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樂齡大學學員旅遊活動參與動機、體驗學習、心流經驗與生活效能關係之研究
作者:熊從傑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培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參與動機體驗學習心流經驗生活效能participation motivationexperiential learningheart flow experiencelife effectiv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2
樂齡大學學員旅遊活動參與動機、體驗學習、心流經驗與生活效能關係之研究
畢業時間及摘要別:103學年度第一學期博士論文摘要
研究生:熊從傑 指導教授:蔡培村 博士
論文摘要內容:
本研究以全國102年樂齡大學學員為研究對象,探討學員參與旅遊活動的參與動機、體驗學習、心流經驗與生活效能的概況,及兩兩變項構面之間的關係,與學員生活效能模式建構,提供具體建議予未來樂齡大學及課程教學者與相關研究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實證性研究,正式問卷共計623位學員為研究對象,取樣方法為隨機之群集抽樣,以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及 AMOS 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對於所得資料統計分析整理,獲得以下結論:
一、學員「參與動機」、「體驗學習」、「心流經驗」、「生活效能」之現況均屬中上程度。
二、學員在各研究變項之層面,以「促進健康」、「旅遊體驗」、「效果滿意」、「智能靈活」表現最高。
三、60-69歲、基督教與佛教、退休後轉職工作、與親友同住之學員,在參與動機有較高的認知。
四、男性、已婚、59歲以下及60-69歲、大學與大專與五專、基督教與佛教與道教、未退休與退休後轉職工作與退休後擔任義務服務、與親友同住之學員,在體驗學習的認知較明顯。
五、男性、已婚及未婚、60-69歲、大學與大專與五專、基督教與佛教、未退休與退休後轉職工作與退休後擔任義務服務之學員,心流經驗的認知較高。
六、男性、未婚、60-69歲、研究所以上、基督教與道教、退休後轉職工作與退休後擔任義務服務、與親友同住之學員,在生活效能的表現較好。
七、參與動機、體驗學習、心流經驗與生活效能之間為顯著正相關,且結構方程模式適配度良好。
八、學員在整體生活效能與各層面,以學習應用、準備適切及反思內省的預測力最大。
茲對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具體的建議如下:
一、對樂齡大學的建議
(一)宜提供加強身體健康之課程,以強化學員的參與動機。
(二)多舉辦以旅遊為主之相關戶外活動,增加體驗學習的機會,以提高生活效能。
(三) 鼓勵女性學員多參加體驗學習課程,及增加以女性議題為主之課程,以提升其參與率。
(四)強化若是學員的人際互動與對話,並定期聯繫及辦理研習,建立關心管道。
(五)建立分工及合作學習團隊,以提升參與體驗的生活效能。
二、對課程教學者的建議
(一) 加強教學之生理健康規劃,強化教學內容之反思應用,提升學員參與體驗的興趣。
(二) 課程設計中多輔以實例體驗方式,以提升學習效能。
(三) 建立混齡式學習團隊及合作學習小組,提升高年齡者、低學歷者的參與動機
(四) 針對生活體驗課程中時間管理及情緒控制,加強適切準備及反思內省,以提升生活效能。
關鍵詞:參與動機、體驗學習、心流經驗、生活效能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ourism activities motivati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study and life experienc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eart flow Relationship
Abstract
In this study, 102 years Senior National University students for the study,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activities, experiential learning, relationships and life experiences centripetal flow performance profiles, and between two variables between the facets, and student life effectiveness model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ference and teaching college seniors and persons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To achieve the above purpose, the use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 conducted empirical research, a total of 623 participants formal questionnaire for the study, the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method for sampling, with t test and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AMO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obtained data collation, obtai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 experiential learning "," heart flow experience "on the exte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re" li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2.the participants at the level of each study variables, in order to "promote health", "travel experience", "satisfactory", "intelligent and flexible," the highest performance。
3.aged 60-69, Christianity and Buddhism, the transfer of work after retirement, to live with relatives and friends of the students involved in higher cognitive motives。
4.male, married, and 59 years of age 60-69, university and college with five specialized, Christianity and Buddhism and Taoism, no retirement and post-retirement work with retirement after the transfer as voluntary service, living with friends and relatives of the students cognitive learning more obvious in the experience。
5.men, married and unmarried, aged 60-69, university and college with five specialized, Christianity and Buddhism, no retirement and post-retirement and post-retirement work as a volunteer of the transfer students, higher cognitive heart flow experience。
6.male, unmarried, 60-69, over the Institute, Christianity and Taoism, after the transfer of work after retirement and retirement obligations as a service, to live with relatives and friends of the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performance in life。
