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雍正帝統治術之研究
作者:袁公瑜
作者(外文):Kung-Yu Yua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指導教授:盧瑞鍾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雍正清世宗清朝Yongzheng EmperorQing dynas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4
雍正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他的聲名,榮耀於生前,更為後世所熟知。不過人們對雍正帝的認識,多起因於他大興文字獄,誅殺功臣,設立軍機處,行專制統治等事的「牽累」。因此,身歿近三個世紀之久的雍正帝,在國人長久以來對他的研究中,其孜孜不倦勤於理事的治國努力,幾乎均被民初「時代意見」所形成的價值觀,作為評價他的標準,加上不同時期眾多文本的輾轉傳寫與長時間的演變,導致了雍正帝某些刻板形象的確立,這些充滿歧義且複雜的爭議,真的就是事實嗎?
本研究希冀透過雍正帝工於心計的個性以及其敢做敢為的個人特質,觀察這位清代政治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在追求個人前途及國家民族發展的過程中,其性格與角色的轉變。並以長時間就其政治革新的面向檢視雍正在位時期作為,發現雍正帝在德、刑合一的面貌中,展開其懷柔與高壓交相為用而貫穿整個社會的統治手法,專制中浮現出對底層百姓的同情與關懷,以治國的角度論之,他綜核名實、整頓朝綱的魄力與卓越的統治術,對清朝的政治發展確實產生了重大影響。
重新檢驗雍正帝藉由思想、才能、個性、作風及企圖心統合而出的統治術,觀察出他在清朝政治上的改革、影響及政治成就,同時建構出符合科學規律化的解釋,認識其改革中足供後人借鑒的價值所在,學習古為今用以有利當世社會發展的一些有意義的啟發與參考,這些是本研究的終極目的。
The Yongzheng Emperor is the third monarch of the Qing dynasty, whose reputation and honors he possessed are well-known to all. However, people knew the Yongzheng Emperor mostly from his negative image of implementing literary inquisition, killing meritorious courtiers, founding the Grand Council and having autarchic dominion. Passed away three hundred years ago, the Yongzheng Emperor left an unfavorable impression on people by reason of most research projects conducted with the prejudice of values arising from the contemporary opinion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such criterion of evaluation exaggerated his defects. In addition, the long-time evolution of numerous works of historical records composed in the different eras that passed through many hands have gradually created a stereotypical image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 as stated above. Would the truth be like that, ambiguous and disputed?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the character and role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 one of the decisive figures in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his pursuit of individual prospec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and the people through observing his sophisticated personality and ruthles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examines his long-term accomplishments in the aspect of political innovation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 and discovered that in the pattern of combination of morality and punishment, while the Yongzheng Emperor adopted the ruling technique of conciliatory and highhanded autarchy exercised concurrently i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he showed his sympathy and concern for the people of the bottom layer of the society. From the viewpoint of running a country, his courage of consolidating and reorganizing court discipline and eminent art of governance had definitely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Qing dynasty.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tect the political innovation, influenc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 in Qing dynasty through surveying his art of governance produce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his thought, ability and talent, personality, attitude and ambition and further to construct a model that can be interpreted according to scientific regularization to help people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s innovation and contribution to Qing dynasty and know how to employ it to serve as reference for the present.
一、中文部分
(一)官方檔案史料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1998,《雍正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合肥:黃山書
社。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1,《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
出版社。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9,《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桂林:廣西師範大
學出版社。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85,《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
社。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譯,1996,《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76-1977,《宮中檔康熙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
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77-1980,《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
