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神聖的顯現--母神、家族象徵、靈界
書刊名:哲學與文化
作者:王鏡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Ching-ling
出版日期:2014
卷期:41:10=485
頁次:頁33-57
主題關鍵詞:通靈母神祖先靈界救度Religious ecstasyGoddessAncestorSpiritual beingsSalv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82
  • 點閱點閱:197
這篇文章以通靈現象為主軸,透過臺灣漢人通靈者對於神佛(尤其是母神)的救度體驗、家族象徵(女性和祖源的關係)以及對於「靈界」的普化儀式現象,來探討通靈現象如何透過階級、族群、性別、世代的文化象徵,展現出宗教對於宗教人的既壓迫又解放的生命體驗。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phenomena of religious ecstasy of the Han ethnic group in modern Taiwanese society in the following points: First, how the cosmogonies of divinities (Gods, immortals and Buddhas), in particular the myth of salvation of the Goddess, reveal themselves to the mediums. Second, how the patriarchal symbolisms influence the destiny of the descendants, especially between ancestral souls and female family members. Third, how the spiritual beings find their salvation through the mediums' universal salvation ritual. I would like to demonstrate how homo religiosus is both oppressed by and liberated from the phenomena of religious ecstasy in the perspectives of class, ethnicity gender, and generations.
期刊論文
1.王鏡玲(20130300)。「肉身空間」的顯現--淡水龍山寺普渡祭儀初探。輔仁宗教研究,13(2)=26,25-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怡佳(20121200)。從身體感研究取向探討臺灣基督宗教與民間宗教信徒之感通經驗。考古人類學刊,77,59-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芳瓏(20020500)。既鄙夷又畏懼--未婚去世女子的處理問題與文化意涵。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8,5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美容、李峰銘(2012)。臺灣通靈現象的發展脈絡:信仰者角度的考察。宗教中的教徒:第二屆歷史上的民眾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歷史系 。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鏡玲(2013)。顯聖空間與肉身展演--以花蓮勝安宮為例。2013王母信仰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勝安宮 19-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鏡玲(2014)。神聖劇場--通靈者的展演美學。2014王母信仰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勝安宮 (會議日期: 2014年8月9日)。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簡東源(2008)。臺灣西王母信仰之研究--以花蓮勝安宮、慈惠總堂為考察中心(博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晶琳(2004)。臺南市金銀紙錢文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秀鳳(2009)。台灣慈惠堂瑤池金母信仰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明晳(2011)。母娘信仰之身體性、情感性與神聖性:以花蓮法華山慈惠堂為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雅婷(2002)。母娘與祂的兒女--慈惠石壁部堂宗教人的經驗世界(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宜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鏡玲(2000)。神聖的顯現:重構艾良德宗教學方法論(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鏡玲(2011)。慶典美學。台北:博客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奧修、謙達那(2006)。了解性、超越性:從性到超意識。奧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序晴(2011)。仙朵拉的靈修日記。高雄:寶悟同修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花蓮勝安宮文活動籌備委員會(2008)。勝安安居文化季手冊。花蓮:花蓮勝安宮文活動籌備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麗玲(2003)。巫路之歌:從學術殿堂走入靈性工作的自我剖析。臺北:自然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佛洛依德、賴添進(1989)。文明及其不滿。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臥雲(2008)。瑤命皈盤。臺東:慈惠堂寶華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珍•羅伯茲、王季慶(2005)。靈魂永生--賽斯書。臺北:方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珍•羅伯茲、王季慶(1996)。夢、進化與價值完成--賽斯書。臺北:方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康培德(2005)。續修花蓮縣志--族群篇。花蓮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Richardson, Michael(1994)。Georges Bataille。NY: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12.Jordan, David K.、丁仁傑(2012)。神.鬼.祖先︰一個臺灣鄉村的漢人民間信仰。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Jung, Carl Gustav、徐德林(2011)。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Sangren, Paul Steven、丁仁傑(2012)。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Jordan, David K.、Overmyer, Daniel L.、周育民、宋光宇(2005)。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蔡佩如(2001)。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臺北:唐山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渡邊欣雄、周星(20000000)。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臺北:地景企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馬克斯.霍克海默、提奧多.阿多諾、林宏濤(2009)。啟蒙的辯證:哲學的片簡。臺北:商周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費孝通(1993)。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鄭志明(20090000)。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Otto, Rudolf、成窮、周邦憲、王作虹(1995)。論「神聖」:對神聖觀念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與理性之關係的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許烺光、王凡、徐隆德(2001)。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馮友蘭、涂又光(1985)。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余德慧(20060000)。臺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臺北:心靈工坊。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卡爾.榮格、龔卓軍(1999)。人及其象徵。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Neumann, Erich、李以洪(1998)。大母神--原型分析。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呂理政(19900000)。天丶人丶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丁仁傑(20090000)。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鄭志明、陳怡魁(2005)。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臺北:大元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蔡怡佳(2008)。臺灣民間宗教的調靈訓體。原住民巫術與基督宗教。臺北:光啟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