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儒教與風俗--施瓊芳、施士洁散文所呈現的文化面向
書刊名:東華漢學
作者:林淑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Shu-hui
出版日期:2008
卷期:8
頁次:頁141-173
主題關鍵詞:臺灣古典散文儒教風俗信仰清治時期Taiwan classical proseConfucianismCustomsBeliefQing-ruling Perio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23
  • 點閱點閱:96
十九世紀臺灣在地文人的散文,常蘊含有關歷史文化、風俗民情、社會參與、書院教育及儒學思想等主題。其中,臺南文人施瓊芳與施士洁為全臺唯一進士父子,曾擔任海東、白沙書院院長,為書院學術地位的提昇而長期貢獻心力。其散文多論及文昌祠、育嬰堂、藥王廟、海神廟、朝天宮、義民祠等空間載體,呈現作者對於溺女現象的人道關懷,也透顯對於文昌信仰、敬字等習俗的感知與識見。論文架構分成:(一)書院與儒教儀式論述:探討書院教育與知識菁英的養成、儒教儀式的再現。(二)社會參與的論述:分析社會救濟、移風易俗等議題。(三)地方信仰的論述:包含家族記憶與祭祀書寫、藥王廟與海神、義民祠等。除了分析施氏父子的社會參與之外,也關注於散文中的文化意涵。「風俗」為社會上歷時久遠之風尚習俗,其形成過程與社會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故以《石蘭山館遺稿》、《後蘇龕文集》為文本,參照臺灣史、民俗學、文化研究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並結合田野訪談後人以取得相關資訊。期望藉由詮釋在地文人的風俗論述,能有助於深化臺灣歷史文化的教學與研究。
期刊論文
1.French, S. A.、Jaffery, R. W.、Murray, D.(1999)。Is dieting good for you? Prevalence, duration and associated weight and behaviour changes for specific weight loss strategies over four yours in US adul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23(3),320-327。  new window
2.汪毅夫(2004)。清代臺灣的幕友。東南學術,2004(1),125-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丙丁(19761200)。藥王廟。臺南文化,2,6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典權(19650600)。石蘭山館遺稿序。臺南文化,8(1),a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孟輝(1999)。清代臺灣「儒學」的教育宗旨析論。孔孟月刊,37(8),5-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采秀(20040600)。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在清代臺灣成為義民的歷史過程。臺灣史研究,11(1),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簡炯仁(19961200)。「臺灣是瘴癘之地」--一個漢人的觀點。臺灣風物,46(4),2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崧興(19911200)。臺灣漢人社會研究的反思。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7,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趙文榮(2001)。清代臺南地區文教的發展與仕紳階級的形成。臺南文化,50,1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趙建群(1996)。清代「溺女之風」與相應措施。歷史月刊,105,65-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許經田(1995)。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會。臺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美苓(2006)。論賭博行為之應罰性(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徐福全(1998)。福全臺諺語典。台北市:徐福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其南(1990)。家庭與社會--臺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朝棨(1960)。臺灣省通志稿。臺灣省通志稿。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瓊芳(1992)。石蘭山館遺稿。臺北: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Isaacs, Harold Robert、鄧伯宸(2003)。族群:集體認同與政治變遷。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文達、王禮(1961)。臺灣縣志.第1冊:梁序、凡例、修志姓氏。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其南(19980000)。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周鍾瑄、陳夢林、李欽文(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金鑾、鄭兼才(1962)。續修臺灣縣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鈴木清一郎、高賢治、馮作民(1994)。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宗幹(1960)。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典權(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莊金德(1973)。清代臺灣教育史料彙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柯培元(1961)。噶瑪蘭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必昌(1961)。重修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施士洁(1965)。後蘇龕合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呂理政(19900000)。天丶人丶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文龍(1987)。彰化白沙書院興廢考。臺灣史蹟叢論(下冊)。臺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Carson, Robert C.、Butcher, James N.(2001)。變態心理學。變態心理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趙文榮(2002)。試論清代臺南地區宗族(1683~1895)。南瀛文化(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瀛洲校士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翠溶(19950000)。漢人拓墾與聚落之形成:臺灣環境變遷之起始。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