院。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84,《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3,《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
故宮博物院輯,1963,《文獻叢編》,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
《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1964,臺灣:華文書局。
《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1964,臺灣:華文書局。
《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1964,臺灣:華文書局。
(清)嵆曾筠等修纂,1983,《(雍正)浙江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錄於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8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鄂爾泰等修,1968,《八旗通志初集》,臺北:臺灣學生。
(清)鄂爾泰等奉敕編,1965,《雍正硃批諭旨》,臺北:文海出版社,據朱墨
影印本影印。
(清)紀昀等修纂,2002,《欽定八旗通志》,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清)嵇璜與劉墉等修纂,1983,《皇朝通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冊64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張廷玉等修纂,1983,《皇朝文獻通考》,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冊632。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愛新覺羅.胤禛,1983,《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
庫全書》,冊414。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清世宗,1989,《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臺北:新文豐書局。
(清)清世宗,1973,《大義覺迷錄》,刊登於《故宮圖書季刊》,卷4,期1-2,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清世宗選,1984,《悅心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收錄在《叢書集成
新編》中。
(清)清聖祖,1983,《聖諭廣訓十六條》,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
71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清世宗,1983,《聖諭廣訓》,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17,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清世宗,1986,《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商務印書館。
(清)慶桂等纂,1994,《國朝宮史續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清)愛新覺羅.允祿等編,1986,《世宗憲皇帝上諭九卿》,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清)蔣良麒編,2006,《雍正朝東華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二)筆記
(清)于敏中等編纂,1983,《日下舊聞考(全四冊)》,北京:北京古籍出
版社。
(清)方濬師,1995,《蕉軒續錄》。北京:中華書局。
(清)王士禎,靳斯仁點校,2006,《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
(宋)呂本中,1997,《官箴》,收於《官箴書集成》,冊1,北京:黃山書社。
(清)李紱,2002,《穆堂初稿五十卷;穆堂別稿五十卷》,清道光十一年奉國堂刻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冊142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吳振棫,1983,《養吉齋叢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清)吳孝銘,1995,《樞垣題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汪景祺,1967,《讀書堂西征隨筆》,香港:龍門書店。
(清)李斗,1997,《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
(清)汲修主人,1986,《嘯亭雜錄(續錄)》,臺北:廣文書局。
(清)法式善,1995,《清秘述聞》,清嘉慶四年刻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
子部,雜家類,冊117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奕賡,1994,《佳夢軒叢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清)昭槤,1997,《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一版二刷。
(清)徐珂,1983,《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海寧,《晉政輯要》,(乾隆山西布政使司刊本),臺灣大學總圖書館。
(清)梁章鋸,1997,《浪跡叢談》,北京:中華書局。
翁萬戈輯,1998,《翁同龢文獻叢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國史編纂委員會,1970,《朝鮮王朝實錄四十一》,影印縮刷版,藏於臺北故宮博
物院。
徐世昌編,1961,《晚晴簃詩匯》,冊1(正書卷1至卷27),臺北:世界書局。
(清)陸隴其,1971,《三魚堂日記》,收錄《人人文庫》冊1565-1566。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張燾,1970,《津門雜記》,(光緒十年刊行),臺北:文海出版社。
(清)張廷玉,1972,《澄懷園主人自訂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
(清)馮桂芬等修纂,1970,《(同治)蘇州府志》,清光緖九年刊本。收錄於《中
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號5。臺北:成文出版社。
(清)陳康祺,1984,《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
(清)陳康祺,2000,《郎潛紀聞四筆》,北京:中華書局。
(清)康熙著、唐漢譯注,2001,《庭訓格言─康熙家教大全》,烏魯木齊:新疆
人民出版社。
(清)曾國藩,1974,《曾文正公國藩全集》,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
輯1,臺北:文海出版社。
(清)鄂容安等,1981,〈襄勤伯鄂文端公年譜〉《清史資料》,輯 2,北京,
中華書局,頁55-152。
(清)福格,1984,《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
(清)楊鍾羲,1989,《雪橋詩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清)趙翼,1997,《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
(清)震鈞,1968,《天咫偶聞》,臺北:文海出版社。
(清)蕭奭撰,1959,《永憲錄》,北京;中華書局。
(清)龔自珍,王佩諍校,1999,《龔自珍全集》,輯5《大學士書》,上海:上
海古籍圖書館。

(三)書籍
Duane Schultz等著,陳正文等譯,1997,《人格理論》(Theories of Personality),臺北:揚智出版社。
丁原基,1983,《清代康雍乾三朝禁書原因之研究》,臺北,華正書局。
王惠岩與張創新,1989,《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冊),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王小虹等譯,1996,《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臺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子今,1999,《「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長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王克先,1980,《發展心理學》,臺北:正中書局。