7.nvolved in motivati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for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eart and life experience flow performance,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goodness of fit is good。
8.Eight students at all levels of performance and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in order to learn the application, prepare appropriate and introspective reflection maximum predictive power。
Have the above finding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are as follows:
1.the university's proposal seniors
(1)should be provided to strengthen the health of the cours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2)hold more outdoor activities related to tourism-oriented, the increased opportunities for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life。
(3)to encourage female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experiential learning programs, and increase in women's issues dominated the courses to enhance their participation rate。
(4)if the participants to strengthe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dialogue, and regular contact and apply learning, build pipeline concern。
(5)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m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perience of life to enhance performance。
2.the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 Shu Fang proposal:
(1)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health planning, strengthening to reflec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perience。
(2)multi-course design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examples of ways to improv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3)the establishment of mixed-age learning team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to enhance the high-age persons, low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4)for the time management course life experience and emotional control, strengthen appropriate preparation in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life。
Keywords: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heart flow experience,
life effectivenes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8)。我國青少年運動休閒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1)。以體驗學習為基礎建構青少年休閒系統-以Project Adventure為例。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陸宛蘋等。
行政院經建會(2010)。2010年至2060年臺灣人口推計。2011年7月8日,上網日期 : 2014/2/12,網址: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
教育部終身學習司樂齡學習網站(2013)。樂齡大學運作手冊。上網日期 : 2013/12/08,網址: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10100026&;Category=68
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統計處(2013)。「2013年10月分縣市人口年齡結構指標」。上網日期 : 2013/12/12,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year.aspx
交通部觀光局(2009)。觀光局統計年報。上網日期 : 2014/02/06,網址: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year.aspx? no=134.
交通部觀光局(2011)。觀光局統計年報。上網日期 : 2014/02/06,網址: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year.aspx?no=134
方德隆(1986)。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靜惠(1998)。網路瀏覽涉入與流暢經驗之相關性探討。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政彥(2005)。成人非正規格隔空學習與成就認證。載於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主編),非正規學習(p45-72)。台北市:師大書苑。
方文熙、李睿哲(2013)。大學生樂手之認真性休閒與心流經驗關係之探討。運動與遊憩研究,8(2), 142-160。new window
沈易利(1995)。台中地區勞工運動休閒需求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沈易利 (2000)。台灣省民眾運動休閒參與和需求研究--以北中南地區為例。台中:霧峰。
何台棟(1995)。影響桃園縣慢速壘球運動發展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何昶鴛、賴姿婷、黃有傑 (2014)。旅遊網站屬性、網站使用者心流經驗與網站表現評價之關係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7(1), 41-66。new window
呂玟蓁(2014)。探索教育引導員培訓課程對大專學生生活效能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巫昌陽、吳崇旗(2011)。自力造筏課程對大學生生活效能之成效影響。體育學報44(2),245-260。new window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李錫津(2002)。從體驗中有效學習。九十一年度國小學生暑期體驗營書面成果專輯。台北市:長安國民小學。
李嘉慶(2002)。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美珠(2007)。自然體驗方案對國中生正向情緒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佳蓉(2008)。女性自助旅行者動機、體驗與旅行後之改變。旅遊管理研究,8(1),21-40。
李淑玲(2009)。台北市市民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生活品質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6-10。
李佳蓉(2008)。女性自助旅行者動機、體驗與旅行後之改變。旅遊管理研究,8(1),21-40。
李佳豪(2010)。以深度休閒之觀點探討角色扮演活動參與者情境涉入與心流體驗之關係。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勝達(2013)。業餘桌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屏東教育體育月刊,16,209-225
