華(2004)。大學校院環境教育相關課程教師之教學現況調查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李曉蓉(2010)。丹麥節能減碳教育政策與學校實施案例。台灣教育雙月刊,661,21-29。
宋佳芳(2009)。節能減碳專案式學習—以「太陽能車教學」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1), 40-66。
呂宗賢(2008)。臺北縣國民中學推動節約能源政策之探討,世新大學碩士論文。台北。
呂錫民、陳發林、張憶琳(2008)。台灣應有的能源政策建議。能源季刊,38(2),75-86。
杜政榮、吳天基、江漢全(2001)。環保與生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邱政皓(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台北市:雙葉。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邱勤予(2010)。台北地區國中學生節能減碳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二所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new window
吳明隆(2000)。SPSS統計實務。台北市:松岡。
吳慧春(2010)。全球暖化認知與節能減碳態度之心智圖教學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基隆。
吳瓊治(2010)。品能源危機下,以「節能減碳」因應地球永續發展。品質月刊,46(2),32-35。
低碳生活部落格。http://lowestc.blogspot.com/。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2月。
余鈺焜(2007)。台美國民教育階段能源教育教材之比較。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志明(2005)。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製造科技活動設計與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4),64-74。
林明瑞(2009)。國小階段節能減碳概念發展、素養內含之探討及所需課程及評量之發展研究整合型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申請書,未出版。
林明賢(2006)。傳統技術創新升級策略—以LED替代傳統光源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論文。
林姵君(2010)。國中學生節能減碳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林若婷、詹長權(2009)。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新興傳染病與防疫政策。醫療品質雜誌,3(4),4-8。new window
林家吟(2010)。國小三年級全球暖化教學模組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林韋如(2009)。我國國小學童關於全球暖化現象之相關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清章、賴東彥、陳建州(2008)。能源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方法之探討。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Humanity Sciences,3(1-4),80-105。
林盛隆、江俊忠、楊靜宜(2009)。南投縣國小教師能源態度及行爲之研究。環境教育研究,6(1),1-40。new window
林建輝(2009)。高中學生環境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某高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憶珊(2003)。臺灣中部地區國小師資生溫室效應概念之認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术教育研究所自然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嘉義市。
京都議定書(2008)。維基百科。2008年8月21日
周芝嬿(2010)。國小低、中、高年級節能減碳知識標準化評量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周淑嬌(2008)。國中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自我效能、環境行動經驗與環境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某所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周錦鐘(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能源態度研究。臺北市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孫維廷、洪志誠(2005)。從京都議定書談氣候變遷與暖化實驗。市師環教,61,54-68。
馬道(2010)。美國太陽能產業現況及政策。經濟前瞻,131,89-92。
馬衛華、柳娟(2007)。台灣大專院校的能源教育。中國電力教育月刊, 42(1),23—24。
洪志成、廖梅花合譯(2004)。焦點團體訪談。嘉義:濤石。
洪婷靖(2011)。情境教學融入碳足跡課程對七年級學生碳足跡知識之學習成效與節能減碳態度與行為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柯玫淑(2003)。國小中、高年級能源永續概念標準化評量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new window
柯倩玉(2008)。全球暖化數位教材之設計與評估~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對象。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施奉君(2010)。南投縣國中學生能源知識與能源態度相關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南投。
科學人雜誌(2008)。台灣如何利用太陽能發電。72期2月號。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倪宏坤(2006)。全球變遷(第一版)。台中市:暢談國際文化。
翁鳳英(2008)。歐盟節能實例。能源報導,2008,31-24。
晏涵文(2000)。健康與體育新課程綱要之理念、內涵與特色。健康教育,85,16-29。
晏涵文(2001)。教育改革與環境教育。載於張子超(主編),環境教育課程設計(頁28-47)。台北市:師大書苑。
涂重敬(2003)。高雄市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能源教育教學現況與能源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唐孝蘭、葉國樑(2001)。探討價值澄清法在資源回收教學上之應用。衛生教育學報,16,103-132。new window
徐永鑫(2004)。苗栗縣綠色學校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環境敏感度、環境議題知識及環境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自然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徐培祥(2009)。屏東縣恆春鎮國小高年級學生能源認知與能源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張子超(2009)。永續發展的教育觀點。2009年8月21日,取自 http://www.greenschool.moe.edu.tw/files/17/7046_f_27.doc