王鐘翰,1980,《王鐘翰清史論集(二)》,臺北:中華書局。
王鐘翰,2009,《清史十六講》,臺北,中華書局。
王鏡輪,2003,《中國皇家衛隊》,香港:和平圖書。
王壽南,2003,《中國歷代創業帝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王明蓀與莊吉發,1985,《康熙、雍正、乾隆》,臺北:故鄉出版社。
王戎笙,1993,《清代的邊疆開發》,成都: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王雲五,1969,《清代政治思想》,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
王爾敏,1995,〈滿清入主華夏及其文化承緒之統一政術〉,《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牛創平,1997,《清朝懲處的高官大吏》,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編著,2001,《蒙古族通史》,內蒙古:民族出版社。
石之瑜,2007,《政治心理學》,臺北:五南。new window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臺北:五南。
白晉等譯,2008,《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白新良,2002,《清代中樞決策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白新良,2006,《清史考辨》,北京:人民出版社。
史 松,2009,《雍正研究》,遼寧:遼寧民族出版社。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2005,《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Emperor
of China:Self-portrait of K’ang-hsi),臺北:時報文化。
史景遷著‧溫洽溢等譯,2002,《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臺北:時報文化。
古鴻廷,1999,《清代官制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new window
向 斯,2008,《清代皇帝讀書生活》,北京:中國書店。
伍 莉,2007,《諸族關係研究:明清時期雲南藏緬語》,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朱賽虹編,2005,《盛世文治.清宮典籍文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朱浤源與顧慕晴等,2002,《中國政治制度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朱堅章,1964,《歷代篡弒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
江文漢,1987,《明清間在華的天主教耶穌會士》,上海:知識出版社。
牟宗三,1980,《政道與治道》,臺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朴趾源,1997,《熱河日記〈上、下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成臻銘,2008,《清代土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呂亞力,2002,《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杜正勝,1990,《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new window
吳智和與賴福順編著,2004,《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臺北:行
政院國科會。
吳秀良著‧張震九等譯,1982,《康熙朝儲位鬥爭記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
吳永章,1988,《中國土司制度的淵源及發展》,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
吳伯婭,2002,《康雍乾三帝與西學東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佛德芬著,陳大中譯,1990,《榮格心理學》,臺北:結構群文化。
余 昭,1989,《人格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李鵬年與劉子揚編,1988,《清代六部成語詞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李燕光與關捷,1991,《滿族通史》,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李治亭,2005,《清康乾盛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治亭,1997,《愛新覺羅家族全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李文治,1983,《晚明流寇》,臺北:食貨出版社。
李世愉,1998,《清代土司制度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沈宗濂與柳陞祺著,柳曉青譯,2006,《西藏與西藏人》,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沈大明,2007,《《大清律例》與清代的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 乾,2003,《康熙懲抑朋黨與清代極權政治》,臺北:正展出版。
林嘉誠與朱浤源,1990,《政治學辭典》,臺北:五南圖書。
金恆源,2008,《雍正稱帝與其對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金良年,1991,《帝王權謀術》,臺北:世界文物。
周振鶴,2006,《聖諭廣訓:集解與研究》,上海:上海書店。
周遠廉與楊學琛,1986,《清代八旗王公貴族興衰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易君博,1974,《心理學與政治行為》,三版,臺北:臺灣商務。
易君博,1977,《政治心理學》,三版,臺北:臺灣商務。
易君博,1967,《政治人》,初版,臺北:臺灣商務。
東野君,2003,《雍正,刁鑽狠辣狼性之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紀達海,2007,《說雍正》,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馬起華,1964,《政治人》,臺北:開拓出版社。
馬起華,1977,《政治心理分析》,臺北:正中書局。
梁啓超,1954,《戊戌政變記》,北京:中華書局。
梁啟超,1984 ,《中國歷史研究法》(正補編‧新史學合刊),臺北:里仁書new window
局。
孫子和,1995,《西藏史事與人物》,臺北:商務出版社。
孫廣德與朱浤源,2004,《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倪軍民,1998,《清世宗雍正》,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高 翔,1995,《康雍乾三帝統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高尚仁,1986,《書法心理學》,臺北:東大圖書。
高桂蓮與施連芳,2011,《傳奇老北京─《日下舊聞考》解讀》,北京:中共黨
史出版社。
袁森坡,1991,《康雍乾經營與開發北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韋慶遠,1989,《明清史辨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秦漢唐,2006,《外柔內剛─雍正隱忍方略》,臺北:廣達文化事業。
莊吉發,1983,《故宮檔案述要》,臺北:故宮博物院。
莊吉發,1979,《清代奏摺制度》,臺北:故宮博物院。new window
莊吉發,1992,《清史拾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莊吉發,2005,《雍正事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
莊吉發,2002,〈知道了──奏摺硃批諭旨常見的詞彙〉,收入《文獻與史學:
恭賀陳捷先教授七十嵩壽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莊吉發校注,1984,《雍正朝滿漢合璧奏摺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