余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
余嬪、劉季貞(2011)。銀髮族安康旅遊旅館設施重要性覺知與活動參與興趣之初探-以高雄市銀髮族爲例。戶外遊憩研究,24(3),49-78。new window
余靜雲、鐘信心(2004)。門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事件之自我效能探討。護理雜誌,51(1),45-51。new window
邱垂杰(2007)。苗栗大湖草莓園區遊客參與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思慈、黃芳銘、陳冠中、張家銘 (2010)。太極拳心流體驗量表編製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 200-214。new window
吳明烈(1999)。一九九九國際老人年與聯合國高齡者教育。成人教育,49,2-7。
吳清山(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
吳忠宏、范莉雯、蘇佩玲 (2003)。大學生參與生態旅遊行為意向之研究。環境與管理研究期刊,4(1),1-28。new window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實務。台北:五南出版。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運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慶烜、陳俞伶(2004)。影響老人選擇休閒設施因素之研究─以台南市松柏育樂中心為例。嘉南學報,30,461-476。new window
吳崇旗(2006)。建構戶外冒險教育效益機轉之模式─以繩索挑戰課程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new window
周鴻騰(2007)。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推動戶外體驗學習的意義與實例。科教館學刊,2,44-74。
周百柔(2012)。探索教育課程對高中生生活效能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周怡君(2014)。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專題導向學習中的心流經驗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尚憶薇(2000)。推廣臺灣老年休閒運動–以YMCA的老年人休閒活動設計為借鏡,中華體育,14(1),77-83。
洪錦堂(2003)。從動機理論探討至工之心流經驗-以台中市守望相助隊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玉体(1986)。西洋教育史。台北市:文景。
林寶山(1998)。教學員理與技巧。台北市:五南。
林淑敏(2006)。體驗學習在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實地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ew window
林建佑(2008)。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體驗對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昆玄、馬于雯 (2010)。國軍連輔導長知覺組織支持與工作心流經驗對工作績效之影響效果。復興崗學報,(99), 19-44。new window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臺北市:五南。
林慕怡(2010)。國小教師旅行體驗學習歷程與教學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祐暄(2012)。參與體驗教與對總職科學生生活效能影響之研究。嶺東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志朋;黃榮貴;詹雲雅;謝弘哲(2012)。探索教育課程對提昇高中職學生生活效能之評估。體驗教育學報(6),82-107。new window
林冠佑 / 許又夫(2013)。「不同媒體豐富性學習方式對心流體驗與認知負荷之影響:遊戲式學習對非遊戲式學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課暨應用與人理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冠帆(2014)。體驗學習融入全民國防教育野外求生課程效益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侯錦雄(1999)。休閒生活態度與鄰里公園使用行為之不同層級城市比較-以臺北、臺中、彰化市居民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2),55-69。new window
侯錦雄、郭彰仁(2003)休閒農業體驗活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關渡、高美、七股濕地生態遊憩動機與旅遊特性之比較。觀光研究學報,9(1),1~18。new window
侯錦雄(2007),休閒遊憩與人生發展,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歐聖榮總編輯,新北市:前程文化。
范莉雯(2002)。大學生參與生態旅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東海大學學生為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范智明(2008)。自行車運動觀光參與者之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new window
涂邱雯(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到花博戶外教學體驗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馬慧君(1998)。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之初探-以埔里五個團體的志工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157-194。
梁菊芳(2014)。消費者認知服務創新、心流經驗與再購意圖關係之研究-以跨國企業為例。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徐瑋伶、鄭伯壎(2003)。工作動機研究之回顧與展望。應用心理研究,19,89-113。new window
郭崑模(1986)。《中國管理科學大辭典》,台北:大中國圖書。
郭肇元(2003)。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名集(2010)。台北縣羽球運動消費者參與行為、參與動機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
郭榮元(2014)。知覺組織支持、個人與工作適配對心流經驗及創新行為之影響─以時間壓力為調節變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皆榮(1996)。動機與休閒活動之相關性研究。台北技術學院學報,29(1),212-214。
陳如山(1998)。另一種學習──新典範學習。教育研究資訊,6(1),1-19。new window
陳鴻雁、楊志顯(1999)。國民參與運動休閒人口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陳怡伶(2003)。鐵道藝術網絡參觀者的參與動機、藝文生活型態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台中站、嘉義站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淑娟(2011)。童軍活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心流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許樹淵(2000)。運動生理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志賢(2002)。台閩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參與運動休閒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許雅惠(譯)(2002)。Peter Jarvis著。成人及繼續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曾煥玫(2000)。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士雄(2001)。學校義工人格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淑惠(2009)。高齡者生活型態與健康老化關係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教育學院高齡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立文(1998)。網路使用的快感與神迷—遊戲理論與網路瀏覽行為之初探。台灣學術網路1998 研討會論文。高雄:中山。