張子超(主編)(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師大書苑。
張有典(2004)。統整式能源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節約能源態度之影響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張聖宗(2004)。國小高年級能源永續教學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
張淑惠(2008)。國小學生對全球暖化議題與能源管理態度之研究。清雲科技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張景翔(2010)。高中學生環境態度與生態平衡知識之研究—以臺北市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張筑潔(2008)。臺北市社區大學學員的環保認知與環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張凱惠(2005)。台北市國小教師全球暖化相關概念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張華南(2008)。大學學生能源認知與能源態度之研究-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班論文,台中市。
張楊乾(2009)。哥本哈根協議爭議中產出。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1月。
張楊乾。低碳生活的24堂課~小至馬桶大到棒球場的減碳提案。朱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張顥瀚(2011)。中學生節能減碳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教育部環保小組(2008)。教育部推廣校園節能減碳方案http://co2.saveoursky.org.tw/upfiles/ADUpload/tw_knowledgemul1269365319. pdf。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2月。
莊承益(2007)。全球暖化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系碩士論文。台北。
莊淑臻(2009)。國小教師對全球暖化議題之知識、教學態度、教學現況與進修需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莊博閔(2009)。國中生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陳正昌、陳新豐、程炳林、劉子鍵(2007)。多變量統計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市:五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陳沛怡(2010)。國中學生生態飲食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南投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昭吟(2010)。國中教師節能減碳認知、態度及行動經驗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陳炳仁、陳亮恭(2009)。全球暖化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醫療品質雜誌,3(4),9-13。new window
陳美冠(2009)。高雄縣國小教師節能減碳實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陳美霞(2009)。從公共衛生看全球暖化問題。醫療品質雜誌,3(4),14-18。new window
陳珮英(2004)。國中學生永續發展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市大安區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陳淑敏(2012)。高雄市國小學童節能減碳知識、行為與環境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陳惠娟(2004)。國小教師永續教育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益和(2004)。青少年能源教育數位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
陳欽雨、高宜慶(2005)。綠色生產及消費系統評估架構之發展與分析。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1),1-17。new window
陳偉(2008)。國小六年級全球暖化教學活動與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陳偉群(2009)。國小六年級全球暖化教學活動與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陳瑞榮(2008)。我國能源科技教育與節能減碳政策之推展現況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41(6),56-70。
陳靜茹(2008)。全球暖化與京都議定書議題之研究—以分析2001-2007年紐約時報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new window
陸佳泰(2009)。高級中學永續發展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
郭恆祺(譯)(2007)。James Howard Kunstler著。沒有石油的明天:能源枯竭的全球化衝擊(The Long Emergency: Surviving the Converging Catastroph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台北市:商周。
郭家玲(2010)。大臺北地區國中學生對於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知識、態度、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郭寶蓮譯(2004),大衛.古斯丁著。石油耗竭:文明的未來出路在哪裡?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琇玲(2006)。溫室效應導致氣候變遷之相關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夏清林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台北:遠流。
康國裕(2001)。落實能源教育的重要性。技術及職業教育,62,2-4 。
湯宜佩(2007)。臺北市國小職前教師氣候變遷概念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湯馬斯‧佛理曼著(丘羽先、李欣容、許貴運、童寧、黃孝如、楊舒娟、蔡菁芳、顧淑馨譯)(2009)。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台北:天下文化。
程金保(2008)。我國能源教育之發展。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11月。
程金保、商育滿、胡開惠(2008)。能源教育大不同—以歐美為例探討國內外推行能源教育之差異。能源報導,32,32-34。
彭國棟(2007)。全球暖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育。自然保育季刊,57,3-11。
葉欣誠(2006)。地球暖化,怎麼辦?高雄市:環境保護局。
黃月純(2009)。節能減碳教育實施之探析。台灣教育,658,14-21。