馮明珠編撰,2004,《知道了( )硃批奏摺展》,臺北:故宮博物院。
馮爾康,1992,《雍正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馮爾康,1993,《清史史料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馮爾康,1991,《雍正繼位之謎》,臺北:雲龍出版社。
馮爾康,2003,《清朝通史(7)-雍正朝分卷(精)》,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馮爾康等主編,1994,《雍正皇帝全傳》,北京:學苑出版社。
魚返善雄,1974,《康熙皇帝聖諭廣訓》,臺北:文海出版社。
常建華,2006,《清代的國家與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黃彰健,1970,《戊戌變法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康有為著 ,湯志鈞編,1981,《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店。
許寶蘅,1964,〈清聖祖諭旨編輯識〉,《掌故叢編》,臺北:國風出版社。
郭成康,2011,《十八世紀的中國政治》,臺北:昭明出版。
郭成康,1990,《清朝文字獄》,北京:群眾出版社。
陶希聖,1954,《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new window
陳文石,1991,《明清政治社會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陳序經,1946,《疍民的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
陳捷先,2001,《雍正寫真》,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陳捷先,1977,《清史隨筆〈一、二〉》,臺北:學海。
陳捷先,1978,《清史隨筆〈三〉》,臺北:學海。
陳捷先,1985,《清史隨筆〈六〉》,臺北:學海。
陳捷先,1987,《清史隨筆〈七、八〉》,臺北:學海。
陳捷先,2008,《蔣良騏及其《東華錄》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曾國慶,1999,《清代藏史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
張德澤,1981,《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君勱,1986,《中國專制君主政制之評議》,臺北:弘文館。
張雙智,2010,《清代朝覲制度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張佳生,2008,《八旗十論》,遼寧,遼寧民族出版社。
張 研,2006,《原來雍正》,重慶,重慶出版社。
程軍川,2007,《清世宗雍正:康乾盛世的政治強人》,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
葉永文,2000,《宗教政治論》,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黃進興,1994,《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葉至誠與葉立誠,200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
葉顯恩,1983,《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僕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喬 健,2001,《樂戶—田野調查與歷史追蹤》,臺北:唐山。
經君健,2009,《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裘毓麐,1969,《清代軼聞》,臺北:華文書局,據1928年鉛印本影印。
楊 珍,2004,《接班政治學—清朝皇位繼承制度》,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楊 珍,1999,《康熙皇帝一家》,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楊啟樵,2002,《揭開雍正皇帝隱密的面紗》,香港:商務印書館。
楊啟樵,1983,《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之研究》,臺北:源流文化。
楊嘉銘,1996,《清代西藏軍事制度》,臺北:唐山出版社。
楊嘉銘,1987,《清代西藏對中央的進貢制度》,臺北:蒙藏委員會。
楊中芳與高尚仁,1991,《中國人與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臺北:遠流出版。
楊學琛與周遠廉,1986,《清代八旗王公貴族興衰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閻崇年,2003,《20世紀世界満學著作提要》,北京:民族出版社。
熊賢君,1996,《皇子教育:雕龍刻鳳盼成器》,臺北:文津出版社。
費正清,2003,《美國與中國》,臺北:左岸文化。
費孝通主編,1999,《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人民大學出版社。
趙爾巽等撰,1986,《〈清史稿〉校註》,新店:國史舘印行。
趙伯陶,2005,《雍正王朝與康乾盛世》,臺北:知本家文化。
唐昌晉,1996,《清代政事軍功評述〈一〉》,臺北:里仁書局。
劉家駒,2002,《儒家思想與康熙大帝》,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劉桂林等著,1991,《故宫掌故》,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劉學銚,2005,《歷代胡族王朝之民族政策》,臺北:知書房。new window
劉小萌,2001,《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劉葉秋,1980,《歷代筆記概述》,北京:中華書局。
劉風雲與劉文鵬編,2010,《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駱玉明,1993,《權力玩家:寫中國政壇上的權力角逐》,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Henri Bernard, S. J. 著、蕭濬華譯, 1964,《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誌》,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鄭天挺,1998,《清史》,臺北:雲龍出版社。
鄭天挺,1999,《清史探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傅淞巖,2009,《痛快皇帝: 雍正的性情與治術》,臺北:八旗文化。
傅宗懋,1967,《清代軍機處組織及職掌研究》,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new window
Adler, A著、蔡美玲譯,1990,《瞭解人性-心理生命與性格剖析》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臺北:遠流出版。
稻葉君山著,但燾譯訂,1974,《清朝全史》,臺北:中華書局。
盧瑞鍾,1990,《誅殺暴君的權利》,臺北:三民書局。
盧瑞鍾,1989,《韓非子政治思想新探》,臺北:三民書局。
錢實甫,1980,《清代職官年表》,四卷本,北京:中華書局。
蕭一山,1980,《清史》,臺北:華岡出版公司。
顧慕晴,1998,《領導者與官僚操守--清聖祖的個案研究》,臺北:瑞興圖書。new window
梅朝榮,2006,《大改革家雍正反對利益集團實錄》,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薛文郎,1991,《清初三帝消滅漢人民族思想之策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薩孟武,1969,《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
饒宗頤,1996,《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遠東出版社。

(四)期刊
于 躍,2010,〈軍機處設立的政治原因〉,《傳承》,期3,頁90-91。
王國卿,1991,〈清代軍機處淺論〉,《瀚海學刊》,期2,頁29-33。
王道瑞,1983,〈清代辛者庫〉,《歷史檔案》,期4,頁85-90。
王鐘翰,1987,〈清聖祖遺詔考辨〉,《明清史》,期4,頁53-63。
王立仁,2000,〈韓非奉獻給君王的根本治國方略〉,《政治學研究》,期3,
頁109-118。
王光越,2007,〈雍親王諭〉,《清史研究》,期8,頁95-99。
王汎森,1992,〈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大陸雜誌》,卷85,