黃富順(1991)。老人教育的意義、目的及其發展。載於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主編,老人教育,1-17。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1)。成人的經驗學習。成人教育,59,2-11。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黃富順(2003a)。社會變遷中終身學習典範的形塑。載於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259-279。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3b)。社會變遷中終身學習典範的形塑。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1-20。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5)。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五南。成人及終生教育,5,2-12。
黃慧芳(2006) 。家長對學童升國中舞蹈班之參與動機、阻礙及期望利益研究。大葉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富順(2008)。各國高齡教育。台北:五南。
黃鴻斌(200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以金牌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黃任閔(2009)。「墾丁水域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休閒阻礙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8,63-79 。new window
黃榮貴(2014)。探索教育引導員培訓課程對大專學生生活效能影響之研究。台灣首府大學休閒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國賜(1995)。社會教育的理念(三版)。台北:師大書苑。
楊佩茹(2003)。消費者購物動機、涉入與心流經驗關係之研究─以百貨公司女性消費者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雅惠(2012) 。「探索教育參與動機、參與體驗、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楊濟瑄(2009)。「志工參與傳統藝術服務動機之研究」。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竺雲(1986)。組織社會學。台北:三民。
張潤書(1990),行政學。台北:三民。
張春興(1991) 。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1992)。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
張景媛(2001)。我喜歡的事,綜合活動與多元智能。教育研究,110,144-151。new window
張廖麗珠(2002)。「運動休閒」與「運動休閒」概念歧異詮釋。中華體育,15,(1),28-36。
張維國(2002)。一顆自然體驗教育的種子從「自然寫作」與「自然對話」中萌芽。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治文(2007)。冒險性戶外活動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調查研究-以六龜鄉荖濃溪泛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家銘(2009)。嘉義市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程度、心流體驗、生活滿意、憂鬱程度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42(3),113-130。new window
張以群(2013)。「桌上遊戲參與者玩興特質、心流體驗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歆巧(2014)。以體驗學習模式融入無痕山林登山課程對青少年戶外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暨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衍芳(2010)。休閒農業體驗活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休閒事業管理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葉秀煌、李文姬、杜光玉(2011)。大專女學生參與體育課程之探討。嶺東體育休閒學刊,10(9),20-21new window
葉美雲(2011)。隔宿露營校外教學課程對國中生生活效能之影響研究-以桃園縣立草漯國中為例。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賈莉智(2012,引自蔡培村)。高雄市高齡者生活適應、人際關係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蒲逸生(2004)。台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居澤(2003)。戶外教學的通用教學模式。教師天地,127,23-25。
蔡桂城(2007)。老人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休閒參與與生活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長青學苑老人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永勝(2010)。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阻礙、休閒效益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雲林縣國小教師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市:麗文。new window
賴星宏(2014)。支援大學生體驗學習的擴增實境學習系統之設計-以頂菜園農村體驗活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蔣雪飛(2001)。談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的體驗學習。2009年4月30日,取自http://5doc.com/doc/66090
蔣瑋倫(2014)。行動遊戲App心流經驗對玩家忠誠度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淑萍、盧培榮、林本源(2007)。編制金門地區休閒參與動機量表之研究。2007兩岸水域休閒遊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0-171。
劉景元、顏添明(2013)。遊客參與惠蓀林場木文化節闖關活動心流經驗與效益相關性之研究。林業研究季刊,35(3),177-198。
謝水南(1993)。體驗教學。研習資訊雙月刊,10:2,4-5。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
謝清秀(2004)。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明忠(2009)。桃園市陽明運動公園使用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明曄(2014)。體驗學習融入英語教學對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效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家瑜(2012)。「銀髮族休閒參與動機、涉入程度對心流體驗與幸福感之影響─以休閒阻礙為干擾」。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澎湖。
瞿海源(1991)。社會心理學新論。台北:巨流。