黃必昌(2008)。我國國民小學溫室氣體排放管理現況與節能減碳策略研究。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
黃光雄主譯(2005)。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黃光雄、蔡清田(2003)。課程研究與課程發展理念的實踐。中正教育研究,2(1),P1-20。new window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黃恆獎、蕭廣中(1995)。綠色行銷與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結構性分析。管理評論, 14(2),21-40。
黃明忠、黃文良(2008)。E-learning教學模式應用於高職節約能源教育之研究。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5(4),553-562。
黃服賜(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74-86。
黃彥文(2006)。大學生綠色消費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建誠、林振芳(2006)。節能省電救地球。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黃啟峰(2007)。二氧化碳與全球暖化。科學發展,413,6-12。
賀冠豪(2011)。臺北市國小教師節能減碳相關概念、態度與教學概況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環境資源組碩士論文。台北。
楊世瑩(2007)。SPSS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旗標。
楊孟麗譯(2007)。實驗與類實驗設計—因果擴論。台北市:心理。
詹志禹、蔡金火(2001)。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教師行動研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創新(頁75-99)。台北市:揚智文化。
詹姆斯.哈維.康斯勒(James Howard Kunstler)(2007)。沒有石油的明天:能源枯竭的全球化衝擊(The Long Emergency: Surviving the Converging Catastroph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郭恆祺譯)。台北市:商周出版。(原作2005 年出版)
經濟部能源局(2005)。能源政策白皮書。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200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能源簡介。台北:經濟部。
經濟部能源局(2006)。政府機關學校耗能指標指導手冊。台北:經濟部能源局。
經濟部能源局(2007)。能源簡介。台北:經濟部。
經濟部(2008)。永續能源政策綱領。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37060&;ctNode=3764&;mp=1。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2月
經濟部能源局(2009)。http://www.moeaboe.gov.tw/。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2月。
甄曉蘭(2003)。課程行對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趙姿婷(2009)。北高二市民眾對全球暖化的認知概念及實際行動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
趙家緯(2009)。哥本哈根會議為愚蠢年代揭幕。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1月。
蔣本基、顧洋、鄭耀文、林志森(2006)。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整體因應策略。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2(1),1-8。
廖惠珠(2006)。全球頂尖的節能高手德國。能源報導,2006.8,17-20。
蔡志忠(2008)。全球暖化的現況,危機及因應之道。2008年11月9日演講資料,能源教育研習計畫-教師組:雲林縣。
蔡函岑(譯)(2009,10月17日)。凸顯全球暖化問題 馬爾地夫內閣海底開會。大紀元。2010年5月1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9/10/17/n2692244.htm
蔡美華譯、王文科審定(2003)。行動研究法。台北市:學富。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new window
蔡鳳怡(2007)。國民小學節約能源做法之研究--以參與2002-2007能源教育示範學校選拔之學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怡君(2008)。以STS 理念融入溫室效應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北。
劉崇武(2007)。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能源認知與能源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鄭鈞元、黃文良(2008)。多媒體能源導論教學之研究。工程科技與教育學刊,5(4),589-600。
鄭翔仁(2011)。節能減碳行為影響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鄭鈺燕(2009)。我國大學生對於溫室效應導致氣候變遷的相關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調查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盧幸如(2011)。台北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節能減碳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new window
遲正憲(2010)。推動節能減碳的社會教育之層級分析。朝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彰化。
環境資訊中心(2009,12月17日)。2009新聞回顧: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結果顯示:前途多艱。2010年7月11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50294
鍾丁茂(2005)。碳排放減量與京都議定書。生態台灣,8,42-44。
蘇建霖(2007)。全球暖化--台灣的現況與因應策略。能源報導,3,8-10。
蕭代基(2009)。環境危機是人類永續發展的根本危機。經濟前瞻,122,17-19。
蕭富元(2007a)。全球暖化台灣發燒。天下雜誌,369,106-115。
蕭富元(2007b)。台灣能源的三大罩門。天下雜誌,369,120-123。
羅永伸(2009)。彰化縣國小校園環保措施的重要性績效分析。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羅新衡、高紹惠(2007)。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由日常生活著手。科學發展,413,13-17。
顧洋(2008)。全球暖化的因應。科學發展,421,6-11。


二、英文部分
Boyes, E., &; Stanisstreet, M. (1992),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Global War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42, 287-300.