期4(10月),頁20-41。
王佩環,2000,〈從新發現的滿文檔案再釋阿其那與塞思黑〉,《故宮博物院院
刊》期2,頁78-84。
王佩環,1992,〈試論康雍時期朋黨之爭及其危害〉,《故宮博物院院刊》,北
京,期1 ,頁21-28。
王春瑜,1996,〈論曹寅在江南的歷史作用〉,《明清史散論》,東方出版中心,
頁244-259。
王寶貫,2002,〈從歷史文獻看氣候變遷〉,《科學發展》,期356,頁52-59。
王爾敏,1993,〈清廷《聖諭廣訓》之頒行及民間宣講拾遺〉,中央研究院近代new window
史研究所集刊,集22,頁257-276。
王思治,1985,〈多爾袞攝政後滿洲貴族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中國史研究》,
期4,頁117-126。
王俊義,2000,〈雍正對曾靜、呂留良案的「出奇料理」與呂留良研究─文字
獄對清代思想文化發展之影響〉,《淡江史學》,期11,頁135-150。
王志明,2003,〈雍正帝選官人事權〉,《清華學報(漢學與東亞論專號)》,new window
卷33,期2,頁289-311。
王崇峻,2006,〈從李紱的罷黜看雍正帝的政治目的〉,《興大歷史學報》,期new window
17(6),頁431─556。
王希隆,1992,〈年羹堯「青海善後事宜十三條」述論〉,《西藏研究》,期4,
頁27-37。
王凱旋與李洪權,2002,〈清代的皇子教育〉,收入《明清生活掠影》,瀋陽:
瀋陽出版社,頁286-298。
石之瑜,1999,〈當代政治心理學的教材與方法:文獻簡介〉,《政治科學論叢》,new window
期10,頁27-58。
石之瑜,1998,〈「權威人格」研究的今昔〉,《問題與研究》,卷37,期9 ,new window
頁67-86。
白新良,2005,〈康熙朝諸皇子奏摺考辨〉,《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頁78-85。
古鴻廷,1993,〈清世宗行政改革之探討〉,《東海學報》,期34,頁1-18。new window
安雙成,1983,〈順康雍三朝八旗丁額淺析〉,《歷史檔案》,卷10,期2,頁100-103。
江宜樺,2008,〈《論語》的政治概念及其特色〉,《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期
24,頁191-233。
朱堅章,1970,〈書評:傅宗懋-軍機處組織及職掌之研究〉,《清華學報》,卷8期1與2,頁493-495。new window
朱先華,1985,〈硃批奏摺之由來及其他〉,《明清史》,頁59-63。
朱金甫,1986,〈清代奏摺制度考源及其他〉,《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頁
516-532。
朱愛東,2005,〈國家、地方與民間之互動—巍山民間信仰組織「聖諭壇」的
形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卷27,期6(11月),頁73-78。
沈 原,1997,〈 阿其那、塞思黑考釋〉,《清史研究》,期1,頁90-06.
余宏模,1997,,〈試論清代雍正時期貴州的改土歸流〉,《貴州民族研究季刊》,期2,頁26-34。
杜家驥,2005,〈清朝滿族的皇家宗法與其皇位繼承制度〉,《清史研究》,期1,
頁32~46。
杜家驥,1998,〈雍正之弟改名阿其那、塞思黑問題試析〉,《滿族研究》,
期2,頁54-57。
吳 蕤,1971,〈張倬投書與呂留良案〉,《暢流》,卷43,期8,頁46-51。
吳洪琳,2004,〈試論雍正帝的民族思想—《大義覺迷錄》新解讀〉,《西北農
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4,期6,頁97-101。
吳元豐,1997,〈清代內閣滿文檔案述略〉,《滿語研究》,期24,頁55-61。
吳玉清,1993,〈雍正與怡親王允祥〉,《清史研究》,期1,頁99-103。
吳永章,1987,〈論清代鄂西的改土歸流〉,《中央民族學院學報》,期5(10月),
頁10-13。
吳哲夫,1971,〈清代禁書中關於詆譭「夷狄」暨「清室」文字蠡測〉,《中華
文化復興月刊》,卷4,期7,頁41-45。
何冠彪,2000,〈「君主至治」、「君權至上」--論清世宗御書養心殿西暖閣
匾聯的改變〉,《大陸雜誌》,卷101,期6(12月),頁16-26。
何冠彪,2007,〈乾綱獨御、乾綱獨斷─康熙、雍正二帝君權思想的一個側面〉,new window
《漢學研究》,卷20,期2(12月),頁275-300。
何愛珠,1976,〈清世宗的統御政策〉,《史學會刊》,期16(6月),頁79-90。
宋希斌,2005,〈論清代軍機處的創立及其正規化〉,《歷史教學》,總期504,期11,頁67-70。
呂麗輝,2003,〈從內閣到軍機處看中樞機構的變化〉,《史料研究》,期4,頁41-42。
呂士朋,1981,〈清代的崇儒與漢化〉,收入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編輯
委員會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頁
533-542。
李 珍,2006,〈清代的軍機處〉,《歷史月刊》,期214(4月),頁18-19。
李宗侗,1959,〈辦理軍機處略考〉,《幼獅學報》,卷1,期2,頁1-19。
李世愉,1984,〈清雍正朝改土歸流善後措施初探〉,《民族研究》,期3,頁
48-56。
李典蓉,2007,〈由氏族到八旗—滿族民族認同中的矛盾現象〉,《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總第期101,期6,頁111-119。
李 惠,2004,〈最奇特的文字獄──《大義覺迷錄》〉,《文史雜志》,期4,
頁74-76。
金承藝,1976,〈從胤禵問題看清世宗奪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new window
頁189-222。
金承藝,1979,〈胤禎非清世宗本來名諱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集刊》。頁131-158。
金承藝,1977〈胤禎:一個帝夢成空的皇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new window
刊》。頁95-122。
季士家,1984,〈清代題奏制度沿革考釋〉,《歷史檔案》,期3,頁85-91。
孟憲剛,1986,〈八旗旗主考實〉,《丹東師專學報》,期1,頁35-37。
孟 森,1987,〈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明清史論著集刊》,頁519-572。
孟 森,1987,〈八旗制度考實〉,《明清史論著集刊》,頁218-310。
屈六生,1989,〈清代軍機處滿文檔案綜述〉,《歷史檔案》,期1,頁124-129。
定宜庄,2007,〈民族融合:清朝的理藩政策〉,《歷史月刊》,期81,頁57-62。
定宜庄與胡鴻保,2010,〈從族譜編纂看滿洲的民族認同〉,收於劉鳳雲、劉文鵬
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頁169-180。
邸永君,2005,〈從大義覺迷錄看清世宗之文化本位觀─兼論有清一代之歷史地
位及士人之境遇〉,《滿族研究》,期2,頁63-69。
周 玲,2006,〈從《大義覺迷錄》看雍正的民族思想〉,《文山師範高等專科
學校學報》,卷19,期1(3月),頁36-39。
周亞權,2007,〈政治人格题解〉,《探索》,期2,頁73-77。
周林興與羅輝,2005,〈清代奏摺制度研究〉,《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卷23,期1(3月),頁98-101。
邵東方,1999,〈清世宗《大義覺迷錄》重要觀念之探討〉,《漢學研究》,卷new window
17,期2(12月),頁61-89。
林俊宏,2000,〈《尸子》的政治思想〉,《政治科學論叢》,期12,頁 33-58。new window
林 乾,1984,〈論康熙時期的朋黨及其對清初政治的影響〉,《明清史》,期3,
頁31-36。
林立之,1976,〈雍正皇帝的繼位與治術〉,《新萬象》,期1,頁24-35。
倪軍民,1998,〈雍正帝赦免曾靜策反案發微〉,《社會科學戰線》,期6(12月),頁165-169。
侯壽昌,1988,〈遼東佟氏族屬旗籍考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第一歷
史檔案館六十周年紀念論文集》,頁362-372。
奕 賡,1966,〈侍衛瑣言〉,《佳夢軒叢著》,頁409-440。
郎秀華,1981,〈清宮軍機處〉,《紫禁城》,期5,頁31-32。
姜相順,1986,〈試解滿洲八旗創制之謎─甲喇、固山考釋〉,《滿族研究》,期2,頁12-18
姜相順與馮佐哲,1981,〈略論雍正〉,《遼寧師院學報》,期2,頁64-67。
俞婉君,2001,〈蘭溪的一支墮民起源考〉,《浙江檔案》,期 8,頁6。
范同壽,1983,〈清代各族土司制度的瓦解與清代前期的改土歸流〉,《貴州社會科學》,期2,頁73-80。
紀 欣,2000,〈雍正,一個切切實實的政治家〉,《承德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報》,期4(8月),頁46-47。
馬廷中與李秀梅,2006,〈從人民生活狀況的改善看改土歸流的進步性〉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總第期175,頁70-73。