簡瑞宇、蔡文程(2008) 。動機理論與運動動機相關研究之探討。福爾摩沙體育學刊,3,30-40。new window
簡淑怡(2009)。青少年參與體驗教育課程之成效研究─以戶外三天兩夜高低空繩索課程為例。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聶喬齡(2000)。心理技能、運動表現與運動流暢經驗的關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惠勻(2008)。「遊客對休閒農場功能認知與體驗效益之關係─以飛牛牧場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鍾政偉、張鈞婷、李薏青、黃怡嘉(2011)。建構銀髮族旅遊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島嶼觀光期刊,4(3),63-84。new window
賴美嬌(2005)。繼續教育學生學習型態、動機與滿意度之探討-以進修學院為例。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6,(3),189-209。new window
蘇慧堅(2004)。小說閱讀沉迷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戴遐齡(1994)。台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羅元駿(2004)。以體驗學習為本之戶外教育活動對個人生活效能的影響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龔俊旭(2005)。高雄市桌球俱樂部會員休閒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西文部分
Beard , J.G &; Ragh b,M.G. (1980) . Measuring leiure satisfaction .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17, 106 -113.
Bodger,D. H. (1998).Leisure, learning, and travel. Journal of hysical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69 (4), 28-31.
Brosnan, M., &; Goodison, P. (2010). Anxiety, flow, and boredom: optimizing cmputer-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In J. C. Cassady (Ed.), Anxiety in Schools: th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solutions for academic anxieties. New York: Peter Lang.
Cambridge.Cambridge.Csikszentmihalyi, M., &; LeFevre, J. (1989).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Journal of Person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5), 815-822.
Chen, H., Wigand, T. R., &; Nilan, S. M. (1999). Optimal experience ofweb activiti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5, 585-608.
Cheng-Chao Su. (2011). A Study of Flow in EFL Classrooms through Free Online Games. Hwa Kang English Journal, 17(1), 95-123.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1988). Introduction.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
Csikszentmihalyi (Ed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flow inconsciousness, (pp. 3-14). New York.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1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Csikszentmihalyi, M. (1993). The evolving self: A psychology for thethird millennium. New York: Harper &; Row.
Csikszentmihalyi, M. (1998).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陳秀娟, Trans.): Commonwealth Publishing Co. Ltd.天下文化.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Flow: The Joy of Read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laremont Reading Conference.
Csikszentmihalyi, M., Abuhamdeh, S., &; Nakamura, J. (2005). Flow. In A. J. Elliot &; C. S. Dweck (Eds.), Handbook of Competence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Carroll , N . E . W. (1998) . Under graduate retention programs for minorities : A case study. Doctoral Dissertation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Conger, J . A . (1989 ) . Leadership : The art of empowering others. Executive, 3 ( 1 ) ,17-24.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 Plenum.
Elkington, S. (2010). Articulating a systematic phenomenology of flow: an experience-process perspective. Leisure/Loisir, 34(3), 327-360.
Ewert, A. (1987). Emerging t rends in outdoor adventure recreation . In Meier, J . F. , Morash , T.W. , &; Welton , G.E.( Eds . ) , High - adventure Outdoor Pursuits : Organ ization and Leadership (2nd ed., pp. 149-159), Columbus, OH:Publishing Horizons .
Gass.M.A(1990).Transfer of learning in Adventure Education In Miles.J.&;Priest,S.(Eds.) Adventure.Education(pp.199-207)
Gass, M. A. (1993). The evolution of processing adventure therapy experiences. In M. A.Gass(Ed.), 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antureprogramming (pp. 219-229). Dubuque, IA: Kendall/Hunt.
Gilligan , C . (1998 ) . Woman’s place in a man’s life cycle . In C.A .Woyshner &; H.S. Gelfond (Eds.), Minding Women:Reshaping the Educational Realm (pp.41-58). Cambridge ,MA: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Hattie, J., Marsh, H., Neill, J. T., &; Richards, G. E.(1997). Adventure education and Outward Bound: Out-of-class experiences that makes a lasting difference.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1), 43-87.