Boyes, E., &; Stanisstreet, M. (1993). The greenhouse effect –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c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5(5), 531-552.
Boyes, E., Chambers, W., &; Stanisstrees, M. (1995). Trainee primary Teachers' Ideas about the Ozone Laye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2), 133-145.
Boyes, E., &; Stanisstreet, M. (1997). Children’s models of understanding of two major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ozone layer andgreenhouse effect).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15(1), 19-28.
Burkardt, H. (2002). The Development of a Sustainable World Energy System: A Full Spectrum of the Issu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joint meeting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 2 Fixation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Energy (C &; E 2002), and the 4th International World Energy System Conference(WESC-2002), March 4-6, 2002 at the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kyo, Japan.
Cavanagh, S. (2007), Lessons about climate change pose many challenges for science teachers, Education Week, 27(10), 1.
Central Office, Breakthrough Institute (2008). National Energy Education Act, Policy Concept Draft. Oakland, CA: The Author. Chedid, L. G. (2005). Energy, society, and education, with emphasis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 for K-12.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4(1), 75-85.
Chalmers, D. (2008). Indicator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quality. Strawberry Hills, NSW: The Carrick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Ltd.
Chedid, L. G. (2005). Energy, society, and education, with emphasis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 for K-12.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4(1), 75-85.
Cutshall, S. (2002). Technology education tackles energy crisis. Techniques: Connecting Education and Careers, 77(8), 26-29.
Christidou, V., Koulaidis, V. (1996). Models of students' thinking concerning the greenhouse effect and teaching implications.Science Education, 80(5), 559-576.
Daniel P., &Dev N., &; Soyoung C., &; Umarporn C.(2009).Seventh Grade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Global Warming and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5( 5), 549 – 570.
Daniel, B., Stanisstreet, M. &; Boyes, E. (2004). How can we best reduce global warming? School students' ideas and misconcep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61(2), 211-222.
Da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2009a).A big climate year. Retrieved December 18, 2009,
from http://www.eng.uvm.dk/Uddannelse/Themes/Climate%20Education.aspx
Da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9b). The Danish initiatives. Retrieved December 18, 2009, from
http://www.eng.uvm.dk/Uddannelse/Themes/Climate%20Education/The%20Danish%20Initiatives.aspx
Da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9c). Climate change in the classroom. Retrieved December 18, 2009, from
http://www.eng.uvm.dk/Uddannelse/Themes/Climate%20Education/Climate%20
change%20in%20the%20classroom.aspx
DeWaters J., S. Powers, 2009, “Work in Progress - Energy Education and Energy Literacy: Benefits of Rigor and Relevance,”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pp.1 – 2.
Dias, R. A., Mattos, C. R. &; Balestieri, J. A. P. (2004). Energy education: breaking up the rational energy use barriers.
Diehl , J.C.et al(2001), Ecodesign methodology development Form liner hierarchies to nonlinear networks ,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6 , pp.229-237.
Dove, J. (1996). Student Teac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Ozone Layer Depletion and Acid Ra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1), 89-100.
Driver, L., Stanisstreet, M. &; Boyes, E. (2010), Young People's Views about Nuclear power to Reduce Global War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67(1), 1-3.
Eames, C., Cowie, B. &; Bolstad, R.(2008) An evalu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New Zealand schools.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1981). Energy education: A policy development handbook. Denver, CO: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Elliott.J.(1992).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change.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Books.
Elliott W. Eisner(1998).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4th ed.New York:Macmillan.Elliott, Lorraine(2004). The Global Politics of the Environment, 2nd ed. New York: Palgrave. 10-12
Fry, T. (2007). Offshore energy education must begin with the public and politicians. Offshore, 67(5), 130-131.
Frumkin H, Hess J, Luber G, Malilay J, McGeehin M.(2008), Climate Change: The Public Health Response.Am J Public Health,98(3):435-445.