馬國君,2007,〈雍正朝「改土歸流」的動因新議〉,《湖南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28,期2,頁60-67。
馬起華,1968,〈清世宗及其治術〉,《東方雜誌》,卷1,期7(1月),頁82-91。
晁中辰,2002,〈雍正朝的密摺制度〉,山東大學《文史哲》,期2,頁27-32。
夏明玉,1998,〈皇帝與思想犯的對話-《大義覺迷錄》內容分析〉,《中國文
化月刊》,期218(6月),頁113-118。
袁建祿,1976,〈崇德呂留良案與雍正的「大義覺迷錄」〉,《浙江月刊》,卷8,
期4,頁22-25。
徐 凱,1989,〈清代八旗制度的變革與皇權集中〉,《北京大學學報》,期5頁89-99。
徐雪梅,2006,〈論康雍政治鬥爭旋渦中的允祥〉,《北方文物》,期4,頁87-92。
徐 泓,1988,〈明清浙東的墮民〉,《歷史月刊》,期 7,頁62-65。
高偉凱與張桂林,2007,〈清朝官員腐敗成因分析〉,《明清史》,期5,頁76-79。
耿敬與周曦,2008,〈八旗制度與滿族共同體認同的建構〉,《滿族研究》,期1,頁47-52。
唐嘉弘,1956,〈試論明清封建皇朝的土司制度及改土歸流〉,《四川大學學報(社科版)》,期2,頁59-75。
唐瑞裕,1991,〈密摺─王鴻緒的「小摺子」〉,《清代吏治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唐瑞裕,2000,〈軍機處與軍機檔〉,《故宮文物月刊》,卷18,期7(10月),
頁80-89。
孫衛國,2006,〈滿洲之道與滿族化的清史──讀歐立德教授的《滿洲之道:
八旗制度與清代的民族認同》〉,《中國社會歷史評論》8(1),頁399-410。
韋慶遠,2000,〈論雍正其人〉,《史學集刊》,期36,頁29-37。
敖以深與王躍斌,2007,〈思南、思州改土歸流的歷史意義〉,《貴州社會科學》,總第期209,期5,頁149-151。
莫高與裘士雄,1984,〈浙江惰民小考〉,《浙江師院學報社科版》,期3,頁
69-71。
莊吉發,2010,〈清文國語─滿文史料與雍正朝的歷史研究〉,《清史論集(二new window
十)》,臺北:文史哲,頁117-218。
莊吉發,2002,〈德治、法治、文治─從奏摺制度的沿革論盛清諸帝的治術〉,
《清史論集(十)》,臺北:文史哲,頁1-33。
莊吉發,2002,〈清代起居注冊與滿學研究〉,《清史論集(十)》,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頁69-108。
莊吉發,1983,〈清世宗入承大統與皇十四子更名考釋〉,《大陸雜誌》,卷67,
期6,頁16-24。
莊吉發,2004,〈知道了─清朝皇帝的硃批〉,《故宮文物月刊》,卷21,期11new window
(2月),頁86-91。
莊吉發,2004,〈皇太子─二阿哥胤礽再立再廢的秘史〉,《故宮文物月刊》,new window
卷22,期1(4月),頁106-113。
莊吉發,1974,〈清世宗拘禁十四阿哥胤禵始末〉,《大陸雜誌》,卷49,期2,
頁24-38。
莊吉發,1980,〈清代宮中檔的史料價值〉,《清代史料論述(二)》,頁1-34。
莊吉發,1975,〈評介黃培著雍正時代的獨裁政治〉,《食貨月刊》,卷5,期8(11
月),頁40-48。
莊吉發,1983,〈皇帝言行的紀錄簿─起居注冊〉,《故宮文物月刊》,卷1,期1(4new window
月),頁96-101。
莊吉發,2003,〈從鄂爾泰已錄奏摺談《硃批諭旨》的刪改〉,《清史論集(十二)》,new window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93-131。
莊 練,1982,〈清世宗治術高明: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文壇》,期266
(8月),頁168-179。
黃 培,1958,〈清世宗與年跟羹堯之關係〉(上),《大陸雜誌》,卷16,
期4(2月),頁112-113。
黃 培,1958,〈清世宗與年跟羹堯之關係〉(下),《大陸雜誌》,卷16,期5,
(3月),頁151-158。
黃 培,1962,〈雍正時代的密奏制度----清世宗治術的一端〉,《清華學報》,
卷3,期1,頁17-52。
黃 培,1976,〈雍正史上的問題─兼論研究態度、研究方法、和書評〉,《食
貨月刊》,卷6,期1-2(4月),頁1-10。
黃 培,趙逖譯,1977,〈中國歷史上的專制政治--雍正朝的研究〉,《出版
與研究》,期2(7月),頁5。
黃綉媛,2002,〈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救亡運動的四重奏:保國、保種、保教與國
粹保存運動的齊鳴(1842~1912) 〉,《白沙人文社會學報創刊號》,10月,頁
317-378。
黃進興,1987,〈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研究:政治化的「道德觀」〉,《中研
院史語所集刊》,本58,版1,頁105-132。
常建華,1988,〈論《聖諭廣訓》與清代孝治〉,《南開史學》,期1,頁147-170。
馮明珠,2005,〈細說院藏詔書〉,《故宮文物月刊》,卷22,期10(1月),頁new window
36-49。
馮爾康,2008,〈康雍間殿試策問之題目與時政─兼述康雍二帝性格〉,《明清
史》,期6,頁62-69。
馮爾康,1980,〈雍正的削除紹興和常熟丐籍〉,《集刊東洋學》,期44,頁1-11。
秦樹才,1999,〈蔡毓榮與清初雲南治亂〉,《雲南教育學院學報》,卷15,期
1,頁32-37。
張輝誠,2006,〈中國古代「夷夏之防」思想特質研究),《中山女高學報》,期6,
頁,41-48。
張捷夫,1980,〈論改土歸流的進步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清史研究室
編《清史論叢》,輯2,頁200-214。
張書才,2004,〈關於“阿其那”與“塞思黑”的滿文原意〉,《紅樓夢學刊》,
輯4,頁260-269。
張金鑑,1980,〈領袖人格形成的理論析釋〉,《東方雜誌》,復刊卷13,期12,
頁10-13。
張德澤,1974,〈軍機處及其檔案〉,《清代掌故綴錄》,頁87-113。
張德澤,1974,〈祁文端〈寯藻〉樞廷載筆逸稿〉,《清代掌故綴錄》,頁114-123。
郭成康,1998,〈雍正密諭淺析─兼差及軍方機處理設立的時間〉,《清史研究》,
期1,頁1-13。
郭成康,2001,〈寜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誤事的清官─雍正對用人之
道的别一種見解〉,《清史研究》,期4(11月),頁33-42。
郭成康與劉景憲,2001,〈清入關前滿洲八旗的固山額真〉,《清史論叢》,
期4,頁203-208。
喬治忠,1996,〈清代前期諸帝維護絕對君權的政治思想〉,收於劉澤華主編:
《中國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溫春來,2005,〈改土歸流與地方社會權力結構的演變—以貴州西北部地區為new window
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6本,頁368-371。
葉永文,1997,〈論傅科的統治術〉,《哲學雜誌》,期22(11月),頁204-223。
葉志如,1985,〈康雍乾時期辛者庫人的成分及人身關係〉,《明清檔案述略》,
頁865-880。
葉高樹,2004,〈深維根本之重:雍正皇帝整飭旗務初探〉,《臺灣師大歷史學new window
報》,期32,頁90-119。
葉高樹,2007,〈清雍乾時期的旗務問題:以雍正十三年滿、漢文「條陳奏摺」
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期38,頁70-141。
葉高樹,2006,〈各抒所見,雍正十三年滿、漢文「條陳奏摺」的分析〉, 《故
宮學術季刊》,卷23,期4,頁75-130。
葉高樹,2008,〈最近十年〈1998-2008〉臺灣清史的研究動向〉,《臺灣師大new window
歷史學報》,期40,頁137-193 。
葉顯恩,1991,〈明清廣東蛋民的生活習俗與地緣關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
究》,期1,頁56-62。
葉顯恩,1983,《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僕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劉小萌,1996,〈滿族習慣法初探〉,《滿族歷史與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
版社,頁66—82。
劉金生,2009,〈八王共治—清入關前獨特的政體〉,《企業家天地下旬刊(理
論版)》,期11,頁235-237。
劉靈芝,2005,〈清朝軍機處權限述論〉,《歷史教學》,總第期501,期8,
頁76-77。
劉建鳳,2005,〈試論清朝軍機處產生之偶然與必然〉,《萊陽農學院學報( 社
會科學版)》,卷17,期2(6月),頁64-68。
劉倫文,2004,〈國家行政力量與民間社會力量的互動—論改土歸流後鄂西南土家族社會文化變遷的動力〉,《湖北民族學院學報》,期4,頁13-17。
劉桂林,1991,〈近十年來雍正及其時代研究述評〉,《明清史》,(6月),
頁41-47。
劉家駒,1996,〈康熙皇帝的集權與激變〉,《東吳歷史學報》,期2(3月),new window
頁55-89
詹堅固,2009,〈論雍正帝開豁廣東蛋戶賤籍〉,《學術研究》,期 11,頁117-122。
鄭天紅,1991,〈談清代史籍中滿名漢字音譯問題〉,《滿語研究》,期12,頁
132-135。
