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評介洪麗完著,《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
書刊名:臺大歷史學報
作者:林文正
作者(外文):Lin, Wen-zheng
出版日期:2012
卷期:49
頁次:頁227-245
主題關鍵詞:族群歷史平埔族熟番社會變遷集體意識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55
  • 點閱點閱:187
期刊論文
1.洪麗完(19960600)。大社聚落的形成與變遷(1715-1945):兼論外來文化對岸裡大社的影響。臺灣史研究,3(1),31-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開世(20030600)。「凡堅固者皆將煙消雲散」:評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灣人類學刊,1(1),197-2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志豪(20091200)。試評洪麗完著《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 : 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 (1700~1900)》一書。臺灣史研究,16(4),185-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麗完(20060600)。從十九世紀入埔遷徙活動看臺灣中部平埔熟番集體意識之展現。新史學,17(2),55-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邱馨慧(20020500)。被殖民脈絡下山地與平地交換活動的初探--以日本時代高雄州潮州郡的赤山交換所為例。屏東文獻,5,3-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詹素娟(20060300)。傳說世界與族群關係--加禮宛人在花蓮地區的歷史與傳說(1827-1930)。新史學,17(1),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洪麗完(20070900)。清代楠仔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4(3),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隆志(20011000)。學術論辯、科際對話與臺灣歷史社會研究--讀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灣史研究,8(1),179-1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玉茹(20021200)。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臺灣研究,7,103-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洪麗完(20050600)。從清代「社」之多重性質看平埔社群關係發展:以臺灣中部為例。臺灣史研究,12(1),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明珂(19941200)。什麼是民族:以羌族為例探討一個民族誌與民族史研究上的關鍵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4),989-10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明珂(19940900)。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3),119-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翁佳音(20061200)。「牽手Khan-chhiú」來看臺灣世界史--從臺灣歷史慣用語論大福佬文化圈概念。臺灣史研究,13(2),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詹素娟(20040600)。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的「熟番」政策--以宜蘭平埔族為例。臺灣史研究,11(1),43-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詹素娟(20031100)。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59,117-1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翁佳音(19960600)。歷史記憶與歷史事實--原住民史研究的一個嘗試。臺灣史研究,3(1),5-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甫昌(20021200)。邁向臺灣族群關係的在地研究與理論:「族群與社會」專題導論。臺灣社會學,4,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邱正略(2007)。古文書與地方史研究--以埔里地區為例。台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臺中:逢甲大學出版社。27-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詹素娟(2006)。地域與社群:大臺北地區原住民族的多群性。歷史、文化與族群: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363-3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季樺(1989)。清代「番兒至老而無妻」原因初探--以竹塹社爲例。臺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史蹟研究中心。73-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洪麗完(2003)。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群--臺灣中部平埔族群之歷史變遷(1700-1900)(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正略(1992)。清代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拓墾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文德(2002)。導論-社群研究的回顧:理論與實踐。「社群」研究的省思。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鄧津華(2005)。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臺北:南天書局。  new window
3.中村勝(2003)。台湾高地先住民の歴史人類学—清朝.日帝初期統治政策の研究—。東京:绿蔭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添福(2004)。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Pratt, M. L.(1992)。The imperial eye: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London。  new window
6.張隆志(1991)。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一個清代台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與理解。臺北:台大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秋坤(199412)。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 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hepherd, John Robert(1995)。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臺北:南天書局。  new window
9.王明珂(20030000)。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洪麗完(19970000)。臺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柯志明(20010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arth, Fredrik(1998)。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Long Grove, IL:Waveland Press。  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施添福(2007)。國家、賦役與地域社群:以清代臺灣北部後壠社群為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施添福(2007)。國家、賦役與地域社群:以清代臺灣北部後壠社群為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專題演講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Sutton, Donald S.(2006)。Ethnicity and the Miao Frontier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2.潘英海(1988)。有關平埔族研究的西文文獻資料。臺灣平埔族研究書目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柯志明(2001)。福建布政使高山「臺郡民番現在應行、應禁事宜」奏文。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益昌、潘英海(1998)。序:區域研究在平埔族群研究上的意義。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sete, Anne(2000)。China's Ethnicities: State Ideology and Polic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Global Multiculturalism: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Ethnicity, Race, and Nation。New York:Row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new window
6.洪麗完(2010)。婚姻網絡與族群、地域關係之考察:以日治時期大武瓏派社裔為例。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臺南:臺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洪麗完(2009)。國家制度與熟番社會關係(1790-1895):以清代臺灣番屯組織為例。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詹素娟(2009)。從差異到混同--日治初期「帝國臣民」架構下的熟番社會。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歴史研究學術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隆志(1997)。追尋失落的福爾摩沙部落:臺灣平埔族群史研究的反思。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施添福(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高山(1968)。陳臺灣事宜疏。清奏疏選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