Gomez-Granell, C., Cervera-March, S. (1993). Development of conceptu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bout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5(5), 553-565.
Goodlad,J.I.(1979).The scope of curriculum field.In Goodlad,J.I.et al.,Curriculum inguiry: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Y.McGraw-hill Sterling, S (1996).Education in Change’ in H John &; S Sterling (Des)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London.
Hugerat, M. (2004)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Two case studie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1988), Kyoto Protocol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N.Y.: United Natio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01).Climate Change 2001: Synthesis Report, Geneva: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07).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 Geneva: IPCC.
Jeffries, H., Stanisstreet, M. &; Boyes, E. (2001). Knowledge about the “Greenhouse Effect”: have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d?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19(2), 205-221.
Khalid, T. (2003). Pre-service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ree Environmental Phenomena.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9, 35-50.
Kilinc, A., Stanisstreet, M. &; Boyes, E. (2008). Turkish Students' ideas about Global War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Science Education, 3(2), 89-98.
Koulaidis, V., &; Christidou, V. (1999). Models of students' thinking concerning the greenhouse effect and teaching implications. Science Education, 83(5),559-576.
Kuhlemeier, H., Bergh, H. V. D., &; Lagerweij, N. (1999).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in Dutch Secondary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0, 4-14.
Krajcik, J. S., Czeniak. C., &; Berger C.(1999). Teaching children science: A project-based approach. Boston: McGraw-Hill College.
Makki, M. h., Abd-El-Khalick, F., &; Boujaoude, S. (2003). Leba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9(1), 21-33.
Mayer, R. E. (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87).Our Common Future—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Geneva, Switzer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chail, S., Stamou, A. G., &; Stamou, G. P. (2006). Greek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environmental issues: An exploration of their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images of nature. Science Education, 91(2), 244-259.
Multi Model Climate Projections.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Boulder, Colorado, USA,25-27.
Naess, A., (1998)“The Deep Ecological Movement: Some Philosophical Aspects,” in M. E. Zimmerman (ed.)
Noll, V. H., Scannell, D. P., &; Craig, R. C. (1979)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Nordine, J. C. (2007). Support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an accurate and applicable energy concept. (Dissertation &; Thesis)
Petergem, P.V., Blieck, A. &; Boeve-De Pauw, J. (2007). Evalu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Two case studies.
Roman, H. T. (2008) Think green: Teach students smart ways to reduce home energy use.
Schlageter &; J.N. (1980). Student cognition, attitudes, and action-orientation and teacher attitudes towar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s at the seventh grade level.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Serafin, R., Heikes, B., Sargeant, D., Smith, W., &; Takle, E., Thomson, D., Wakimoto, R. (1991). Study on observational systems: A review of meteorological and oceanographic education in observational techniques and the relationship to national facilities and needs. Bulletin American Metrological Society, 72, 815–826. and Willingness to Act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9, 661-680.
Summers, M., Kruger, C., Childs, A., &; Mant, J. (2000).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n interview stud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6(4), 293-312.
The Ministry of Climate and Energy(2009a).Background. Retrieved December 16,2009, from
http://www.kemin.dk/en-US/TheMinistry/background/Sider/Forside.aspx
The Ministry of Climate and Energy(2010).Future climate and climate adaptation. Retrieved January 1, 2010, from
http://www.kemin.dk/en-US/facts/climate/Sider/Futureclimateandclimateadaption.aspx
Thomas Stocker, Qin Dahe, Gian-Kasper Plattner,Melinda Tignor, Pauline Midgley(2010). Meeting Report.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Boulder, Colorado, USA,25-27.
Vasiliki Papadimitriou (2004). Prospective Primary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Greenhouse Effect, and Ozone Layer Depletio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13(2), 299-307.
Venetoulis, J &; Talberth, J (2005),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 2005 Update,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Program, Redefining Progress.
Wackernagel, M. &; W. Rees (1996),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Gabriola Island, BC, Canada: New Society.
Walts, C. F., Strickland, O. L., &; Lenz, E. R. (1991). Measurement in nursing research (2nd ed). Philadelphia: Davi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