雅 路,1990,〈談清代宗室封爵等級〉,《滿語研究》,期11,頁112-113。
趙阿平,1992,〈滿語語義文化內涵探析(一)〉,《滿語研究》,期15,頁18-30。
趙蕙蓉,1986,〈清廷軍機處與軍機章京〉,《故宮博物院院刊》,期3,頁26-36。
趙志強,1990,〈軍機處成立時間考訂〉,《歷史檔案》,期4,頁86-102。
趙心愚,2008,〈羅卜藏丹津反清與麗江的改土歸流—試析雍正初麗江改土歸流的主要原因〉,《西藏大學學報》,期23,期1(2月),頁25–30。
趙雲田,1996,〈清代理藩院研究六十年〉,《中國邊政雜誌》,期134,頁2-26。
趙冠中,2007,〈清世宗「開賤為良」政策試析─以雍正五年「開豁世僕」諭
旨在徽州的實施為例〉,《史苑》,期67,頁43-66。
趙彥昌與姚迪,2009〈奏摺功能考〉,《山東檔案》,期1。中國檔案學研究。
鄧雲鄉,1997,〈《聖諭廣訓》〉,《中國文化》,期15/16合刊(12月),頁244-252。
戴 輝,2007,〈清代攤丁入畝政策研究〉,《明清史》,5期,頁118-121。
傅宗懋,1982,〈軍機處之設置〉,《滿族文化》,期2,頁29-44。
傅宗懋,1977,〈清世宗馭下方策〉(上),《清制論文集-岫廬文庫》,頁177-235。
晏子友,1996,〈清朝時期滿族的喪葬習俗〉,《滿族文化》,期22,頁76。
蔡淑閔,1997,〈論忠在《韓非子》一書中之意義〉,《孔孟月刊》,卷35,期new window
5(1月),頁41-49
韋慶遠,1991,〈論雍乾交替與治道同異〉,《明清史》,期4,頁30-47。
索文蔚,1983,〈滿族姓氏人名研究〉,《滿族文化》,期5,頁9-13。
陳慧星,1991,〈紹興墮民考〉,《大陸雜誌》,卷 82,期 4, 頁44-48。
陳熙遠,2004,〈皇帝的最後一道命令─清代遺詔製作、皇權繼承與歷史書寫〉,new window
《臺大歷史學報》,期33,頁161-213。
陳捷先,1975,〈年羹堯死因探微〉,《成功大學歷史學報》,期2,頁109-121。new window
陳捷先,2001,〈從清代檔案看雍正治台〉,《故宮學術季刊》,卷19,期1,頁1-20。new window
陳捷先,1988,〈岳鍾琪與雍正朝曾靜、張熙的文字獄案〉,《歷史月刊》,期
2(3月),頁54-61。
陳捷先,1978,〈清世宗控制臣僚的工具之一:「硃批諭旨」〉,收於《清史雜筆》
(三),臺北:學海,頁1-24。
鄂世鏞,1983,〈淺談雍正用人〉,《遼寧大學學報》,總第期61,頁60-63。
楊國樞,1981,〈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中華心理學刊》,期new window
23,39-55。
楊中芳,2001,〈「順從」與「反叛」:中國人真是具有「權威性格」的嗎?〉,
《如何理解中國人-文化與個人論文集》,頁407-436。
楊 珍,1990,〈滿文檔案中所見允禵皇位繼承人地位的新證據〉,《明清史》,期10,頁46-55。
魯 迅,1990,〈我談「墮民」〉,《淮風月談》,頁39-42。
翟國璋,1984,〈清代題奏制度沿革考釋〉,《明清史》,期3,頁57-63。
歐立德,2006,〈滿文檔案與新清史〉,《故宮學術季刊》,卷24,期2,頁1-10。new window
閻學仁,1983,〈雍正並非篡權〉,《河北大學學報》,期2,頁103-108。
潘洪鋼,2004,〈關於雍正蛋民陸居令〉,《國文天地》,卷20,期2,頁50-55。new window
廖振旺,2009,〈「萬歲爺意思說」─試論十九世紀來華新教傳教士對《聖諭廣
訓》的出版與認識〉,《漢學研究》,卷26,期3(9月),頁225-262。
暴景升,2005,〈軍機處與清代皇權〉,《明清論叢》,輯6,頁257-267。
蔣宜臻,2009,〈繪寫康熙──Emperor of China 及譯本《康熙》文體評析〉,
《編譯論叢》,卷2,頁179-187。
蔣勵材,1986,〈最早密謀反清革命的兩位湘南先烈──永興曾靜與安仁張熙〉,
《湖南文獻》,卷14,期3(7月),頁36-43。
衛今與黎工,1974,〈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的歷史見證─承德避暑山
莊和外八廟〉,《文物》,期12,頁1∼10。
樊樹志,1979,〈論清世宗〉,《復旦學報》,期4(7月),頁27-34。
鄭杭生與胡翼鵬,2009,〈嚴刑峻法,因情而施:社會運行的強制規範—春秋
戰國時期法家社會思想研究》,《學習與實踐》,期3。
嚴鈴善,1969,〈雍正帝處理呂留良文字獄案始末〉,《復興崗學報》,期
6(6月),頁155-164。
臧廷秋,2008,〈雍正朝奏摺文書運行軌跡〉,《歷史檔案》,第2008卷4期,
頁110-111。
關漢華,1990,〈論明清兩代的改土歸流〉,《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頁57-63。
關嘉祿,2008,〈莊親王允祿內務府理政當議〉,《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集》,頁543-554。
戴寶村,1985,〈聖諭教條與清代社會〉,《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期13new window
(6月),頁303-324。
顧慕晴,2001,〈奏摺制度與行政人員操守〉,《政治大學行政與政策學報》,期33,頁59-76。
顧慕晴,2007,〈資訊不對稱與奏摺制度之研究----清世宗朝的分析〉,《政治new window
大學公共行政學報(TSSCI)》,期24,頁1-28。
蕭敏如,2008,〈清初遺民《春秋》學中的民族意識─以王夫之、顧炎武為主的
考察〉,《臺北大學中文學報》,期5,頁193-232。
欒洋與姜勝南,2008,〈帝王眼中的華夷之分與君臣之倫——從《大義覺迷錄》
看雍正的政治思想〉,《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卷9,期1。
酈 波,2010,〈論《聖諭廣訓》在清初漢化過程中的「訓諭」作用〉,《蘭台
世界》(1月下)。

(五)博、碩士論文與研討會論文

1、博碩士論文
朱浤源,1977,〈宋教仁的政治人格〉,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吳伊勻,2004,〈清代滿族子弟的傳統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
沙季舫,1998,〈清代皇子養成教育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邱怡靜,2006,〈從奏摺硃批看清前期君臣一體之關係〉,臺北:東吳大學歷史
所碩士論文。
林子雅,2004,〈清代中期(1723-1850)蘇州織造與內務府財政關係之研究──
以滸墅關為中心〉,臺南:成功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
洪正龍,2004,〈浙江賤民階層中的江浙墮民研究〉,臺南:成功大學歷史所碩
士論文。
張睿娟,1995,〈清代滿人的漢化問題?以清代滿文滿語的使用為例〉,臺中:
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張振陽,2001,〈「天命靡常」與「夷夏之防」—談清初支配正當性的建立》,
臺北: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
隋立寧,2008,〈雍正朝西南地區的社會改造─鄂爾泰改土歸流與苗區經理〉,
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隋皓昀,1996,〈青海和碩特發展史(1637-1724)〉,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
族所碩士論文。
黃文秉,2005,〈清代政治思想管制之研究--以康、雍、乾三朝文字獄案為例〉,
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郁菁,1995,〈從資訊不對稱看康熙朝之奏摺制度〉,臺北:國立台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葉高樹,2001,〈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
楊碧玉,2003,〈洪秀全的政治人格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博士new window
論文。
傅宗懋,1965,〈清代軍機處組織及職掌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所new window
博士論文。
雷偉平,2007,〈《聖諭廣訓》傳播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本軍,1999,〈震動與迴響-鄂爾泰在西南〉,昆明:雲南大學博士論文。
潘志群,2004,〈清初的統治正當性問題〉,臺北: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蔡偉傑,2005,〈論清朝前期的滿洲文化復興運動〉,臺北:政治大學民族所碩
士論文。
聶崇章,1974,〈孫中山革命人格的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
士論文。

2、研討會論文
莊吉發,2006,〈回顧與前瞻─清宮檔案的整理出版與檔案術語的規範〉,清代檔案整理與館際合作─第三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故宮博物院,11月2-3日。