Hilgard, E. R. (1962). Impulsive versus realistic thinking: an examination of thedistinction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cesses in thought.Psychological Bulletin, 59(6), 477-488.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Company.
Iso-Ahola, S. E. (1989). Motivation for leisure. In Jackson E. L. &; Burton T. L. (Eds.),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pp.247-279).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Jackson, S. A. &; Csiksentmihalyi, M. (1999). Flow in sport. 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Johnson, M.G. (2000). The impact of affective factors onretention at a rural community college.
Jackson, S. (2007).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ccurrence of Flow State in Elite Athletes. In D. Smith &; M. Bar-Eli (Eds.), Essential reading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Human Kinetics
Kulich, J.(1984). N. F. S. Grundtvig's Folk High School idea and challenge to our times.Lifelong learning, 7(4), 10.
Kraft, R. J. &; Sakofs, M. (1985).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Boulder, CO: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Kelly, J. R. (1990). Leisure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 Hall.Lenz , C.R. (1999).The effects of family influence o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of low-socio-economic Latino and African – Americ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 St. John’s University, New York .
Klint , K.A. (1999 ). New directions for inquiry into self – concept and adventure expe riences .I n J.C. Miles and S . Priest( Eds.) , Adventure Programming (pp.163-168). Sta 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
Locke, E. A. (1969).What i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Human Performance, 4, 309-336 .
Mannell, R., Zuzanek, J., &; Larson, R. (1988). Leisure state and flowexperience: Testing perceived freedom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hypothes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4), 289-304.
Maslow, A.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New York: BanNostrand Reinhold.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Harper &; RowMassimini, F., Csikszentmihalyi, M., &; Delle Fave, A. (1992). Flow and biocultural evolution. In M. Csikszentmihalyi &; I. S. Csikszentmihalyi (Ed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ettinen, Reijo (2000).The concept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John Dewey's theory ofreflective thought and a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 19 (1),54-72.
Mull,R.F. Bayless, K.G., Ross, C.M., &; Jamineson, L. M., (1997).Recreational sport managemen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Nakamura, J., &; Csikszentmihalyi, M. (2002). The Concept of Flow.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ill ,J.T.(2002).Briefe valuation ofthe Mystery Adventure Experience. Unpublished manus cript.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 Durham, NH .
Novak, T. P., &; Hoffman, D. L. (1997). Model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flowexperience among Web users. Available from ebookbrowse Retrieved 2011-5-14, from Vanderbilt University, 上網日期 : 2014/05/17,網址:http://ebookbrowse.com/modeling-the-structure-of-the-flow-experience-among-web-users-hoffman-novak-yiu-fai-yung-dec-1997-pdf-d30201591
Novak, T. P., Hoffman, D. L., &; Yung, Y. F. (2000). Measur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in online environments: a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 Marketing Science. 19(1),22-43.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1983). Consumer behavior (2nd ed).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
Shoemaker, S. (1989).Segmentation of the senior pleasure travelmarket.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7 Winter, 14-21.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1983). Consumer behavior (2nd ed).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haron M. Ballard, Michael Lane Morris (2003).The Family Life Education Needs of Midlife and Older Adults, Family Relations, Vol.52, No.2, p.129-136
Sleeth , R.G. &;Johnston ,W.R. (1996). The effective leader as a link between tasks and people .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 61 (2) , 16-22 .
Stengr, T. (2001). Sequence of advent u re-based resident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s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Life Effectiveness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 Oklahoma University .
Squire, S.J. (1994). Gender and tourist experiences: Assessing women’s shared meaningsforBeatrix Potter. Retrieved May,10, 2009, from http://www.cabastractsplus.org/abstracts/Abstract.aspx?AcNo=19951800340
Vroom(1964). Management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b Wiley and Son, 34-50.Withnall, A., McGivney. V &; Soulsby, J. (2004). Older People Learningmyths and realities. NIACE.
Zimmer, Z., &; Lin, H. S. (1995). Leisure activity and wellbeingamong the elderly in Taiwan: Testing hypotheses in an Asian setting.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lderly in Asia: Research Reports. Population studies cent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