杜家驥,2005,〈清代《玉牒》中的滿族史資料及其價值〉,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故宮博物院,11月3-5日。new window
歐立德,2005,〈滿文檔案及新清史〉(Manchu-Language Archives and the New Qing History),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故宮博物院,11月3-5日。
佐藤將之,2008,〈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非語言統治術〉,第十一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東西政治哲學的交談,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3月28-29日。
顧慕晴,2008,〈資訊與明清皇權之強化----以通政使司的發展為例〉,2008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市:東海大學,5月24-25日。new window

(六)報紙文章
吳垠慧,2009年2月10日,〈故宮雍正展向北京借紫光閣畫像〉,《中國時報》版A12。
周美惠,2009年1月6日,〈康熙遺詔替雍正篡位說翻案〉,《聯合報》。
吳錦勳,2007年12月3 日,〈排行教養學〉,《商業周刊》,1045期,頁132。
雪 珥,〈大清帝國「唱紅歌」:中國特色政治宣教的興衰〉,《中國經營報》,
2011年7月29日。

(七)網站資料

苗日新,2009,《康熙盛世的熙春園〈今清華園〉之一;熙春園—帝皇三子胤祉賜園》。清華新聞網,http://news.tsinghua.edu.cn/。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11月8日。
劉小萌,2004,〈關於清代內務府世家〉,收錄於《孫文良先生百年華誕紀念——明清史論文集》,遼寧大學出版社,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php?tid=63149〉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1月27日。
臧廷秋,2007,〈雍正朝進摺人員考〉,引自「中華文史網」:http://www.qinghistory.cn/tws/qsyj/ztyj/ztyjzz/2007-04-25/30603.shtml,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5月12日。
鄧銳齡,2002,〈年羹堯在雍正朝初期治藏政策孕育過程中的作用〉,《中國藏學》,2002年第2期(總第58期),北京:中國藏學中心。引自:西藏文化網:www.tibetculture.net,上網檢視日期:2009年7月12日。
仝晰綱與常貴想,2010,〈清前期祀孔原因探析〉,齊魯文化中心網址:http:
//www.qlwh.com。上網檢視日期:2010年10月16日。
侯皓之,2010,〈新年福到—漫談雍正帝御書福字〉,《游於藝電子報》,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發行,期103,上網檢視日期:2012年3月14日。

二、滿文部份

(一)書籍
古籍叢書,1990,《 ,ninggun jurgan i
toktohon gisun》(六部成語),新疆:人民出版社。
季永海與屈六生,1988,《 , Manju gisun i kooli
bithe》(滿語語法),北京:民族出版社。
山本謙吾,1969,《滿洲語口語基礎語彙集》,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言語所。
羽田亨,1998,《滿和辭典》,臺北:學海出版社。
佟永功與關嘉祿,2002,《簡明滿文文法》,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莊吉發,2000,《御門聽政:滿語對話選粹》,臺北:文史哲。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80,《宮中檔康熙朝奏摺‧滿文諭摺第一輯,康熙三年六
月至康熙三十六年閏三月》,第八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80,《宮中檔康熙朝朝奏摺‧滿文諭摺第二輯,康熙三十
六年四月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第九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80,《宮中檔雍正朝奏摺‧滿文諭摺第一輯,康熙六十一
年至雍正元年十月》,第 二十八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80,《宮中檔雍正朝奏摺‧滿文諭摺第二輯,雍正元年十
一月至雍正二年九月》,第二十九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80,《宮中檔雍正朝奏摺‧滿文諭摺第三輯,雍正二年十
月至雍正七年五月》,第三十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80,《宮中檔雍正朝奏摺‧滿文諭摺第四輯,雍正七年六
月至雍正十三年十月》,第三十一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清)年羹堯著,1971,《年羹堯奏摺專輯》(上、中、下三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二)期刊
方匯與蕭可,1994,〈清代公文書中常用的幾個滿語動詞〉,《滿語研究》,期19,
頁36-41。
吳雪娟,1992,〈談清代滿文檔案中的公文套語〉,《滿語研究》,期14,頁119-124。
張虹與程大鯤,1994,〈乾隆朝欽定新清語(二)〉,《滿語研究》,期19,頁68-77。

三、英文部分

(一)書籍
Pei, Huang. (1974). " Autocracy at work: A study of the Yung-cheng period,
1723-1735.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Spence, J. D. (1975). Emperor of China: Self portrait of Kʻang Hsi.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o, Ping-ti. (1967)"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6, No. 2 (Feb., 1967), pp. 191.


(二)期刊論文
Wu, Silas Hsiu-Liang (1967). “ The Memorial Systems of The Ch'ing Dynasty
(1644-1911)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7, 7-75.
Anon. (1847) “Introduction: Shing Yü Kwáng Hiun, or An Amplification of the
Sacred Edict,” Chinese Repository 15. (10). (1847.10): 500-506.
Anon. (1848) . “Reading the Sacred Edict, A System of Instruction Adop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the Moral Benefit of the Common People,” Chinese
Repository 17. (11): 586-588.
Wu, Silas Hsiu-Liang . (1970) “Emperors at Work : The daily schedules of the
k'ang-his and yung-cheng Emperous (1661-1735),” Shingchu: Tsing Hua
Univ.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8: (1/2):. pp.210-227.
Pei, Huang. (1967). “Aspects of Ch'ing Autocracy: An institutional study ,
(1644-1735). ” Shingchu: Tsing Hua Univ.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6: (1/2):. pp.105-149.


(三)博、碩士論文與研討會論文
Fisher, T. S. (1974). “Lü Liu-Liang (1629-83) and the Tseng Ching case (1728-33). ”
Ph.D. diss., Princeton University,
Elliott, M. C. (1993). “Resident aliens: The Manchu experience in China,
1644-1760. ” Ph. 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